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对美看得太久(西湖印象诗100)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卢文丽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西湖美景,自古称诵。古往今来,描绘颂咏西湖的名篇佳作、诗词歌赋,可渭汗牛充栋,但以现代诗歌形式系统描绘、抒写“新西湖”的作品,目前尚不多见。杭籍青年诗人卢文丽怀着对西湖的真挚情感,实地探访了新西湖的100多处景点,业余创作了《我对美看得太久——西湖印象诗100》。本书对“新西湖”进行了一次全新演绎,诠释了西湖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人们在欣赏西湖美景之余,读读卢文丽这本为“新西湖”量身定制的现代抒情诗集,不失为一件非常有裨益的事。

内容推荐

卢文丽从小在西湖边长大,是一位媒体人、文化人,山版过不少诗歌美文作品。《我对火看得太久——西湖印象诗100》是她创作的又一位作。作者以“新西湖”为抒情对象,运用借景抒情、托物咏怀等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一诗一景,对“新西湖”进行了一次全新演绎,诠释了西湖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展现了西湖摇曳多姿的风貌特征和审美意境,绘制了一幅当代“人与湖”和谐发展的诗意长卷,恰似一杯清新雅致的否茗,为热爱西湖的人们提供了抒情载体,带来了审美感受。

目录

序 王国平

西湖的女儿

杨柳依依——春日如梦令中踏莎而行

 苏堤春晓

 柳浪闻莺

 阮墩环碧

 杨堤景行

 花港观鱼

 八卦春色

 龙泓涧

 三台云水

 湖山春社

 湖滨晴雨

青青子衿——茶山溪水弹一阕雨霖铃

 龙井问茶

 玉泉鱼跃

 虎跑梦泉

 梅坞春早

 九溪烟树

 黄龙吐翠

 风荷御酒

 云栖竹径

 玉带晴虹

 蕉石鸣琴

在水之湄——蝴蝶翅膀邂逅翩翩爱情

 万松书院

 慕才亭

 红梅阁

 小青佛舍

 青芝坞

 断桥残雪

 秋水山庄

 清照亭

 双投桥

 林徽因纪念碑

月出皎兮——凌波风荷摇曳倾城之恋

 三潭印月

 法相古樟

 玉皇飞云

 平湖秋月

 曲院风荷

 西泠印社

 良渚遗址

 南宋官窑

 钱祠表忠

 亭湾骑射

南有乔木——望海潮水聆听旷古琴韵

 惜别白公像

 岳墓栖霞

 陆游纪念馆

 苏东坡纪念馆

 章太炎纪念馆

 李叔同纪念馆

 张苍水祠

 秋瑾基

 武松墓

 马可·波罗塑像

静女其姝——旖旎光影消释爱恨情仇

 菩提精舍

 抱青别墅

 汾阳别墅

 静逸别墅

 孤云草舍

 坚匏别墅

 环碧湖舍

 丈澜阁

 望湖楼

 北街梦寻

彼黍离离——流水檀板轻诉前尘往事

 于谦故居

 陈端生故居

 胡雪岩故居

 戴望舒故居

 郁达夫故居

 盖叫天故居

 龚自珍故居

 黄宾虹故居

 都锦生故居

 林风眠故居

昔我往矣——梧桐桂雨漫卷缱绻旧梦

 南山路

 净慈寺

 长桥公园

 河坊街

 吴山天风

 满陇桂雨

 南屏晚钟

 碑林

 御码头

 西湖天地

爱得我所——梅花白雪之间结庐而居

 湖心平眺

 梅林归鹤

 水南半隐

 经台梦谢

 留余山居

 灵峰探梅

 云松书舍

 子久草堂

 法云古村

 植物王国

蜉蝣之羽——天堂的梵音里拈花而笑

 双峰插云

 石屋洞天

 六和听涛

 宝石流霞

 灵隐禅踪

 灵鹫飞来

 九里云松

 茅乡古道

 三生石缘

 雷峰夕照

后记

试读章节

·苏堤春晓·

有人说,倘若两个人能够手牵手/从苏堤这头走到那头/便能一世在一起

期待在春天与你牵手

走过六桥与烟柳

满堤翠绿烟云一般弥漫

满堤桃红水雾一般洇开

锦带横卧,十里柳丝垂

一端系住了南屏

一端挽起了栖霞

湖畔春水似我的缠绵

湖畔飞花似你的柔情

桥上投来的目光

衬亮了迎春

这份全世界最美的艳羡

有着十指轻触的羞涩

燕子的翅膀斜斜的

心儿是枝头轻啼的黄鹂

我们将漫步长堤

闻一闻青草的气息

流苏飘曳丝路花雨

水鸟嘎的一声掠起

内心的宫殿跃上宣纸

脸颊腾起恰到好处的红云

我们将绕过草坪

拣临湖的石头小憩

透过桃红樱素

任游鱼一遍遍亲吻脚踝

眺望浑然天成的风景

成为湖上最美的胜迹

我们将闲眺湖水

看小舟荡出半世烟雨

看尽浮华世象

微风拂过,请闭上眼

聆听外西湖和里西湖

荡起欲言又止的涟漪

期待在春天与你牵手

走过心跳一般动人的

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和跨虹

在时间无涯的旷野

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

·柳浪闻莺·

风太轻了

梦一般捉不住

左拂一下右拂一下

一千年前的柳丝

也是这般撩人吗

雨太柔了

云一般飘忽着

左飘一阵右飘一阵  一千年前的柳丝

也是这般缠绵吗

绿太浓了

雾一般洇开来

左添一笔右添一笔

一千年前的柳丝

也是这般翠亮吗

青青柳丝长

谁将它描在心

便是一幅杨柳青

谁将它谱上曲

便是一段惜别离

青青柳丝长

拂过清波门的笛

拂过涌金门的舟

拂过净慈寺的钟

去赶桃花的汛期

而夜莺

便是柳丝上

冒出的芽

于云水光中

激起浅浅的吻

羁旅的人

无论走得多远

总被一根柳丝

绊住了梦

总被一声莺啼

勾去了魂

·阮墩环碧·

我住的翡翠岛有你的思念

那儿有属于你的春草、丁香和紫薇

四面水窗如染,烟波无际

琉璃色钟磬莺声婉转

好似碧玉盘中一粒晶莹露珠

请于忆芸亭舍舟登岸

以常青藤为缆,萤火虫为灯

穿过红藕花中,田田莲叶

那扇缀满野花的竹篱前

是谁嫣然一笑,抛出心口的绣球

请趁午窗的绿波和农而卧

静听云水居漏窗窃窃的笑

以青梅煮酒,白鹭濯梦

醉后不知斜阳向晚

桃花扇影浮起半世逍遥

请在环碧小筑栽一株玉兰

于海棠亭畔望尽乡愁

半篙波暖,低窗曲槛

荡起淡淡偈语

流雪回风涂抹聚散鸿影

我住的翡翠岛有你的思念  那儿有属丁你的芙蓉、金桂和幽兰

佳期如梦,沙洲旷远

请用最痴情的目光将我环抱

从上个七夕,到下个七夕

P24-28

序言

西湖,是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经典传说,更是一篇美丽动人的诗章。湖光山色,清雅秀丽;三曲云山,中涵碧水;绿荫环抱,山色葱茏;画桥烟柳,云树笼纱;群山逶迤,溪涧幽深;文物古迹,璀璨丰蕴。它本质上是一个不断演进、始终活着的文化形态,是一个以山水等物质世界为依托、以儒家审火导向为基础创造出来的美的典范。它的自然美,折射出中国传统的哲学、美学、人文、建筑等睹多文化理念;它的人文美,则渗透着许多自然的、物候的意象。西湖的普世价值,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与世界上以自然景观著称的湖泊相比,西湖的人文景观足最多的;与世界上以人文景观著称的湖泊相比,西湖的自然景观足最美的。

杭州倚湖而兴、因湖而名,西湖是杭州的“根”与“魂”。早在唐宋时期,西湖就已是“游观胜地”。800年前形成的“西湖十景”,浓缩了西湖山水景致之精华,四季晨昏晴雨,风姿各擅其胜,成为西湖山水人文化、诗意化的代表。1985年评选产生的“西湖新十景”,沿袭了南宋“西湖十景”的题名风格,与“西湖十景”相互映衬、相得益彰。2002年开始,杭州连续8年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相继修缮、整治、恢复了160多处门然和人文景观,“一湖二塔三岛三堤”的西湖全景重返人间,“尔热南旺西幽北雅中靓”的西湖新格局初步形成。2007年评选产生的“三评西湖十景”,就是这160多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精髓。

西湖美景,自古称诵。白居易写下了“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足此湖”的千古绝唱;苏东坡留下了“欲把西湖比两了,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旷世佳作;柳永的一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更让人们对西湖充满了遐想。古往今来,描绘颂咏西湖的名篇佳作、诗词歌赋,可渭汗牛充栋,但以现代诗歌形式系统描绘、抒写“新西湖”的作品,目前尚不多见。杭籍青年诗人卢文丽怀着对西湖的真挚情感,实地探访了新西湖的100多处景点,业余创作了《我对美看得太久——西湖印象诗100》。

卢文丽从小在西湖边长大,是一位媒体人、文化人,山版过不少诗歌美文作品。《我对火看得太久——西湖印象诗100》是她创作的又一位作。作者以“新西湖”为抒情对象,运用借景抒情、托物咏怀等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一诗一景,对“新西湖”进行了一次全新演绎,诠释了西湖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展现了西湖摇曳多姿的风貌特征和审美意境,绘制了一幅当代“人与湖”和谐发展的诗意长卷,恰似一杯清新雅致的否茗,为热爱西湖的人们提供了抒情载体,带来了审美感受。人们在欣赏西湖美景之余,读读卢文丽这本为“新西湖”量身定制的现代抒情诗集,不失为一件非常有裨益的事。

我乐之为序。

中共浙江省委常委、中共杭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国平

后记

我在西湖边长大,四周净是绿意。那时,从我家所在的省军区大院出发,向左拐个弯,一面平静温柔的湖水就会呈现眼前。从童年到少年,我几乎天天看到这面湖。放学时,我垂荡着书包,沿长桥公园走回家,一路看人家在湖边钓鱼摸虾,一泓湖水在散落的村舍、菜花和稻麦的呵护下静静地流。夏天时,我常跟小伙伴们坐在发烫的岸边,脱了凉鞋,把脚直接浸进湖水,那股沁入肺腑的气息,给我留下亲切印象。

出了大门,沿梧桐树簇拥的街道一直往前,就是柳浪闻莺。早春时,那里绿盈盈的湖水、飞舞的细柳枝、泛绿的浅草,十分清新明快。无数次,每当熏风拂过,我看到樱花树飞起大片吹弹欲破的浅色花瓣,好似簌簌飞雪,在草地、人行道上,落下满地令人心惊的碎锦。那时,我经常在湖边小坐,膝盖上搁一本书,听遥远湖面传来水鸟的呜叫,像所有青春期女孩一样,静谧的湖水往往将我引入一个充满惆怅的境界。

倘若有人问我:杭州的气味是什么?我会答:是西湖的水味。一年四季,日暮晨昏,西湖的气息都不一样,纯粹按照时间划分,大致就有清晨、正午和夜晚三种。

清晨的气息差不多是由山岚、水雾、带露水的花草灌木组成的,还掺杂酝酿了一整夜提炼出的精华气韵。倘若有雾,立在岸边,白茫茫的,不但不见湖水,连堤也消失得干干净净。雾一散,湖中的小岛、湖面玩具似的小船,就会显现出来。

正午的气息柔和清新,阳光照射下,空气里弥漫着浓浓的草腥味、树木昧和越来越清晰的人间烟火味,水色交织起一种难以形容的脉脉温情,透出一股意兴阑珊的怀旧味儿:湖边空寂的长椅、影影绰绰的树丛、爬满藤蔓的老屋、骑公共自行车的身影、笔直的水杉林间斜漏下的光影、年迈的行道树——我无数次目睹这些叫梧桐或悬铃木的树种,夏天时的叶子绿得发亮,像一面面闪烁的小镜子;飒飒秋风中翻卷起金黄的灿烂,仿佛一首首流落人间的诗篇。

夜晚的气息深邃沉郁,向晚的天空余光渐失,晚霞放牧成群的忧伤,像一首抒情的慢板。渐渐笼罩的水蒸气,将湖水调制出一种微妙而难以言喻的色泽。凝望冷色调的湖面上,朦胧的桨声灯影,不远处璀璨的人间浮华,脚下暗色的水气便会慢慢渗入体内,温顺地舔舐着内心的爱与哀愁,仿佛进入了一个冷漠而温情的世界,一个让人无限缅怀又难以企及的世界。

2005年秋天,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举办的“选美中国”活动中,西湖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五大湖之一”,因我所服务的媒体为合作方,单位派我作为领奖嘉宾应邀赴北京,代表西湖领取了这个意义特殊的奖项。这,也算是我与西湖的一种不解之缘吧。

作为一个从小在西湖边长大的人,时时想用手中的笔描绘西湖,但终究为先人“看西湖决不能为西湖之画,看西湖决不能为西湖之诗”的论断而迟疑,自知“湖山四时看不足”。然而近年来,新西湖的美丽嬗变,让我这个热爱“行走文学”的人,萌生为西湖做点事的想法。两年来,我从各个现实可寻的景点入笔,为新西湖量身打造了这本抒情诗集。因为,我觉得,或许唯有诗的美感,才更符合西湖当下的气质。

本书描述的一百个景观均环西湖而布,干百年来,承蒙湖水日复一日的润泽与爱抚。与黄山、漓江、长城、秦兵马俑这些奇异的景观不同,西湖之美依赖于人文的渲染,那些脱口而出的人文典故、随处可见的诗词曲赋,浓缩了一代代文人墨客的理想之美。杭州几千年的风雅与浪漫,几乎全部围绕一汪迤逦碧绿的湖水展开:断桥上有许仙与白娘子的缠绵爱隋,慕才亭畔流传苏小小的绝代风华,万松书院见证梁…伯祝英台同窗的良缘,红梅阁演绎着李慧娘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秋水山庄吟诵史量才沈秋水的生死传奇……一个西湖,包容了太多元太密集的人文典故。每当我念及“市长”自居易离任时,写下“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的缠绵诗句,宽袍舒袖的苏东坡在望湖楼醉书“故乡无此好湖山”,陆游于孩儿巷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李叔同在大雪之夜的虎跑寺顿悟出家,才女陈端生静坐芸窗创作《再生缘》……富有情致的西湖水,依然像今天这般温柔可亲地荡漾着,从未间断地低声细语着,在星移斗转中,在四季花香里,它就这样从容镇定地流淌了几千年,阅尽人间春色。这样的联想往往令我浮想联翩。我觉得,西湖美景不仅活在帝王将相的楹联碑刻上,不仅活在才子佳人的风花雪月中,小仪活在骚人翠客的诗词曲赋里,更活在于谦的《石灰吟》中、岳飞的《满江红》中以及张苍水、龚自珍、章太炎、秋瑾等志士仁人的气节造诣中,他们的剑胆琴心,他们的翩翩身影,凝聚了中国的文化人格,传承了西湖的文脉,撑起了西湖的脊柱。

把西湖作为一个感性的抒情对象,开始不免忐忑。然而,一旦进入创作,又觉心安理得。这不仅源于潜意识中对这座城市的热爱,更源于一种自我的粗浅认知:古体诗词的写作大多深受格律等因素制约,现代诗的写作或许更有其独特的空间优势。时代在发展,诗歌要创新,诗歌应该更广泛地走进广大读者的心灵。我想,这也是诗歌发展的灵魂、动力和本质要求。全书编排为十个章节,标题前四字取自《诗经》。在我看来,西湖之性情与气质,与《诗经》中常见的抒情方式如出一辙:那是一种克制而平和、委婉而真挚的忧伤的抒情。此外,每处景观,我都为其匹配了相应的画向、诗词和简介,这样做的目的,尤如各章节过渡处没置的散文诗、手绘图,只为更加充分而富有个性地,呈现西湖之丰富性、趣味性。我想,倘若一位游客能够通过这样的一本诗集,与西湖美景相遇,重新认识西湖,了解西湖,爱着西湖,那么,对一名写作者来说,还会有什么比这事更感到快乐并欣慰呢?

诗稿完成时,正值江南早春。记得在父母家吃了饭,窗口望出去,迎面的城隍阁已是灯火璀璨。沿着枝丫光秃的街道走回家,走过渐渐黯淡下来的青瓦白墙,走过饰有花格窗的老屋,走过涌金池静默的水牛,走过飘出咖啡香的酒吧,空气中没有一丝风,却仿佛有醉人暖意,那一刻,似有雪飘落。稀稀疏疏的雪,落上头发和面颊,落上西湖新天地变暗的树丛。渐渐地,数不清的斑驳影像,交织起无数琐碎、缓慢而翻滚的意象,仿佛来自遥远时空的记忆,笼罩于临街店铺所投射出的道道光柱中。天幕问似乎到处飘荡着这种冰蓝色结晶。这些来历不明的精灵,恣意地旋转着,飞舞着,挥洒着易碎之美。哦,它们究竟从哪里来?又往何处去?为何郁结成钻石般晶莹的颗粒降临这寂寞人间?瞬间的感受仿佛垂柳拂过湖面。我想,诗,或许就是对世间具有美与模糊性事物的一种诠释吧。

2009年9月,我应邀参加了第二届世界华文旅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作了一场《试论西湖旅游景观的普世价值》的专题演讲,从历史的角度,阐释西湖是一种始终活着的文化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景观,论述了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西湖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将不仅是杭州,也是全世界华夏民族的期待和骄傲。我的发言受到了与会学者和专家的好评。

感谢为这本书付出辛勤劳动的人。事实上,正是源于一代代人不遗余力的呵护,西湖之气味与色泽,才犹如早春的桃花,夏日的风荷,秋夜的丹桂,冬季的腊梅,诗意而经典,源远而流长,并且拥有愈来愈不可思议的持久的魅力与光彩。

这本书献给西湖,献给每一位,对西湖心怀爱慕的人。

卢文丽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2:3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