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北郊赵陵铺村东,有一座长约100米、宽约50米、高逾10米的古墓,内葬西汉南粤王赵陀先祖。相传赵陀是战国末期真定(治所在石家庄长安区东古城)人。秦始皇灭六国后,“使尉陀、屠睢将楼船之士攻百越”。前214年,初定南越,置桂林、象、南海三郡。秦二世时赵陀曾任南海龙川令,后为南海尉。秦亡后,他择机并桂林、象群,建南粤国,自立为“南粤武王”。当时群雄并立,逐鹿中原,北方百姓颠沛流离,南粤则因赵陀治理而“甚有文理”,社会安定。刘邦立汉后,派大夫陆贾前往南粤,招抚赵陀,封其为“南粤王”。开始赵陀很傲慢,头不戴冠,露出一个框髻,身不束带,伸开两腿,大模大样坐在堂上。陆贾见情,先以锐利之词陈述利害,使其悚然起座;继而用溢美之言取悦其心,终使赵陀感服称臣,归顺汉室。此后,中原和南粤政治、经济往来频繁,稳定了汉朝南疆。后因吕后擅权,歧视粤人,禁止向南粤,出售铁器,并下令牛、马、羊只给公不给母。赵陀三次上书,吕后置之不理,后又风传赵陀父母坟茔被毁,兄弟宗族被株连,赵陀愤然自立为南粤武帝。
前179年,汉文帝即位,下令为赵陀亲冢在真定置守邑,岁时奉祀,并对其兄弟亲属加封官职。再派陆贾持御书出使南粤安抚。赵陀为之感动,将御书悬于座位叩头谢罪,并上书文帝云:“老夫处粤四十九年,于今抱孙焉,然夙兴夜寐,寐不安席,食不甘味,目不视靡曼之色,耳不听钟鼓之音者,以不得事汉也……老夫死,骨不腐,改号,不敢为帝矣。”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赵陀去世,享年101岁,是中国历史上诸王中第一长寿者。他历经二朝八帝,居官八十余年,为开发岭南、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了贡献。毛泽东曾戏称他为“南下干部第一人”。赵佗死后葬在番禺(今广州),其墓至今未找到。1983年在广州越秀山发掘了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昧的墓,它与河北满城汉墓、长沙马王堆汉墓并称为中国汉墓的三大发现。
赵陀先人墓园是由三十多个土丘组成的陵墓群,“烟树苍茫锁赵陵”曾被誉为获鹿八大景之一(赵陵铺村历史上曾归获鹿县)。明代爱国志士梁梦龙曾凭吊赵陵,忆昔抒怀,留有“功成七郡归真主,事去千年留故乡”之赞叹。
正定
九楼四塔八大寺
正定,古名真定。地处滹沱河北岸,北距石家庄市区15公里。今日它虽然成为石家庄市辖的卫星城,但在历史上却是河北中南部著名的古城。自北齐高洋将常山郡、真定县治所迁至今正定镇以来,历经一千四百余年,一直是府、郡、州、县所在地,辽金时期曾两次建为国都。
“华北咽喉通九省,神京锁钥控三关。”正定城东连河北沃原,西扼井陉古道,北通京师,南临滹沱古渡,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古城附近土地肥沃,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历史,给正定留下了灿烂的文化古迹。正定城始建于北周,明正统十四年(1449)扩建为周长12公里的土城,庆隆五年(1571)又改为砖墙,四城门分别名为“迎旭”、“长乐”、“镇远”、“永安”,并附有月城和瓮城。古城历有“三山不见”(古城先后称“恒山郡”、“常山郡”、“中山县”,皆有“山”字而无山)、“九水不流”(隆兴寺天王殿前、府文庙戟门前、县文庙前院各建有一座三路单孔石桥,桥下皆有小池,雨后积水,天旱则干涸)、“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楼”(古城四座城门楼、四座城角楼加阳和楼为“九楼”;分布城中的灵霄塔、多宝塔、须弥塔、澄灵塔为“四塔”;隆兴寺、崇因寺、天宁寺、广惠寺、开元寺、临济寺、洪济寺、舍利寺为“八大寺”;隆兴寺摩尼殿内释迦佛头顶上方藻井四周镶嵌的24座木雕牌坊即“二十四座金牌楼”)之说。现存的古城墙、隆兴寺、广惠寺华塔、天宁寺凌霄塔、开元寺钟楼等均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城内的临济寺是佛教临济宗的发祥地,隋龙藏寺碑闻名中外,还有文庙大成殿、风动碑等省文物保护单位七处。正定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前些年,为拍摄电视剧《红楼梦》,正定城内兴建了“荣国府”、“宁荣街”仿古建筑群。并先后兴建了西游记宫、封神演义宫、影视探秘宫等寓文化教育于游乐的游览场所,形成了一个历史名胜与游乐场所相结合的旅游城。P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