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秉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全面论述了“和谐育人”的理念,并提出了具体可行的现实举措。书中首先系统总结了中外和谐育人理念,回顾了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对和谐理念的丰富和发展,为高校和谐育人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和谐育人的先导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关键环节——人才培养模式、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和现实基础——服务保障体系四个方面论述了和谐育人的要求和手段,为高校和谐育人工作提供了具体可行的现实指导。
该书兼具理论厚重感和现实针对性,深入总结了中外和谐育人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并从理念、体制、方法等多个角度提出推动和谐育人的具体途径和现实举措。该书非常注重实践操作和理论升华,既通过对实践的总结和剖析,探讨具体思路和可行措施;又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普遍性的规律,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理论。
本书秉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全面论述了“和谐育人”的理念,并提出了具体可行的现实举措,并呼吁高等教育回归本位,回归人本、和谐、全面的育人工作,摒弃功利性、实用性、工具性的制器式教育,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
第一章 高校和谐育人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内涵
第一节 和谐理念的历史传承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
二、党对和谐理念的传承和发展
第二节 中外和谐教育理念的发展演进
一、我国和谐教育思想的历史传承
二、西方和谐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
第三节 高校和谐育人的基本内涵
一、突出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
二、强调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第二章 和谐理念对新时期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指导意义
第一节 和谐育人是高校育人工作应对当前面临挑战的必然选择
一、外部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
二、高等教育体系的深刻变化
三、高校学生群体的深刻变化
第二节 和谐育人是高校育人工作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高校育人工作要努力培养“和谐人”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高校成为全社会和谐文化的示范区
第三节 和谐育人是高校育人工作展现中国大学独特办学风格的历史使命
一、和谐办学理念
二、和谐校园文化
三、和谐校园建设
第三章 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巩固和谐育人的精神高地
第一节 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和发展
二、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
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涵
第二节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一、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思考
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方向
第三节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一、多维视角考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二、多管齐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第四章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抓住和谐育人的关键环节
第一节 人才培养理念创新
一、国外大学人才培养理念
二、我国大学人才培养理念
三、培养和谐发展的大学生——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
第二节 本科生培养模式创新
一、加强基础,淡化专业
二、因材施教,分类培养
第三节 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
一、改革培养机制,提高教育质量
二、区分人才类型,实现多样培养
三、提供宽松条件,促进自主创新
四、促进国际交流,拓展学术视野
第五章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开拓和谐育人的第二课堂
第一节 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及其意义
二、当前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三、增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效性的若干对策
第二节 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及其意义
二、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薄弱环节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若干对策
第三节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一、校园文化生活的内涵
二、校园文化生活的育人功效
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若干对策
第四节 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一、志愿服务工作及其意义
二、加强志愿服务工作的若干对策
第六章 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夯实和谐育人的现实基础/215
第一节 完善学生工作体制
一、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
二、高校学生工作的科学转型
第二节 完善学生资助体系
一、我国学生资助体系现状
二、完善我国学生资助体系的主要挑战
三、完善我国学生资助体系的基本对策
第三节 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体系
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体系现状
二、我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体系的薄弱环节
三、完善我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体系的基本对策
第四节 完善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保障体系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分析
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存的薄弱环节
三、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保障体系的基本对策
第七章 以和谐理念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性跨越/259
第一节 中国正处于从高等教育大国向强国跨越的关键阶段
一、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性成就
二、中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高等教育大国向强国的跨越
三、中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跨越的历史机遇和有力保障
第二节 实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跨越必须探索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一、坚持发扬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和优势
二、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适应的原则
三、坚持质量与数量相统一的原则
四、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兼顾的原则
第三节 以和谐理念为指导探索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之路
一、树立和谐育人观,实现教育理念的科学转型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批优秀人才
三、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构建和谐教学体系
四、推进一流大学及学科建设,夯实和谐高等教育基础
五、扩大国际合作,推动教育交流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