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莱布尼茨/科学大师启蒙文库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作者 赵晓春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菜布尼茨一生著作丰硕,留下的主要著作有《关于仅用0与1两个记号的二进制算数的说明》、《物理学新假说》、《单子论》、《人类理智新论》、《论形而上学》、《神正论》等。这次选编的文章是从莱布尼茨的全部著作中精选而得的,重点介绍这位科学大师对人生、艺术、社会的看法及其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认识等方面的论述。既可以作为科学方法论为我们在科研创新中提供参考,也可以为我们感悟科学大师的人文思想打开一扇直接交流的阅读窗口。

内容推荐

莱布尼茨是17、18世纪之交德国著名的自然科学家、数学家、哲学家。他的研究范围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很多领域,几乎在每一个相关领域都有杰出成果,被誉为罕见的科学天才。由于他独立创建了微积分,并发明了优越的微积分符号,使他更多以数学家的称号闻名于世。

莱布尼茨一生著作丰硕,本书精选其经典部分汇集成书,侧重于对大师科学成就的了解以及对大师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等方面的论述。通过阅读,可以使我们走近科学大师的思想深处,切实感受理性思维对科学创造的深刻影响。

目录

莱布尼茨与中国

 《中国近事》序言:以中国最近情况阐释我们时代的历史

 致闵明我的两封信

 中国人对至高神的看法

 论中国人关于人的灵魂、其不灭性与其赏罚问题的见解

 论中国人关于至高神的所造物或物质的第一本原与鬼神的说法

 论中华帝国创始者伏羲的文字与二进制算术中所用的符号

 造化之谜

莱布尼茨论知识

 通论知识

 论人类知识的范围

 通论真理

 论判断

 论信仰和理性以及它们各别的界限

 论错误

 论科学的分类

莱布尼茨论观念

 通论观念并考察人的心灵是否永远在思想

 论知觉

 论复杂观念

 论思想的诸样式

 论快乐和痛苦的样式

莱布尼茨的认识论

 综合科学序言

 人类学说的前景

 论智慧

 论牛顿的《哲学的数学原理》

 论事物的最后根源

 论权利和正义的概念

 单子论

莱布尼茨的方法论

 发现的技术

 关于物和词之间的联系的对话

 论哲学和神学中的正确方法

 通向一种普遍文字

 关于实体的本性和交通

附录

 莱布尼茨生平和著作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此外也不能不承认,知觉以及依赖知觉的东西,是不能用机械的理由来解释的,也就是说,不能用形状和运动来解释。假定有一部机器,构造得能够思想、感觉,具有知觉,我们可以设想它按原有比例放大了,大到能够走进去,就像走进一座磨房似的。这样,我们察看它的内部,就会只发现一些零件在彼此推动,却找不出什么东西来说明一个知觉。因此,应当在单纯的实体中,而不应当在复合物或机器中去寻找知觉。因此,在单纯实体中所能找到的只有这个,也就是说,只有知觉和它的变化;也只有在这里面,才能有单纯实体的一切内在活动。

我们可以把一切单纯实体或创造出来的单子命名为“隐德来希”,因为它们自身之内具有一定的完满性,有一种自足性使它们成为它们的内在活动的源泉,也可以说,使它们成为无形体的自动机。

如果我们愿意把一切具有我刚才所说明的一般意义下的知觉和欲望的东西都统统称为灵魂的话,那么,一切单纯的实体和被创造出来的单子就都可以称为灵魂。可是,既然感情是一种比一个单纯的知觉为多的东西,所以我同意认为“单子”和“隐德来希”这两个一般的名称对于单纯的实体是足够了。单纯的实体仅仅是有知觉的,而我们只是把那些具有比较清晰的知觉而且有记忆伴随着的单纯实体称为灵魂。

因为我们在自身之内经验到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我们什么都不记得,也没有任何清楚的知觉,像我们陷入昏迷或酣睡而无梦时就是这样。在这种状态中,灵魂与一个单纯的单子并无显著的区别,不过这种状态不是持久的,所以当它摆脱这种状态时,它仍然是一种较高的东西。

但是不能因此就说,那时单纯实体是没有任何知觉的,根据以上所说,这是绝不可能的。因为单纯实体是不能消灭的,它也不能没有特殊状态而存在下去。特殊状态不是别的,就是它的知觉。可是当我们有许多细微的知觉,而其中一个清楚的也没有时,我们就是昏迷了。譬如当我们向同一方向继续旋转若干次,便发生一阵晕眩,可以使我们不省人事,使我们什么都分辨不出。死亡可以使动物在一段时间内处在这种状态中。

既然一个单纯实体的任何现在状态都自然地是它以前状态的后果,那么,现在中就包孕了未来。因此,既然我们从昏迷中醒来时觉察到自己的知觉,所以我们在觉醒之前应当是有知觉的,虽然我们一点也没有觉察到。因为一个知觉只能自然地从另一个知觉而来,正如一个运动只能从另一个运动而来一样。

由此可见,我们的知觉中如果没有什么突出的、高级的和有较高趣味的东西,我们就总是处在昏迷状态之中。这就是一切赤裸裸的单子的状态。

我们也见到,自然给予了动物一些高级的知觉,特别关怀它们,给它们配备一些器官,可以收集很多光线或很多空气波动,以便使它们凭着结合作用而具有更大的效能。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嗅觉、味觉和触觉中,甚至发生在我们并不知道的大量其他官能之中。我在下面即将说明,为何灵魂中所发生的事就代表着这些器官中所发生的事。

记忆供给灵魂一种连接性,这种连接性与理性相仿,但是应当与理性分开。我们就曾见到,动物遇到某个东西刺激它,而它对这个东西在过去又有过相似的知觉,它就凭借着它的记忆中的表象,期待着过去那个知觉中所遇见过的事,并且怀抱着与当时相似的情绪。例如,当我们拿棍子对着狗时,狗就想起棍子给它造成的痛苦,叫着跑了。刺激并推动动物的那种强烈的想象,或者是由于过去的知觉的巨大而产生,或者是由于过去的知觉众多而产生。因为一个强烈的印象每每立刻造成一种效果,和长期的习惯或许多反复出现的知觉所造成的一样。

人们的知觉的连接,只是根据记忆的原则而造成的。就这一点说,人的活动是和动物一样的,很像经验派的医生,只有单纯的实践而没有理论,我们在四分之三的行为上,只不过是经验派。例如,当我们期待明日有白天时,就是经验派的做法,根据的乃是一向总是如此。只有天文学家才用理性来对这一点作出判断。使我们与单纯的动物分开、使我们具有理性和各种科学、将我们提高到认识自己和上帝的东西,则是对于必然和永恒的真理的知识。这就是我们之内的所谓“理性灵魂”或“精神”。

也是凭着关于必然真理的知识,凭着关于这些真理的抽象概念,我们才提高到具有反省的活动。这些活动使我们思想到所谓“我”,使我们观察到这个或那个在“我们”之内;而由于我们思想到自身,我们也就思想到存在、实体、单纯物或复合物、非物质的实体和上帝本身,理解到在我们这里是有限的东西在上帝那里则是无限的。这些反省的活动给我们的推理提供了主要的对象。P188-189

序言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laelm von Leibniz,1646~1716),17、18世纪之交德国著名自然科学家、数学家、哲学家。莱布尼茨的研究范围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很多领域,几乎在每一个相关领域都有杰出成果,被誉为罕见的科学天才。由于他独立创建了微积分,并发明了优越的微积分符号,使他更多的是以数学家的称号而闻名于世。

1646年7月1日,莱布尼茨出生于德国东部莱比锡大学一个道德哲学教授之家。父亲在他6岁时去世,给他留下了丰富的藏书。莱布尼茨因此得以广泛接触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阅读了许多著名学者的著作,这为其后来的学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功底。

1661年,15岁的莱布尼茨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一入学就跳级学习二年级课程,还抓紧时间学习了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和哲学。1663年5月,他以《论个体原则方面的形而上学争论》一文获学士学位。1664年1月,莱布尼茨完成了论文《论法学之艰难》,获哲学硕士学位。就在这一年2月,对他一生的思想和性格有很大影响的母亲去世,18岁的莱布尼茨从此只身一人生活。

1665年,莱布尼茨向莱比锡大学提交了博士论文《论身份》,因故未获法学博士学位。这一经历对他影响很大,他从以前向往成为大学教授,变成不太热衷在大学发展。1667年获纽伦堡阿尔特多夫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后,拒绝了该校法学教授职位的聘请。这一年,莱布尼茨发表了第一篇数学论文《论组合的艺术》,这是一篇关于数理逻辑的文章,其基本思想是试图把真理性的理论论证归结于具体的数学计算。这篇论文体现了他的数学智慧,后来的一系列工作使他成为数理逻辑的奠基人。

获博士学位后,莱布尼茨决定出国增长见识,在离开纽伦堡的途中,他邂逅了博伊内堡男爵约翰·克里斯蒂安,并得到他的赏识,被引见给德意志一个诸侯国美因茨的选帝侯约翰·菲利普·冯·舍恩博恩,从此登上政治舞台,投身外交界。1671~1672年,受美因茨选帝侯之托,莱布尼茨作为外交官出使巴黎。在巴黎期间,他结交了科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n Huygells),深受启发,决心钻研高等数学。1673年和1676年,莱布尼茨两次出使英国伦敦,与皇家学会会员们过从甚密,其中包括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Robert Boyle),还与英国学术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了解到一些欧洲数学家们面临的具有挑战性的未解决问题。1673年4月,莱布尼茨被推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这一时期,他的兴趣越来越明显表现在数学方面,他努力尝试进行代数运算的机械化和自动化。1672年,他将帕斯卡发明的可以进行加减运算的计算机改进为能做乘除和开平方运算的新型计算机。3年后,又发明二进位制,为20世纪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奠定了基础。莱布尼茨后来认为,中国古籍《周易》已经包含了二进位制的思想,为了表示对阴阳八卦的推崇,特复制过一台计算机,赠送给清朝康熙皇帝。

1677年1月,莱布尼茨抵达汉诺威,任布伦瑞克公爵府法律顾问兼图书馆馆长。汉诺威成了他生命后40年的永久居住地。在此,莱布尼茨广泛研究哲学和各种科学、技术问题,从事多方面的学术和社会活动,一时间,他在社会上声名显赫,成为宫廷议员。1680年,恩斯待·奥古斯特继任汉诺威公爵,莱布尼茨在宫廷中的地位更加稳固。新公爵委派莱布尼茨撰写布伦瑞克家族的家谱、族谱。为获得丰富而详尽的档案,莱布尼茨请求在欧洲做一次广泛的游历,查找欧洲所有档案馆和图书馆所能找到的布伦瑞克相关档案。这次学术旅行,莱布尼茨得以会晤并结识众多学者和各界名流,探讨有关科学、社会等学术问题。在罗马,他被选为罗马科学与数学科学院院士。1682年,莱布尼茨与门克创办近代科学史上卓有影响的拉丁文科学杂志《学术纪事》,又称《教师学报》。他的数学、哲学文章大都刊登在该杂志上。这时,他的哲学思想也逐渐走向成熟。1690年,莱布尼茨回到汉诺威。遗憾的是,在他生命的后几十年间,由于撰写布伦瑞克家族史,耗费了他的天才和精力,在科学上的建树也日渐式微。

1698年,莱布尼茨得到弗里德里希一世的赞助,筹建柏林科学院,1700年建立,并出任首任院长。同年2月,他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至此,莱布尼茨集世界四大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法国科学院、罗马科学与数学科学院、柏林科学院)成员于一身,在科学史上传为美谈。这一时期,莱布尼茨觉得学者们各自独立从事研究,既浪费时间又收效不大,认为应集中人才研究科学和工程技术,更好地安排社会生产,指导国家建设。

1713年初,莱布尼茨应聘担任维也纳帝国顾问,指导建立维也纳科学院。俄国的彼得大帝也在1711~1716年间几次在欧洲听取莱布尼茨建议,并在1712年给了他一个有薪水的数学科学宫廷顾问职位。这段时间,他积极地在众多雇用他的王室里宣传建立科学院,编写百科全书和利用技术改造社会的思想。

和牛顿一样,莱布尼茨终生未婚。他平时从不进教堂,被人称为什么也不信的人。菜布尼茨虽然备受各国宫廷青睐,晚年生活却很悲惨,弥留之际,陪伴他的只有他所信任的大夫和他的秘书。1716年11月14日,莱布尼茨孤寂地离开了人世,终年70岁。去世后,曾雇用过他的宫廷却无人前来吊唁,仅法国科学院秘书封登纳尔在科学院例会时向莱布尼茨这位外国会员致了悼词。

莱布尼茨是最早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德国人,十分关注中国科学和文化的进展,热衷研究中国哲学,了解许多有关中国的情况,并将这些资料编辑成册出版,在欧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莱布尼茨没有“欧洲中心论”的偏见,能平等地对待中国文化,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菜布尼茨一生著作丰硕,留下的主要著作有《一种求极大值与极小值和切线的新方法,它也适用于分式和无理量,以及这种新方法的奇妙类型的计算》、《潜在的几何与分析不可分和无限》、《关于仅用0与1两个记号的二进制算数的说明》、《物理学新假说》、《单子论》、《人类理智新论》、《论形而上学》、《神正论》等。我们这次选编的文章是从莱布尼茨的全部著作中精选而得的,重点介绍这位科学大师对人生、艺术、社会的看法及其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认识等方面的论述。既可以作为科学方法论为我们在科研创新中提供参考,也可以为我们感悟科学大师的人文思想打开一扇直接交流的阅读窗口。

后记

我们正处于一个科学昌明的时代,每一个接受过规范教育的大学生,几乎都全方位学习过发源于西方的现代自然科学。看起来,好像没必要再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了。然而,进一步的考察不难发现,尽管我们掌握了相当多的科学知识,也能在重复记忆和模仿学习的层面熟练重演现代科学的几乎全部知识,但从文明发展的整体层面上看,我们依然缺乏科学原始创新的能力和动力。究其原因,还在于我们需要从更深入的层面,虚心学习现代科学的创新精神和探索模式。

毋庸讳言,现代科学几乎全部发源于较早进人工业化的西方国家。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曾经长期徘徊在农业文明状态的中华民族,仅仅通过一次新文化运动从表层上学习现代科学是不够的。到科学思想的源头,寻觅科学大师的足迹,察看大师当年进行科学创造的原始过程,就成为深人领会科学精神,全面把握现代科学创新方法的重要手段之一。阅读科学大师们关于科学、社会和人生的种种论断,也可以让我们对科学大师的成长和思想有更为具体而理性的认识。因此,阅读科学大师的原始文献,无疑是提高科学素养、拓展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有鉴于此,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策划了《科学大师启蒙文库》这样一个富于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的重要选题,交由我们具体工作。作为从事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的专业工作者,对科学大师的历史文献进行探寻梳理,为普通读者或专业研究者提供一个简明扼要而又内容全面的原著读本,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时时充满发现和收获。然而,当工作真正展开之后,困难比我们起初设想的要大得多,一些发现也令人警醒。最值得和读者朋友交流的是,尽管我们把弘扬科学挂在嘴边,对科学大师的名字也耳熟能详,但却很少有人看过他们的著作,甚至在国内寻找这些著作都非常困难。一个典型的例子大约要数居里夫人了,这是一位伟大的女性科学家,全面学习和了解她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居里夫人的著作、文章或书信,几乎很少有翻译流传的中文版本。也就是说,几十年来,人们对居里夫人的了解,很多时候都停留在科学家小故事这样的生活层面。其他诸如哥白尼、伽利略、麦克斯韦等等也都同样很难寻觅其原著的中文版本。这些事实提醒我们,原汁原味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在中国的传播依然任重道远。当然,我们也同样要感谢众多学者和翻译家们曾经作出的努力,是他们将大量科学大师们的著作译成了中文,使得我们可以从中进一步发掘开采,编辑整理出目前这样一个简明读本,以飨读者。更为令人感动的是,当我们联系这些译者告知我们的工作和想法时,绝大多数能够联系上的专家和前辈翻译家们都给予了慷慨的支持,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专家还亲笔给我们回信,对编辑工作予以精心的指导。前辈及同行专家们传播科学的热情和支持,对我们完成此项工作意义重大。对此,我们深表感谢!为尊重他们的劳动,每篇译文都注明了中文译者,我们只对其中个别的地方进行了必要的技术润色,翻译的成绩还要归功于译者。因个别译者无法联系,盼能见到此书和我们联系,以便按规定处理相关版权。

编辑《科学大师启蒙文库》,使我们有机会重新回顾现代科学在中国传播扩散的具体过程,也对其中的遗憾和缺陷有了具体而明确的认识。有些重要科学家的著作,很少被介绍到中国来,一定程度上至少影响了更多的中国学人对其科学思想和方法的深入学习。编辑此套文库,也是对此项遗憾的一个弥补。我们认为,过去那种把科学普及单纯理解为讲讲科学家小故事,传播一些科学常识的初级阶段的做法,必须尽快予以升级。我们还需要在传播和普及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上下大功夫,只有真正让科学思想深入人心,才能从根本上把握现代科学的精髓与实质,本土化的科学创新才有进步的起点。或许有人认为,学习科学大师的原著,看原文就可以了,没必要阅读中文,这种精英哲学对专业研究固然不能算错,但科学的发展毕竟不是少数人的事,没有全民族崇尚科学文化的基础,科学创新也将失去大众的土壤和条件。

作为编者,我们建议一般读者不妨将本套文库当作了解科学大师的一扇窗口,泛读浏览,可以一窥大师思想之光华;精读研习,又可以从专业角度感知科学大师科学发现的思路历程,为未来的创新寻找思想和方法的启蒙。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没有读过科学大师原著的人,不都需要这样一个科学思想的启蒙教育吗?这样的启蒙充满了未知、传奇和启迪,有兴趣深究可以全套书逐一看过,浅尝辄止也不妨选其一本细细品读。无论哪种方式,我们都乐于看到通过我们的工作能让读者朋友和大师对话,开启科学思想的启蒙之航。

最后,我们要特别感谢本书责任编辑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各位主管领导,是他们锲而不舍的努力,独具慧眼构思了这样的选题并积极努力促成了此套丛书的问世。我们还要感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文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对本套丛书给予的大力支持!对读者朋友而言,哪怕这本书的几行字几句话能够有所启发,我们的愿望也就实现了。

丛书主编 徐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7: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