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缺少基督教精神风土的日本,在作为超越者的神的身上,已然看不到上帝慈爱的影子,在日本的现代文学中,作为绝对者的神更多的是被描写成了君临大地的恶意的化身,现代人匍匐在它的面前,被迫体验着存在的荒诞性。
本书在第一部分从恋爱与家庭这个视角,选取了明治时代二叶亭四迷、森鸥外、夏目漱石、德富芦花四位著名文学家的6部名著,集中分析了在现代化语境中,以“一体同心”为最高追求走到一起来的恋人、夫妇之间反讽地体验到互为他者的荒诞命运;第二部分以中岛敦文学为个案,结合昭和前期荒芜的政治、历史背景,着力分析了在中岛敦文学中作为恶意超越者的他者的形象;在第三部分中,选取了芥川龙之介、三岛由纪夫、村上春树三位分属于大正、昭和、平成三个时代的著名作家的5部作品,一方面力图揭示在他们的文学中他者的表象,更主要的是意欲指陈他们如何在对他者的观照中重建自我的精神历程。
本书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这几个时期日本文学的发展为主线,从“恋爱·家庭·他者”、“作为恶意超越者的他者”、“通往自我救赎的道路”等视角抽象出“他者”的表象。全书视野独特、分析到位,可供日本文学爱好者、日本文化研究者等阅读。
第一篇 恋爱·家庭·他者
1 “恋爱”的成立及其挫折——以《浮云》为视角
2 “恋爱”、“国家”、“他者”——《不如归》论
3 夭折的自我——《三四郎》论
4 恋爱的“罪”与“罚”——《门》的启示录
5 “爱”的错位——论《道草》中的他者意识
6 传统与现代的他者性—__《半日》论
第二篇 作为恶意超越者的他者——以中岛敦文学为中心
7 自我解体的悲歌——《山月记》论
8 自我受难的真相——《李陵》论
9 行动主义者的末路——《弟子》论
10 血脉的他者性与命运的反转——《盈虚》论
11 他者的眼睛与倒错的自我——《幸福》论
12 无边的虚无——《名人传》论
第三篇 通往自我救赎的道路
13 “东方主义”视野中的中国像——《南京的基督》论
14 被虚化的自我——以《河童》中的“疯狂”为视点
15 自我的焦虑——《金阁寺》的再解读
16 “寻找”的宿命——《寻羊冒险记》论
17 生与死的界线——《挪威的森林》论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