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编辑生涯感悟/书林守望丛书
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作者 林君雄
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一、论编辑的眼光

在编辑的经验之谈中有个词,叫做“眼光”。常听人说:“老张的眼光真尖,抓稿子一抓一个准。”“老李的眼光实在不敢恭维,费了好大的劲却弄了个平庸之作。”这种关于编辑眼光的议论,我以为是不无道理的,值得加以研究。

编辑的成败,系于“眼光”

“眼光”对于编辑来说,确实关系重大。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探讨。

眼光和选题。编辑的责任首先在于策划选题。要策划好选题就要有好眼光。要从大量的社会信息中筛选出本出版社出书所需要的信息,而且是对于提高本出版社社会地位有着重大作用的选题。在这上头,切忌迂腐,切忌迟钝,切忌犹豫。这里需要的是锐利的眼光,不同凡响的眼光,高人一筹的眼光。在《沿着韬奋的足迹》一书的下册中,我看到第五届中国韬奋奖获得者王洪信有这样的事迹:他于1982年5月从中学调入山东教育出版社工作,1983年的夏天,就建议出版我国语言学大家王力的文集。为了实现这个大胆的建议,出版社要付出大投资,但肯定也会有大收入,领导全力支持他,让他专程去北京找王老先生。当王洪信敲响了北大燕南园王先生的家门时,王先生对这位憨厚的山东汉子的到来感到有些意外,说明来意之后,王先生热情地接待了他。就这样,20卷、810万字的皇皇巨著《王力文集》开始编辑、出版了。这件事在当时学术界、出版界都引起很大的震动。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称这“是近年来语言学界的一件大事”,一位出版界老领导说这是“地方出版社兴盛的标志”。王力看到装帧典雅精美、印制编辑俱佳的文集非常高兴。他说:没有想到一家地方小社能出这样的好书。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地方小社出大书精品书,山东教育出版社走在了前头,王洪信成为领军人物。1984年,王洪信升任出版社副总编辑,着力抓《中小学各科基础训练丛书》的出版工作。这套书近四十种,在他精心管理下,在编辑们认真修饰下,能比较好地帮助中小学生打牢各科基础,也有利于他们的升学复习,很受各地中小学9币生的欢迎,最高发行量一年近4 000万册,成为出版社的经济支柱,使得出版社有力量出版具有社会效益的学术著作,兴建办公大楼和职工宿舍,增添先进设备。一手抓学术巨著,一手抓通俗读物,反映出王洪信出版家的眼光,无疑是他事业成功的关键所在。

眼光和作者。记得1960年的时候,中国青年出版社社长朱语今到重庆出差。他听说曾在重庆团市委工作过的罗广斌、杨益言等人解放前在国民党监狱受过苦难,进行过斗争。解放后他们写了一些回忆狱中战友可歌可泣斗争事迹的短篇回忆录,近几年他们把狱中斗争的故事整理了一下,以此为蓝本,在市里许多地方作报告,很受欢迎。朱语今同志解放前在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年组工作,很了解我党白区革命斗争的情况,也很想把这方面斗争情况运用文学这种生动感人的形式,介绍给青年。他觉得罗广斌等人具备写小说的条件,于是,他找到他们,鼓励他们把狱中斗争的事迹写成长篇小说。这大出他们的意料,他们感到为难。不会写,学吧;写得不好,我们出版社可以帮助;没时间写,我给你们向市委请创作假。在朱语今同志热忱的鼓励下,罗广斌等接受了任务,走上小说创作的艰苦道路。他们认真地写出初稿,朱语今组织得力的编辑审读,提出修改意见,然后把他们请到北京来,在出版社住下,一起商量,接着修改。经过几番讨论、几番修改,书稿质量逐步提高,书名也由《禁锢的世界》改为《红岩》,一炮打响,成为产生巨大影响的著名长篇小说。事实说明,朱语今同志在物色作者方面很有眼光,此事也成为出版界培养青年作者的一段佳话。类似的事例,老编辑都会讲出不少,使人感受到编辑的眼光和筛选作者的密切关系。  眼光和魄力。要干成一件事,特别是要干成一件大事,总得有魄力。这魄力包括你准备对它投入多大的精力,在多少时间完成,采取什么措施,达到什么效果。魄力必需和任务相适应,如果魄力小了,任务肯定完成不好。比方抓丛书,好些人没抓紧,拖了几年,形不成阵势,没有大的社会影响,就是缺少魄力,平均使用力量。而我的一位朋友郑一奇抓《中华文化集粹丛书》却是很有魄力的。这套丛书15卷19册,他为了争时间、抢速度、高质量地早曰成套推出,便在一个时期里,集中全编辑室的人力做组稿、审稿、加工的工作,把退休的老编辑请来参加校对工作,把好质量关,而且编辑室派人和出版部一起到山东一家印刷厂抓纸张、抓印刷、抓出书,使得这套丛书能在短期内保质保量地出版。1992年春节刚过,出版社就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出版座谈会,形成社会影响,引起社会注意,使图书最终获得了第六届中国图书奖。郑一奇抓《中华文化集粹丛书》之所以这样有魄力,起因在于他对出版这套丛书的重要性有高度认识,才下得了决心,放下别的书稿,集中力量打歼灭战,而且把印制工作也抓了起来,从而获得丛书出版的成功。

由此可见,眼光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水平、学识水平、辨别能力以及一个人的趣味、品格,因此它关乎一个人事业上的成败,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是不难理解的。

编辑眼光的内涵

人都有个眼光,但不同职业的人则有不同的眼光。这种不同的眼光代表了一个时期内人们对该职业价值标准和成功标准的认定以及这些认定的内涵。那么,一个好编辑所应有的眼光该具备什么样的内涵呢?我想是不是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要有市场的眼光。我们如今生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里,书刊虽然是特殊的商品,也要通过市场去流通,也要适应市场经济的法则。作为出版社的编辑入员,要策划选题、组织书稿、印制包装、宣传推销,都要有市场的眼光,都要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前两三年,一本只有85页的小书在中国的出版界引起波澜,这就是中信出版社的《谁动了我的奶酪》。不可思议的是,这本不起眼的书竟引起那么些年轻知识分子喜爱,以至于一版再版。

P3-5

后记

《我的编辑生涯》一书在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后,我分送给亲朋好友。我的老朋友、中青社原副总编辑、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学术委员会现任副主任郑一奇,认真通读了全书,指出了书中编校上的错误,还向版协学术委员会主任吴道弘介绍了拙著。吴先生让我就此书写篇文章。我以此书最后一章第一节《神圣又有趣的工作》为基础,加以扩充,寄给吴先生,承蒙错爱,发表在他主编的《出版史料》杂志上。2007年底,他们俩感到需要出版一套编辑丛书,把老编辑的经验传授给年轻编辑,便以版协学术委员会的名义,给出版总署送了报告,得到批准。总署和北京市出版局商量,得到支持,落实到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吴、郑二位还建议出版社把拙著列入出版计划。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对此十分重视,做了大量工作。承担这套丛书的项目负责人综合编辑室主任于胭梅担当了拙著的责任编辑。她从读者的需要出发,提出把书中有关编辑感悟的章节提前,把有关编辑生涯的章节挪后,把原书最后一章作为自序。这些意见都很好,我自然同意。在她的启迪下,我把四篇谈编辑感悟的文章收了进来。后来,胭梅同志调到别的出版社工作,张巍同志接手这个项目。他认真仔细地重读拙著。他的敬业精神和编辑才能,使我看到出版界的新人辈出,深受鼓舞。总之,十分感激为此书再版作出贡献的诸位朋友。

林君雄

2008年8月2日于百子湾家园

目录

为《我的编辑生涯》而作

“乐为他人作嫁衣”——自序

第一编 编辑及其修养

 一、论编辑的眼光

编辑的成败,系于“眼光”

编辑眼光的内涵

编辑好眼光的特点

编辑眼光的养成

 二、对畅销书及其作者的思考

 三、论编辑之魂

 四、论编辑的培养

出版社的竞争在于编辑的竞争

通过策划选题培养编辑

强岗位培训,努力提高自觉

 五、在传记文学领域

海南研讨会

开拓传记文学的创作范围

抓好对外合作的书

 六、分管《旅行家》

当好学生

改革发展的推进

可奈何的停刊

 七、主编《追求》的甜酸苦辣(上)

《追求》的创刊与设计

创刊座谈会和创刊号风波

站在时代高度,开拓办刊视野

利用优势,形成“京味”特色

 八、主编《追求》的甜酸苦辣(下)

又两次风波

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外国名曲音乐会”

《追求六重奏》和“当代青年追求吟唱会”

“我的追求”征文

 九、编辑工作诸矛盾(上)

上头与下头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框框”与创新

低于作者与高于作者

增与删

 十、编辑工作诸矛盾(下)

计划与灵活

案头工作和社会活动

编辑与出版发行

友谊和竞争

 十一、优化选题的思考(上)

长处与短处

热门与冷门

大部头与小本子

 十二、优化选题的思考(中)

古与今

洋与中

新与旧

 十三、优化选题的思考(下)

求上法与联想法

远眺法与纵深法

广延法与求全法

分细法与翻新法

第二编 编辑生涯掠影

 一、人生道路的转折

不上大学上团校

没回福州留上海

 二、初进出版社大门

我编的第一本书

“进京去哕!”

分到了《中学生》杂志社

转到一编室

 三、走上正轨

为建设祖国而努力

重点是道德教育

开始重视抓著作稿

 四、我的自学生活

喜悦后的彷徨

又错过大学校门之后的选择

自学走上弯路

 五、到农村去

在大跃进的前夜

穷村、公社化和大炼钢铁

 六、重操旧业

好编辑要会抓选题

选题确定之后关键是选好作者

针对性和形式问题

 七、业余写作琐记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八、在激烈斗争面前的迷惑

一场又一场的查书

震惊于上层建筑的大批判

愧对程广大队的老乡

 九、在大转折的前夜

到北京团市委去帮忙

给邓小平同志写信

第一脚踢歪了

 十、青年读物的探讨(上)

打开新思路

敏感些,抓好重大选题

深入些,生动些

关注特殊阶层青年的特殊需要

 十一、青年读物的探讨(下)

与时俱进

探寻新形式

发现新作者

 十二、关于青年工作读物

面向基层团干部出好书

为团干部提供实用的手册

青年工作的学科化

出好青年运动史

 十三、我和青年读物研究会

为了青年读物研究会的成立

为青年读物评奖得以继续而努力

为提高评奖档次而努力

青年读物年会拾零

 十四、国际文化交流记事

在国外也见到极“左”的阴影

改革曙光照亮的国度

在伏契克的祖国

出淤泥而不染

 十五、在夕阳里

圆了一个梦

“衣带渐宽终不悔”

后记

序言

为《我的编辑生涯》而作

伍杰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五十年前,当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这段人生名言的时候,是多么令人激动啊!一颗年轻的心激荡着,向往人生,憧憬未来。看了君雄的《我的编辑生涯》,又使我想起了这段人生名言。君雄在从事编辑工作五十年后总结得好:“我选择了一种我十分喜爱的,引以为自豪的职业,而且让我终此一生。”“我没有背叛当年入党时的誓言。”他当了一辈子编辑——从1952年至今,这样回顾自己的人生。全书记录了他人生的脚步。他没有“虚度年华”,不是“碌碌无为”,更无须“悔恨”和“羞愧”,有的只是骄傲和自豪。因为他是一位有成就的编辑家。

我与君雄因工作而相识。我们有近二十年的交往,可谓是老相识、老朋友了。耿直、认真、诚实、敬业,是他做人的准则,也是他当编辑遵循的原则。他在编辑每一本书中莫不遵循这样的原则。他对自己的失误并不掩饰,不推过。在“文革”后,他“第一脚踢歪了”,批错了对象,至今仍抱着悔恨的心情,认为自己错干了这件事。他没有推卸责任。对于编好书的成就,认为只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不揽功。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他在编辑实践生涯中,深入读者,调查、研究、了解读者的需求,连书名也思之再三,及时满足读者的需要,对读者高度负责。密切联系作者,尊重作者,选择好作者,善意地帮助作者,与作者交朋友、出主意,对作者负责。他认真思考,与时俱进,与大家一起策划准确的好选题,经常取得好的效益。他在几十年的编辑实践中,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编辑工作诸矛盾”和“优化选题的思考”中共有十九个小题,这都是在编辑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实际矛盾,他找出了自己解决这些矛盾的办法,有些思考很有新意,很有见地。比如处理新与旧的辩证关系中指出,“创新者为新,趋新者为旧”,从旧中看新,从新中看旧等等,很多思考都对人有启迪。

君雄的终生实践,终而成书,为我们贡献了一份财富。一个编辑,他如果真正把编辑事业当成一种崇高的事业,他是自觉地为人们构筑一座通向理想境界和知识宝库的桥梁,他是在用自己的智慧浇灌人类的灵魂,他会感到多么的崇高和自豪。君雄是这样的实践者。

君雄在书中不仅叙述了自己的编辑生涯,还描述了他经历的种种生活,这对帮助我们了解这段历史是颇为有益的。

2004年7月

内容推荐

作者的终生实践,终而成书,为我们贡献了一份财富。一个编辑,他如果真正把编辑事业当成一种崇高的事业,他是自觉地为人们构筑一座通向理想境界和知识宝库的桥梁,他是在用自己的智慧浇灌人类的灵魂,他会感到多么的崇高和自豪。作者是这样的实践者。

作者在书中不仅叙述了自己的编辑生涯,还描述了他经历的种种生活,这对帮助我们了解这段历史是颇为有益的。

编辑推荐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

在本书中,作者回顾了他五十年的编辑生涯,为我们贡献了一份财富。一个编辑,他如果真正把编辑事业当成一种崇高的事业,他是自觉地为人们构筑一座通向理想境界和知识宝库的桥梁,他是在用自己的智慧浇灌人类的灵魂,他会感到多么的崇高和自豪。作者是这样的实践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13:4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