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是《俄罗斯散记》作者王丹蒂生命中的一个重要驿站,见证了历史,体味了不同的人生。现在,他把这些经历和眼中的俄罗斯付诸文字,与朋友们共享,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伟大的邻国,一个真实的俄罗斯。同时,感谢这段人生,怀念这段人生,享受这段人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俄罗斯散记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
作者 | 王丹蒂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俄罗斯是《俄罗斯散记》作者王丹蒂生命中的一个重要驿站,见证了历史,体味了不同的人生。现在,他把这些经历和眼中的俄罗斯付诸文字,与朋友们共享,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伟大的邻国,一个真实的俄罗斯。同时,感谢这段人生,怀念这段人生,享受这段人生。 内容推荐 《俄罗斯散记》以作者王丹蒂在俄罗斯的亲身经历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一段历史。这段历史涉及苏联的解体、俄罗斯私有化改革进程以及从叶利钦到普京、再到“梅普组合”时代的变迁,《俄罗斯散记》让读者在饶有兴趣的轻松阅读中了解俄罗斯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生活、俄罗斯民族的特性以及俄罗斯风土人情的方方面面,在不知不觉中增加对俄罗斯的认识。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奔向莫斯科 启航 初识“倒爷” 国际列为我停驶20分 尝试卖货滋味 第二章 俄罗斯最初印象 灰色的莫斯科 “休克疗法”的惩罚 “私有化债券”出卖国企 艺术家乞丐 “玛斯科娃”的魅力 第三章 留学苦与乐 森林旁的学校 第一课:斗蟑螂 夜拜导师 宿舍被盗遭惊吓 一流的图书馆 第四章 俄罗斯的亲人 他乡遇知己 良师一益友一妈妈 看炮打白宫 毕生献给中国文化研究 结识俄功勋画家 他为邓小平画像 第五章 俄罗斯人怎样看中国 中国印象从哪里来 帕波扬的“中国行” 俄罗斯有条“邓小平街” 俄专家:邓小平理论不会过时 鼎力支持北京奥运 第六章 与普京对话 普京是谁 第一次见普京 普京对我说“你好!” 三见普京 第七章 谁是俄罗斯最可爱的人 他身上至今有纳粹子弹 费多托夫的故事 热衷俄中友谊的老战士 圣彼得堡老兵奇缘 第八章 俄罗斯什么最可怕 “光头党”鬼影徘徊 社会动乱的产物 “光头党”为何猖而不绝 恐怖主义就在身边 腐败警察“与狼共舞” 第九章 俄罗斯风情卷之一 出色的民族矛盾的性格 不该早逝的“火箭之父” 摆脱不掉的忧郁 视酒如命 第十章 俄罗斯风情卷之二 “巴斯哈”——最重要的节日 休闲首选阳光 别具一格的别墅 俄罗斯教育管窥 如何面对高考 冬天并不可怕 冻土地带的钻石 走进“恐怖谷” 第十一章 苏联解体好坏知 其说不一难定论 私人农场一瞥 莫斯科悄然变化 后记 试读章节 1992年的春天,正是大批年轻的中国“倒爷”涌向俄罗斯的高潮时期。北京至莫斯科的国际列趟趟座无虚席,由于随身行李不限重量,每一个旅客都带着大包小包的货物,把整个四人包厢从顶棚到铺底下,凡是能放下东西的地方全填塞得满满的。这些被称作“倒爷”的人带的最多的货是皮夹克,其次是旅游鞋、运动衫、夹克衫、牛仔裤……元所不有。那时候,俄罗斯经济已衰落到崩溃的边缘,生活日用品奇缺,无论什么中国货拉过去都能卖掉,不少“倒爷”在那时都赚了大钱。 列车上聚集着来自社会各个角落的各色人等,大多数是没有正式工作的无业人员。在人处于社会底层时,也许最能暴露出其本性,这其中既有善良、义气和诚实,也有自私、奸诈和欺骗。社会生活中人是最复杂的。同“倒爷”们接触,让我这个长期坐在机关大厦里的“书生干部”看到了平时很少接触的社会群体,令我惊讶、开眼。 男女“倒爷”们各有各的货物,各有各的生意经。别看他们年纪不算大,可有的都是老江湖了。和这些“倒爷”比起来,我就像他们说的是那种“脑瓜子木的不透气儿”的人,这趟去莫斯科竟没带一点儿货!只是一个朋友在车站送我时塞给我一个小纸箱,告诉说:“这里边放了10双旅游鞋,路上把它卖了换点零花钱吧。”除了这点东西,再就是随身行李了。整个列车像我这样的乘客好像还真没有,混在“倒爷”们中间我成了“另类”。闲得没事儿,同他们聊天别有一番味道,那真是人生百态,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小伙子沈立京,28岁,原是首都机场的一名职员。他起初准备和别人一起联手在俄罗斯创建一个自己的公司,可是到了莫斯科一看,与想像的情况大相径庭,便改戏当“倒爷”了,这次是第三次去莫斯科。他说,他们几个哥们儿准备在拉脱维亚办一个彩扩公司,只要引进国内即将淘汰的设备就能成事儿。这一趟他贩的货是皮夹克和健美裤。健美裤进货价8元人民币,他原计划卖800卢布,但销路不佳,降到了600卢布,每条净赚20多元人民币。当时美元与卢布的比价是1美元兑换130卢布,但在列车上1美元可以换到160-180卢布。 李小波,28岁,东北吉林人,当过兵,家有媳妇。几个月前他与哥哥在列宁格勒(解体后恢复旧称圣彼得堡)注册了一个贸易公司。这是他第三趟往返俄罗斯了,带的货是皮夹克和白旅游鞋。他一口一个“大姐”地叫我,开始我还真不习惯,以前从没有人这样称呼过我。李,长圆脸,两只眼睛很机灵,有点滑头。在警察严密监视的情况下他仍卖出两件皮夹克,还偷了邻居包厢的鞋卖。但他也有倒霉的时候,卖货时收了6000假卢布。沮丧之后,他又用这假钱买了几本苏联邮票。李让我帮他卖旅游鞋,又帮他看包,等我想拿身上带的美元同他换点卢布时,他却一扫原先那副叫“大姐”的热情相,闪烁其词,找借口拒绝。我一下想到了“过河拆桥”这个词,真正体验了一把。 同包厢有一个小姑娘,名叫丁琴琴,刚满20岁。她长得白白净净,眉清目秀,因家人怕她出来遇麻烦受欺负,给她剪了个像男孩子一样的短发,那样子显得更小了,以至于在出关时海关人员误以为她是个未成年的小男孩。小丁高中毕业后上了一年自费大学,后来父母帮她联系去澳大利亚留学未成,又转到罗马尼亚“读书”。这次是经俄罗斯前往罗马尼亚续签。临出发前,她和父亲到马甸进了五大包皮夹克货物,准备在国际列上甩货挣点钱。没想到,趁他们父女俩去吃饭的功夫,皮夹克被调了包。小丁是在列车上准备卖货时才发现的,两包半黄色的皮夹克全部是残品,一件也卖不出去。小丁又急又气,眼泪哗哗地往下淌。小姑娘一个人出来闯世界,真是不容易。大家看了都很同情。一位东北口音的“大哥”安慰小丁说:“既然出来了,就什么都不怕,要么就别出来!”“着急也没用,到了莫斯科我帮你卖,卖4000卢布一件就值。嘁,这算啥呀!”我不知道小丁后来的命运怎么样了,到了莫斯科那东北大哥真的会帮她吗? 在列车上还遇到一个诨名叫旦子的人。他是北京人,33岁,已经有老婆孩子了,在北京某建筑公司做临时工,管子工。这是他第三趟去俄罗斯。旦子对我说:“嗨,知道吗?你们新华社图片社7楼的那两个水罐就是我装的!……”说这话时他脸上露出一副自豪的神情。 “你不想去美国吗?”他问。 我想听听他有何高招,就答道:“想啊,当然想了。怎么去法?” “你能吃苦吗?这得能吃苦才行!” “怎么吃苦法?吃什么苦?” 旦子说:“先拿1000美元来,把你送上飞机给你拉到美国。这儿是纽约,看见了吧?那儿,自由女神,确实是美国。得,走吧。” “怎么?什么证件也没有,到哪去呀?”我问。 “你不是没护照,也没VISA吗?那你就是没身份的人。这时候你就在大街上走,或者干点什么违法的事,让警察查你。一问,你什么都没有,什么国籍不知道。得,他们就要把你抓走,关到监狱里。” “啊?关监狱?得关多长时间?” “所以说,你得能吃苦嘛!监狱里有吃有喝啊!半年后,得,他们就给你办个身份,放你出来了,你就是美国人了。他们还给你找份儿工作呢,”旦子说得很轻松。 “工作肯定好不了,”我说,心想就这样到美国啊,真如一场噩梦,太冒险了。“那你怎么不去美国呢?”我问旦子。 “我吃不了苦啊,我还有老婆孩子呢!”旦子晃着脑袋说。 我愕然,无言以对。P6-10 序言 我相信人生就是一种经历,经历既是生命,也是拥有。一段有意义的人生可以使你享用一辈子。 自从1974年开始在北京大学学习俄语,我的命运就与俄罗斯结下了不解之缘。苏联不论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还是在文化、科技等领域都对中国有过很大的影响。但在中苏关系冷淡的年月,一个学俄语专业的年轻人想到苏联去学习和工作,即便是在新华社这样有驻外分社的新闻单位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那时,大多数人对于苏联这个邻国的认识多是通过广播、小说、电影和音乐等文艺形式获得的。直到1991年年底,苏联这个世界超级大国突然分崩离析,化解为15个独立国家,我走进俄罗斯的梦想才终于得以实现。 从1992年4月至2008年5月,这16年间我在北京和莫斯科之间数次往返,加起来先后在俄罗斯学习和工作了八年多。在这个并不算长的时间跨度里,我亲眼见到了一个曾经称雄世界的强国苏联在解体后萧瑟凋敝的社会现状,感同身受了俄罗斯人民经历的生活困苦,目睹和体验了中国“倒爷”走出国门创业的艰辛,也看到一个有着光荣历史的不屈民族怎样像火中凤凰从废墟中崛起,从叶利钦时代走进普京时代,又在“梅普组合”的领导下继续走在复兴强国之路上。 在俄罗斯的经历把我同这个美丽独特的国家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人生轨迹因她而改变。俄罗斯就像我的第二故乡,冥冥之中仿佛有一种亲情。现在,虽然离开了俄罗斯,但发生在那里的事仍牵动着我的心,常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片遥远的沃土和白桦林。 大多在俄罗斯学习或工作过的人都有着割舍不断的俄罗斯情结,尽管在那里感受到的并非都是美好。但岂止是到过俄罗斯的人,可以说中国几代人都有着难以泯灭的俄罗斯情愫!中国人熟知普希金、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等俄国大文豪的作品;不论年轻还是年长,几乎人人会唱几首苏联老歌;京西的“基辅餐厅”天天宾客爆满,来者就想感受一下俄罗斯气息;几年前中国影视界根据苏联小说自拍自导的电视连续剧《保尔·柯察金》《这里黎明静悄悄》,收视率创出新高;无数国人喜爱俄罗斯油画、喜看俄罗斯芭蕾舞、大马戏、喜爱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多少中国人梦寐以求游历俄罗斯诗情画意般的国度。中国人对遥远的俄罗斯竟是那样的熟知和向往! 我常想,究竟是什么东西让俄罗斯在中国人心目中产生如此强大的吸引力?究其原因,上世纪中苏友好的历史固然令人记忆深刻,但最根本的因素,还是源于俄罗斯民族具有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操、奋勇拼搏的英雄主义精神、那拷问心灵闪烁人性光芒的优秀文学艺术、那富有诗意又具悲剧色彩的理想主义,那是源自于广袤原野上孕育出的深沉而博大的俄罗斯文化的穿透力! 经过在俄罗斯的生活体验,如今我的俄罗斯情结更加浓厚。在那特定的时空里,艰苦奋斗成了一种难得宝贵的经历,并转化成一笔精神财富,使我的生命更有价值,更加丰富多彩。一直以来,我总想把自己在俄罗斯的这段经历和所见所闻写出来,汇集成书,但每当看到互联网上和书店里有关俄罗斯的情况几乎都有人涉猎了,这一念头便被打消。然而,这个念头却像水缸里的瓢,按下去又浮上来,时常在脑海里起伏不定。后来我终于明白,如果我不写一写俄罗斯,就总会有一种缺憾,精神就得不到解脱。 俄罗斯是我生命中的一个重要驿站,让我见证了历史,体味了不同的人生。现在,我把这些经历和我眼中的俄罗斯付诸文字,与朋友们共享,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伟大的邻国,一个真实的俄罗斯。同时,我亦想借此感谢那些曾给予我无私与真诚帮助的人,感谢这段人生,怀念这段人生,享受这段人生。 作者 2011年春 后记 这本小书是我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忙里抽闲“挤”出来的,其中章节有的是我当年的日记、笔记,也有曾经发表和未曾发表过的文章或稿件,在此基础上,我进行了加工整理和写作,是否可谓之日“集腋成裘”?它们不是什么文学创作,纯粹是我的亲身经历,记录而已,本意即是向读者介绍一个真实的俄罗斯,至少是我眼中的俄罗斯。 当结束这本书的写作时,我仍感意犹未尽。有关俄罗斯的话题还可以写很多,但时间和精力有限,只能把遗憾留待以后再说。 我视俄罗斯为第二故乡,因为除了中国北京,我在那里呆的时间最长。写这本书不仅是对一段人生的回顾与纪念,亦是一个增进中俄两国人民友谊的实践。俄罗斯的确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如同每个国家都有阳光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俄罗斯也不乏丑陋和弊端,但总体来说,她无愧于一个政治、军事强国、一个新兴经济体、一个文明大国。中国人应当更多地了解俄罗斯,学习俄罗斯优秀的方面。我想,我应尽这个义务。 写这本书还有一个心愿,就是想以此回报始终给予我热心关怀和鼎力支持的亲人和朋友。正是他们的无私相助,我才能走进俄罗斯,并在当时的困境中坚持完成学业并取得学位,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地远赴莫斯科工作,才能战胜病痛与困难,圆满完成驻外工作任务。 此书得以出版,可以说了却了我的一桩心事,但却无法给我的俄罗斯情结打上一个休止符。俄罗斯人民那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那英勇无畏的坚毅品格、那闪烁智慧光芒的创造力、那浓郁的文化艺术气息将永远吸引着我们,点燃我们心中的激情。在此,我谨向为出版此书给予了真诚支持和帮助的同志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书在断断续续“零敲碎打”的写作过程中难免有挂一漏万的缺憾和不足,如有错误或不周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作者 2011年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