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下草野随感录》是著名印尼归侨、原致公党中央副主席俞云波先生近三十多年来的随笔汇编。全书共三部分:沪海拾遗、宇下杂谈、草野边鼓,收录33篇文章,既有作者居于庙堂之高的史海钩沉,参政灼见,也有其处于江湖之远的逸闻趣事、生活感悟,具备一定的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宇下草野随感录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俞云波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宇下草野随感录》是著名印尼归侨、原致公党中央副主席俞云波先生近三十多年来的随笔汇编。全书共三部分:沪海拾遗、宇下杂谈、草野边鼓,收录33篇文章,既有作者居于庙堂之高的史海钩沉,参政灼见,也有其处于江湖之远的逸闻趣事、生活感悟,具备一定的价值。 内容推荐 《宇下草野随感录》是著名归侨俞云波先生的随笔集,内容包括三部分:沪海拾遗、宇下杂谈和草野边鼓。从中可以看到一位归侨的赤子之心、一位好学有为青年的上进之心、一位大学教师的无私诲人之心、一位民主党派人士的热心参政议政之心、一位大检察官的秉持公正之心,同时又是一部视角独特的时代记录。 目录 前言 沪海拾遗 “沪渎”江海间的久远故事 上海地区的神秘先民 “禹贡三江”与青龙镇、青龙港 黄浦江的变迁与沪海风情 外白渡、老白渡及其他 俞大猷沪海抗倭450年祭 沪海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陈化成 从华侨青年血洒上海长空谈起 黄鼎臣沪上铁窗风云 董寅初往事追忆 上海达鲁花赤琐谈 宇下杂谈 浪费与决策 漫谈自来水笔 春联“留白”与“太平面” “文化”概念种种 由“红夷大炮”想到“创新” 桃李芬芳春复春——读胡耀邦遗作随想 诚信失范的思考与建议 植根中华大地的正确选择 沪闽文化亲缘琐记 孙权的海洋意识 “上海中心”随想 草野边鼓 域外市镇发展与行政伦理刍议 海外天地会300年 《南京条约》前英国早已强占香港 英国文官制度 为我国司法中的人权保障争鸣 “回国服务”与“为国服务” 海外中国公民合法权益保护建议案 《顺风相送》与钓鱼岛 “外访”拾零 “访外”拾零 宋代九日山祈风碑与“海上丝路” 试读章节 50年后吴淞江再次改道,从现今黄浦公园北侧流人黄浦江。老河道成陆后变成“旧江路”,后又改称“虬江路”。上海境内的吴淞江越来越窄,到清末改称“苏州河”。 治水次年,夏原吉提升为“尚书”。 “尚书治河功(‘役功’)多怨多,千百年后,功在怨磨”,流传数百年的民谣,直白地道出上海百姓的感激之情。 后人评说:“迄今数百年无大水为灾者,公(夏公)之功也。” 新近,史家肯定:“永乐初年夏原吉治水,给江南人民带来福祉无穷。” 黄浦水系的形成,促成商品经济与商品交换的空前发展,上海水网一带先后兴起的“商镇”近20家。 明代已是“东南壮县”的上海手工纺织业相当发达,“沪渎绫布衣被天下”享誉全国。到了明末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学术界论及“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喜欢引举明末上海的例子。利玛窦在《中国札记》里指出:“上海织工有二十万。” 上海“开埠”前11 3年(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苏松道”从苏州移驻上海,道、县同城。道的“品秩”是“正四品”,大大高于县也高于州府。“苏、松赋役甲天下”,上海已成丰怡富足的苏松二府的治所,上海与苏州的行政地位发生根本转换。不久“上海道”又添加兵备衔,有调用、管理军队之权,称“兵备道”。再过lO年又把“天下粮仓”的“太仓州”增辖给“上海道”。上海升为“二府一州”的政治、行政中心。足见清朝政府不断倚重上海。 “上海道”除要管好“道务”(行政、司法、军备)外还要管好“洋务”(制造局等近代工业)和“夷务”(外事),后来又多了“关务”(出入境、进出口贸易和关税)。 履任过“上海道”道台、熟知“新政”的这一官僚群体,被戏称“上海帮”。其中被晋升重用的竞高达78%以上。其代表人物薛焕,就是“总理衙门大臣”李鸿章的前任。 鸦片战争前,上海就跻身全国“大港”之列。传教士麦都思(Medhurst)初到上海就认定这是“中国东部海岸最大的商业中心”。 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英国人胡米夏偷偷溜进黄浦江,测航道、绘海图,还进过东门外的“天妃宫”,到处搜集情报,他在“报告”中十分兴奋地说:“终于到了驰名的商业中心(上海),城外无数大小的中国帆船,清清楚楚地表明她的商业名声没有被夸大。”此事发生在《南京条约》签订的十年前。 “驰名的商业中心”上海,当时已列入中国最大的20名城市之中,不像新加坡在殖民主义者到来之前只是一个荒岛。上海也不是印度的孟买,英国人侵入以前不过是一片荒滩。所谓开埠前上海只是“小渔村”之说太荒谬、可笑。 不仅是上海,所有被列入通商口岸的五座城市当时都为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 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美国学者林达·约翰逊(Linda CookeJohnson)来沪实地考察并仔细研究了自南宋建“上海镇”以来600多年的有关资料得出结论说:“上海是在中国自己的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而不是西方人进来后冒出来的。”他还强调,中国国内因素远比《南京条约》带来的影响大。 一句话,上海是上海人民用自身的双手创建起来的城市。 开埠通商后,上海成为中国对外通商的“中心口岸”,“五口通商大臣”长驻上海,又称“上海钦差大臣”。 从此以后,西方文化东来中国一般都先登陆上海,再辐射到各地…… P14-15 序言 追梦北归已65年了,我的梦极其平凡、简单,只求能尽一己之力对故国家园有些许作为……但往往并不如意,留下不少遗憾。 害怕落伍以致更多的情况下“云随潮来,波涌天去”。偶遇“云影波光”也会浮想连连,有时禁不住倾注笔端…… 现从尚可觅见的近40年间散见于报端和书刊间的短文拙篇里挑出30篇。为保持原貌,只对用字错误、遣词造句不当以及语法毛病加以纠正和调整,个别篇幅长的只节录其中一部分添些“开场”或“连缀”。另外有3篇未曾对外发表。全书共33篇,纂就三编: 沪海拾遗。没有过去,哪有今朝?更谈不上明天。对那些在集体记忆中淡忘了的、轻慢了的,而多多少少值得追忆的就俯下身子重新拾起…… 宇下杂谈。这里的“杂”就是指屑屑碎碎的。家畜、家禽的“下水”就被称为“杂碎”,一般高雅酒肆总是不屑而弃之。讲究胆固醇高、低者躲之不及,好此者只能向街边小吃去寻觅,常有意外惊喜…… 草野边鼓。“敲边鼓”是多年来对我自己的海外联谊工作的自我“定位”。退休前偶尔也会被安排在殿堂之上去轻敲,更多的时候自己跑到“乐池”的末座上……如今搜集在这小册子里的只是往昔零落在草野间的小小鼓点。 其中有些可视为前年面世的拙作《宇下草野烟云路》的附文或脚注。接受友人建议这本小集子取名《宇下草野随感录》。 谢谢朋友们的帮助与鼓励。感谢出版社的支持。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