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六章,全面总结了影响孩子人生的100个好习惯,分别从孩子的行为、学习、生活、卫生、安全、成长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分类总结,可以使广大父母从纷乱的各种习惯中理出头绪,并能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
在讲述每个习惯时,均以“名家之言”作点睛之笔,接着提供“经典事例”供父母参考,在事例后面又做了深度分析和“智慧点拨”,以便有效解答父母心中的疑问。同时,每个习惯后面都有一个“参考建议”板块,用通俗的语言为父母提供培养好习惯的具体建议,这些建议非常直观,切实可行,极具操作性,会让父母培养起孩子的好习惯来得心应手。在每个习惯的最后,还有“金玉良言”,能让父母感受到培养孩子每个习惯所需要的智慧。
本书从孩子的行为、学习、生活、安全、成长等各方面总结了影响孩子人生的100个好习惯,并对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做了深度分析,给出了大量非常直观、切实可行、极具操作性的参考建议。
经典事例
一位女士在接受了圣贤德行教育后,在生日之际去看望父母。为了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她搬来3把椅子,郑重地请外婆、爸爸、妈妈坐在上面。
妈妈感到很敏感,问女儿:“女儿,你要做什么?”这位女士回答:“爸、妈,女儿如今已经34岁了,这30多年来让你们操了不少心。但是这份养育之恩,我会铭记在心。现在我已经开始学习圣贤教诲,从今以后,我要当个孝顺的女儿,不再让你们操心。今天刚好是我的生日,我要给你们行三跪九叩礼,以感谢你们的养育之恩。”
说完,女士跪在三位长辈的面前,第一拜拜下去后,母亲流下了泪水。当拜到第二拜的时候,刚好这位女士上3年级的儿子走了过来,看到了母亲跪拜的感人一幕。
这位女士一家人,在刚进自己家门的一刹那,儿子就郑重地对父母说:“爸爸、妈妈,明年我过生日时也要拜你们两个。”
智慧点拨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育的起源,也是孩子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从“孝”字的形体上来说是“孩子背着老子”,表明孝的本质,“教”字,“孝”在先,“文”在后。可见我们的祖先在造字的时候,就指出教育的本质内涵,“孝”是根本。有了这个根本之后,才去学文。
故事中的女士第一拜拜下去时,母亲流下了泪水,那是什么泪水?是欣慰的泪水。父母可以为了儿女奉献一生而不求回报,哪怕是一拜,或者只是一句随意的问候“爸、妈,你们今天好吗”,他们就满足得不得了。
每一个人都应该满怀对父母的感恩之心,时刻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才不隗对做人的标准。孝敬父母不能等待。父母并不在乎我们赚了多少钱,让他们过上多好的日子。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哪怕我们帮父母做顿饭、洗次脚、剪剪指甲、洗一洗衣服、给爸爸、妈妈过生日,都算是尽一份孝心。
而有的家庭,没有把“孝”作为第一教学内容。虽然孩子上了十几年学,具备了一定的生活技能。但是,他似乎还缺少什么?缺少做人的根本,他不明白孝顺的标准,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孝。试想,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去孝顺,他对别人的关心,为别人服务是出自真心的吗?
事实上,缺乏最基本的“孝”的道德教育,让孩子尊敬他人,对他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最终也都只是空中楼阁,不能落实在现实生活中。所以,孩子的孝心的根基一定要打牢。
儒家经典《孝经》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是说,孝敬是一个人德行的根本,也是教育的出发点。孩子只有真正对父母奉行孝道,才会推及他人,关心亲人、老师及同学,也才会对班级、学校、家庭做出贡献,最后升华为对社会的责任感,这样才能自觉地去学习和遵守其他做人的道理。
1.以身作则,对父母和颜悦色
孩子有没有孝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影响。所以,教育孩子最根本的原则是上行下效,而孝敬最重要的原则是“尊重”,对父母要和颜悦色,对长辈要谦恭有礼。能做到这样后,就是不说教,孩子耳濡目染,也会学会如何做人。所以,从现在开始,父母应该努力为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标准。
2.让孩子明白生日的意义
生日即是母亲的受难日,父母要让孩子明白这个道理。而现在的孩子过生日时,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是生日蛋糕和礼物,如果不教育的话,他怎么能知道生日那天母亲生产的痛苦。所以,父母要让他知道事实,即他曾在妈妈的肚子里待了10个月,一天天长大,给妈妈造成了饮食上的困难和行动上的诸多不便,而生产时母亲们承担了很大的生命危险,甚至因为痛苦,拽弯了产床上的钢棍。通过这些事实,让他明白生日的意义和父母的养育之恩。
3.呵护孩子的孝心
父母关爱孩子,孩子孝敬长辈,这种亲情关系是互动的。孩子随时表现出对长辈的关爱,哪怕是让父母尝一尝自己的零食,玩一玩玩具,父母也要欣然地接受,并适时地表扬和鼓励。这样孩子才会在鼓励声中继续表达对父母的爱、。
父母千万不要忽略这些小细节,一句“行啦行啦,有这份孝心就够了,我心领了”就把孩子回绝了。这样,孩子会感到孝行被拒绝,没有得到尊重,渐渐地,他们就不愿意再向父母表达孝心孝行了。
4.让孩子读诵经典
自古以来就有“香九龄,能温席”、“二十四孝”等经典故事:这些流传下来的经典,正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的好教材。那些传统美德不是仅仅停留在文字、书面上的,更是立足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可以让孩子慢慢理解并感悟。
除此之外,读诵经典还可以使孩子养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去除孩子不耐烦、傲慢的坏习性,培养孩子不浮躁、冷静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多读诵古籍经典,从而培养他的孝心。
5.给孩子实践酌机会
正所谓“习劳知感恩”,真正的孝心要让孩子在实践中去培养。平时,父母应让孩子分担家里的一些事情,给他当家的机会,让他学会负起责任来。长辈身体不舒服或生病时,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做哪些事情,让他学会体贴、关心他人,孝心、孝行自然会慢慢在孩子的心里扎根。父母切忌把孩子拒之于劳动和表达爱心的门外,使他失去表现和学习的机会。
金玉良言
孩子的孝心是在融洽的氛围中、爱心的驱使下逐渐培养起来的自觉行为,也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培养起来的。父母千万不要让孩子觉得孝是一种强迫性的劳动,一种额外的负担,而是要亲自示范,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慢慢培养他从内心流露出来的孝行。P2-4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离不开父母的教育。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就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著名哲学家培根认为,培养好习惯应该是教育的内在要求,他说:“毫无疑问,幼年时期开始的习惯是最完善的,我们称之为教育。教育其实是一种早期的习惯。”著名作家巴金也认为:“孩子的成功教育从培养好习惯开始。”所以,教育孩子,先从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开始。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主要取决于父母的教育和引导。
不过,今天许多父母更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成绩固然重要,好习惯的养成更重要。如果说成长是孩子必须要走的独木桥,好习惯就是这座桥上的护栏。建造并加固好这些护栏,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障。
一位教育家曾说:“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身的财富,是人生的格调。”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说:“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是的,好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一旦养成好习惯,其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效率便会提高,进而让人生之路走得更加顺畅。
好习惯可以推动孩子在人生道路上奋勇向前,只有从小养成好习惯,才能使孩子终身受益。正如孔子所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每个孩子都可以通过养成良好的习惯来改变命运,即使未来的人生充满挫折,只要他能够保持良好的习惯,就一定能够以健康正确的人生态度积极面对,从而排除人生中的各种艰难困苦,走向成功。
培养好习惯一定要趁早。研究表明,3~12岁是孩子形成好习惯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孩子的可塑性最大,容易接受父母对他的引导和行为的训练。12岁以后,孩子已形成许多习惯,由于旧习惯的抵抗和干扰,要想让新习惯在孩子身上扎根就比较困难。所以,父母一定要抓住这关键的几年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父母应该注意从生活的点滴小事中培养好习惯。几十年前,一位记者曾问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是在哪所大学里学到了您认为是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回答:“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我学会了把自己的东西分宜半个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用过的东西要摆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错了事要表示自己的歉意;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这说明,一个人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会伴随他一生,时时处处都在起着重要作用。
培养好习惯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通过实践长期积累。所以,父母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地实施,一个习惯接一个习惯地培养。比如,孩子刚入学时就应该要求他要认真书写,让他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升级与年龄的增长,要求孩子做作业认真、仔细,形成做事严谨的好习惯;继而培养孩子的思考习惯,不要一遇到难题就放弃……其实,孩子这些好习惯都是一步一步形成的。
当然,孩子良好的习惯,不仅包括学习习惯,还包括很多其他方面的习惯,如行为习惯、生活习惯等,都需要慢慢培养。
父母是孩子的引导者和教育者,也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父母要用智慧和耐心,把培养好习惯的教育蕴涵在巧妙的引导中,必要时设置有利的情境,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让孩子自觉地养成好习惯。
为了让父母更切实有效地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我们特意编写了《影响孩子一生的100个好习惯》。该书分六章,全面总结了影响孩子人生的100个好习惯,分别从孩子的行为、学习、生活、卫生、安全、成长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分类总结,可以使广大父母从纷乱的各种习惯中理出头绪,并能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
在讲述每个习惯时,均以“名家之言”作点睛之笔,接着提供“经典事例”供父母参考,在事例后面又做了深度分析和“智慧点拨”,以便有效解答父母心中的疑问。同时,每个习惯后面都有一个“参考建议”板块,用通俗的语言为父母提供培养好习惯的具体建议,这些建议非常直观,切实可行,极具操作性,会让父母培养起孩子的好习惯来得心应手。在每个习惯的最后,还有“金玉良言”,能让父母感受到培养孩子每个习惯所需要的智慧。
本书是一本培养孩子好习惯的经典范例,是父母必读的培养孩子好习惯的行动指南。希望阅读本书的广大父母,都能用智慧让孩子拥有越来越多的好习惯,成就孩子的美好人生! 本书的策划与编写得到了很多老师的帮助与支持,他们是:周扬、张淑涵、翟晓敏、齐梦珠、周雅君、雒真真、梅梅等,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