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研究“产业竞争力”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实践动因、产业竞争力理论概述、决定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资源条件与产业竞争力、企业素质与产业竞争力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产业竞争力因素分析/当代学术文丛 |
分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
作者 | 刘小铁 |
出版社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关于研究“产业竞争力”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实践动因、产业竞争力理论概述、决定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资源条件与产业竞争力、企业素质与产业竞争力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内容推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性买方市场的基本形成,国际间的产业竞争日益加剧,产业竞争力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经济地位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纷纷开展产业竞争力理论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 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0ner)是产业竞争力理论的创始人。他在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通过对10个国家100多个产业的实证分析,总结出了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六大因素,即: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机遇和政府作用。这就是著名的“钻石模型”理论(“钻石体系”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为产业竞争力研究提供了系统的分析框架。 然而,尽管“钻石”理论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学界、政府和产业界的赞同,但这并不能说明它就是一个十分完美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律,仍存在着一些缺陷或不足。主要表现为:(1)过分强调一个国家的“商业环境”对产业竞争力形成的作用,未把产业内部因素作为主导。(2)忽视或淡化了“技术创新”对产业竞争力的决定性作用,未能将它放在十分突出的位子,显然与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发展与竞争的现实和规律不符。(3)片面强调“国内需求条件”的作用,低估了国际需求条件的重大影响,未能充分体现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大趋势。(4)对“政府角色”的作用重视不够。在波特的“钻石”模型中,“政府”只是一个“辅助”因素,主张政府对产业发展尽量不要干预。很显然,这对于市场经济制度和市场竞争主体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是正确的,而对于广大市场经济制度和市场竞争主体均不成熟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来说,就难以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基于“钻石”理论业已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本书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国际竞争力理论以及现代竞争理论,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充分吸收“钻石”理论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对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对策研究。 本书认为,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来源于三个层次,即:基础因素、核心因素和环境因素。所谓基础因素,是指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基础设施、资金资源、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等;所谓核心因素,是指在产业竞争力中起关键作用的要素,主要包括技术创新、企业素质、产业集群水平、市场结构等;所谓环境因素,是指来自产业外部,对产业竞争力形成和提升具有较大影响的要素,主要包括制度安排、政府作用等。只有这三个层次的力量共同作用,才能决定一个产业的竞争能力。 但是,由于这三个层次所包含的具体因素太多,在决定产业竞争力中不可能都经常性地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只能选择其中若干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本书在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有关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后认为,在产业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有六个因素经常性地发挥作用,这就是:资源条件、技术创新、企业素质、产业集群度、产业组织结构和政府作用。为便于表述,本书称之为“六因素论”。这六大因素是决定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力量,而且,在这六大要素中,资源条件、技术创新、企业素质、产业集群度、产业组织结构直接作用于产业竞争力,政府通过影响其他五个因素间接作用于产业竞争力。这就是本书的理论框架。 本书认为,“资源条件”是产业竞争力所必须依赖的基本资源,是产业竞争力形成的基本前提。主要包括基础设施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等。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丰富而有特色的资源条件是其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有利于降低产业内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产业的经营效率;有利于增强产品的差异性,使产业具备竞争对手难以获取的优势;有利于扩大产业的经营规模,提高在全球市场的份额;有利于改善产业的要素供给,提升产业的发展水平。 所谓“技术创新”,是指新产品和新工艺设想的产生(获取)、研究开发、应用于生产、进入市场销售并实现商业利益以及新技术扩散整个过程的一切技术经济活动的总和,分为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渐进性创新与基本性创新,资本节约型创新、劳动节约型创新和中性型创新,综合性创新四种类型。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也是产业竞争力形成和提高的关键因素。其作用机理主要表现为:降低产业的经营成本,使产品在市场上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不断开发新产品,促进产品的差异化,使产业具有较强的市场垄断地位;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推进产业内部结构高度化。实践证明,在全球性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只有持续进行技术创新,一国产业才能保持领先的竞争优势。 所谓“企业素质”,是指构成企业各要素的质量及其相互结合的外在表现特征。它决定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所产生的整体功能,主要包括技术素质、管理素质、规模素质和人员素质等内容。在一个产业内,只有企业技术素质的提高,才能增强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只有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才能使整个产业的经营绩效得到大大改善;只有企业的规模扩大,才能使整个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占领较大的市场份额;只有企业人员素质的提高,才能增强整个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所谓“产业集群度”,是指在同一地理空间内同类企业的集聚水平。同一产业相关的企业群居在一起,相互竞争和协作,对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产业集群能增强企业问的竞争合作,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区域共同品牌。 所谓“产业组织结构”,是指同一产业内厂商之间的比例关系,包括大中小型企业的分布状况、产业集中度、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水平等内容。竞争力来源于竞争,实践证明,一个产业要获得较强的竞争力,必须建立一个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这就是寡头垄断型的市场结构。在这种市场结构中,企业之问既不存在过度竞争,又不存在绝对垄断,产业处于有效竞争状态,这对保持企业间的一定竞争压力、防止资源浪费十分有利,从而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同时,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有利于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使产业在国际竞争中拥有较显著的规模竞争优势;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也有利于促进产业内的分工协作,形成一个以少数大型寡头企业为主导、大量中小企业与之配套的分工体系,以提高整个产业的组织效率。 所谓“政府作用”,主要是指政府为提升所在区域内产业竞争力而应发挥作用的范围、方式和途径。在产业竞争力形成过程中,政府一般不直接从事产业经营,而是通过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间接地为产业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或条件。具体作用方式是,政府利用公共资源,通过支持技术研发、扩大资金供给、加强人才培养、改善基础设施等途径,为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生产要素;政府通过实施产业政策,尤其是产业组织政策,限制过度竞争和绝对垄断,为产业发展创造有效的竞争环境;政府通过贸易保护和消费引导,能为国内产业(特别是幼稚产业)提供一定的市场空间,使其在竞争力培育过程中避免过早地遭受外来冲击;提供法制保障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严格的法律制度,能有力地保护企业的产权,捍卫企业的合法利益,维护市场秩序,使产业竞争力沿着健康轨道进行。 目录 中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实践动因 一、经济全球化凸显产业竞争力 二、高新技术成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三、买方市场的形成呼唤产业竞争力 四、中国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第二节 国内外产业竞争力研究概况及评价 一、国内外产业竞争力研究概况 二、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基本评价 第三节 产业竞争力因素分析的意义 一、产业竞争力因素分析的理论意义 二、产业竞争力因素分析的实践意义 第四节 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分析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产业竞争力理论概述 第一节 产业竞争力的相关概念 一、竞争力、国际竞争力探讨 二、产业竞争力内涵及理论模型 三、产业竞争力的基本特征 四、产业国际竞争力与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关系 五、产业竞争力与国家、企业和产品竞争力的关系 第二节 产业竞争力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 一、显示性指标 二、分析性指标 第三节 产业竞争力的理论依据 一、比较优势理论 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三、国际竞争力理论 四、现代竞争理论 第三章 决定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第一节 学术界关于产业竞争力决定因素的观点综述 一、波特的“钻石模型” 二、“波特-踏宁模型” 三、对外开放与产业国际竞争力模型 四、“九因素模型” 五、产业竞争优势因素 六、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 第二节 “钻石模型”的理论贡献及其缺陷 一、“钻石模型”的理论贡献 二、“钻石模型”的缺陷及不足 第三节 产业竞争力因素的判断基准及层次分析 一、产业竞争力因素的判断基准 二、产业竞争力因素的层次分析 第四节 决定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一、“六因素论”: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二、“六因素论”的主要特点 三、“六因素论”与“钻石模型”的联系 第四章 资源条件与产业竞争力 第一节 资源条件与产业竞争力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一、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的表现 二、中国纺织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第二节 资源条件对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一、资源条件影响产业的生产成本与效率 二、资源条件影响产品的差异性 三、资源条件影响产业的发展规模 四、资源条件影响产业的发展水平 第五章 技术创新与产业竞争力 第一节 技术创新及其过程模型 一、技术创新概念及其理论渊源 二、技术创新的特点、类型 三、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型 第二节 技术创新与产业竞争力相关性分析 一、模型的经济理论基础 二、关于计量经济模型的说明 三、模型的测算结果 第三节 技术创新对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一、技术创新能降低产业经营成本 二、技术创新能促进产品的差异化 三、技术创新能提高产业的生产效率 四、技术创新能提高产品的质量 五、技术创新能推进产业内部结构高度化 第六章 企业素质与产业竞争力 第一节 企业素质与产业竞争力关联性分析 第二节 企业素质对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一、企业技术素质决定产业的创新水平 二、企业管理素质决定产业的整体运行绩效 三、企业规模影响产业的市场地位 四、企业人员素质决定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第七章 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 第一节 产业集群理论及其演变 一、产业集群理论 二、产业集群理论的演变过程 第二节 产业集群对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一、产业发展的区位品牌效应 二、资源利用的共享效应 三、产业的分工与合作效应 四、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效应 第三节 案例分析:浙江省的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 一、绍兴纺织业 二、宁波服装业 三、温州打火机 四、嵊州领带业 第八章 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竞争力 第一节 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一、中国彩电业的产业组织结构 二、日本汽车业的产业组织结构 三、基本结论 第二节 合理产业组织结构对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一、合理产业组织结构能促进有效竞争 二、合理产业组织结构能提高产业集中度 三、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能提高产业内分工协作效率 第九章 政府作用与产业竞争力 第一节 产业竞争力中政府作用的实证分析 一、美国信息产业中的政府作用 二、日本汽车产业中的政府作用 三、印度软件产业中的政府作用 四、基本结论 第二节 产业竞争力中政府作用的理论基础 一、政府经济职能理论 二、赶超经济理论 三、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第三节 产业竞争力中政府的作用机理 一、改善生产要素 二、创造竞争环境 三、扩大市场需求 四、提供法制保障 第十章 中国产业竞争力提升对策 第一节 资源条件的改善方式与途径 一、基础设施的改善方式与手段 二、自然资源条件的改善方式与手段 三、资金资源的改善方式与手段 四、人力资源的改善方式与手段 第二节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现状及改善途径 一、中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现状 二、提高中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第三节 提高中国企业素质的主要途径 一、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 二、以国际化为目标,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三、采取多种方式壮大企业规模 四、培育企业家市场,强化职工技能培训 第四节 中国产业集群的构建及优化途径 一、科学制订规划 二、以企业为主体培育产业集群 三、以项目发展促产业集群形成 四、发展和整合工业园区,构筑产业集群的跃升平台 五、加强集群区域内创新网络体系建设 六、实施培育集群品牌战略 七、优化产业集群的配套产业和发展环境 八、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中介服务组织建设 第五节 中国产业组织结构现状及优化途径 一、中国产业组织结构现状分析 二、中国产业组织结构优化途径 第六节 中国产业竞争力中的政府改革与行为调整 一、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强政府” 二、遵循市场规律,实施产业扶持政策 三、精减机构,提高效率 四、培育社会中介组织 五、加快经济立法,完善法律体系 参考文献 后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