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千年岁月中的福寿智慧!
阴阳者,万物之根本。
春夏是阳长阴消的时期,秋冬是阴长阳消的阶段,所以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
二十四节气是阴阳相互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现象,人体中也一样有二十四节气,只有把生物钟调到正常的情况,该热时要热、该冷时要冷、该虚时要虚、该实时要实,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
养生就是顺天时,过好每一天,也就活好一辈子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菜根禅 |
分类 |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
作者 | 温信子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藏在千年岁月中的福寿智慧! 阴阳者,万物之根本。 春夏是阳长阴消的时期,秋冬是阴长阳消的阶段,所以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 二十四节气是阴阳相互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现象,人体中也一样有二十四节气,只有把生物钟调到正常的情况,该热时要热、该冷时要冷、该虚时要虚、该实时要实,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 养生就是顺天时,过好每一天,也就活好一辈子了! 内容推荐 在这本书里,您可以找到—— 历经千年岁月,蕴含于璀璨传统文化之中,代代相传的延年益寿之秘; 顺时而动,道法自然,永保生命活力的四季脏腑修养法; 简单易行、安全舒适、人人适用的六字吐纳养生法; 逐月而谈,十二种养生花卉,便捷实用,数百个养生食疗方;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源自黄帝内经的二十四节气脏腑调理法; 5种麦粮、10种豆粮、100种蔬菜、108种水果的药理益寿价值; 趣味横生,妙藏长寿智慧的四时养生逸事。 目录 春季延年益寿 一、万物皆守春规/2 春之节气/4 二、养生之道勿逆春/5 三、阳春正益定肝魂/9 肝脏修养法/11 治肝“嘘”字诀/11 肝脏导引法/12 四、胆腑附肝亦依春/13 胆腑修养法/14 治胆“嘻”字诀/15 胆腑导引法,15 五、春时养生逸事/16 春三月睡眠论/16 椒柏酒/16 人日菜/17 六、养生逐月谈/20 二月/20 立春雨水东风暖/20 补肺助肾养诸气/21 养生花卉禅之梅花/22 三月/31 惊蛰春分桃花映/31 助肾补肝安神气/32 养生花卉禅之桃花/32 四月/38 清明谷雨踏春时/38 补肾益肝增精气/39 养生花卉禅之杏花/40 夏季延年益寿禅/47 一、万物皆守夏衡/48 夏之节气/51 二、长养之道在夏时/53 三、夏旺消暑定心神/56 心脏修养法/59 治心“呵”字诀/60 心脏导引法/60 四、脾旺四季需夏养/61 脾脏修养法/64 治脾“呼”字诀/65 脾脏导引法/65 五、夏时养生逸事/66 夏三月睡眠论/66 夏至九九歌/67 端午节/69 六、养生逐月谈/77 五月/77 立夏小满麦熟时/77 补肾助肝调胃气/78 养生花卉禅之蔷薇/80 六月/86 芒种夏至阳转阴/86 补肾益肝兼助肺/87 养生花卉禅之石榴花/88 七月/96 小暑大暑伏天至/96 助肾防风固筋骨/97 养生花卉禅之莲花/98 秋季延年益寿禅/103 一、万物皆应秋敛/104 秋之节气/107 二、渐养身心借秋时/108 三、顺秋养收正肺气/109 肺脏修养法/112 治肺“咽”字诀/113 肺脏引导法/114 四、秋季养生逸事/115 秋三月睡眠论/115 修身养气谣/115 风起鳜肥/118 服黄佩赤/119 五、逐月养生谈/120 八月/120 立秋处暑凉风至/120 补筋助气养脾胃/121 养生花卉禅之凤仙花/122 九月/126 白露秋分见霜凝/126 补血助筋养心肝/127 养生花卉禅之桂花/128 十月/134 寒露霜降雁南迁/134 补血助筋益肝气/135 养生花卉禅之菊花/136 冬季延年益寿禅/147 一、万物皆应冬令/148 冬之节气/149 二、冬藏避寒蕴生气/151 三、温足冻脑固肾津/152 肾脏修养法/157 治肾“吹”字诀/157 肾脏导引法/157 四、冬时养生逸事/158 冬三月睡眠论/158 腊八粥/159 五、养生逐月谈/161 十一月/161 立冬小雪冬伊始/161 心肺气弱养肾脏/162 养生花卉禅之芙蓉花/163 十二月/168 大雪冬至数九天/168 助肺安神补脾胃/169 养生花卉禅之水仙花/169 一月/173 小寒大寒最冷时/173 补心助肺养胃气/174 养生花卉禅之腊梅花/175 附录:日常养生禅/181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二、养生之道勿逆春 在春季,凡是生长着的有生命的物体,不要去杀害;要多施与而不掠夺;多赏赐、奖励而不惩罚。这样做就是在顺应春季的时令,保养勃勃生机之气,正是《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所说的:“此养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春生之气而动则伤肝,会使供给夏长之气的必备条件不足,到了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的疾病。肝在五行中属木,在五味中为酸。木能克土。土属脾,即脾在五行中属土,脾在五味为甘。当春之时,食物宜减少些酸的,多一些甜味以养脾气。 春季时节,阳气初升,万物开始生长。初春正值农历正月的时候,天气忽冷忽暖。年岁大的人,多有一两处旧病,一旦被初春的邪气侵犯,精神便会昏倦,旧病就容易复发。冬令时节,围着火炉或暖气片贪暖烘衣,吃油炸、烧烤的食物,所积攒的火气留到春天发泄出来的时候,则会出现体热头昏、痰涎阻塞、咳嗽不止、四肢倦怠、腰脚无力等症状。这些都是冬天积滞下来的病根,应当经常体察,及时就医。 但以上的症状稍有出现,并不太严重时,不可马上就服用疏散利泄的药物,为的是不损伤脏腑,否则还会生出其他病来的。所以,丘处机在《春季摄时消息》中说:“只有用消风、和气、凉膈、化痰之剂,或选性稍凉、利饮食的食疗方'调停以治,自然通畅。若无疾状,不必服药。” 春季的阳光暖融融的,天气日见暖和,应当在亭台楼阁或小山丘陵等宽敞而开阔的地方,向远处眺望,这样可以清除胸怀中的抑郁之气,使精神愉快起来,增添活力。春季不可独自闷坐,否则会生出忧郁来的;酒不可过量,米面团饼不可多食,否则会伤脾胃,影响消化功能。老人切不可以在饥腹时多食,为了快一时之口而多食,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春季的天气寒暖变化无常,不可马上减去冬装。老人_般气血虚弱、骨质疏松,体质怯弱,冷风易伤其肌肤腠理,应随时备着夹衣,遇到暖和的天气时可换一换,渐减衣着,但不可—下子减去太多,以适应天气的细微变化。 有才德却隐居不仕的刘处士说:在春天生的病,多半是冬至之后落下的。一般来说,阳气初动在冬至的半夜时分,但还尚未吐出,阴气尚未吸进,心膈中所积滞的热与自然界的阳气相冲,如同两虎狭路相逢,必然会有一番争斗。到了春夏之交,流行伤寒虚热等疾病,多是由于冬季烤火吃肉,心膈间积留的痰流到四肢的缘故。这样的病可服用祛痰的药来疏导,使其不能发展成更大的病患。 在春季,不要让背部受寒,受寒则伤肺,导致鼻塞咳嗽。身上感觉到很热,可减薄一些上衣;稍冷莫强忍,即刻加厚衣着。 肺腧穴是连通五脏的穴位,被称为“五脏之表”,胃腧穴是整个经络的关键,被称为“经络之长”,这两处穴位可对身体的寒热进行很好的调节。谚语说:“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乱,加减逐时衣,少餐中后饭。”这句话是说:人的身体避风,就像躲开射来的箭一样;避开色欲的诱惑,就像逃避灾祸一样;根据季节的冷暖加减衣服,就像晚饭少食一样重要。P5-7 序言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里的四时,不但指一年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还指一天中朝、昼、夕、夜四个时段。朝为春,日中(昼)为夏,日入(夕)为秋,夜半为冬。四时阴阳变化产生了天气变化,并由此产生寒、热、温、凉及昼夜温差,而这些气候变化会对人的生理、病理产生影响。也就是说,人的健康或疾病与气候密切相关。 对于这一点,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认识到了。《老子》上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黄帝内经》上说:“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养老奉亲书》上说:‘(人能执天道生杀之理,法四时运用而行,自然疾病不生,长年可保。” 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和研究,这种观点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最终形成了以四时与气血活动、四时与精神活动、四时与阴阳、四时对五脏的影响、四时与津液代谢五个方面为基础的一套严密的人与四时的理论体系。并据此总结出了四时气候与疾病的关系:古人将“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总称为“六气”。六气对一切生物是有利的,也是必需的。如果四时气候不按一定顺序和程度发展,则会发生太过或不及。 《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里说:“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凡时令已到而相应的气候未到,或时令未到而相应的气候先到,这些反常的气候变化对一切生物都是不利的。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里说:“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变至则病。”意思是,人若与天地四时之气不相应,则将发生疾病。 另外,昼夜的四时变化与病势病情的安危也密切相关。《黄帝内经·灵枢》中总结出“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规律。因为,随着一天中“四时”的阴阳盛衰变化,人的正气也相应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正气与病邪的力量对比。 近代科学发展起来以后,尤其是近几十年来,西方科学体系对人体与自然的关系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科学认知。现代科学认为,气候环境主要取决于气温、气湿、气压、气流、降水量以及太阳黑子、宇宙射线、星体运动等多种气象要素,这些气象要素作用于人体的机理是非常复杂的。 其中气温对人体的影响较为显著。比如,高温可使人中暑,低温则可使人冻伤、休克。一般来说,在适当湿度下,最适宜人体的气温是18℃-20℃。而气温变化幅度过大,易导致体温调节发生障碍。尤其是老年人,由于其机体生理功能减退,对外界环境改变的适应能力明显降低,因而容易生病或使原有病情加重。 气湿即空气中的湿度,也就是空气中所含水分多少。最常用的湿度指标是相对湿度,为空气中绝对湿度与最大湿度之比,它能表示空气中水蒸气的饱和程度。湿度太低时,会引起呼吸道黏膜干燥,令人不舒服。夏季,由于高温、低压、高湿度的作用,人体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不易被蒸发掉,因而会使人烦躁、疲倦、食欲不振。因此,相对湿度也要适宜。 空气流动形成气流,适度的气流使空气清洁、新鲜,对健康有益。 由于各地气温不同,气压存在差异,因而空气便由低温高压区向高温低压区流动。流动的方向可以是垂直的,也可以是水平的。呈水平方向流动时称为风。 气流的变化可影响到呼吸和精神状态。如大风暴来临时,大气中含氧量下降,电离子平衡受到破坏,容易造成压抑、紧张和疲劳感。温和的风则能使人精神焕发、轻松舒适。包围在地球表面的大气层,以其本身的重量对地球表面产生的压力称为大气压。气压易受地面温度的影响,温度增高时,附近空气密度降低而气压下降,反之则气压上升。气压与人体健康亦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气压越低,空气的密度越低,含氧量也越少,易产生憋气感。若气压过低,还会发生高山病或航空病。还需指出的是,太阳黑子的活动亦与人体健康有关。 中西方的气象要素与人体关系的理论,为四时养生奠定了理论基础,指出了四季养生的核心。正如《中藏经·调摄阴阳篇》中所说:“人得天地阴阳之辅佐,得其阳者生,得其阴者死……阴阳平衡则天地清和,人气安宁;阴阳失调则天地闭塞,人气痿厥。” 天地造化的玄奥之处,在水火而已。水火宜平不宜偏,干旱时植物不会生长,这是火偏盛的恶果;太涝时植物也不能生长,这是水偏盛的恶果。只有用阳光温暖植物,用雨水滋润植物,使水火和平,万物才会繁茂,自然界的道理就在于此。 人身的水火,就是阴阳,即气血。没有阳,就无从生阴;没有阴,阳就不能转化。但事物不是藏伏于阴,而是生化于阳。譬如面向阳光的草容易繁荣,潜伏阴面的花卉容易枯萎一样。气血阴阳同样重要,只有保持其平衡,才能维护身心健康。阴阳之气的发生、壮大与收敛,各有其时;阴阳循环交替,无休无止。四时阴阳的消长,是自然界万物变化的规律,人若能顺应它,就可健康长寿。 春夏是阳长阴消的时期,秋冬是阴长阳消的阶段,所以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这是四季养生的核心,其目的就在于借助天时,以调整肌体的阴阳平衡。 《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学,将一年分为风、热、火、湿、燥、寒六步,也称疗气。每一步气都占二十四节气中的四个节气,与二十四节气相呼相应。每年的六步气是:第一步气始于大寒,历经立春、雨水、惊蛰;第二步气始于春分,历经清明、谷雨、立夏;第三步气始于小满,历经芒种、夏至、小暑;第四步气始于大暑,历经立秋、处暑、白露;第五步气始于秋分,历经寒露、霜降、立冬;第六步气始于小雪,历经大雪、冬至、小寒。然后又进入次年第一步气。 二十四节气是阴阳相互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现象,人体中也一样有二十四节气,但正如天气会反常,身体的节气也会反常,中医的治疗就是把身体的生物钟调到正常的情况,该热时要热、该冷时要冷、该虚时要虚、该实时要实,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 运气学说是中医里面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黄帝内经·素问》中的第六十六至第七十一章详细论述了运气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本书所涉及的养生及治病知识大多是建立在《黄帝内经》运气理论基础上的,学习和实践这些养生治病常识,不但可以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的发生,还能让您益寿延年。 《黄帝内经·灵枢》言:“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意思就是说:一个聪明的人是一个懂得养生的人,其养生首要必须是顺应春夏秋冬气候的变化,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讲的“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所以人是天地造化的产物,是天地之灵。因此,我们需要多留意一下天气的变化,慢慢感应和捕捉到自己身体微小的讯号,并知道自己的身体是否与天时相配合,找出相应的方法调养治疗,这才是中医的精华所在;如果在春天的时候身体状态还停留在冬天,或者已经早一步进入了夏天而无所察觉,等到疾病来时才临阵磨枪,那只能是养病而不是养生了。 唐代学者王冰注疏《黄帝内经》说“养生者必敬顺天时”,养生如能符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时序规律,方能有利于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养生就是顺天时,过好每一天,也就活好一辈子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