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师,采用教育方法的差别,常常影响孩子的一生。对于独生女儿来说,父亲的爱和正确的引导,将决定女儿的性格、学习、事业、婚恋上的成败。虽然父爱都一样深沉,但教育方法的差异,却能培养出不一样的孩子。
本书通过一位普通父亲十几年养育女儿的亲身经历,以及让其健康成长、独立成材的故分享给大家,是一本非常难得的好书,适合所有的父母来研究和欣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爸爸决定女儿的一生 |
分类 | |
作者 | 曾广谦//曾紫络 |
出版社 |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师,采用教育方法的差别,常常影响孩子的一生。对于独生女儿来说,父亲的爱和正确的引导,将决定女儿的性格、学习、事业、婚恋上的成败。虽然父爱都一样深沉,但教育方法的差异,却能培养出不一样的孩子。 本书通过一位普通父亲十几年养育女儿的亲身经历,以及让其健康成长、独立成材的故分享给大家,是一本非常难得的好书,适合所有的父母来研究和欣赏。 内容推荐 本书不是培养“哈佛女孩”的指南,更不是塑造“全能父亲”的手册,这是一场父亲和女儿关于家庭教育的对话。作者在陪伴女儿20年成长的过程中记录下了许多刻骨铭心的教育体验。女儿从孩子的角度对天下父母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建议。 他们来自普通的家庭,正因他们的普通,这些平凡得如同“邻家”的故事,对于当今的中国家庭来说,更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几乎每一个家庭都会遇到亲子教育的各种问题。那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如何培养孩子?本书可以给你提供一些智慧思考。 目录 Part 1 父爱的智慧:我和女儿之间 1.我一个普通的父亲 2.细节培养习惯 感悟之一:勇于放手,别把孩子攥得太紧 3.和女儿建立平等、尊重的和谐关系 感悟之二:亲子关系仅靠血缘是不够的 4.我对女儿的言行 感悟之三:父亲是最具影响力的角色 5.我对女儿的爱 感悟之四:爱是可以衡量的 6.我对女儿的期望 感悟之五:人生海阔天空 Part 2 有心而无痕:我的育女心得 1.选择学校重在教育环境 感悟之六:培养、教育孩子是更长、更艰难的马拉松! 2.做一个听话的家长 感悟之七:父母的作用无法替代 3.从不缺席的家长会 感悟之八:父母应该是孩子的保护伞和过滤器 4.别用补习班来填补家长的愿望 感悟之九:孩子也不容易 5.支持女儿当“领导” 感悟之十:给孩子找一件提升其自信心的事 6.以父亲的视角作阅读推荐 感悟十一:引导孩子成长不能太过“功利” 7.女儿是我的老师 感悟十二:融入孩子的世界,感觉真美好 8.为电视平反 感悟十三:向前看、向高望 9.不看”有用“的书 感悟十四:孩子最需要自由 10.建立女儿的血型星座档案 感悟十五:其实我们未必了解孩子 11.如何面对青春期的女儿 感悟十六:扔掉心中的放大镜 12.可怜的小动物 感悟十七:让孩子在素历中感受、体验 13.饮食与健康 感悟十八:真实和谎言 Part 3 参与和分担:高考冲刺给予的启示 1.文科还是理科是个问题 感悟十九:求人不如求己 2.两次北京之行:培养女儿的梦想 感悟二十:内在动力才是强大而持续的动力 3.具体而模糊的目标 感悟二十一:目标应该由孩子自己设定 4.“爸爸,我想死……” 感悟二十二:孩子可以找谁倾诉 5.共同参与和分担压力 感悟二十三:重要的是参与和分担 6.加压还是减压 感悟二十四:孩子的路还很长 7.早恋问题也是父母的问题 感悟二十五: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问题 8.我与女儿共同的爱好——2006年世界杯 感悟二十六:以恕己之心恕孩子 9.不要限制孩子的兴趣 感悟二十七:耕耘,不必巴望收获 10.沉重的决定权 感悟二十八:不要被名校蒙蔽了眼睛 11.两男两女的远行 感悟二十九:多给孩子一点信任 Part 4 大学不是终点:我家有女初长成 1.事在人为 感悟三十:不能因为不理解或怕麻烦就不参与 2.对话李肇星 感悟三十一:为孩子选择最适合的成长环境 3.疯狂的旅行 感悟三十二:恰当的时候做恰当的事 4.北外星光 感悟三十三:需要父母帮助和指导的事情还很多 5.“陪太子攻书” 感悟三十四:重要的是找到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6.逃学和大地震 感悟三十五:关心孩子的心灵感受 7.蔡依林演唱会和“东方神起” 感悟三十六:只要有收获就值得 8.从学生会外联部到戏剧社社长 感悟三十七:在快乐中学习 9.奥运会志愿者 感悟三十八:帮助孩子把握事情关键点 10.小资生活 感悟三十九:不要过分放大父母成长的经历 11.不断变化的目标 感悟四十:最重要的是关注、学习、交流 Part 5 成长的记忆碎片 1.最难忘的书 2.我亲爱的毛绒玩具 3.跌倒了自己爬起来 4.自己上学 5.儿童英语班 6.从不迟到 7.跳舞和钢琴 8.班委'YES ORN0? 9.尴尬的性教育 10.我痛苦的撒谎记忆 11.电脑游戏 12.最好未必就是最好 13.《物理的妙趣》 14.烫头该不该 15.最重要的决定 16.学习环境 17.动漫、打口CD和电影 18.“时事直通车” 19.追星之惑 20.上网成瘾 21.大地震后的第一顿饭 22.白色谎言 后记 试读章节 2.细节培养习惯 20年前,女儿来到这个世界上。我初为人父,内心的喜悦自不待言,可更多的是责任和期望。这个小家伙将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和未来呢?我知道,我无法预知和决定她的未来人生,只能和所有父母一样,憧憬着该如何教育和培养这个小天使。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而本性其实就是秉性和习惯。于是,我便从培养习惯开始着手我的教育实践。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般家庭的生活条件还非常有限。我和妻子忙于工作,父母刚退休。和大多数成都人一样,他们也很喜欢打麻将,此外,也有一些家务要做。孩子降生后,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带得比较“粗”。我和妻子对女儿也比较放手。那时我们都只有二十六七岁,还很年轻,潜意识中没有“怕”字,不像现在30多岁才生孩子的人,孩子哪怕一丁点问题都足以触动他们敏感的神经,生怕孩子出点什么事。当然,这很正常、也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视。 女儿3岁被送进幼儿园。她很快就适应了与小朋友在一起的生活。我在儿童良好习惯养成方面的知识及在具体行动中的坚定贯彻,帮助女儿在入托前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在女儿婴幼儿期,我特别注意了三件事: 第一,坚决不让她形成可以通过哭闹的方式,实现其诉求的经验和记忆。我认为,婴儿的啼哭可以分为不同的几种类型: (1)身体不适,如生病、饥饿等。 (2)欲求不得逞,如玩具被别的孩子拿走或电视被关掉。 (3)过分依恋父母,如非父母抱着不能入睡等。 对第一种情况,我认为父母应该及时回应、解决孩子的问题。而对第2、3类情况,我基本是不回应的——绝不会因为她的哭闹再次将电视打开或满足她以哭闹的方式达到类似目的。但孩子在很正常的情况下,我又会主动对其施爱,搂她、抱她。我借此向女儿传递这样的信息:她所期望的爱抚、欲求满足与她的哭闹无关,而哭闹所能得到的可能恰恰与欲求相反。 第二,经济状况既不允许,而我也有意识不给女儿特别好的物质条件,从玩具到生活用品,都是非常普通、平常的东西。女儿从家庭到幼儿园不仅没有落差,甚至可能觉得幼儿园更好、更丰富一些。 第三,平等、分享习惯的养成。即便是在婴儿期,女儿也不是家庭的中心,她只是重要的、值得特别关注的一员,远非整个家庭的指挥棒。我从不以女儿的喜好、得失作为行事和判断是非的标准,我让女儿养成她只是家庭的一员、只是同伴中的一分子的习惯和概念,绝不因她的意愿改变事情本来应有的面目,凡事必须符合道理而非女儿高兴与否。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别的孩子喜欢女儿的玩具,而女儿不同意,我会一贯并明确地向女儿表达希望她与别的孩子分享的态度,不会由着女儿的性子令别的孩子失望而归。我向女儿明确传达了这样的信息:与她相关的事情并不是以她的意志和好恶为转移的,她必须接受事情不都是那么顺自己意的现实。而当事情不顺意的时候,哭闹并不能解决问题。 我认为我在女儿婴儿期注意的这三件事,帮助女儿形成了很好的习惯和思维定势,对女儿顺利开始她的幼儿阶段生活有很明显的帮助。 此外,我也没有特别刻意为女儿安排什么早教,一般提到的音乐胎教之类,我倒是做了点,但也仅限于播放一些音乐,至于效果就只有天知道了。女儿在上小学之前我也没有认真安排她学过什么东西。我的基本观念是,孩子的童年应该得到快乐、应该无忧无虑地享受童年的美好时光。女儿上小学的前后,只参加过两项学习,一是钢琴,二是舞蹈。我没有要求女儿要学成什么样子,基本上是随她的兴致。90年代中期,家庭能买钢琴的应该还不多,尽管花了我7000多大元,但钢琴最终只是女儿的一个大玩具。不过,我也没觉得有什么可后悔和遗憾的,至少为女儿提供了条件,而她没这个天赋和兴趣,那又何必强求呢!人生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女儿上小学第一天我和妻子都没送她到学校,她自己独自去的。从我们家到学校大约一公里。90年代中期汽车还不是很多,要经过的道路也不是主干道,相对还是比较安全的,这是我让她独自上学的原因。但是,要说风险、担心的事就太多了。我想:人一辈子其实都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风险,父母管得了一时,还管得了一世?管得了人,还管得了天?大环境基本安全就可以了。在女儿从小学到高中的12年时间里,我只送过她有限的几次——那都是在瓢泼大雨、雷电交加的清晨。记得有一天早上,刮着大风,还下着雨,我睡在床上听妻子对女儿说:你要把伞对着风吹的方向,小心雨伞被风吹翻。我犹豫了很久,要不要起来送她?最后还是决定让她自己去,我的判断是:这是可以承受的困难。但是我心里还是很难受,怀疑自己是不是过分狠心,以至于今天我仍然对此事记忆犹新。 P18-21 序言 在家庭教育中,怎样才是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困扰大多数中国父母的问题。而事实上,我看到很多家长常常用简单的方法处理复杂的儿童教育问题:花钱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补习班、培训班,给孩子最好的吃、穿、用,聘请最好的老师和专业机构解决孩子各方面的问题……但是,他们却忽视了最重要、也是唯一正确的方法:用心观察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真正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帮助其健康成长。 培养教育孩子,需要父母付出的是时间、精力、爱和关注,而不只是以金钱的付出,或把培养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交给学校或任何专业机构、人士等简单和推卸责任的方法。 后记 写这本书以前,我没有查阅近年出版的有关儿童教育方面的书籍。因为我要写的,仅仅是要陈述我头脑里二十多年累积的东西,所以,没有太多必要了解他人的经验和体会。同时,我也不希望别人的东西影响我的观点和思路。我希望尽可能真实、全面地把我的所思、所想呈现出来。我在工作之余,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将其一气写完。我的朋友在读完我的稿子后,建议我把个人的体验、心得和中国的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结合起来思考,以便站在更高的层面,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批评和建议。于是,我找了不少当下比较热门的儿童教育类图书来阅读。 我对中西教育制度没有什么研究,只有区区几十年中国教育体制下的经历和感受。我认为,教育是很个性化的事情。而教育体制则是关乎群体基本需求的制度安排。我的世界观告诉我,任何制度的存在都有其时代、地域、文化、历史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自然也有其局限性。教育是涉及每个具体人的事情,任何制度都无法完全解决每个个体的问题。在我写作本书过程中的某一天,恰遇中央电视台“我的今日之最”在讨论,要不要在幼儿园专门配置男老师?据说是因为很多家长反映,女老师带出的男孩缺乏阳刚之气。我当时就很纳闷,难不成这些孩子都没有父亲?幼儿园要不要配男老师的问题,竟然被拔高到男孩阳刚之气养成的高度,我感到不可思议。但仔细一想,发现这个问题其实反映出一个普遍的思想倾向,似乎教育就是学校和幼儿园的事情,就是制度应该解决的问题。因为中国的教育体制有缺陷、有问题,所以中国的孩子问题多。我不否认中国教育制度有它的问题和缺失,但是,我想强调的是:教育是非常个性的事情,每个孩子的天赋、成长环境,生来就有很大的不同。任何一种教育制度都无法令所有人获得最恰当的帮助和指导,也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可以包治百病,放之万人而皆准。而对于单个家庭来说,培养、教育孩子是不容有任何缺失的。体制可以有缺失,家庭教育则不能。因为家庭教育的任何缺失都会导致我们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教育的方法、手段只有与孩子的天赋、个性很好地结合,只有在恰当的时间,针对恰当的问题,使用恰当的方法,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而最具备条件做到这些的,只能是父母。 现在很多人推崇美国的教育制度,似乎是天下最完美的教育制度,鲜有人指出其有什么缺失。而中国的教育体制、教育传统与理念则是一无是处,大有此制度不改必有亡国灭种之虞。我不想深究两种观点的是非,我只想说一点事实: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延续且没中断的五千年文明。我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曾令我们强大,也令我们在近代发展中落后。但也恰恰是这些传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令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民族的凝聚力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刻都没有分崩离析、瓦解消失,而是不断延续、传承下来,并在保持民族文化的基本特性的基础上,兼收并蓄,不断孕育出民族复兴的希望、曙光和智慧。仅仅因为最近几百年的失败而彻底否定之,我认为既幼稚且短视。历史上盛极一时的帝国多了去了,几百年的辉煌仅仅是人类历史长河的一瞬,不足以令我们将其思想、理念、制度视为神圣。 我们祖先留下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汗牛充栋,既非完全被现行的教育制度所反映、所概括,也非如某些人所说的仅仅是“权威主义式的满堂灌、死记硬背”。其实,教育的本质就是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培养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制度是N多因素共同作用、造就的,它解决的是基本的规范、需求。无论哪种制度在某个时期内被人怎样赞誉或诟病,都永远无法解决因人施教的问题。即便是在人口稀少、资源丰富的欧美,老师永远面对的也是众多的学生。对父母来说,孩子只有一个,重要的是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寄望制度、老师解决自己的问题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古人说:“子不教,父之过。”教育永远是全社会的责任,更永远是父母的责任。永远不能指望仅仅靠制度或老师解决自己孩子的教育、培养问题。 父母的责任是观察、了解孩子的天赋和个性,在大的教育背景之下,根据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制定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引导方法,发展方向,目标。千万不要相信那些鬼话,什么只要坚持某种理念和方法就可以把孩子培养成具有“常青藤联盟”素质的一员,完全没有那么一回事。父母对孩子的寄望,不应该是所谓具有“常青藤联盟”素质的一员,而应该是帮助孩子做到可以做到的最好。制度、理念、老师、学校也可以帮助孩子做到孩子可以做到的最好——但并不是所有孩子。但对单个家庭来说,孩子只有一个,没有人愿意自己的孩子成为制度、老师、学校遗漏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把责任推给制度、学校、老师就是对自己的孩子未来的一种赌博。父母必须参与到制度、学校、老师之中,才能帮助自己的孩子做到可以做到的最好。也只有这样,对单个家庭来说,才能确保孩子的成功培养、教育。至于最终的结果是北大、清华、哈佛,还是一个合格的美容美发师,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全社会都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攻城拔寨、冲在最前面、站到最高点。否则,这世界就不再丰富多彩、和谐、安宁。 社会大众、精英与其去诟病制度的问题和缺失,还不如动员所有父母真正参与到培养、教育孩子的事业中,真正做些对孩子有帮助的事情,少在无意识中做错事。我想这比什么体制和方法都更有用。 最后,我要感谢妻子。她一直默默地照顾女儿的生活,从不干预我对女儿的教育。她细心收藏女儿成长过程中留下的印迹,书中大多数的照片都是她拍摄的。没有这些,我肯定无法完成我的写作。 2009年6月26日于成都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