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东德主编的《我国地方立法协商的理论与实践》从立法学的基本原理和政协职能的重新定位出发,以协商民主与立法协商的关系为切入点,总结了我国立法协商实践中的成败得失,详尽阐述了立法协商的源流、背景,充分论证了立法协商存在的必要性和独特价值,提出了我国立法协商制度化和法治化的目标,并对完善我国地方立法协商制度提出了许多中肯而有建设性的建议。
引言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二、主要研究内容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地方立法权的界定
二、立法协商的界定
三、立法协商权的界定
第二章 人民政治协商制度与地方立法的关系考察
第一节 地方立法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一、我国地方立法的发展及现存问题
二、地方立法应遵循的价值取向
三、开展立法协商是地方立法实现科学化、民主化的有效路径
第二节 政治协商制度与地方立法
一、人民政协的性质
二、人民政协参与立法协商的理论依据和规范依据
三、人民政协参与地方立法的作用
四、地方立法中的政治协商制度的应然存在
五、地方立法中政治协商制度的实然发展
第三章 地方立法协商的理论基础:协商民主理论
第一节 “协商民主”理论在国外——从起源到发展
一、雅典的“协商民主”
二、卢梭的“参与民主”
三、哈贝马斯的“商谈论”
四、约瑟夫·毕塞特提出的“协商民主”
五、曼宁的“协商民主理论”
第二节 我国协商民主的历史发展综述
一、早期探索:中国协商民主的萌芽和初步形成(1921年7月到1946年6月)
二、协商共和:中国协商民主思想向深远方向发展,实践有了新的突破(1948年到1949年9月)
三、共商国是:中国协商民主思想和实践初步发展(1949年9月到1957年7月)
四、曲折与重生:中国协商民主思想与实践从曲折走向健康发展(1957年5月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五、继往开来: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化形成,协商民主思想和实践快速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第三节 我国协商民主的理论定义和实践条件
一、我国协商民主的理论定义
二、中国协商民主的基本特征
三、我国协商民主的实践条件
第四节 借鉴协商民主、推进人民政协制度的完善
……
第四章 我国各地开展地方立法协商的经验总结
第五章 我国开展地方立法协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六章 地方立法协商的规范依据分析和风险估计
第七章 地方立法政法协商的基本原则
第八章 地方立法政治协商的法制化及其现实路径
第九章 我国地方立法协商机制构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