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思维定式,就是你固执地坚持你的想法,而且很难有所改变。你认为“只有这样是正确的,我的经验告诉我准没错”,你极度自信。我们一旦形成思维定式,就不会轻易向其他领域眺望,只关注自己眼前狭小的空间。而这样的视角观念只会成为你企业竞争中的绊脚石。你怎样看世界,你也就得到怎样的世界。多年前,某些专家对其领域的断言,在当时可能有着绝对的权威,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变得滑稽可笑,比如,“没有理由让每个人在家中配备一台计算机”,这曾是肯尼斯·奥尔森,数字设备公司的奠基人和总裁,1979年的言论。
走出传统思维的框架
我们乐于沉醉在传统的思维里,这种熟悉的环境让我们感觉安全稳妥。可是,这种思想就像是一种慢性毒药,终有一天会让你药性发作。及早改造自己的头脑,走出自己的小王国,拿出创意,开启框架之外的思考,那些变幻无常的竞争原理才能深刻被领悟到。获取真正的竞争优势,就从摒弃传统思维开始。虽然摒弃现有的观念很困难,但是,现有的观念会造成你将来的失败。所以,你必须走出传统思维的条条框框。
电器公司总裁约翰和家具公司的总裁杰克出于公事一起来到一座城市。
在他们愉快地谈完合同后,约翰沉思了下来。他感慨万千地说:“知道吗?这座城市曾经救过我。十年前,我穷困潦倒地来到了这座城市,不幸突发急病昏倒在路旁。城市里善良的人们把我送到医院,善良的医生治好了我的病。可是,我却不知道我的恩人是谁,因为我醒来的时候,他们都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后来,我离开了。我的钱越来越多,却越发想念这座城市,越发想念我的恩人,我要报答他们。”
“那你想为这座城市做点什么呢?”杰克意味深长地问道。
“我有三颗最珍贵的宝石,我要把它们奉送给这里最善良的人们。”约翰说。
“那好,你就按照自己的计划去做,看你的宝石是否真的能够按你的意愿送到人们的手中。”同为企业领导人,约翰对杰克的话有些迷惑。不过,他很快就能明白了。
他们在这座城市住了下来。
第二天,约翰就在自己门口摆了一个小摊,上面放着三颗闪闪发光的宝石。约翰还在摊前写了一张告示:我愿将这三颗珍贵的宝石无偿送给善良的人们。可是,过往的行人大都只是驻足观望一会儿,就又各走各的了。
一整天都过去了,三颗宝石无人问津。
两天过去了,情况依旧,三颗宝石还在冷落中。
现在已经三天了,三颗宝石依旧寂寞无主。
约翰大惑不解。
杰克笑了笑说:“让我来做个试验吧!”
于是,杰克找了一根稻草,将它装在一个精美的玻璃盒里,盒中铺上红丝绒布,标签上写着:稻草一根,售价一万美元。
杰克此举一出,立刻产生轰动效应。人们争先恐后,前来询问稻草的非凡来历。杰克说此稻草乃某国国王所赠,系王室家中传家之物,保佑着主人的荣华富贵。
昂贵的宝石依然在熠熠发光,城里的人只是把它们当做假货,当做哄小孩子的东西而已。
你是不是已经开始嘲笑买走稻草以及不屑宝石的人?在他们的思维定式里,物品的价格和价值是成正比的。但是,这岂不是也是你的思维呢?
企业的竞争激烈,变化无常,传统的思维观念只会让你像故事中的人们一样,失去获得“珠宝”的机会,甚至可能导致你的企业发生更严重的后果。而只有打破这种定式,才能获得发展的机会,才能获得真正的价值。
打破思维定式,保持高度敏感,用多向思维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甚至,必要的时候,与对手的合作,也是一种“竞争”,能为你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
摒弃三种思维模式
狭隘的工程师思维。拿互联网企业为例。互联网公司主要提供服务,用户不会在乎你用的是A,还是AA,只要他觉得用得顺手就行了。那些认为一些东西很酷的尖端的技术,很多时候都是些噱头,当然也不排除能吸引许多不更事的少年。摒弃狭隘的“工程师思维”亦即摒弃“技术至上的思维”。企业的生存壮大讲究的是谋略,你的思维模式决定你的成败。
固执的工程师思维。企业总希望把自己的产品质量做到最好,就像做技术的总希望技术越高深越好一样。注意,这是小孩子的想法,从现在开始,你要做一个聪明人,聪明人做事,最怕的就是以不聪明的方式去做。而一般人往往把事情由简单变得复杂,别人想要的就是一个三轮车,你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给人家弄出一套宝马生产线来,恐怕造出来的三轮车也没人买得起,还浪费你的原材料,这条可以归结为摒弃“高深技术至上的思维”。
小众思维。某天自己触物思情,或者闲扯,突发奇想,觉得某个东西我很喜欢,别人肯定也很喜欢,于是,就要根据自己的创意开发这个产品了。如果你经常这样做,可能要被称为顶着一颗聪明的脑袋却做不出聪明的事情。用你的智慧细分用户人群,细化用户需求,哪些需求可以为你带来持久而稳定的收益,等作完这个评估而且结论是正确的,你就可以行动了。所以说,一味为了满足小众需求而忽略全局的利益,只能说明你眼光狭隘。
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团队,一个聪明的团队在一个“聪明人”的带领下,以聪明的方式做事情。这是一个团队能够百战不殆的关键,细化到一个团队中的每个个体,尤其需要摒弃的就是这三种思维。
思维定式有时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你要学会创新,学会用你聪明独特的眼光去发现常态中的细节。比如说,你透过一层橱窗发现人们约会的时候男士会表现得绅士一些,透过一滴水你发现人们每天都要做白日梦等。这些都还不够,大多数人往往仅停留在这个发现的层次。一个灵活的企业,要对这些进行加工,提取出一个合适的需求来,最后利用各种资源评估这个idea有多大的市场,整个过程就是一个思维不断提升的过程。对一个企业而言,能够做出符合需求的东西是最终目的,原则就是选择最能实现目标的手段,而不是先有手段再考虑怎么满足目标。P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