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沧海一粟》是王定烈所著的一本回忆录。作者整理了以往所写的生活经历,并将部分诗句和怀念战友的文章收入其中。本书记录了作者在战争年代的一些经历,表达了作者对那些可亲可敬、英勇无畏的战友和先烈们的怀念之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沧海一粟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王定烈 |
出版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本《沧海一粟》是王定烈所著的一本回忆录。作者整理了以往所写的生活经历,并将部分诗句和怀念战友的文章收入其中。本书记录了作者在战争年代的一些经历,表达了作者对那些可亲可敬、英勇无畏的战友和先烈们的怀念之情。 内容推荐 这本《沧海一粟》由王定烈所著,是作者的一杯往事回忆录。书中记录了作者的生平事迹,记录了中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沧海一粟》分为二十四章,书中还收入了作者的生活照以及作者所写的部分诗词作品。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风雨巴山 一、童年岁月 二、山雨欲来 三、母亲送我当红军 第二章 转战巴蜀 一、踏上征途 二、挫败“神兵” 三、坚守花萼山 四、惜别苏区 五、在川康边 六、雪山草地 七、三大主力会师 第三章 血染祁连 一、一字“长龙阵” 二、高台受挫 三、血战倪家营 四、兵败石窝山 五、九死一生 六、劳役生活 七、胜利“回家” 第四章 奔赴抗日前线 一、午城大捷 二、“娃娃司令” 三、跃马驰骋 四、与日伪顽较量 第五章 昆张支队 一、插进敌人心脏 二、势变我变 三、晓明大义 四、节节胜利 五、夺牛战 六、摧枯拉朽 七、痛失王汉卿 第六章 挺进豫中 一、接受任务 二、首战河堤岭 三、活捉张公达 四、深夜渡黄河 五、开辟豫中根据地 六、贾家寨“挖心” 七、十里园战斗 第七章 转战嵖岈山 一、风云突变 二、闯三关 三、会师崦岈山 四、军中姻缘 第八章 被困前夜 一、桐柏战役 二、“添油”与“啃核桃” 三、两军对垒 四、艰难岁月 第九章 中原突围 一、激战垄家畈 二、穿越平汉铁路 三、抢渡汉水 四、石花街歼敌 第十章 鄂西北游击战争 一、狭路相逢 二、积小胜为大胜 第十一章 涉猎江南 一、风声骤至 二、横渡天堑 三、“打虎”会师 四、双龙腾跃 五、寻机歼敌 六、挥师北渡 七、回豫皖苏 第十二章 千里跃进 一、解放周口镇 二、夜袭朱堂店 三、聆听刘帅教诲 四、攻经扶克黄安 五、高山铺告捷 第十三章 逐鹿江汉 一、重建江汉根据地 二、粉碎“围剿” 三、纵横江汉 第十四章 秋风扫叶 一、进逼宜昌 二、解放恩施 三、麻阳砦歼敌 四、军民奏凯歌 五、解放鹤峰 六、深山剿匪 七、密林突击 八、剿匪竞赛 第十五章 蓝天召唤 一、情寄鄂西 二、战友重逢 三、南昌组编 四、初进京城 五、难忘的会面 六、羊城赴命 第十六章 朝鲜空战 一、观“天女散花” 二、战前准备 三、实战锻炼 第十七章 国土防空 一、守卫南疆 二、求学钟山 三、组建导弹学校 四、故乡之行 五、海峡风云 第十八章 凄风苦雨 一、祸起萧墙 二、“幽禁”日记 三、愿与同罪 四、再回齐鲁 五、空投核弹试验 第十九章 拨乱反正 一、“重灾区” 二、平反昭雪 三、平地风波 四、女战士的经历 第二十章 步入正规 一、开始起步 二、对越自卫还击 三、异国感怀 四、改善装备 第二十一章 言为群声 一、鼓与呼 二、重在力行 三、离职赠言 第二十二章 离休生活 一、夙愿 二、心系老区 三、翰墨情趣 第二十三章 永远的怀念 一、王维舟军长百年祭 二、心中的丰碑 三、文武双全 四、难忘战友情 五、忠勇一生 六、齐政委信得过 七、战火中的凤凰 第二十四章 诗词俚语(选) 后记 试读章节 “天府之梦,惊涛裂岸,云霞缥缈,雾障峰峦,紫烟腾飞。古往今来,无穷梦幻,上下萦绕五千年……” 这是古人赞美“天府之国”四川的美词佳句。我的家乡宣汉县位于四川东部,背依绵亘千里的大巴山,浩浩长江从这里滚滚东去。在距宣汉县城西北90余里的山垭口,有个得胜场,方圆十几里,几百户人家都姓王,是明朝末年“湖广填四川”时由湖北孝感移居此地一王姓人家的后裔,世代在这里繁衍生息。 民国七年阴历十月二十日,我出生在得胜场下王家屋。取名“大培”。 下王家屋坐落在得胜场以北二里,掩映在一片半山坡的丛林之中。尽管只有十几户人家,这里却有使整个王氏家族引以为荣的风水宝地“双凤堂”。“双凤堂”由三套别具风格的四合院构筑而成,整体上如同一个大大的“王”字形。“双凤楼”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颇是宏伟、古朴、典雅、秀美。最使人注目也是最令人肃然起敬的,还是院子里的那块正堂大匾。上面镌刻着总督大人亲笔的“名登天府”四个斗般大的鎏金字。这是当年王家后代王天贵兄弟俩在清初双双考取文武举人之时,朝廷恩赐敕造的。 光阴荏苒,岁月沧桑,昔日的辉煌似乎杳无踪影。作为历史的陈迹。“双凤堂”目睹和鉴证着人世间的一幕幕如泣如歌的悲剧,正是“百川千脉,一江东去,山水阅尽沧桑”。 我的父亲王乐道,属于“永万道大”的“道”字辈。他中等身材,粗壮结实,是个典型的农民,一辈子勤耕苦耙,靠力气辛辛苦苦地养活着我们十个儿女。我的母亲是父亲四婶娘的亲侄女,嫁到王家可算是亲上加亲了。按规矩她应称王曾氏,但她更希望别人称她的名字:曾正秀。像她的名字一样,母亲长得很美,一双秀眼仿佛能融解一切灾难,感化一切邪恶。母亲是我们的顶梁柱,开荒、种地、挑水、养鸡、纺纱、织布、编篓、编筐,里里外外都是一把好手。我几乎不记得母亲有时间抱过我,甚至没曾见母亲在床上躺着歇息过,而是整日整夜不知疲倦地劳作。我拽着母亲的衣襟在田间长大,五六岁的时候,就帮着母亲摘豌豆、剥胡豆、采黄花。我再大些的时候,像许多穷苦的孩子一样,当上了放牛娃,赶着偌大的牯牛徜徉在青山绿水间。 母亲是我认识生活、认识社会的启蒙老师。在山区的妇女中,她是“博学”的。这是因为她的两个弟弟见多识广,大弟弟跑过买卖,二弟弟识字断文,久而久之,耳濡目染,母亲的脑子里也装满了“杂学”。无论忙闲,我总要缠着母亲讲上一段“三国”、“水浒”或是“岳王爷抗金”的故事。有时我听得入神,就躺在母亲的怀抱里甜甜地睡去。有时我从睡梦中醒来,发现母亲的眼窝里闪动着泪花。我已经六岁了,从母亲的眼睛里,我似乎感到了她内心的忧虑和愁苦。 1924年起,四川连续三年大旱,田地龟裂,禾苗枯死,颗粒不收。靠天吃饭的农民们在观音庙里烧香、叩头。求神求雨,抬着“龙王爷”乞求、祷告、膜拜。我和小伙伴们凑上去看热闹。我最愿意看的是“观音”。听大人们说,观音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上首菩萨,普渡众生,解救苦难。那尊端庄、慈祥、神圣的塑像极像我的母亲。可是观音并不是母亲呀,如果是,她一定会给人间洒下甘露,不会对人们的乞求视而不见。雨终究是没有求下来,看着一张张面黄肌瘦而痛苦的脸,我的心里变得沉甸甸的,也很气愤,就再也不理“观音娘娘”啦。 于是,我们开始以树皮充饥。接着又挖草根、葛根糊口度日。当这些都吃完了后。就吃白泥土,也叫“观音土”。这种东西吃到肚子里能进不能出,只几天就把人胀死了。下王家屋不足90人,没几天就饿死了30多口。我的爷爷、奶奶、四老爷就是这样相继去世的。 天灾可怕,人祸更甚。先是北洋军阀吴佩孚窜人川境作乱,随即又是打着“国民革命”旗号的四川大大小小的诸军阀刘湘、刘文辉、田颂尧、杨森、邓锡侯、王陵基、范绍增、郝耀廷、刘存厚、王三春等等,争夺地盘,进行着狗咬狗式的混战,四川人称做“川流(刘)不息”。达县、宣汉是二十三军刘存厚的地盘,人们送他一个绰号——“刘瘟牛”。 一时间,“天府之国”哀鸿遍野,活活一座人间地狱。真是“官如梳,匪如锯,团防好比篦子篦”,朗格子好不叫人伤心哟!棒老二更是凶残,勾结地方劣绅,到处打家劫舍,杀人越货。官府派粮派款,拉夫抽丁,征了正税又加附税。种田要上“田亩捐”,种烟要上“烟花税”,不种田不种烟要上“懒捐”,生孩子要上“人头税”,讨饭要上“花子捐”,过桥要交“过桥税”,过年要交“放鞭炮税”,还有什么“枪支捐”、“屠宰税”、“券票费”、“马料费”、“寒衣费”、“谷担捐”、“典契捐”、“团防捐”等等名目繁多,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1926年寒冬季节,父亲带着我们兄弟姊妹在石宝岩下避乱。补丁打补丁的破衣烂衫裹着我们瘦削的身子,又冷又饿,却连话也不敢大声说。父亲染上了流行的瘟疫,发着高烧“打摆子”。他粗壮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急得我们手足无措,只好点燃一堆篝火围坐在一起。 谁知,烟火引来了棒老二,他们凶神恶煞地从地上揪起父亲,五花大绑,牵去当夫子。P1-3 序言 悠悠岁月,沧海桑田。弹指一挥间,大半个世纪的光阴流逝,如今我已满头飞雪,两鬓染霜。每当回忆往事,禁不住心潮澎湃.百感交集。 我们这代人,适逢内忧外患的时代,战火连绵,民不聊生。为挽救民族危亡,许多爱国先驱,有识之士,积极寻求救国之路。中国共产党毅然举起红旗,工农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如火如荼,蓬勃发展。我这个贫苦的小放牛娃,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有幸投身这滚滚的革命洪流。 我是一个幸存者,有义务书写耳闻目睹的史实,告慰先烈.留知后人。莫忘昨天,珍惜今天,创造明天,是我们之追求,民族之希望,乃本书的由衷。我个人只是沧海一粟。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革命的成功来之不易.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经受了各种各样严峻的考验.都付出了血的代价。但是,我们党始终依靠人民群众,坚持真理,最终赢得了胜利。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国际霸权主义者,敌对势力,一刻也没有放弃对我们的“和平演变”,妄图消灭社会主义制度。 “物必自腐,然后蛀虫”。在我们的队伍中,确有极少数“公仆”经不起酒绿灯红的诱惑而腐败了。但我相信,正义终会战胜邪恶。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同心同德,既抓物质文明,又抓精神文明.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就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是为自序。 一九九六年十月·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纪念日 后记 我的《沧海一粟》终于面世了。 我原本并无意去写个人的回忆录。“文革”中,蒙冤被押时,为寻求一种精神上的慰藉,提笔回顾战争年代的一些经历。退居二线后,又陆续收到曾经战斗、生活过的地方许多约稿函。回顾往昔,难以忘怀革命斗争场面和那些可亲可敬、英勇无畏的战友和先烈们。于是,开始整理这部回忆录,并将部分诗句和怀念战友的文章收入其中。“文革”这段经历,只是局限于个人的亲身亲历,取某个侧面。在空军工作及退居二线后的退休生活,也只是选择其中的片断。力求翔实准确。收录的部分诗词俚语,或耳闻目睹之感,或茶余饭后之吟,无甚严格平仄韵律,有的实为顺口溜,希望行家教正。 在编写出版过程中.秘书耿建勇和王守锦同志协助查阅了有关资料,找部分当事人座谈、采访,撰写整理,进行了编校。在此,谨表深深的谢意。 由于记忆力减弱.加之水平所限,书中不妥和错漏之处在所难免;议论之言,皆管中之见,仅供读者参考。 作者 一九九六年十月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