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在1996年用”非理性繁荣”一词来形容当时的美国股市。他认为,泡沫是一种非理性现象,当许多人同时变得非理性时,市场泡沫就会发生。之后,美国股价应声下跌。2001年3月,美国股市崩盘,纳斯达克市场指数从5100点一年内跌到1800点,而后又跌至1200点,道·琼斯指数从11000点跌到7000点附近。格林斯潘成功预言了股市的泡沫,却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阻止它的破灭,本书作者认为格林斯潘在7万亿美金蒸发事件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本书对于我们观察和理解当前中国流动性过剩下的资产价格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2006年1月,在担任了18年的美联储主席之后,艾伦·格林斯潘从这一职位上卸任。他不再是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
《泡沫先生》一书由获奖记者彼得·恰契撰写,他埘艾伦·格林斯潘的成就大胆地进行重新审视。艾伦·格林斯潘推动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投机热之一——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股票市场泡沐,然而却在泡沫破灭后走开了,他的声誉未受到丝毫损害。怎么会这样呢?今天,美国经济仍旧在与格林斯潘遗留下的问题作斗争,这些问题包括房地产价格的泡沫。步履艰难的经济复苏以及巨额的财政赤字。他的错误仍旧存在,就像关于他对泡沫所作的一切的质疑。
彼得·哈契对美国历史上代价最高的金融事件提出了全新的观点。他用透视的笔法描绘出了美联储主席的肖像。他还审视了新近公布的联邦储备委员会在关键时刻的会议纪要。《泡沫先生》讲述了一段关于操纵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经济体的领导力、过分的行为以及政策的传奇故事。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US Federal Reserve,以下简称“美联储”)总部位于华盛顿,是一栋简朴的白色大理石建筑,其中的一间会议室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温斯顿·丘吉尔与富兰克林·罗斯福组成战时委员会并制定同盟国战略的地方。战后,美国国防部曾觊觎此栋建筑,但是,这栋建筑却成为了军方无法攻克的堡垒。今天,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议题已经移至这座城市的其他地方进行。然而,在这一会议室中所做出的决策却为美国的另一至高领域制定着战略——美国其他所有领域以之为依托的战略。
现今,在这一会议室中每年召开八次会议来调整美国货币的价格。自从美国于1971年放弃了金本位制,美国的货币——美元——就不再有贵金属作以支撑了,而是建立在一种普遍的信念之上,即美元并不仅仅是一张纸。正如我们在世界各地的恶性通货膨胀及危机中所看到的那样,这种信念一旦丧失,就几乎不可恢复了。
人们普遍相信小小的彩色钞票中蕴藏着财富——一种着迷的状态,就像诗人塞缪尔·泰勒·柯尔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所称的“自愿终止怀疑”(或姑且信之)那样——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间会议室里人们的信念。这是一种像宗教信仰一样神秘的信念。所以英文中的“信用”(credit)一词源自拉丁语的“相信”(credere)也就不是什么偶然了。
而且,作为一个只有三十多年历史的货币体系,它仍旧被认为是处于试验阶段。它是一种“法定”货币体系,之所以这样称它,是因为它的价值仅仅是从政府的法令中衍生出来的。历史上,这样的纸币体系一直都是昙花一现的事物,正如《货币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Money)的作者拉里·艾伦(Larry Allen)教授所说的:“在法定货币体系的表面下潜伏着一种货币的癫狂”。而美联储的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维持这一货币体系。
美联储,就像人们普遍所称的那样,是美国的中央银行。它成立于1913年,是这个国家在中央银行方面所作的第四次尝试,也是最持久的一个。但仿佛是为了强调货币安排瞬时性的本质,美联储会议室的墙壁上挂着美国各个时期的货币样本,所有这些货币都已经退出了流通领域。
当公众看到对货币的信念是由那些不守承诺、行为不检的政治家们所创之时,要维持这一脆弱的信念变得更加艰难。为了对抗这种局面,美联储被赋予了制定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免受政治家们的影响。尽管它是由国会所创建的,也随时可能被国会解散。
美联储的成员们就是这种信念的“守护者”,一直以来被称为货币内殿的“主教”,并且美国的货币是世界货币的中流砥柱。美国所发行的美元大多数流通于国外——根据美国财政部的最优推测实际上有70%。这着实是国际上一致给予的信任,尽管这一信心很大成分是由世界上的毒品交易商和其他的罪犯所给予的,比起银行业体系,他们更偏好于国际现金经济的隐秘性。
诚然,高速发展的中国和正值茁壮成长的亚洲是21世纪世界经济的驱动力。也许吧,但是,2003年中国的经济还略逊于意大利,只有美国的八分之一,而中国的货币政策采取的也是钉住美元的制度。当美联储有所行动时,亚洲就会迅速做出反应。比如说,如果美联储设定了一系列新的措施来降低美国的利率,那么“亚洲市场在随后的三个月内通常会平均增长5%”,高盛投资银行如此报道。即使当亚洲提供了一种强劲的增长推动力时,美国仍然是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仍然是世界货币的基准,是全球流动性的重要源泉。或者,就像吉姆·格兰特(Jim Grant)的《格兰特利率观察家》(Grant's Interest Rate Observer)所描述的,美元是“全球货币品牌中的可口可乐”。 如果说全球经济有一个驾驶舱的话,那就是这个房间。
在人类历史上,货币的投资都带有一种神秘性,甚至于通灵主义的色彩。美联储则二者兼而有之。美联储的外观传达了神秘主义的基调。美联储总部的设计为占星家们所津津乐道,它坐落于宪法大道上,面向绿色的国家大草坪,距白宫建筑只有几个街区之遥。它是学院派Beaux-Arts的建筑风格,但是去除了那些学院派建筑中通常点缀的炫目的装饰。这一1937年的建筑用数百个与室女星座的女神、救世主与导师以及她的守护神——墨丘利(Mercury)相关的朴素的符号作为装饰。墨丘利——这位神的信使是商人和小偷之类的守护者,既是智者,又是骗子,是一位神圣的操纵者。他的头像被这座建筑的15个窗框分割开来,还有一个大理石的女性版本的头像使这座建筑的北面显得十分优雅。美联储还拥有两个精美的玻璃灯圈,上面刻有黄道十二宫的十二个标志。占星家戴维·奥瓦森(David Ovason)认为这些是位于华盛顿中心那20个更为古老的黄道十二宫图形的一部分,它们由共济会会员(Freemasons)偷偷地手刻而成,为18世纪末的新首都建立了一种宇宙哲学关系。他提出,美联储的黄道十二宫是这种更古老的形式在20世纪的朴素的延伸。
至于神秘性,在美联储,它是一种发展得很好的艺术形式。再没有比已离任的美联储主席——著名的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1987年至2006年这座“神庙”的“大祭司”——更精通此道的了。正如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许多中央银行行长一样,在公众面前他一直保持着一种令人费解的语言风格。他的第一要诀就是不可接近。自从担任主席一职以来,他从未接受过媒体采访。他会为新闻记者提供背景简报,在简报中可能会提到他的想法,但不会直接归因于他,并且这些想法都是高度提炼且精挑细选出来的。通过保持稀缺性,他提高了自己的观点及影响力的价值。他的第二要决是制造出一种高傲的感觉,不以傲慢或恩赐的姿态,而是保持一种正式的举止和高傲的、精炼的演讲风格。他的第三要决是用模棱两可的语言使自己看起来高深莫测。他用晦涩的词汇、迂回的解释、经济学的术语,并且大量使用修饰语来达到这一目标。为了形象地阐明这一点,一位经济学家杰里米·格卢克(Jeremy Gluck)曾写道:“在艾伦·格林斯潘去世后,他的墓碑上会这样写道:‘我对下一个世界抱有谨慎乐观的态度,但仍意识到降息所带来的风险。’”
他在他那如谜一般的超然态度中静静地体会着欣喜。前任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亚瑟·莱维特(Arthur Levitt)回忆到,在一次宴会上他遇到了格林斯潘,并问他最近好吗。格林斯潘答道:“我不能说。”
剥除那些教会的神秘色彩、仪式上的拉丁语和保护性的经济学术语之后,美联储的圣人们拥有一个可以利用的十分简单的机制——一个独立的、伟大的杠杆。但是选择性却很少:他们只可以选择推高、降低或者不去管它。
这个杠杆就是官方利率水平。它的作用有点儿像一个经济增长的开关。当美联储通过将官方利率设定在较低水平上来使美元贬值时,借贷货币用以消费或投资的成本就会降低,货币更加自由地流通,而经济活动的速度就加快了。
当美联储判定经济增长得过快时,它就会提高利率。货币的借贷成本提高,货币流通速度放慢,经济增速减缓。控制这个杠杆——这个开关——是美联储的核心职能,也是它权力的首要来源。
这一职能的要点是什么?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只被赋予了一个任务——保持通货膨胀处于控制之中。美国却不是这样。用中央银行的术语来说,美联储有着双重使命。用国会的指令性语言来说,美联储的任务是“将利率控制在与经济长期扩大生产的潜力相适应的水平上,从而有效地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适度长期利率等目标的实现。” 因此,除了遏制狂热状态,美联储还有其他两个任务。它必须使利率保持在一个足够低的水平,使国家可以健康地运转,以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另一方面,它不能让经济增长得过快造成物价不稳定以及长期利率过高。而它只能使用一个杠杆来完成这些任务。
正如美联储这座“神庙”以前的成员劳伦斯·迈耶(Laurence Meyer)所说:这个杠杆——货币政策——就是“我们如何站在船舵前,不将双手放在舵轮上,就能在暴风雨中航行”。不然就会撞到这一狭窄通道两旁若隐若现的众多浅滩中的一个。
然而这个杠杆——或者说是舵轮——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它并不会很快奏效。一旦美联储调整了官方利率,则需要经过六个月到一年半的时间,这艘大船才能对操作做出反应,这些变化也才能体现在经济的运行当中。所以,美联储利率制定委员会的成员,美联储的重要机构——联邦公开市场操作委员会(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FOMC)就不得不成为占卜先生了。他们有点儿像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电影《少数派报告》中的那些能够预知未来的人。电影中,他们预知未来的能力被警察用来在真正的犯罪发生前预知并防止犯罪的发生。这个委员会的12个成员必须要在经济衰退和其他危机对美国人民造成损失之前就看到它们的趋势。
在电影中,这三位能预知未来的人一直漂于一池液体中以提高他们预见未来的超常能力。格林斯潘也保有这样一种习惯,在早上,他会一边泡在浴池里,一边全神贯注于大量的报告与统计结果。这也许会被认为是用来提高这位伟人作为货币预言者的特殊能力的妙招,尽管这种说法极具吸引力,但实际上泡澡的目的是为了减轻他背部的长期疼痛。毕竟,他也是人。
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人们还是经常会看到格林斯潘和联邦公开市场操作委员会(FOMC)其他成员对未来进行的令人惊讶的大胆的预见。
1996年9月24日早上9点,委员会成员团坐在美联储会议室那巨大的桃木和花岗岩制成的桌子旁,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一些成员对即将发生的事情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全景性的了解。美国股票市场一直以来持续过热,股票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并且加速上涨。一些委员会的成员担心,股票价格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这么高的水平会为活跃的投机分子以及贪得无厌的人在市场上兴风作浪提供机会。
美联储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习惯,就是如果委员会的成员想要被主席点名讲话,他就要向代理秘书使眼色示意。那天早上,委员会的一个成员——曾任哈佛大学教授、现任乔治·W.布什的首席经济顾问的劳伦斯·林赛(Lawrence Lindsey)也称拉里·林赛(Larry Lindsey)——使了一下眼色,在得到了主席的许可后,他说:“我担心的……是我们的好运气已经在金融市场上用尽了,因为我想到了一句赌徒的咒语:‘这么久以来我们一直在赢,那就让我们继续赌下去吧。’”P1-6
自从2007年夏天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以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得美国经济持续走弱,并进一步造成了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在经济动荡乃至恐慌之中的人们不由得又将目光聚焦到了格林斯潘的身上——这位曾执掌美联储长达18年之久,曾一度被人们称为神秘的美国“经济总统”的老人。他辅佐了四位美国总统,带领美国实现了长达10年的、创纪录的经济持续扩张,并成功地抵御了一系列危机,因此被很多人认为是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功臣,甚至有人称其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联储主席”。
在成为美联储主席之前,格林斯潘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称道的学术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他的政策是对恩师亚瑟-伯恩斯经济的理论的实践。亚瑟·伯恩斯是经济周期理论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交替存在着扩张和收缩,而政策制定者要起到“领航员”的作用,熨平经济周期,防止经济发展出现大的震荡,尽可能延长经济增长的时间。格林斯潘确实是这样做的,他基本上做到了未雨绸缪,在经济出现不利的情况之前就预先采取行动,在任期间内避免了美国经济出现大的波动,并实现了美国经济的较快增长。正因为如此,格林斯潘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在美国经济决策中一言九鼎,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美联储主席的地位可以和他相比,甚至有这样的说法:“谁当美国总统都无所谓,只要格林斯潘还是美联储主席。”
格林斯潘调控经济的手段主要是利率,利率也是大多数中央银行家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像格林斯潘那样将利率手段运用得如此炉火纯青。格林斯潘用他那模棱两可的“美联储式语言”来影响市场,任何人都能从他的话中看到希望,当然也能从中看到失望,他从不为自己预设目标,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如果你认为自己确切地理解了我的话,那么你一定误解了我。”格林斯潘将运用利率调节经济发挥到了极致,因此,亚洲金融危机、网络泡沫破灭和“9·11”事件并没有给美国经济带来冲击,尤其是在“9·11”事件之后,在失业率已经达到5.5%的低点时,通货膨胀率依然被控制在3%以下,这使得传统经济理论中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不复存在,美国出现了所谓的“零通货膨胀经济”。已故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在谈到格林斯潘的出色表现时说:“我大惑不解,我难以置信,令我困惑的是他如何在突然之间学会了怎样管理经济。是艾伦·格林斯潘对经济的波动和冲击具有洞察力,而其他人没有吗?”这一切都奠定了格林斯潘在历史上的地位。
但是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这位81岁的老人又一次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人们开始怀疑,甚至是开始批评格林斯潘在任期间实施的一些政策。美国货币经济学界德高望重的安娜·施瓦茨女士认为,在格林斯潘主持美联储期间,特别是在2000年到2005年之间所采取的货币政策在美国经济和金融体系中埋下了危机的种子。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施蒂格利茨曾公开撰文对格林斯潘在位时的多项政策进行指责。他认为,2001年美国因网络泡沫破灭而出现经济衰退时,布什总统在格林斯潘的支持下推行减税政策,但这一政策并未能使美国走出经济衰退。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美联储选择了连续降低利率,不过,降息本身其实并没有极大地刺激投资,经济随后繁荣起来的主要原因是美国人开始更多地贷款买房和负债消费。同时,低利率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繁荣,在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背景下,美国民众对于自身不断增长的债务负担一直不以为意。在降息的同时,美国还不断放宽放贷标准,针对信用等级不高者的次级贷款发放额不断上升,一些新的信贷品种允许个人贷款的数额越来越大,还出现了一些非固定利率的贷款品种,这些都促使没有足够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的借款人更加盲目地借贷。美国过去六年创造的就业机会,有三分之二以上与房地产业有关。房地产泡沫一度使美国人的生活水平高于他们的支付能力。当房地产泡沫最终破灭、房价开始连续下跌的时候,很多户主震惊地发现,其需要偿还的贷款金额已远高于房产的价格。在格林斯潘主政时代,太多的美国人在制订家庭预算时没有留出余地,以至于泡沫破灭后无力偿还贷款,最终导致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因此,在文中施蒂格利茨用了“斯人已去,遗害犹在”来形容格林斯潘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事实上,在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之后,卸任后的格林斯潘在美国CBS电视台的访谈节目中曾经承认,在任期间他已经发现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存在问题,那些选择浮动利率贷款的借款人很有可能因为利率上调而面临还贷困难。但是,他当时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格林斯潘说:“我当时也了解到了一些次级抵押贷款的问题,但我确实没有意识到这种融资行为的严重后果。大约到了2005年末或2006年初,我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更没想到它会引发如此大范围的市场震荡。”他同时也承认,自己在任期间没有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什么合适的措施。
在几乎一代人的时间里,格林斯潘在美联储主席的职位上扮演着美国“经济总统”和全球资本市场最终贷款人的角色。他征服了华尔街、掌管着全球最大经济体;他超越了执政党的轮替、战胜了金融危机、击败通货膨胀并最终缔造了经济的繁荣。但是在他刚刚走下神坛还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人们似乎就已经忘记了这些,忘记了格林斯潘曾经带领美国创造出了怎样的经济神话。其实,早在格林斯潘卸任美联储主席之前,美国就出现了对其政策进行全面检讨、反思甚至批判的文献和书籍,《泡沫先生:艾伦·格林斯潘与消失的七万亿美元》就是类似图书中极为畅销的一本。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人们对格林斯潘的评价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在诧异的同时不禁要追问事实到底是什么呢?是格林斯潘宽松的货币政策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房地产泡沫,还是格林斯潘所执行的经济政策延缓了这个泡沫的爆炸时间呢?又或者是因为伯南克担任美联储主席之后采取了与格林斯潘完全相反的政策路线,才导致了美国房地产泡沫的迅速破灭?本书回顾了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时对经济运行所采取的政策以及当时所产生的效果。书中描述了过热的投资引起的市场的“非理性繁荣”,描述了当时股票、房地产受到美国人狂热追捧的景象。书中也详尽地阐述了当震荡来临、泡沫破灭时整个美国陷入了怎样的恐慌。
中国有句古话,“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格林斯潘在任期间,他对美国乃至世界经济所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任何人都不能无视这些成绩的存在。但是,也应注意到的是,格林斯潘在任期间的某些政策和做法可能为今天的金融震荡埋下了伏笔,我们相信读者在仔细品味这本书的同时也会得到自己对格林斯潘这个人的评价。与定位。
美国的次贷危机已波及了整个世界,虽然中国经济走势依然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但我们依然无法置身事外。就像书中所说:“我们所说的是美国,然而也不仅仅是美国,因为泡沫并不是美国精神的产物,而是人类行为的产物。泡沫现象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发生,只要那里有聚集的人群在进行交易。”近几年来,中国经济运行进入了一个上行的通道,在实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资产价格也在不断攀升,尤其是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和2006年以来股票市场的火爆行情。当沪深指数创出一个又一个新高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冷静地思考,中国经济发展如此之快,其中是否存在泡沫成分,如果存在,其程度如何:我们应如何有效应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在借鉴其他国家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来调整自己的发展道路,尽量减少经济可能面临的波动与震荡。
本书的翻译是集体劳动和团队合作的结果。具体翻译工作由范立夫、孙越、孙冰洁、刘澈和赵娜分工完成,范立夫负责进行统稿和总校。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梁旭、查亦男等在书稿校对方面提供了很多帮助,范立夫指导的其他硕士研究生也为本书的翻译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另外,我们还要感谢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方红星社长和国际合作部编辑李季、于梅的帮助、鼓励和支持,他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翻译此书的机会,而且正是这些帮助和鼓励使得本书的翻译工作能够早日完成。
译文中的所有缺点和错误由译者负责。
由于译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译文中难免存在欠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和读者不吝赐教。
译者
200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