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在东汉末年编撰了《伤寒杂病论》,后几经传抄至宋代才以《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为名正式刊行。随后出现了众多对《伤寒论》进行注解的书籍。这些书籍并不尽如人意,在任何一本注解书上都找不到完善的理论来全面阐明《伤寒论》这一体系。也就是说根据注解书中所描述的生理、病理、药理等理论根本不可能得出《伤寒论》中那些处方。《伤寒论》确实属于广为人知,却未必为人所识的一部书。
著者江部洋一郎和横田静夫将隐藏在《伤寒论》简介条文之中及处方背后的关于生理、病理和药理的体系成为经方理论。几年来,著者不断努力以求再次构筑这一理论。发行本书的目的也在于对著者的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
《经方医学(第2卷)》以解析处方为中心展开。关于人体构造、生理机能的见解散见于各章,其不仅是处方解析的导论,也是本书的主题。本书主要解析桂枝汤类和麻黄汤类处方。
桂枝汤类方 (1)
桂枝汤类方总论 (1)
1.作用趋向 (1)
2.各药物在处方中的功效 (2)
桂枝 (2)
芍药 (3)
生姜 (5)
大枣 (5)
甘草 (5)
桂枝汤加芍药汤、桂枝汤加大黄汤 (8)
◆ 关于肠鸣及肠蠕动 (10)
◆ 关于太阴病 (12)
◆ 太阴病小结 (16)
◆ 太阴病与阳明病的寒证 (20)
小建中汤 (21)
◆ 关于手足烦热 (27)
◆ 关于梦、失精 (27)
◆ 关于里急 (28)
黄芪建中汤 (31)
当归建中汤 (33)
当归 (34)
川芎 (35)
◆ 关于活血、行血药物 (35)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36)
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37)
炙甘草汤 (39)
◆ 关于“脉结代”、“脉结悸” (42)
◆ 关于阿胶 (45)
阿胶 (47)
麻子仁 (48)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51)
桂枝加桂汤 (54)
桂枝甘草汤 (56)
◆ 关于上冲、 奔豚、 悸、 烦等的补充说明 (58)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60)
◆ 关于烦和躁 (60)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61)
牡蛎 (64)
龙骨 (64)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65)
《外台》牡蛎汤与桂枝救逆汤的比较 (67)
蜀漆 (68)
恒山 (68)
黄芪桂枝五物汤 (69)
◆ 再议风邪 (70)
“尊荣人……”之证与黄芪桂枝五物汤证的对比 (71)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虚证与四逆汤的虚证之不同 (73)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桂枝加黄芪汤 (74)
黄汗病的参考条文 (76)
黄汗病的症状 (76)
黄汗病的病因 (76)
黄汗病两个阶段的病理病机 (79)
湿 (80)
郁热 (82)
脉沉迟 (82)
黄汗病常用处方解析 (82)
醋 (83)
当归四逆汤 (84)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89)
通草 (91)
细辛 (91)
吴茱萸 (92)
◆ 有关厥寒 (93)
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应用于寒疝治疗 (95)
◆ 关于寒疝 (95)
羊肉 (96)
麻黄汤类方 (100)
麻黄汤类方总论 (102)
麻黄汤各论 (104)
头痛 (104)
衄 (106)
发热 (108)
疼痛 (109)
恶寒 (110)
体感温度 (111)
饮食与体温的关系 (112)
◆ 有关粘膜 (113)
过敏性鼻炎的发病机理 (114)
麻黄加术汤 (117)
有湿热的麻黄汤证 (117)
麻黄汤证的浮脉 (118)
补充说明麻黄汤证中的热和湿 (118)
麻黄 (120)
麻黄汤的发汗机制 (125)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126)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130)
薏苡仁 (133)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 (134)
大青龙汤 (141)
越婢汤、越婢加术汤 (144)
◆ 关于湿证 (147)
◆ 关于补津和补阴 (148)
1.补津 (148)
2.补阴 (148)
白术 (152)
石膏 (153)
◆ 关于温病 (154)
风水 (155)
风水的治法 (156)
里水 (157)
里水的治法 (158)
瘀热在里的里水 (162)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汤 (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