距市区约20公里外,有个西亭镇草庙村,这便是顾秀莲的家乡。
在一片绿树葱禾的环抱中,有一栋新建的青堂瓦舍,面积约80平方米,门前一个小庭院。村干部告诉我,这里就是顾秀莲的出生地和童年成长的地方。说到这栋小平房,还有过这样一段经历:这里原是一栋三通间破旧不堪的土砖房。前两年,上上下下经常有人到这里来看看,村干部觉得房子没维修,村里没有尽到责任,很是过意不去,于是讨论决定将原来的旧房拆掉,由村里拿点钱重新翻盖一下。谁知顾秀莲知道后坚决不肯,为不却村干部的意思,她便和几个弟妹商量,每人拿点钱重新进行了翻新。现在所看到的这套两间一披的青砖瓦房,算是他们家唯一的一份祖业了。
同所有的普通农民家庭一样,顾秀莲家祖祖辈辈以耕种为业,与贫穷相伴。最不堪回首的是祖上几代女性的命运都深深印烙着封建社会的辛酸与血泪。顾秀莲的太奶奶刚一出生就被父母亲用一团破絮包裹着丢到了荒郊野外,是老太爷拣回来悉心抚养,长大后做了太爷爷的童养媳。到爷爷这一代,家境依旧贫寒,奶奶也像太奶奶一样,很小就被顾家抱养做童养媳。爷爷奶奶成家立户后,生育了两个儿子,老大取名顾文林,他便是顾秀莲的父亲。
顾文林虽出身贫寒,但天资聪慧。从小就不甘心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家生活,看到祖祖辈辈当牛做马仍食不饱、穿不暖,曾发誓要让顾家在他这代人手中变个样儿。14岁那年,他毅然放下了手中农活,只身跑到南通市,找到了从事汽车修理工的舅舅,于是,舅舅收留了外甥当学徒。由于他聪明好学,很快修车、开车、拆装组合,样样精通,成了远近闻名的技术高手。
顾文林从小好玩好动,有一天,他从南通回家歇假,在家里坐不住,跑到野外放风筝玩儿。风筝在天上飞,他在地上跑,跑着跑着,不巧风筝断了线,随风飘到半空中了,他只有望天兴叹,扫兴回到家里。
谁知天凑其缘,那只风筝飘着飘着,落到了邻村成家的稻田里。流水无情,落花有意。成家拣到风筝,一打听,原来是顾文林小子放飞的。这似乎是天意,也算是缘分吧。成家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成克珍,聪明伶俐,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成父心想,顾家虽然家境贫寒,但顾文林一表人才,能工会农,女儿克珍若嫁了他,说不定还是一种福分呢?经过再三思虑,成家便托人到顾家试探性说媒,顾家自然求之不得,马上选定了日子,让文林和克珍两人见了个面,婚事就这样一锤定音了。
1936年12月,顾文林与成克珍第一个女儿呱呱坠地。顾文林初为人父,乐不可支,特地为女儿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秀莲。他喜滋滋地说:“我女儿该是江南一枝秀,顾家一朵莲。”但是秀莲虽然拥有花儿般的名字,却没有花儿般的童年。顾文林虽然学了一门好手艺,但并没能实现他幼年时许下的“要让顾家变个样儿”的诺言,顾家依旧只有两亩租地,一间半土坯房。顾文林只好带着妻子女儿到南通市暂度时光。住不多久,日本鬼子打过来了,南通市一片狼藉,一家人又不得不回到老家,重复着以耕种为业的农家生活。几年间,顾秀莲弟弟妹妹又相继出世,日子更加艰难。为维持生计,父母亲每日辛勤劳作,白天耕种,夜晚纺织。然而,在顾秀莲童年的记忆里,一家人虽然日子过得清苦,但父母亲和和睦睦,孩子们快快乐乐。特别是每天晚上,全家人就着一盏清油灯,父亲搓棉条,母亲纺纱线,几个孩子叽叽喳喳问这问那。父母亲一边干活,一边打开话匣子,给孩子们讲故事。父亲最喜欢讲的是《哪吒闹海》、《武松打虎》、《诸葛亮草船借箭》等等。而母亲总喜欢跟秀莲讲花木兰和祝英台,说花木兰代父从军十几年征战沙场,将士们都不知她原是女儿身;说祝英台女扮男装,杭州求学,与梁山伯三年同窗,没有露出真面目。父母亲津津乐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所以,那些年,破旧的农院始终充满了天伦的乐趣。
抗战结束后,父亲又回到南通市做工,母亲和几个孩子留在了乡下。母亲虽然一双小脚,下地干活却是一把好手,操家理事更是一应周全。为了让日子过得宽松一点,父亲给家里买了一台弹花机。农忙时,母亲带着大孩子们下地干活,农闲时或早晚时光,就在家弹棉花、纺纱线。每天清晨,母亲总是早早起床,提着头天纺好的纱线,到镇上去卖,卖完后再带回些油盐及日用品。外婆见女儿克珍里外都得颐及,只好经常过来帮忙料理一些家务。
最令顾秀莲回忆和称赞的是母亲的处世为人。她说:“我娘个子不高,眉眼十分清秀。一双‘三寸金莲’,一幅典型的江南古典美。”母亲生活十分俭朴,可讲究却是出了名的,上街、走亲戚非穿得整整齐齐不可,一件兰缎司绫的洋布大襟褂、一条青布裤是她的行头,出门就穿上,回到家里又马上脱下来叠得整整齐齐的。她为人开朗大方,做事利索,非常精明能干。特别令人称道的是善良厚道、乐善好施,乡间邻里,人缘特别好。草庙村的现任党支部书记朱立新回忆说:“我与顾大姐的四弟同龄,小时候在她家玩的时间特别多。每逢我们到她家去,只要家里有好吃的零食,如花生、蚕豆、豌豆或鸡蛋什么的,成姨便都拿出来让我们吃,让孩子们共同分享。”
顾秀莲讲,母亲特别自强、坚韧,遇到什么困难都不低头。她对子女要求特别严,总是教育孩子做人要有志气,要有精神,人穷志不能短。有一次,顾秀莲在地主家麦地里拾麦穗,被地主打了一顿后哭着跑回家,母亲虽然眼里含着泪,却用严厉的口气教训她:“哭什么?他富不了一辈子,我们也穷不了一生。你就长点志气,做个有用的人,将来有了出息,看谁还敢欺负你!”母亲虽然没有进过学堂门,但她很有见识,认为女孩同男孩一样,都要读书学文化,有了文化,才能做个有出息的人。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