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北大批判--中国高等教育有病
分类
作者 薛涌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是科学泰斗钱学森生前最大的疑问,也是总理温家宝深感不安的问题。西方的研究咨询机构也得出结论,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国很难招到适合岗位要求的大学生,中国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甚至比不上印度。

本书力图给现在的大学生和执掌高教改革的官员描绘出一幅清晰的高等教育改革路线图,使有心者能够按图索骥,共同改正中国高等教育的弊端,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

内容推荐

本书从西方大学的起源讲起,结合作者自己在北大、耶鲁受教育的实际情况,详细分析西方大学教育的种种先进的理念与实践,从而对比分析出中国高等教育的种种缺失,力图给现在的大学生和执掌高教改革的官员描绘出一幅清晰的高等教育改革路线图,使有心者能够按图索骥,共同改正中国高等教育的弊端,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

目录

第一章 北大不教的东西

 大学学什么?

 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

 历史、文学和精英教育

 读和写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北大为什么不读不写?

不能上讲台的博士还是博士吗?

 “陋室”求学

当年北大之“陋”

在北大学当“君子”

 “淘粪”教给我了什么?

大学生,请先淘粪再打高尔夫!

淘粪乃国学

 讨论班:大学的教学与文化

英语危机,还是教学危机?

以讨论班为例

“什么都写”就是什么都想

苏格拉底如何培养精英

反思精英白领危机

第二章 北大的经验与反省

 从“寡妇班”考上北大

 在中文系丧失了对文学的兴趣

 八十年代北大的中文系和历史系

 北大就是个雅典

 八十年代北大文史第一人

 在北大如何逃课作弊

 北大和清华

 教育就是要使人成为自己

 通才教育可能吗?

 听讲座胜过听课,

 我的“北大中文系英语”

英语白卷上北大

美国人是什么?

搬进留学生楼

 从考研到就业

第三章 北大应该怎么办?

 什么是精英教育的实质?

 精英大学必须采取寄宿制

 北大拆了旧宿舍建什么?

 没有三角地的北大不是北大门

 谁来拯救我们的大学?

 北大清华在东亚的地位

 港大领先北大清华一个时代

 名校的距离

 中美大学怎么比贡献?

 考研困境说明了什么?

 美国教授的工资单

 阿忆挨骂,是在替体制受过

 给北大新闻学副教授阿忆上一堂新闻课

 校园游客

 北大的改革开了危险的先例

第四章 中国大学的弱智化

 从“钟曲线”看中国大学的智力下降

人口的智商结构与大学对精英的选拔

弱势阶层提高了常青藤的智商

“教育如衣”导致了中国大学的弱智化

 中国人为什么迷信大学?

 破除专业教育的迷信

 读书无用论和不读无用的书

 “硕士猪倌”乃我时代之先锋

 西方教育真是“知识交易”吗?

 学生叫导师“老板”是哪国的规矩?

 小心什么样的西方诡辩术?

 中国的大学必须降级

 让市场来调节高等教育

 大学需要赢利模式

 保密与告密

第五章 中国高等教育批判:以高尔夫和博士为例

 大学的责任在于塑造有思想的公民

 怎么培养败家子?

 高尔夫错在哪里?

 朱校长,何不食肉糜?

 我给大学校长们扫精英教育盲

 打高尔夫能让你成精英吗?

 高等教育的超前腐败

 高尔夫球场与大学体育

 莫用公款培养宋徽宗

 博士生:你何必钻垃圾桶里?

 博士教育应该外包

 当中国成了美国的头号博士预科

 博士培养为什么不能“搭美国的便车”?

 奶粉召回了,博士呢?

第六章 大学的诞生

 中世纪的秩序

 中世纪盛期的社会变动

 大学和学院的成立

 知识的权力与知识分子

附录 他是北大校友里我最佩服的家伙——专访《草根才是主流》策划人孙勇

试读章节

这是我几年前的一篇命题作文。编辑在约稿信中这样写道:

不少中国大学生对上大学的付出与获益比例表达不满。他们认为,自己投入过多的时间与金钱——四年的学习时间与高昂的学费,但“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念了四年出来还是找不到工作”。《中国青年报》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万名受访者中,34%的人后悔读大学,后悔就读大学的人中,51%的人认为,在大学里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一名汉语言专业的大三学生表示:“所谓的专业其实并不专,公共课要求很多,而且这几年我花在英语上的时间占了一大半。我真不知道为什么古汉语专业对英语有这么高的要求。”另外,这些人觉得后悔的原因包括,“念了四年,出来还是找不到工作”,占39.2%。

老实说,既然有那么多人后悔上大学,我就劝告年轻人上大学要慎重。上大学对许多人来说是一种经济行为,算的是投入产出。对另一部分人来说,是精神行为,追求的是人生理想。对前一种人来说,问题很简单: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看,不合算就不应该上大学。对后一种人来说,中国的大学也远不是一个精神机构。学校、教授、学生,大部分怕是都围着钱转,能安心下来“坐而论道”的已经很少。大学未必能提供你所需要的精神资源。

但是,大部分学生还要在大学中读下去。他们没有别的求学选择,不可能等到大学变好了以后再接受高等教育。毕竟,大学里还是集中了年轻一代的精英。所以,我索性脱离“惨不忍睹”的现实,抽象地谈一下在大学里应该学什么。

大学必须放在西方社会自治的传统中才能理解。大学的成立,就是共同体的自治,就像是中世纪欧洲那些自立的行会一样,自己制定规则,并自愿受这些规则的约束。在这样的共同体中,人人有责任,学生当然也有责任。这一点,当今中国大学的师生恐怕大部分都不理解。比如,我们刚进北大时,一位老师恭喜我们:“你们都是百里挑一的人才。这就相当于过去的太学生呀!”可见,在他心目中,大学的模式还是太学模式。毫无疑义,太学不是个自治的学术机构,是朝廷管理的。太学生们有要求会到上面去提,等着上面解决,更不高兴时还可以抗议,甚至有人说这种行为表现的是“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等等。但是,太学生不懂得欧洲行会的那些规矩:万事首先要所有的成员通过既定程序商议决策,未必要等着上面的权威来解决。从本书第六章《大学的诞生》中的描述可以看出,欧洲中世纪的大学主要是自生的,从一开始就自我管理。上面的权威只是承认或支持其存在而已。所以,我劝大学别抱怨。现在大家很喜欢引用清华前校长梅贻琦的名言:“大学,大学,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其实,这句话并没有点出大学的实质。大学未必靠几个大师转。只要学生们有自治的意识,不要等着别人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大家聚在一起读书、讨论、组织活动,这就成了个不错的大学了。如今虽然外在的环境很难改变,但我相信:如果莘莘学子们对自己在大学中的人生使命有高度的自觉的话,他们至少还是能够自己教育自己的。

言归正传。大部分后悔上大学的人,后悔的原因是“在大学里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其实,我虽然不相信“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古训,但还是认为在大学里应该先学些“无用”的东西。我最爱讲的一个故事是:美国一位成功的企业经理骄傲地告诉他的欧洲朋友,他当年大学上的是SwarthmoreCollege(一所美国有名的本科生学院),所学的东西和他的事业一点直接关系也没有。但是,他的大学经验却奠定了他一生生活质量的基础。

这话怎么理解呢?

第一,如果把“有用”定义为工作中的某种具体技能的话,大学教育的许多内容是“无用”的。比如,大学培养你对生活的敏感,帮助你体会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分享别人的感情,理解我们文明的源流,或者教育你更有效地建立人际纽带,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等等。这些都未必能直接帮助你找到工作,但可以使你生活得更充实。这到底是有用,还是没用呢?P003-00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4: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