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运用现实主义手法,通过人物的艺术刻画,倡导年轻人要有理想、有抱负,要正义、勇敢、进取、有为,这也是作者一贯的人生信念和价值取向在文学上的反映,对年轻读者具有激励和鼓舞作用。文学评论家把奥尔科特看成是标准的“青少年优秀读物”作家,就是因为她的作品所倡导的价值观取向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教育意义和g1领作用。
可以说,《绽放的玫瑰》是一幅描绘甜蜜爱情和激扬人生的美丽画卷,不仅思想健康,情趣高雅,语言优美,情节曲折生动,而且由于该小说是作者文学巅峰时期的作品,其艺术性和思想性绝不逊色于她的成名作《小妇人》,因而可视为奥尔科特的另一部代表作。
读者面前的这部《绽放的玫瑰》(Rose in Bloom)发表于1876年,是露易莎继《小妇人》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与《小妇人》一样,主题依然是青少年的成长与奋进、友谊与爱情。小说的女主人公萝丝是一位贵族后裔少女。她很早失去父母,由他的叔叔亚历克抚养长大。少女时期的萝丝,不仅貌美,而且还拥有一大笔遗产,加上贵族血统,因而令绅士们仰慕不已,引起很多年轻绅士的追求。但是,作为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姑娘,萝丝最终选择了睿智、理性、有理想、有作为的麦克哥哥。小说着力刻画了萝丝等人的成长和爱情经历。萝丝不仅在慈善事业上有所作为,而且获得了甜美爱情。此时的萝丝,犹如绽放的玫瑰,在阳光中绽开花瓣,吐露花蕊,迎来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刻。整个故事曲折动人,激起青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噢,那是杰米,亚琦巴德最小的弟弟,全家的宠儿。天哪,如果他们不好好管管他,迟早会进去的。”
两位女士的谈话戛然而止,因为这时杰米被人从一个大桶里拽了出来。
轮船缓缓驶入人们的视野,大家把别的事情都抛在脑后。轮船摇摇晃晃驶入码头。那个男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喊道:“她来了!我看见她了,还有叔叔和菲比!欢迎萝丝姐姐——”
杰米站在拴船桩上,声音发自肺腑,手挥得像风车一样。他的哥哥使劲儿拽着他的夹克后摆。杰米的三位哥哥在他的感染下也分别低声问候萝丝妹妹一行。
不错,就是他们一行。亚历克叔叔像个孩子一样挥动着帽子,菲比微笑着不停地向一侧点头致意,萝丝认出欢迎她的人们的熟悉面孔、听到他们熟悉的声音后,便兴奋地向他们送去飞吻。
“天哪!她比以前更漂亮了!她身披蓝色斗篷,闪闪发亮的头发在风中飘扬洒脱,真像圣母马利亚。”查理激动地说。等待的人们用渴望的双眼向甲板望去。
“圣母马利亚不戴那样的帽子,萝丝没怎么变样,而菲比变了许多。她身上充满朴素的美。”亚琦答道,两眼竭力盯着菲比那双黑色的大眼睛。她神采奕奕,头上乌黑的辫子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
“亲爱的老叔!您回来太好了!,'麦克只说了这一句话,但说话时根本未瞅被他热情地称为老叔的人一眼,两眼却直勾勾地盯着窈窕的金发女孩。他伸出双臂去迎接这位女孩,完全忘记了他们之间还隔着翻滚着的碧蓝海水。
轮船靠岸时,人们一阵慌乱。混乱中,萝丝从船上看了一眼下面仰望着她的四张脸,似乎从这四张脸上看到了一些玄机,令她既兴奋又伤感。虽然只是一瞥,却使她两眼噙满泪水。透过激动的泪水.她得到这样的印象:亚琦依然是老样子,麦克变得很持重,而查理却有些不对劲儿。
然而,没有时间再仔细端详了,此刻,人群开始向岸上涌来。她还未来得及拿旅行包,杰米就像一只欣喜若狂的小熊一样紧紧地抱住了她。她使劲儿挣脱杰米的双手,温情地拥抱每一位哥哥。三位哥哥以同样的热诚表达对两位花季少女的欢迎之意,并不偏向其中的任何一位。之后,浪迹海外的萝丝一行被簇拥到凯旋的队伍中走向海岸,杰米欣喜若狂地在他们前面跳起了吉格舞,即使在舷梯上他也手舞足蹈。
亚琦在帮助叔叔的行李通关,其余的人则左右陪伴着两位姑娘。然而,他们刚刚坐到马车里,这伙年轻人便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拘束感。他们突然意识到,以前的玩耍伙伴,现在已经变成了青年男女。好在杰米丝毫没有这种拘束感,挤坐在两位姑娘中间,无拘无束。
“小鬼,觉得我们怎么样?”萝丝用这样一个问题打破尴尬的沉默。
“你们俩都漂亮极了,我都不知道喜欢哪一个。菲比高个、阳光,以前我一直喜欢她;而你甜美、秀丽,我真的想再次拥抱你。”这位小鬼开始又一次热烈地拥抱萝丝。
“如果你真的喜欢我,我一点儿也不介意你说菲比漂亮,她本来就漂亮。不是吗,小伙子们?”萝丝边问边用诡谲的眼神看着对面的年轻绅士们。他们脸上流露出对萝丝的敬佩和钦羡的表情,这使萝丝心花怒放。
“你的美丽和睿智真令我惊叹不已,我的内心难以言表。”查理回答,机智地绕开了这样一个难题。
“我还无法说清谁漂亮,因为我还未来得及看你们任何一位。如果你们不介意,我可要仔细看了。”麦克煞有介事地推了推眼镜,仔细地端详起两位姑娘,令在场的各位啼笑皆非。P2-3
奥尔科特与她的《绽放的玫瑰》
——译者前言
露易莎·梅·奥尔科特(Louisa May Alcott,1832—1888)是一位家喻户晓的美国女作家。她在短暂的一生中著述甚丰,完成近20部小说,另外还有诗歌、散文发表,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露易莎于1832年11月29日出生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杰曼镇。她的父亲布朗逊·奥尔科特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哲学家和教育改革家,一生沉迷于对哲学理想的追求,以致无力担负家庭生活,使维持家庭生计的担子落到露易莎母亲艾比盖尔身上,之后又落到了富有进取精神的次女露易莎身上。青年露易莎曾到学校教过书,当过保姆,还做过缝纫、护士等工作。
露易莎10岁时便已热心于业余戏剧演出,21岁开始发表诗歌及小品。1860年,露易莎的小说首次发表在《大西洋月刊》,从此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美国内战时期,露易莎作为北方联邦军队的一名护士到前线救助伤员。她在前线给家里写信,讲述自己在医院的经历。这些信件经过修改后汇集成《医院见闻》发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之后,她根据一位出版商建议,写了一部关于“女孩子的书”,于1868年正式面世,这就是为人熟知的《小妇人》上卷。1869年又发表该小说的下卷。《小妇人》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书中的乔·马奇的原型就是她本人。该书出版后,打动了无数美国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的心弦,露易莎也随之声名鹊起,开始在文学成功道路上迈进。
露易莎成名后,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又陆续发表了《绽放的玫瑰》、《丁香树下》、《杰克和吉尔》等十几部小说(有的用笔名A.M.Bamard发表),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文学创作的同时,她还投身于妇女运动和禁酒等社会活动。1888年3月6日,年仅55岁的露易莎在波士顿去世,终生未嫁。她在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可贵的精神财富。
读者面前的这部《绽放的玫瑰》(Rose in Bloom)发表于1876年,是露易莎继《小妇人》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与《小妇人》一样,主题依然是青少年的成长与奋进、友谊与爱情。小说的女主人公萝丝是一位贵族后裔少女。她很早失去父母,由他的叔叔亚历克抚养长大。少女时期的萝丝,不仅貌美,而且还拥有一大笔遗产,加上贵族血统,因而令绅士们仰慕不已,引起很多年轻绅士的追求。但是,作为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姑娘,萝丝最终选择了睿智、理性、有理想、有作为的麦克哥哥。小说着力刻画了萝丝等人的成长和爱情经历。萝丝不仅在慈善事业上有所作为,而且获得了甜美爱情。此时的萝丝,犹如绽放的玫瑰,在阳光中绽开花瓣,吐露花蕊,迎来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刻。整个故事曲折动人,激起青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作者运用现实主义手法,通过人物的艺术刻画,倡导年轻人要有理想、有抱负,要正义、勇敢、进取、有为,这也是作者一贯的人生信念和价值取向在文学上的反映,对年轻读者具有激励和鼓舞作用。文学评论家把奥尔科特看成是标准的“青少年优秀读物”作家,就是因为她的作品所倡导的价值观取向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教育意义和g1领作用。
此外,《绽放的玫瑰》通过人物对话等表现形式,谈及大量的名著及其相关人物,而且涉及知识范围很广,从矿物学到哲学,从医学到文学,从散文到诗歌,从纪事作品到神话故事,等等,不仅展示了作者的广博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读了之后,不仅可以从小说本身获得激励和启迪,而且还可以大大开阔视野,拓展自己的知识疆域。这种“引经据典”,不失为鼓励年轻人学习、奋进并实现崇高人生目标的一种精巧的文学艺术设计。
可以说,《绽放的玫瑰》是一幅描绘甜蜜爱情和激扬人生的美丽画卷,不仅思想健康,情趣高雅,语言优美,情节曲折生动,而且由于该小说是作者文学巅峰时期的作品,其艺术性和思想性绝不逊色于她的成名作《小妇人》,因而可视为奥尔科特的另一部代表作。
译者
2010年1月23日
露易莎·梅·奥尔科特的爱情小说《绽放的玫瑰》的译稿终于完成了,因而有如释重负的感觉。但是,还有些情况要向读者作一交代。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小说,了解本书作者的有关情况,笔者在译者前言中对露易莎·梅·奥尔科特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作了简要介绍,同时还制作了《小说主要人物表》,以帮助读者理清作品中人物角色之间的关系和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
翻译属于跨文化交流活动,除了语言的转换外,还有文化的移植和归化问题。但是,不管是移植还是归化,还总有少数问题不能由翻译文本本身得到解决。就本书而言,人的称谓就属于这样一个问题。例如,在英语中,对与父母同一辈的长辈女性统统称为“Aunt”,甚至对与祖父母同一辈的女性也称为“Aunt”,对与父母同一辈的长辈男性统统称谓“Unck”;而在汉语中,与父母同一辈的长辈女性包括姑妈、姨妈、叔母、伯母、舅妈等,与父母同一辈的长辈男性则包括叔叔、伯伯、舅舅、姑父、姨父等。因此,本书在翻译“Aunt”这一称谓(对于主人公萝丝而言)时,根据其实际所指,分别翻译成“叔母”、“姑妈”和“姑婆”,而不是一味地翻译成“姑妈”或“姨妈”等一种称谓。笔者认为,这样处理更符合汉语文化习俗和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
这里要特别说明对原著中的Cousin一词的翻译。Cousm一词.在英文中也统指与自己同辈的表亲、堂亲,并且不分性别和年龄差异,既指中文所称的“表兄”、“表弟”,也指“堂兄”、“堂弟”:既指“表姐”、“表妹”,也指“堂姐”、“堂妹”。如何翻译,只能看其实际所指。尽管原著中的Cousin实际所指是堂亲,即“堂哥”、“堂弟”、“堂妹”等,但在译文中涉及与女主人公萝丝人物关系时。均不直白“堂”兄弟或“堂”姐妹,而采用“姓名+妹妹”、“姓名+哥哥”等形式加以处理。之所以这样处理,目的是为了避免直接与中国的婚姻伦理相悖,同时又不违背翻译原则,也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和文学性。
尽管译者尽了最大努力,但难免还有疏漏,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译者
2010年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