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书记》(作者柳鸣九)是一本关于书的书。一本译者讲述他们的翻译故事的书。书中,柳鸣九等三十多位翻译家或从翻译缘起、译介及出版历程、原著或译著版本比较等方面介绍一本书的译介情况,或通过讲述译介过程中的点滴译事来回忆一本书背后的故事,或记录翻译过程中的甘苦心得、拾零翻译理论的宝贵经验……于我们而言,这些都是对我们日常所读的书的另一个世界的回首与展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译书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柳鸣九 |
出版社 | 金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译书记》(作者柳鸣九)是一本关于书的书。一本译者讲述他们的翻译故事的书。书中,柳鸣九等三十多位翻译家或从翻译缘起、译介及出版历程、原著或译著版本比较等方面介绍一本书的译介情况,或通过讲述译介过程中的点滴译事来回忆一本书背后的故事,或记录翻译过程中的甘苦心得、拾零翻译理论的宝贵经验……于我们而言,这些都是对我们日常所读的书的另一个世界的回首与展现。 内容推荐 在我们的阅读生涯中,一本书的阅读应是某种偶然与必然的结合,无论这本书以何种方式与你结缘,无论它给你的人生以怎样的影响,阅读本身,都已然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事件。正如《译书记》作者中的数十位译家,他们与一本书的相遇亦是某种偶然与必然的结合,他们与某位国外作家的结缘,他们对一部外国作品的翻译,以及他们翻译过程中的甘苦心得,无不丰富着他们的译介生涯甚至人生境界。而对我们来说,他们对这些翻译过程的书写,又是一场额外的、盛大的阅读,他们对一本书背后的故事的讲述,也为我们的阅读、为我们的人生,提供着更为丰富的养分……或许可以这样说:一本书,其实就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世界。 《译书记》由柳鸣九等人编写。 目录 我译《爱的教育》 我与《神曲》 杨绛与《堂吉诃德》 往事 蒋路与《怎么办?》 《浮士德》和我的中译本文/绿原 我译的第一部英国小说《问题的核心》 苦译六十年,稿费知多少 《尤利西斯》翻译始末 《赫索格》翻译前后 《喧哗与骚动》译余断想 我译狄德罗《百科全书》 我的“绿色家园”——我译都德 我译茨威格 浅谈《巴尔扎克全集》的翻译 我译《你往何处去》 我译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 翻译:甘苦得失寸心知 文学翻译:一件吃力难讨好的事 我译《魔山》二十年 《奥德赛》翻译琐谈 我译《摩诃婆罗多》 文学翻译:后傅雷时代 翻译《红与黑》的故事 《挪威的森林》生日纪事 我译法国新小说的“反复” 复译是一种文化积累 诗的隐秘交谈——我译《三诗人书简》 漫长而奢侈的过程——我译《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尼采《权力意志》译后记 关于基尔克郭尔的翻译和出版 翻译是一场漫长的卧游 一个译者的怀念 三重奏,四重奏,蓝调芝加哥……——《战斗的海狸》译后记 《生活在别处》译余随想 编后记 试读章节 钱稻孙先生幼年随父母侨居罗马,当时已经读了?神曲》原文。归国后,陆续将一、二、三曲译为骚体,在1921年但丁逝世600周年之际,用?神曲一脔》为标题,发表在《小说月报》上。1924年出单行本,为《小说月报丛刊》之·。译文典雅可读,可惜后来他搁置未续。 进了清华大学西方文学系后,得以阅读到英译本?神曲》,对这部作品发生了更大的兴趣,于是我选修了一位英国教授用英语讲授的?神曲》课。这位教授曾经做过罗马贵族家庭的英语教师,精通意大利语,而且酷爱《神曲》。这位教授讲课时,常爱朗读一些精彩片断的原文给学生听,这些原文片断的韵律美总让我心醉。我就毅然中断已学了两年的法语,在这位英国教授的指导下,自学意大利语。 学了意大利语后,越读越领会到?神曲》原作的韵味,兴趣随着日益浓厚。 进了清华大学外国研究所后,我继续自学意大利语不辍,不久便能阅读英国出版的英意对照的(《神曲》了。我作研究生毕业论文时,由一位讲授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美国教授做导师,用英文写了《但丁<神曲>和弥尔顿<失乐园>中比喻的比较研究》。论文获得了好评,顺利通过答辩,同时还获得了意大利的奖学金。在吴宓教授的建议下,由清华外国研究所公费派我去意大利留学,在佛罗伦萨大学师从莫米利亚诺教授继续攻读但丁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获博士学位。 在如此长久的求学生涯中,我一直有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学成以后,一定要从原文翻译《神曲》这部传世之作。《神曲》就像一盏明灯,鼓舞着我学习,也激发着我翻译它、介绍它到中国来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为此,在意大利留学期间,我就注意收藏那些经专家校订,注释精辟的?神曲》版本。 我1939年回到祖国,回国以后—直是以德语教授身份在大学里讲授德国语言文学,没有机会教意大利语言文学。有限的业余时间和假期,只译了几部凯勒的著作。“文化大革命”中,我又被派往外文局参加《毛泽东选集》的德译工作,之后又参加北京大学和上海外语学院协作的编纂(《德汉词典》,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实现翻译《神曲》的心愿。 从1921年钱稻孙第一个翻译的?神曲》之后,又有六种中文译本问世,但除了钱译的之外,都是从英、德文版本转译的。80年代。初,当时担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的周扬同志希望外文所所长冯至物色一位译者,认真重译?神曲》。冯至同志当即决定聘我为外文所的“特约研究员”,委托我专门从事?神曲》的翻译工作。长期以来,国内—直都没有二战以后最新出版的、包含有最新研究成果的版本可供我翻译。可巧的是1982年,国际意大利语言文学学会会长勃朗卡教授来中国,访问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冯至同志就介绍他来北京大学与我会晤。通过交谈发现,我俩竟然都是莫米利亚诺教授的弟子,于是一见如故。当我提到,手头缺少新出版的最佳?神曲》版本时,勃朗卡先生当即就答应他回意大利后,立即给我寄一套意大利但丁学家翁贝尔托·波斯科和乔万尼‘雷吉奥合注的《神曲》。后来在翻译?神曲》时,译文和注释主要是根据这个版本。在其他的工作告一段落后,我开始试译《地狱篇》。那是1983年的秋天,我已是73岁高龄了。刚动笔时,感到困难重重,力不从心,茫然不知所措。对着镜子,看着自己稀疏的头发,真感到老之将至,捧起书本,读着《神曲》,又感到自己回到了从前,为了我心中已久的向往,为了把《神曲》直接从意大利语译介过来,我开始向自己挑战。我已老迈,脑力、体力不断衰退,我仿佛像一个运动员开始与时间赛跑。 ?神曲》博大精深,翻译?神曲》的先决问题是译成诗还是散文。对此我曾考虑很久,也问过朋友们,大家意见很不一致,最后我决定译成散文。就主观条件来说,我不是诗人,而?神曲》是极高的诗,如果不自量译成诗体,恐怕“画虎不成”,使读者得到错误印象,以为但丁的诗也不过尔尔。意大利有句俗语:翻译者——背叛者。我不愿这句俗语在自己身上得以证实。就客观条件来说,?神曲》全诗都是用“三韵句”写成的。汉语和意大利语属于不同的语系,诗律也根本不同,中国旧体诗没有与“三韵句”相当的格律;钱稻孙用骚体译?地狱篇》前三曲,但押韵格式不依照《离骚》,而力图“傲其韵之法”。开端译得很好:“方吾生之半路,恍余处乎幽林,失正轨而迷误。其道况兮不可禁,林荒蛮以惨烈,言念及之复怖心!戚其苦兮死何择,惟获益之足谘,愿陨缕其所历。”但是第二、三曲的译文,没有再严格依照这种格式押韵。不仅如此,《神曲》每行一般都是十一个音节,钱译则每行少者六个字,多者十三四个字,远不如原诗的韵律严整匀称。钱先生通晓意大利文,对?神曲》和中国旧诗都很有研究,他的翻译实践说明,把《神曲》译成旧体诗是不易成功的。 那么,可否把?神曲》译成新体诗呢?中国新诗的格律没有定型,译时苦于无所遵循。如果按照“三韵句”的格式押韵,原诗的韵律(抑扬格、音步等问题)应如何处理?如果不按照“三韵句”的格式押韵,那么应当依照什么格式呢?我对此感到困惑。因此,决定就自己的能力所及,哲把《神曲》译为散文,等将来新体诗的格律问题解决后,我国出现既有诗才又通晓意大利文的翻译家时,再把这一世界名著译成诗体。P6-8 后记 翻译工作,尤其是文学翻译,如果说它是一项“出力不讨好”的工作,是过于片面了,至少译者是可以讨自己的好的。讨自己的好,就是说能够满足或部分地满足自己的理想,抑或某种精神上的追求。这里说的是“至少”,是最坏的情况;好一点的,满足了他人的精神需求,那是译者的幸运,也是作为读者的他人的幸运。 从精神层面来讲,这本书中的译者应该是幸运的,这本书的读者也应该是幸运的。因为,书中涉及的作品大多都是和它们的译者或研究者的名字连在一起的,比如提到“堂吉诃德》我们会想到杨绛,提到《尤利西斯》我们会想到文洁若,提到?魔山》我们会想到杨武能,提到法语文学我们会想到柳鸣九,提到德语文学我们会想到叶廷芳,提到意大利文学我们会想到吕同六…一这难道不是一个从事翻译的人的最大幸运吗?当我们读到这些译者对其译作的翻译过程的书写,了解到这些作品翻译背后的故事,从而拓展了文学视野、产生了新的阅读冲动,这难道不是读一本书所能获得的可贵收获,难道不是一个读书人的幸运吗?我们说,一本书是否可以称得上是好书,重要的也是首要的一点,是它能否使你产生阅读的冲动,能否激起你阅读的欲望。正如我们的人生,有时候,欲望本身远比欲望的对象来得重要,不断地口渴,比不断地喝水,更契合人性的本质。幸运的是一我们既有喝水的欲望,又能不断地满足这个欲望。阅读亦如此。 然而,从物质层面、就稿费收入而言,搞文学翻译,无论是大家还是“小家”,译者的待遇是太低了。从某种程度上讲,翻译比创作要辛苦得多,而同为文化的传播者,译者不仅在收入上要远远低于作者,在地位上,也往往处于“幕后”的位置,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当然,相对于精神追求来说,物质上的满足似乎一直是不好拿出来说的,尤其对文化人而言更是如此。 编辑此书的目的之一,便是给我们的译者一个说话的平台。尽管有的译者或许已经不需要这样的平台,尽管还有很多译者尚未进入这个平台,我们认为这至少是一种对翻译工作者的尊重的态度,如果还能够起到激励译者、繁荣我国文学翻译事业的点滴作用,那就是我们的幸运了。 郭凤岭 2011年2月 书评(媒体评论) 一个理想的译本之所以被评为“理想的”,据说在于它能驱遣读者对译本的流连,促使他对原著产生“一窥全豹”的欲望。 ——绿原 现今依旧苦苦留守文学翻译这块小天地者,一般都能心境上甘于淡泊,做事上兢兢业业,如老黄牛般劳作着。收入本书的作者想必都是这样的苦行者。 ——吕同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