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编辑的眼光
在编辑的经验之谈中有个词,叫做“眼光”。常听人说:“老张的眼光真尖,抓稿子一抓一个准。”“老李的眼光实在不敢恭维,费了好大的劲却弄了个平庸之作。”这种关于编辑眼光的议论,我以为是不无道理的,值得加以研究。
编辑的成败,系于“眼光”
“眼光”对于编辑来说,确实关系重大。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探讨。
眼光和选题。编辑的责任首先在于策划选题。要策划好选题就要有好眼光。要从大量的社会信息中筛选出本出版社出书所需要的信息,而且是对于提高本出版社社会地位有着重大作用的选题。在这上头,切忌迂腐,切忌迟钝,切忌犹豫。这里需要的是锐利的眼光,不同凡响的眼光,高人一筹的眼光。在《沿着韬奋的足迹》一书的下册中,我看到第五届中国韬奋奖获得者王洪信有这样的事迹:他于1982年5月从中学调入山东教育出版社工作,1983年的夏天,就建议出版我国语言学大家王力的文集。为了实现这个大胆的建议,出版社要付出大投资,但肯定也会有大收入,领导全力支持他,让他专程去北京找王老先生。当王洪信敲响了北大燕南园王先生的家门时,王先生对这位憨厚的山东汉子的到来感到有些意外,说明来意之后,王先生热情地接待了他。就这样,20卷、810万字的皇皇巨著《王力文集》开始编辑、出版了。这件事在当时学术界、出版界都引起很大的震动。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称这“是近年来语言学界的一件大事”,一位出版界老领导说这是“地方出版社兴盛的标志”。王力看到装帧典雅精美、印制编辑俱佳的文集非常高兴。他说:没有想到一家地方小社能出这样的好书。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地方小社出大书精品书,山东教育出版社走在了前头,王洪信成为领军人物。1984年,王洪信升任出版社副总编辑,着力抓《中小学各科基础训练丛书》的出版工作。这套书近四十种,在他精心管理下,在编辑们认真修饰下,能比较好地帮助中小学生打牢各科基础,也有利于他们的升学复习,很受各地中小学9币生的欢迎,最高发行量一年近4 000万册,成为出版社的经济支柱,使得出版社有力量出版具有社会效益的学术著作,兴建办公大楼和职工宿舍,增添先进设备。一手抓学术巨著,一手抓通俗读物,反映出王洪信出版家的眼光,无疑是他事业成功的关键所在。
眼光和作者。记得1960年的时候,中国青年出版社社长朱语今到重庆出差。他听说曾在重庆团市委工作过的罗广斌、杨益言等人解放前在国民党监狱受过苦难,进行过斗争。解放后他们写了一些回忆狱中战友可歌可泣斗争事迹的短篇回忆录,近几年他们把狱中斗争的故事整理了一下,以此为蓝本,在市里许多地方作报告,很受欢迎。朱语今同志解放前在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年组工作,很了解我党白区革命斗争的情况,也很想把这方面斗争情况运用文学这种生动感人的形式,介绍给青年。他觉得罗广斌等人具备写小说的条件,于是,他找到他们,鼓励他们把狱中斗争的事迹写成长篇小说。这大出他们的意料,他们感到为难。不会写,学吧;写得不好,我们出版社可以帮助;没时间写,我给你们向市委请创作假。在朱语今同志热忱的鼓励下,罗广斌等接受了任务,走上小说创作的艰苦道路。他们认真地写出初稿,朱语今组织得力的编辑审读,提出修改意见,然后把他们请到北京来,在出版社住下,一起商量,接着修改。经过几番讨论、几番修改,书稿质量逐步提高,书名也由《禁锢的世界》改为《红岩》,一炮打响,成为产生巨大影响的著名长篇小说。事实说明,朱语今同志在物色作者方面很有眼光,此事也成为出版界培养青年作者的一段佳话。类似的事例,老编辑都会讲出不少,使人感受到编辑的眼光和筛选作者的密切关系。 眼光和魄力。要干成一件事,特别是要干成一件大事,总得有魄力。这魄力包括你准备对它投入多大的精力,在多少时间完成,采取什么措施,达到什么效果。魄力必需和任务相适应,如果魄力小了,任务肯定完成不好。比方抓丛书,好些人没抓紧,拖了几年,形不成阵势,没有大的社会影响,就是缺少魄力,平均使用力量。而我的一位朋友郑一奇抓《中华文化集粹丛书》却是很有魄力的。这套丛书15卷19册,他为了争时间、抢速度、高质量地早曰成套推出,便在一个时期里,集中全编辑室的人力做组稿、审稿、加工的工作,把退休的老编辑请来参加校对工作,把好质量关,而且编辑室派人和出版部一起到山东一家印刷厂抓纸张、抓印刷、抓出书,使得这套丛书能在短期内保质保量地出版。1992年春节刚过,出版社就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出版座谈会,形成社会影响,引起社会注意,使图书最终获得了第六届中国图书奖。郑一奇抓《中华文化集粹丛书》之所以这样有魄力,起因在于他对出版这套丛书的重要性有高度认识,才下得了决心,放下别的书稿,集中力量打歼灭战,而且把印制工作也抓了起来,从而获得丛书出版的成功。
由此可见,眼光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水平、学识水平、辨别能力以及一个人的趣味、品格,因此它关乎一个人事业上的成败,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是不难理解的。
编辑眼光的内涵
人都有个眼光,但不同职业的人则有不同的眼光。这种不同的眼光代表了一个时期内人们对该职业价值标准和成功标准的认定以及这些认定的内涵。那么,一个好编辑所应有的眼光该具备什么样的内涵呢?我想是不是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要有市场的眼光。我们如今生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里,书刊虽然是特殊的商品,也要通过市场去流通,也要适应市场经济的法则。作为出版社的编辑入员,要策划选题、组织书稿、印制包装、宣传推销,都要有市场的眼光,都要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前两三年,一本只有85页的小书在中国的出版界引起波澜,这就是中信出版社的《谁动了我的奶酪》。不可思议的是,这本不起眼的书竟引起那么些年轻知识分子喜爱,以至于一版再版。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