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化无域(朱成山散文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朱成山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朱成山,乃“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其散文随笔,处处留心,时时用心,哪怕是很小很小的一个细节,他也从不放过,一一拾起,如捡珍珠。而通读本书,你又会获得另一个感受——开阔。小小寰球,朱成山去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每到一地,就必有所寻所觅所得,亦有所见所思所写。

内容推荐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研究员的新著《文化无域——朱成山散文集》由新华出版社出版,整部文集共分为博物馆文化拾趣、海外文化寻觅、和平文化感悟、山水文化采撷、休闲文化品位五个部分。《文化无域》是作者涉猎散文的第一部作品。他写的是国内外各地的人事与景物,联想的是自已的家国天下与人生,确是真情真意盈尺,毫无虚浮与雕琢,文风朴实清新,语言优美又含雅致,在娓娓道来的一天一地的光景中,展开了他个人宽阔的文化视域、辽远的思想疆界与深邃的历史目光、动人的文明求索的轨迹。

目录

第一部分 博物馆文化拾趣

 建筑史书

 让记忆成为南京文化名片

 南京城市新地标

 会吹军号的纪念碑

 清晨,漫步在武侯祠

 谜一般的金沙遗址

 感受“红岩精神”

 瓷都见识瓷文化

 赛珍珠纪念馆识“珍珠”

 听解说秦兵马俑

 游孔子故里

 三进刘公岛

 品三晋宝物

 卢沟桥的醒狮

 九一八残历碑

 海河之畔的周邓纪念馆

 新中国的曙光从这里升起

 傀儡皇帝的伪皇宫

第二部分 海外文化寻觅

 美在垦丁

 被毁的阿里山神木在诉说

 济州岛上寻访历史

 釜山观海

 造访菲华历史博物馆

 南京的千手观音想回家

 送别东史郎

 “大久野岛”在诉说

 参与中共代表团出访日本日志

 参观拉贝故居

 拜谒拉贝墓

 做客赖茵哈特家

 旅美华人们的爱国情

 大洋彼岸祭金陵

 在旧金山的怒吼

 在大卫·马吉家的惊喜

 辛迪的热情与慷慨

 “中国通”密涵瑞

 夫瑞特的清晰记忆

 拜谒张纯如墓地

 感受雅维沙姆大屠杀纪念馆的精彩

 尝试死海漂游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遗址保护

 布达佩斯城印象

 布拉迪斯拉发城艺术魅力

 华沙人的文明素养

 华沙城的永恒纪念物

 从勃兰特下跪想到的

第三部分 和平文化感悟

 解读和平

 生活中的和平

 和平学缘何成为一门学问

 一幅震撼世界人民心灵的油画

 痛忆才女张纯如

 参加美国国庆招待会想起的

 铭记拉贝

 来自东瀛的忏悔

 绿色赎罪

 光大紫金草精神

 让20年的和平之歌经久不息

 小人的伎俩

 为在宁日本人上堂历史课

 国殇:汶川大地震

 另一种形式的爱国举动

 塑和平女神

 1213号青花瓷瓶

 被“影之翼”感动着

 倾情为祖国母亲庆60华诞

第四部分 山水文化采撷

 走进峨眉山怀抱

 感悟在九华山千年古刹

 金色的五台山

 红的井冈山,绿的井冈山

 体验三清山的险

 美庐问史

 车过秦岭

 登泰山

 伟哉,长白山的桦树林

 天柱山观奇石

 瞧这跨海大桥

 太行山上“红星杨”

 丽江问“申遗”

 神奇的笔架山

 秋看九寨沟

第五部分 休闲文化品味

 划龙舟

 赛龙舟

 硕士帽,戴起来

 招“兵”

 割麦子

 日全食,遗憾否

 泡脚的学问

 今天我辟谷

 打太极拳

 享受于游泳

 我的“晨练”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部分 博物馆文化拾趣

建筑史书

有人说。在南京城西,江东门,有一部用石头垒成的史书。

那里的确是石头的世界。

石头路、石头墙、石头碑、石头房、石头雕塑、石头广场……一块块石头形成了一个个特殊的符号,凝固成一部沉甸甸的史书。

那里的石头形状各异。有豌豆粒般的小砂石,有拳头般大的鹅卵石,也有千斤重的长条石;有灰白色的花岗岩,有雪白晶莹的汉白玉石,也有锈迹斑驳的太湖石……各种石头在那里汇积成山,垒出了一座历史纪念馆。

那里的石头来自四面八方。据说,细小的砂石产自南京,它们经过长江母亲的孕育;鹅卵石取自皖南,它们经过黄山父亲的洗礼;花岗岩取自福建惠安,它们经过浩瀚大海的冲刷;汉白玉石取自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它们像一条条洁白的哈达;长条石取自湖南,它们见证过中原大地曾经遭受的霜雪侵袭。各地的石头在南京堆积成一个冲天的问号,诉说着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一段血泪史。

在常人看来,石头是没有语言的。然而,在建筑大师齐康和何镜堂两位院士的眼里,石头是有语言的。无言的石头象征着死亡,象征着死难同胞的累累白骨,象征着中华民族昨天不幸的一页历史。因此,这里的建筑群被评为“中国八十年代十大优秀建筑设计”。

有人说,在南京城西,江东门,有一部用艺术谱就的史书。

那儿的确是用艺术构成的史书。

艺术的墙、艺术的雕塑、艺术的石碑、艺术的广场……一门门艺术在那儿汇集成海,由此荣膺“中国当代环境艺术十佳”。

那儿有墙的艺术。石碑墙、铜版墙、哭墙(遇难同胞名单墙)、诗碑墙、浮雕墙、纪念碑墙、残破的围墙、弹痕累累的古城墙……一道道高低不同、体量不一的墙壁,形成了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组合成一面面历史的“回音壁”。

那儿有碑的艺术。标志碑、纪念碑、奉献碑、植树碑、赎罪碑、铜诗碑……一块块形状各异、意义不同的碑,在不同的空间里组合排列,形成悲与愤的同一主题。例如,标志碑高12.13米,外形宛如一个巨大的十字架,上端镌刻着一排黑色的阿拉伯数字“1937.12.13——1938.1”,艺术地再现了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时间。在墓地广场的小道两旁,安放着17块用太湖石做成的小型石碑,它们是上新河、汉中门、北极阁、燕子矶、草鞋峡、中山码头等,全市各地所立遇难同胞纪念碑碑文的缩影和集中陈列。赎罪碑是一位名叫横山诚的日本老人出资建成的汉白玉碑,他要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向中国人民赎罪。

那儿有雕塑艺术。有具象雕塑,也有抽象雕塑;有单一雕塑,也有组合雕塑;有浮雕,也有圆雕;有石雕,也有玉雕、泥雕、铜雕等等。譬如,由三根黑色三棱石柱、五个褐红色的铁圈和中间三根倒下的“人”字形横梁,艺术地组成了“倒下的300000人”的抽象雕塑。在悼念广场上,一组由“残破的城墙”、“残缺的军刀”、“历史的桥梁”、铜质的“遇难者头颅”和被活埋的“遇难者手臂”,组合成“古城的灾难”大型雕塑。而墓地广场围墙上镶嵌着名为“劫难”、“屠杀”、“祭奠”三组浮雕,是根据历史的照片。用艺术的手法向人们再现那段令人不堪回首的历史。洁白无瑕的汉白玉和平雕塑,向无数的观众阐释“和平”的真谛,宣誓以史为鉴、共创和平的建馆目的与理念。该馆雕塑群先后获得了“2007年度中国最佳雕塑群奖”、“2007年度全国优秀城市雕塑建设项目奖”、“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等雕塑界的多项殊荣。

有人说。在南京城西,江东门,有一部用建筑筑成的史书。  那地方的确是建筑精品的绝唱。

坟墓造型的半地下史料陈列厅、外形如棺椁的遇难同胞遗骨陈列室……一座座建筑物就是一个个被物化了的艺术载体,赢得了“20世纪国际建筑艺术创作成就奖”的美名。

那地方的建筑有自己的语言。数十万颗鹅卵石形成的广场上寸草不生,它们象征着死亡,却又与两边生机盎然的小草和周围翠绿的松柏、女贞,形成了生与死的强烈对比,生与死展现在一线之间。枯树、断墙、小草、鹅卵石、花岗岩,这些各不相同的物质,却在这里共同烘托起人类亘古不变的生与死的主题,叩问着千万观众的良知与人性。难怪有观者铷兑,每到这里总感到心里沉甸甸的,仿佛被压抑得喘不过气来;也有人说,每到这里总感到步履沉重,好像有丝丝寒意扑面而来。

那地方的建筑有自己的特色。冷的色彩、灰白色的基调、黑色的点缀,形成建筑色彩的个性。掌控的建筑体量,方形,有棱角,高低不平、错落有致,形成建筑物的个性。

P3-5

序言

宽阔辽远与深邃动人——序朱成山《文化无域》

王久辛

朱成山,乃“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1994年12月初,他受甘肃省委宣传部部长石宗源先生的电邀,随同南京市委宣传部领导飞抵兰州,前来恭迎陇原儿女捐资30万元铸就的紫铜诗碑——《狂雪》。而我是这首长诗的作者,有幸与前来的贵宾:南京市委宣传部领导和他相见。那天,寒风凛冽,好像还飘着雪花。而朱成山那一对杏眼儿,恰似含着春天——喜悦中荡漾着温暖,可亲中闪现着明媚,儒雅中透着刚毅,爽快中又流溢着豪情……这个身高近一米八的大个子馆长,在我心底留下了永难磨灭的印象。

转眼,15年过去了。我从兰州调到北京——由解放军变成了武警。而他呢?像钉子一样钉在纪念馆,仍当他的馆长。有所不同的是:他这个馆长同时还是中国科技大学等全国11所高等院校的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特聘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巳带出八个硕士研究生了。不仅如此,他还身兼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屠杀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国际和平研究所所长等许多社会职务,并首创“和平学”,出版了《为300000万冤魂呐喊——朱成山研究南京大屠杀文集》、《世界和平学概括》、《为未来讴歌——朱成山研究和平学文集》等四十余部历史学与和平学专著,总字数达二千余万字,成为名符其实的学者型馆长。设想一下吧,全国有多少纪念馆馆长?而能达此渊博学识,又能如此担当繁重职责,且又著述之丰者,以我之陋见,全国也是凤毛鳞角。

现在,一不留神儿,朱成山又拿出了一部24万多字的随笔与散文集,并嘱我作序——这着实让我又一次的吃惊不小。想象着朱成山从南京军区司令部转业至南京市委宣传部,又从宣传部到纪念馆,当年的一个年青的军中机关政治协理员到地方的一个纪念馆当馆长,20年时间吧,纪念馆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变成了中国一大名馆;他巳然由要我肩挑,变成了我来担当。我无法想象他充沛的精力源自何方,我只知道,他整天东奔西忙、飞南翔北,将一个七八人的小馆,折腾成驰名世界的全国一级博物馆;将一介武夫的自已,先脱变成学者、教授;现在又提升为作家。他整天整月整年、成年累月地为纪念馆扩建操劳奔命,哪来的力量筑坛杏林八方讲学?又哪来的闲功夫写散文随笔呢?昨天,也就是2009年12月26日,他从上海飞赴北京,一见我,便笑眉笑眼地对我说:“今天上午在上海参观鲁迅纪念馆,下午一上飞机就来了灵感,便立即开始爬在飞机的小椅桌上写了篇散文,头都没抬几下,飞机落了,我写完了。”可见朱成山把时间抓的多么紧,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工作写作处理的恰到好处。据我了解,朱成山每天早晨五点起床写作,几十年如一日,除出差外,他从未间断。仅凭此一点,我以为他就够得上一位卓越的人,而卓越人所写的文章——我相信,那品质一样的卓越。

读朱成山的散文随笔,我感受最深的,是他处处留心,时时用心,哪怕是很小很小的一个细节,他也从不放过,一一拾起,如捡珍珠。而通读完全书,你又会获得另一个感受——开阔。小小寰球,朱成山去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每到一地,他就必有所寻所觅所得,亦有所见所思所写。朱成山说:“我就是老老实实地把自巳当时的见闻和想法写出来,没什么修饰。”咋一听,这话怎那么耳熟呢?嗯,想起来了。先师鲁迅有言,好文章都是:“去雕饰,有真意,勿卖弄。”对照朱成山的散文随笔想想,别说,他写的是国内外各地的人事与景物,联想的是自已的家国天下与人生,确是真情真意盈尺,毫无虚浮与雕琢,文风朴实清新,语言优美又含雅致,在娓娓道来的一天一地的光景中,展开了他个人宽阔的文化视域、辽远的思想疆界与深邃的历史目光、动人的文明求索的轨迹。难怪,他给此书命名:《文化无域》——信哉。  我的判断然否?请诸位方家明鉴。

此为序

后记

终于完成了一桩我多年的心愿:为读者奉献一本散文集。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宣传文化工作者来说,舞文养墨是寻常事,但有所好有所不好。譬如我曾写过消息、通讯、言论等新闻类文字,写过请示、报告、总结等机关公文类文字,写过合同、询问笔录、判决书等法律类文字,还写过论文、论著等学术类文字,说实话,上述各类文字都不是我喜欢的,有的纯属工作需要,有的甚至是逼迫出来的东西。但散文却一直是我的所爱,只是以前苦于没有时间,无暇纵情于斯,每每留下遗憾。

我喜欢散文是有道理的。首先是它文字活泼,不拘泥于其他文字类的呆板套路,没有过于严格的要求。只要本着“形散意不散”的基本要求,便可信笔由疆,率性表达。既可顺叙,亦可倒叙,也可插叙。既可就事论事,评头论足;也可夹叙夹议,发点感慨。其次是耗时不多,信手拈来。它不需要像写论文那样耗费大块时间去“做出来”,也不需要像写公文那样耗尽脑汁去“磨出来”,更不需要像写法律公文那样字斟句酌去“琢出来”,散文其实是随心所欲、水到渠成的产物。第三可以帮助你留下点人生印记。例如参观某名胜景点时,用散文留下鲜活的记忆,时过境迁后再去读一读,一幕幕当时的激动立即重现,其保鲜作用肯定是明显的。再如,当你的生活中有什么有趣的事,留下一篇小小的散文,可以帮助永久铭记。

人大都喜欢做喜欢的事,对于这一点我体会深刻。由于喜爱,我时时事事处处留心观察,然后反问自己,是否可以写篇散文?由于喜爱,我牺牲了不少原本属于自己的休息时间,醉心于写散文而从无累的感觉。由于喜爱,一篇篇散文接连不断地像泉水般的冒了出来,从1997年至2009年间,先后写了百余篇散文,仅在2009年10个月间(5月份因忙于写几篇论文偷懒未写),便写出41篇,平均每月4篇。最短的一篇文字仅有800多字,最长的一篇达2.5万字。

为了使各类的散文有点眉目,方便读者有序阅读,我将其分为五个部分,即博物馆文化拾趣、海外文化寻觅、和平文化感悟、山水文化采撷、休闲文化品味。上述分类只是相对的类别,未必科学合理,有些篇目是为照顾通篇平衡而编入某一部分。本书重点在于前三个部分,后两个部分纯属辅助性的,增加点趣味而已。还由于我从事文博工作多年,因而把博物馆文化放在首位。还由于我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担任馆长一职近20年,反映我馆的篇幅适当多了些,敬请包涵与谅解。

十分感谢新华出版社的领导与编辑们,鼓励我将自己的散文集结出版,并从中付出辛勤的劳动。感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狂雪》诗歌作者、《中国武警》杂志社总编辑王辛久先生,在百忙之中为此书作序,给予了过高的评价。感谢我的学生袁志秀硕士自始至终帮助校对文稿,李长琳、曹林、芦鹏几位秘书帮助打印,艾德林副主任帮助图书选配照片。

正因为得到了大家的鼎力相助,我出本散文集的夙愿才能够得以实现。由于专注和追求于表达,加之时间较紧,能力有限,所以行文粗糙,尤其是缺乏对字、词、句的精心推敲,书中的问题一定不少,恳请方家指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2:0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