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开国名将青史留名(明初功臣传选编)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周钰雯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元朝末年,朝廷腐败,天灾泛滥,民不聊生。为了生存,韩山童、刘福通等在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率先起义。这些起义者头裹红巾,史称红巾军起义。天下百姓纷纷响应,起义之火在全国各地迅速燃烧。

乱世出英雄。元末明初,在这个动荡的时期,注定是一个英雄豪杰并起的时代……《开国名将青史留名(明初功臣传选编)》(编者周钰雯)以《明史》等正史为基础,结合运用了各种野史、笔记等材料,从文献记载的多位最终葬于南京的明初功臣中选出17位(李文忠、徐达、吴祯、吴良等)为其书写小传。

内容推荐

明初功臣人数众多。《开国名将青史留名(明初功臣传选编)》以《明史》等正史为基础,结合运用了各种野史、笔记等材料,从文献记载的多位最终葬于南京的明初功臣中选出17位为其书写小传(另有一批虽有资料记载葬于南京却最终葬在安徽老家的功臣,则选了薛显、吴复、孙兴祖三位列在附录中)。《开国名将青史留名(明初功臣传选编)》的编者周钰雯希望这部传记小书能向对明史感兴趣的读者展示跌宕起伏、精彩而丰富的历史故事,从而更好地了解众多明初开国名将引人入胜的传奇经历。

目录

前言

葬于钟山之阴的功臣

中山王徐达传

 徐达之死

 徐达的君臣对弈

开平王常遇春传

岐阳王李文忠传

江国公吴良传

海国公吴祯传

 吴良、吴祯墓

滕国公顾时传

芮国公杨□传

皖国公仇成传

汝南侯梅思祖传

 值得骄傲的后人

葬于今中央门之外的功臣

蕲国公康茂才传

 康茂才施计战龙湾

东胜侯汪兴祖传

葬于今中华门之外的功臣

宁河王邓愈传

黔宁王沐英传

虢国公俞通海传

 百猫坊的传说

 俞通海家族墓葬

南安侯俞通源传

□国公俞通渊传

郓国公宋晟传

附录

永国公薛显传

安陆侯吴复传

燕山侯孙兴祖传

后记

试读章节

徐达(1332—1385),字天德,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徐达身材魁梧,刚毅武勇。其家世代务农,家境贫寒。他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同乡,两人从小一块儿放过牛,二者之间自然十分要好。元顺帝至正十三年(1353)夏天,朱元璋回到家乡招募士兵,22岁的徐达积极响应,应募参军,在朱元璋手下当了头目。

参军后,徐达随朱元璋相继攻克了许多地方,朱元璋的军队声势大振。至正十五年(1355),徐达因攻打和州(今安徽和县)立下战功,被提升为镇抚。同年六月一日,朱元璋与徐达、汤和、李善长、冯国用等人率3万大军,乘船渡江,杀向南岸,一举攻克了太平城(今安徽当涂)。元军反扑,徐达、邓愈两人各率一支精锐骑兵埋伏于城南山中,从背后突然出击,元军大败而逃。接着,徐达又带领数千人出太平城,攻占了溧阳、溧水,从南面对集庆(今江苏南京)形成包围之势。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占了集庆,改名为应天府,决定以此为中心,建立根据地,再作远图。

应天东面的镇江还在元军手里,对应天威胁很大。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大将,出兵攻打镇江。徐达不负使命,一举攻占了镇江。然后又分兵取金坛、丹阳等县。朱元璋又任命他为统军元帅,驻守镇江。同年四月,徐达又与常遇春等将领在朱元璋亲自指挥下,进占了宁国。七月,徐达派前锋将领赵德胜攻常熟,活捉了张士诚的弟弟张士德。

至正十八年(1358)十月,徐达与邵荣等人联兵夺取了宜兴。这样一来,朱元璋相继攻占了应天周围的许多城池,在东面挡住了张士诚西犯的门路,在西面对徐寿辉采取了以守为攻的战略。

至正二十年(1360)五月,徐寿辉被部下陈友谅杀害,陈友谅自称皇帝,占有江西、湖广大片地区,是起义各部中实力最强的一支。陈友谅与张士诚联合,东西夹击朱元璋,进逼应天。朱元璋命诸将分头埋伏于应天城内外各险要地点,诱使陈友谅进入伏击圈。结果,陈友谅大败,逃奔江州(今江西九江)。

至正二十三年(1363)七月,朱元璋率大军到达鄱阳湖,与陈友谅决战。开战第一天,徐达冲锋在前,打败了敌军前锋部队,杀敌1500余人,缴获一艘大船。鄱阳湖大战持续一月有余,朱元璋靠火攻终于大胜敌军,陈友谅被流箭射死。

至正二十四年(1364.)正月,朱元璋在应天自立为吴王,设置百官,建中书省,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 朱元璋消灭陈友谅之后,实力大增,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消灭东吴的张士诚。

张士诚的地盘被长江分成两截,江南的浙西地区防守比较坚固,而江北的淮东地区防守则相对薄弱。朱元璋采取先北后南的方略,于至正二十五年(1365)秋,任命徐达为总兵官,渡江北上,进攻淮东地区。

徐达很快攻克了泰州,然后分兵进攻兴化和高邮。朱元璋担心徐达孤军奋战,便命令他返回泰州,先攻取淮安、濠州和泗州(今江苏盱眙)。恰在此时,张士诚为了牵制江北朱元璋的军队,出兵攻击江南的宜兴。朱元璋命徐达渡江还击,击退了张士诚的进攻,生俘3000余人。然后,徐达又返回江北,攻打高邮,很快攻克了高邮。

至正二十六年(1366)四月,徐达兵临淮安,夜袭张士诚部将徐义的水寨,徐义乘船逃走。徐达挥兵围城,淮安守将梅思祖等人开城投降,并献出了所辖的四州。随后,徐达进兵攻取了兴化,这样,淮东地区便成为朱元璋的地盘了。

朱元璋对江南地区的攻击,分为两步。首先是攻取湖州(今浙江吴兴)、杭州,切断其两翼力量;第二步是从北、西、南三面包围平江(今江苏苏州)。七月,徐达受命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统领20万大军,从太湖出发直取湖州,同时分兵攻打杭州和嘉兴。  张士诚看到湖州危急,不断地派兵增援。后见援兵被打败,索性亲自带兵来援,但被徐达在皂林(今浙江桐乡北)击败。九月,张士诚又派部将徐志坚以轻舟增援,同样被打败。到了十一月,湖州、杭州和嘉兴先后被攻克。

第一步战略目的达到后,朱元璋着手实施第二步战略,就是攻取平江。徐达统领大军进逼平江,把平江包围起来。张士诚在城外无援兵,城内缺粮草的情况下,几次试图突围,但都没有成功。朱元璋多次派人前去劝降,张士诚死不投降,拼死守城。

至正二十七年(1367)二月,徐达因平江久围不克,派人向朱元璋请示。朱元璋亲写书信:“今后军中一切事务皆由将军自行定夺。”双方战至九月,平江城中粮尽,只能以枯草老鼠为食。徐达指挥大军猛烈攻城,张士诚全线崩溃。徐达的军队攻入城中。张士诚自杀未遂,被押送应天。后来,张士诚在看守地自缢而死。

平江被攻破后,徐达下达军令:“掠民财者死,毁民居者死,离营二十里者死。”他命部队各自驻守,安定民心。随后,徐达率诸将回到应天复命,朱元璋亲自到戟门迎接,大赏将士,徐达进封为信国公。

消灭张士诚后,朱元璋决定北伐灭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25万大军,向北进攻中原。

徐达统率北伐大军浩浩荡荡从淮安出发,先进入山东。北伐军所过之处,张布“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讨元檄文,许多州县纷纷投降,北伐军进展顺利。十一月,徐达指挥大军攻克沂州(令山东l临沂),然后按照朱元璋的指示,命部将韩政扼守黄河天险,张兴祖攻东平、济宁,自己率大军攻克益都(今山东青州)。十二月,大军抵达济南,守城的元将开城投降。徐达复还益都,进攻登州(今山东蓬莱)、莱州(今山东掖县)。北伐军出征三个月,山东基本被平定。

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明,年号洪武。新朝建立,自然要封赏功臣,设置百官。朱元璋任命李善长为左丞相,徐达为右丞相。立长子朱标为太子,李善长兼任太子少师,徐达兼任太子少傅。

这年二月,北伐军沿黄河西进直入河南境内,接连攻克了永城、归德、许州(今河南许昌),直逼陈桥。元汴梁(今河南开封)守将出城投降。徐达直奔洛阳,四月,经过激战,元军弃城而逃,洛阳被攻克。徐达继续西进,攻克陕州(今河南陕县),直逼潼关。元军望风而逃,徐达进入潼关,向西直至华州(今陕西华县)。至此,徐达的大军已先后占领了山东、河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占据了潼关,对元朝的大都形成了月牙形的包围态势。五月,朱元璋驾幸汴梁,慰劳将士,同时商讨下一步的进军方案。徐达建议,应立即发兵,攻取大都,朱元璋采纳了徐达的建议,命徐达统军进攻大都。

七月,朱元璋返回应天。徐达、常遇春率诸将会于河阴(今河南荥阳),然后分兵进入河北。闰七月,徐达于临清召集诸将,部署具体进军方略。随后,常遇春首先攻占德州,接连又攻占了长芦(今河北沧州)、天津。镇守天津的元丞相从海口望风而逃,大都震动,人心大乱。

明军进至河西务(今河北武清东北),大败元军,乘胜推进到通州(今北京通县),又乘大雾伏击元军,元军守将战败身死。通州失守的消息传到大都,元顺帝惊慌失措,于闰七月二十七日深夜带着后妃、太子从建德门狼狈逃跑。八月二日,徐达率军进至大都齐化门,士兵填平城下的壕沟,攻进城中。徐达登上齐化门城楼,兵士将元顺帝留下守城的淮王、左右丞相等人押到。这些人宁死不降,被徐达下令处死。其余愿意投降的,徐达准许投降,无一人被滥杀。徐达下令查封城中的府库,派1000兵士守卫皇宫。同时严令所有将士,禁止扰民。由于徐达的军队纪律严明,大都很快安定下来,街市上的店铺买卖也照常营业。P3-8

序言

元朝末年,朝廷腐败,天灾泛滥,民不聊生。为了生存,韩山童、刘福通等在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率先起义。这些起义者头裹红巾,史称红巾军起义。天下百姓纷纷响应,起义之火在全国各地迅速燃烧。

乱世出英雄。元末明初,在这个动荡的时期,注定是一个英雄豪杰并起的时代。以朱元璋为首的草莽英雄们,他们顺应时代召唤,积极投身反抗元朝腐朽统治的斗争,充分发挥自身的才干、胆识,建功立业,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也带领着广大百姓推翻了旧王朝的腐朽统治、迎接了一个新王朝的诞生。

徐达、常遇春、李文忠、汤和、邓愈……几百个青史留名的开国名将,就如一颗颗闪亮的星星,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忠心护主,不畏强暴,为了理想而勇猛直前,其可歌可泣的故事为世人所流传。

在作为明朝开国都城的南京侧畔,明太祖朱元璋最后安葬在钟山之阳的明孝陵,而众多的明初开国功臣生前辅佐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身后还拱卫在皇帝身边,以钟山之阴为自己的长眠之地,其耿耿忠心有史为证。

后记

明初功臣人数众多。本书以《明史》等正史为基础,结合运用了各种野史、笔记等材料,从文献记载的多位最终葬于南京的明初功臣中选出17位为其书写小传(另有一批虽有资料记载葬于南京却最终葬在安徽老家的功臣,则选了薛显、吴复、孙兴祖三位列在附录中)。我们希望这部传记小书能向对明史感兴趣的读者展示跌宕起伏、精彩而丰富的历史故事,从而更好地了解众多明初开国名将引人人胜的传奇经历。

参与本书撰写的主要有向阳鸣、王广勇、臧卓美、夏爱军等,最后由周钰雯审定。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参考了许多已经出版的相关专家的著作或论文,由于体例的关系,不能将书中所引文献一一列出,在此对前辈研究者一并致以最真诚的感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7: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