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昔石油崛起的铿锵步履,感悟历史尘封的创业英魂!
《东方奇迹:洪荒崛起辉煌的圣地》这部作品是非常珍贵的。宫柯本人睿智的思维、善于探究的学者素养,加上他长期在大庆油田工作的经历,为这部书的观点提供了细部整理和精心佐证,他秉承客观真实,简化复杂的注释和解析,还原了诸多历史真相,以一部富含文学性的作品展现出大庆油田的发现史和开拓史。介入历史纷繁,张扬人性光辉,讴歌人间大爱,再现了一系列大庆人、石油人熟悉的身影:部长、铁人、还有继往开来的“铁人之师”;它用现代的方法论做支撑,对大庆油田的既往和未来全面审视,告诉读者大庆油田的辉煌不仅仅是因为艰苦奋斗,仅有艰苦奋斗无法铸就震惊世界的伟大事业,科学技术才是最终决定油田命运的主脉。这部作品有着深沉浓郁的文学气息,流淌着生动的感性和纯真的热爱,是大庆这座城市光芒永恒的愿景表达。
石油报告文学作家宫柯,将十余年来累计发表的报告文学作品编撰成《东方奇迹:洪荒崛起辉煌的圣地》一书。这部30万字的文集以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的艰辛历程为背景,娓娓讲述了中国石油战略东移,一举甩掉贫油帽子,陡然崛起的感人故事,史诗般地讴歌了几代大庆入展开光荣与梦想的翅膀铸就丰功伟业的创业风采。既有翔实的史料,又有鲜活的人物刻画,崭新的视角描绘了石油奇迹背后的拳拳报国心,大爱无边的人性之美与慷慨赴难的英雄主义流淌在作家的笔端。通过这部报告文学集向广大读者传递了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阅读《东方奇迹:洪荒崛起辉煌的圣地》这本书如同沿着时光隧道重返如火如茶的石油会战年代,回味苦辣酸甜……
风云突变
1960年的夏天,北半球两股气流在太平洋的西海岸交会,用当时最流行的话:“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对抗的政治气旋把中国抛向了被孤立的边缘,诋毁共产主义运动阵营冷眼观望中国正在蔓延的饥荒,前苏联石油专家虽然还在中国工作,但是两党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已经升级到公开论战,撕毁中苏友好协议,援助专家全部撤离进入了读秒的倒计时。
稚嫩的中国石油业像初为人母的少妇,对于怎样哺育刚出生的“金娃娃”一片茫然。开发整装的大油田既无经验,又面临马上失去外援,事情发生得太突然,没有足够的时间应变,千头万绪,何止是难,更确切地说是悬!
建国后国家培养的石油专业人才不但少得可怜,而且刚出茅庐,就像没出徒的裁缝面对一块高级布料有心想做一套精湛的西装,又忧心下错了剪子瞎了材料。1960年那会儿,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50岁,副部长康世恩45岁。两位挑大梁的主帅当时的年龄按今天的眼光来看,正是年富力强的黄金色时段。但是他们率领的部下绝大部分却是年轻人,虽然年龄不决定水平,但是有经验和没经验还是大不一样。副总地质师闵豫当时29岁,毕业于南京大学石油矿专,参加过玉门油田开发,一到大庆油田立即授命担任总地质师。在他的身后是一群年龄更小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和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稚嫩,充斥着大庆油田的各个技术部门。
发现大油田不易,开发出高水平更难,难就难在油田开发是一个连续而又不可逆的过程,没有推倒重来的余地,错了就是失败。在国家最需要石油的困难时期,根本不允许等到把地下的油水分布规律认识清楚了再开采。国家政局的陀螺旋转在危难的斜坡上,大庆的石油会战如果停下来,就等于被北极熊卡住脖子掀翻在地束手就范。大庆油田没有别的选择,必须尽快出油,为国分忧。
入夏的萨尔图草原乌云笼罩,雷雨不断,从僵硬中苏醒的黑土地变成了难缠的泥潭,汽车的轱辘在上面打滑,人的双脚不甩掉鞋子难以跋涉。刚刚圈定轮廓的大庆油田在技术准备不足的情况下投入了试验性开发,每一步的举措都像行进在绿草如毡的沼泽地里试探,随时有陷住拔不出腿的风险。
前苏联和美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石油生产大国,他们开发大油田的历程悠长曲折。从第一口探井出油到基本探明一个油田,繁杂的程序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与大庆油田规模相当的美国东得克萨斯油田走完这段路程用了12年时间,前苏联的罗马什金油田速度比较快还徘徊了三年半。
石油工业部主管勘探开发的副部长康世恩,依据大庆油田用一年零四个月已经掌握的4亿吨的地质储量,乐观而又偏于保守的估计:探明的部分已经进入世界20个大油田的行列,大致能够排在第15位。这位清华大学地质系的学生,虽然未修完学业投身了革命,但是新中国成立前夕他是接收玉门油矿的军代表,介入石油行业比较早,他是领导当中的专家,专家当中的领导,深知玉门的油田的油藏构造与大庆长垣相比像个挖耳勺。新中国成立后相继发现的新疆独山子、克拉玛依、青海冷湖和四川圣灯山等油气田的规模加在一起,也不及大庆油田的一个探区。在石油工业部这些年,他是一边当副部长,一边当学生,身边有一个技术娴熟的前苏联石油专家智囊团。现在,中苏两党的分裂导致国家关系逆转,前苏联专家正在收拾行李准备回国。箭在弦不得不发的大庆油田开发方案面临搁浅的危险,康世恩心急如火,凭个人的感情,许多前苏联专家和他有师生情谊,国家关系破裂了,个人的友谊还存在,趁专家组还没有启程,他决定马上做最后的咨询。 实事求是地讲,在石油工业部工作的前苏联专家组成员绝大部分是敬业的学者,他们虽然刻薄古板,甚至完全不懂中国式的礼节。但是他们尊重科学,并不喜欢前苏联共产党的僵化政策,富有责任心和正义感,非常同情中国面临的困难。多年与中国石油工作者的合作结下了令他们难以忘怀的情谊,两党分歧不得不撤离,临行前他们留下大量宝贵的资料和专业书籍,有的前苏联专家甚至让中国的同行把自己的工作笔记拿去抄录数据,还有的态度诚恳地提出非常有价值的建议。康世恩把咨询到的意见和建议加以整理,得出这样的认识:
大庆油田是目前世界上在陆相盆地发现的唯一一个特大型砂岩油田,具有多油层,非均质的特点,油藏深度浅,地层压力高,油品含蜡量高,凝固点高,含硫量低,综合起来看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都很突出。在石油开采三百来年的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油田能把这些相互矛盾的因素调和成一杯鸡尾酒的先例。
由于大庆油田的勘探工作仍在进行当中,匆匆把脉的前苏联专家来不及详细论证,临行前开出了一些比较笼统的处方,归纳起来是一句话:早期内部注水,保持地层压力,自喷开采。
前苏联专家组能做到的仅此而已,这已经是难能可贵的善举。从1960年8月开始,前苏联专家组分批通过连接欧亚大陆的滨洲铁路线陆续回国。当北京开往莫斯科的国际列车路过萨尔图草原的时候,内心带着遗憾和忧伤的前苏联专家透过车窗眺望正在孤军奋战的同行,蓝色的瞳孔收获了黑土地秋季的苍茫,他们默默在胸前划着十字,祈祷上帝保佑大庆油田能平安度过第一个严寒的冬天。
P62-65
一座城市永恒的光芒
官柯的名字,在我们这座城市里是响亮的。他是中国石油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大庆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曾经荣获两届中华铁人文学奖中的报告文学奖,是大庆市著名的石油作家之一。2010年,初冬的大庆异常温暖,对大庆的文学来说,一个忙碌而完整的四季即将过去,丰盈的创作果实让我们分享着真诚的喜悦,此际收到宫柯的报告文学集《东方奇迹——洪荒崛起辉煌的圣地》书稿,无疑再次为这份丰盈增添了分量。
一直以来,我对石油文学作品当中的报告文学是偏爱的,不仅仅因为它有宏大舒展的叙事结构,鲜明嘹亮的主旋律,更是因为反映大庆的报告文学书写着我们脚下的这座因油而生的城市。这些作品完整地塑造和涵养着石油背景下的文学生态元素,一代人又一代人经历过它,吮吸着它,同时也在遗忘着它。时间是无情的雕塑家,更是最好的麻醉师,这一点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去尝试一种拯救,捡拾以往的经历,复苏被遗忘的历史,延续它留给后人应有的道德焦虑,成为深切关照我们内心深处不朽的精神坐标,这样我们就牢牢地把这座城市文学的根脉留在了心底。一群石油作家正默默地笔耕不辍做着这项工作,他们的付出让我感动,让我们这座城市产生了铭记。
宫柯是一位具有政治情怀的作家,他创作的报告文学作品关注了个体与集体意义上的自我价值体现,释放着在社会领域内生活所占据的一个个空间,气象宏阔,影响强劲,尤其是从侧面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形成过程的文学叙事,得到了多位研究者的认同。这部书稿中收入的报告文学作品,都是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和连载过的,质量上乘,内容时间跨度大,涵盖了大庆油田从发现到开发的50年辉煌历程,称得上是大庆油田忠实的文学记录。
我时常想起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秘鲁作家加尔巴斯·略萨的那句话:“文学,首先是对社会的发言。”这份发言需要强烈的叙述性情感和文化动力做奠基。作为一名油田工作者,宫柯热爱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热爱文学事业,他以学者的严谨、尊重油田提供给他的历史素材、文学营养,保持着个性审美立场和清醒的史学观。所以,我相信这部书稿能为广大读者展示一幅全新的大庆油田从历史深处走来,又向百年宏愿走去的长卷,读者会被其中的恢弘气魄所感动,同时,还能了解到更多其他史册中少见的细节。《东方奇迹:洪荒崛起辉煌的圣地》这部作品是非常珍贵的。宫柯本人睿智的思维、善于探究的学者素养,加上他长期在大庆油田工作的经历,为这部书的观点提供了细部整理和精心佐证,他秉承客观真实,简化复杂的注释和解析,还原了诸多历史真相,以一部富含文学性的作品展现出大庆油田的发现史和开拓史。
优秀的作家总是善于在文学和社会生活之间发现诸多迫切需要发言的缺口。宫柯说,他把这部书献给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献给大庆油田发现50周年,包含着深沉的纪念。这种纪念性的创作,实际上是一种心灵晾晒,它介入历史纷繁,张扬人性光辉,讴歌人间大爱,再现了一系列大庆人、石油人熟悉的身影:部长、铁人、还有继往开来的“铁人之师”;它用现代的方法论做支撑,对大庆油田的既往和未来全面审视,告诉读者大庆油田的辉煌不仅仅是因为艰苦奋斗,仅有艰苦奋斗无法铸就震惊世界的伟大事业,科学技术才是最终决定油田命运的主脉。这部作品有着深沉浓郁的文学气息,流淌着生动的感性和纯真的热爱,是大庆这座城市光芒永恒的愿景表达。
创作这部作品,宫柯担当起了我们这座城市的“书记官”,他与时代同行,将大庆50年的艰难定格于精彩的文学瞬间,使这座城市的魂魄永传后世,使我觉得特别欣慰。希望这部作品能再次引发关乎城市文学孤独和无根性的思考,当然这只是文学层面的,另一方面还要激发理性思维的回顾,保持清晰审视的距离,去掉偏激和浮躁,在大视野中提炼人文之魂,从中培育虔敬的热爱和朴素的皈依。
李云迪
大庆市市长助理、大庆市作家协会主席
201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