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讨论了圣经与中西方文学的关系之后,对杜甫、弥尔顿、哈代、劳伦斯、帕斯捷尔纳克、麦卡洛、福克纳、罗琳,以及中国新时期的一些作家进行了研究。除杜甫和中国新时期作家外,他们是西方不同时期的优秀作家的代表。通过对他们的处境(对很多人来说是困境)和他们所进行探索的解读,我们将会对西方社会发展的历程会有更深的认识,对圣经在其中的作用将有进一步的了解。作者们从圣经的视角来对这些作家进行研究,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个被还原了的作家,这与我们过去受意识形态影响写出的文学史中的见解可能有所不同,这也许正是本书出版的意义所在,也是本书努力追求的一个目标。
圣经是文学成长的源泉,对文学象征意义的形成发生了深远影响。本书运用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理论,对一批中外文学名著与圣经的关系加以考辨,抑或对二者的历史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判断予以权衡和比较。所论内容涉及《阿摩司书》与杜甫诗篇的平行比较,圣经对弥尔顿诗歌、哈代小说、劳伦斯小说、《日瓦戈医生》、《荆棘鸟》、福克纳小说、《哈利·波特》的影响,及其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影响。
总序
导论
一、“二希”精粹浅说
二、诗人的神学情怀
三、天国的礼物
余言:生存需要诗意
第一章 《阿摩司书》与杜甫诗篇中的“受苦者”主题
第一节 《阿摩司书》与杜甫诗篇跨越性诠释的基础——以终极关切履行社会批判职能
第二节 战争中的“受苦者”
第三节 政治、经济压迫下的受苦者
第四节 杜甫代表的中国式先知传统——诗歌文学中的民本思想
小结
第二章 弥尔顿的三大史诗与圣经
第一节 文本探源:弥尔顿的三大诗作与圣经
一、《失乐园》与圣经
二、《复乐园》与圣经
三、《斗士参孙》与圣经
第二节 思想探源:三部诗作在思想上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
一、罪造成的堕落与谦卑顺服带来的新生
二、诱惑的主题
三、自由意志与理性选择
第三节 时代精神探源:弥尔顿与基督教人文主义
一、人文主义
二、基督教人文主义
三、弥尔顿的基督教人文主义思想
小结
第三章 哈代小说与基督教文化资源
第一节 哈代小说与圣经资源
一、人物原型
二、人物关系模式
三、场景和意象
四、圣经语词和典故
第二节 哈代小说中的基督教思想
一、对基督式形象的赞美
二、对任性、纵欲型人物的否定
小结
第四章 劳伦斯与圣经
第一节 劳伦斯小说中的圣经原型人物
一、亚当原型
二、“母亲”原型
三、耶稣基督原型
第二节 劳伦斯小说中的圣经主题
一、堕落主题
二、死亡主题
三、复活主题
四、空虚、虚无与绝望主题
第三节 劳伦斯小说中的圣经叙述模式
一、微观层面
二、宏观层面
第四节 哲学诠释学视域中的劳伦斯与圣经
一、理解与“前见”
二、视域融合
三、阐释的实质:对话
小结
第五章 《日瓦戈医生》与圣经的互文一对话关系
第一节 理论前提及其方法论意义
一、巴赫金的文本对话理论
二、朱丽娅·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
第二节 《日瓦戈医生》:20世纪的启示录
一、一部关于“永生”的书
二、生、死、复活的宗教象征意象
第三节 源自圣经的原型形象
一、日瓦戈与耶稣基督
二、拉拉与抹大拉的马利亚和圣母马利亚
第四节 日瓦戈的诗:福音书主题的深化
一、《哈姆雷特》
二、《忏悔的女人》
三、《客西马尼园》
小结
第六章 《荆棘鸟》与圣经关系研究
第一节 《荆棘鸟》的整体结构与主要人物关系
一、《荆棘鸟》整体结构象征
二、《荆棘鸟》主要人物关系解读
第二节 《荆棘鸟》主要形象与圣经的关系
一、替罪羊形象
二、荆棘鸟形象
第三节 考琳·麦卡洛对基督教文化的批判和继承
一、作家对基督教文化传统的批判
二、作家对基督教文化传统的继承
小结
第七章 福克纳小说中的圣经原型
第一节 关于原型及福克纳
一、原型理论
二、福克纳与基督教文化
第二节 福克纳小说人物的圣经原型
一、基督原型
二、大卫原型
三、夏娃原型
第三节 神喻型意象与魔幻型意象
一、神喻型意象
二、魔幻型意象
第四节 福克纳藉圣经原型人物对人性的探索
一、探索现代人失去古老美德后的人性堕落
二、探索社会等级制度对人性的摧残
三、探索种族主义对人性的践踏
小结
第八章 圣经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影响
第一节 对圣经语汇的吸纳
一、圣经词汇和意象的运用
二、圣歌及圣经的引用
第二节 艺术形式的借鉴
一、U形叙事结构
二、圣歌的创作
第三节 创作内容的充实
一、圣经的解读和改写
二、基督徒形象的塑造
三、宗教主题的书写
第四节 作家价值观的建构
一、价值立场:神之爱的介入
二、批判对象:原罪
三、价值指向:终极
小结
第九章 《哈利·波特》与圣经原型
第一节 神话原型批评与圣经
第二节 《哈利·波特》与英国基督教文化背景
第三节 《哈利·波特》与圣经原型
一、故事背景结构
二、人物
三、叙事结构
四、主题
小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