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金融风暴套装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作者 时代华语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谁都逃不掉的中国经济大泡沫》:一位亲历20世纪末海南房地产泡沫破灭的投资者,研究中国经济政策18年,动态解读中国式泡沫。

巴菲特、索罗斯、格林斯潘、吉姆·查诺斯、郎咸平、陈志武、谢国忠、茅于轼……

敢说话的或有良知的国内外专家都在给我们警示!!!认清泡沫,就能读懂中国经济。

《金融大博弈(金融战略下的中国与西方未来)》:身处华尔街风暴眼,对话各方高端人物!新华社驻美国资深财经记者刘洪亲历华尔街一线,详细讲述中国经济迷局的第一书,华尔街金融大鳄们的背后操盘全揭秘!

《军史商鉴(毛泽东军事谋略与企业管理)》从管理的角度出发,用全新视角深入挖掘和解读毛泽东军事思想中蕴藏的企业管理之道,立足本土精心构筑一套企业管理理论体系,是中国企业家及管理者必读的本土企业管理经典之作。

内容推荐

《谁都逃不掉的中国经济大泡沫》:

一线城市的房价,为什么离谱到1套房折合1个工人100年的工资或30辆轿车或1000台液晶电视?为什么不担心房价翻番伤害民生,却担心房价回落伤害经济?大起的股价已经大落了,大起的房价会不会大落?防过热、防通胀的双防,为什么变成了防下滑、防衰退的救市?泡沫是对抗衰退的成本吗?救市就是用大起扛住大落吗?不是通胀,就是通缩,病灶何在?增长性衰退的不住来袭,显示出“超常规、跨越式”赶超战略的难以为继,还是比较优势战略正丧失优势?是泡沫助推了贫富分化,还是两种资源配置方式,两套游戏规则,两类交易价格,两种生存方式决定了贫富分化?

作者杨连宁不仅从经济学出发,还从哲学、历史、伦理出发谈论以上话题,力求使艰涩的话题变得通俗易懂。而以其人生亲历贴近读者,以饶有趣味的语言夹叙夹议并旁征博引,则是《谁都逃不掉的中国经济大泡沫》的独特之处。

《金融大博弈(金融战略下的中国与西方未来)》:

解读央视重磅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背后的力量!揭秘《华尔街》不为人知的《金融大博弈》!  

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股神巴菲特、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斯特劳斯·卡恩等热情推荐!  

《参考消息》《瞭望》《财经国家周刊》《中国证券报》《环球》等高端财经媒体鼎力支持!  

身处华尔街风暴眼,对话各方高端人物!新华社驻美国资深财经记者刘洪亲历华尔街一线,金融界、证券业、学界权威人士鼎力推荐!详细讲述中国经济迷局的第一书,华尔街金融大鳄们的背后操盘全揭秘!美国的今天可能就是中国的明天,因为中国的今天就是美国的昨天,理清中国真问题的世纪预言,每个人都不能置之身外!

《军史商鉴(毛泽东军事谋略与企业管理)》:

中国乃至世界最卓越的管理者是谁?是毛泽东。毛泽东堪称中国现代企业管理需要效仿的标杆人物,其军事思想集中反映了颇具中国特色的战术战略,为以任正非、柳传志、宗庆后、史玉柱、陈天桥等为首的众多中国一流企业家所推崇,并在实际管理中得以运用。《军史商鉴(毛泽东军事谋略与企业管理)》用全新视角深入挖掘和解读毛泽东军事思想中蕴藏的企业管理之道,立足本土精心构筑一套企业管理理论体系,是中国企业家及管理者必读的本土企业管理经典之作,同时也是各党政干部了解我党、我军壮大简史,并可应用于日常工作管理、学习的参考读本。

目录

《谁都逃不掉的中国经济大泡沫》

A篇 投资亢进:泡沫叠加的增幅器

 中国正在丧失低成本优势

 被泡沫窒息了的良性增长

 被隐藏的通胀

 通胀和通缩都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高房价的背后:国家食租的“卖地财政”

 资产泡沫化造成避险保值功能的丧失

 “国中之国”:超市场的垄断寡头

 超级信贷扩张:泡沫与投机引发的内生性虚胖

 新技术、新能源、新经济、新政策催生的泡沫

 人民币的外升内贬

 股市OR事故

 投资行为的虚荣、虚骄与虚掷、虚耗

 投机取巧与恶意牟利

B篇 资产虚估:只能由资产贬值来纠正

 高房价是高通胀的二传手

 被虚估的房价,是消费还是投资

 房贷,不过是借了银行房子的分期居住权

 挤压实体经济的“面子工程”

 排队买房,既是排队抽脂也是排队投注

 泡沫已裂,为什么房价还涨

 楼市没有休克疗法

 六问房地产市场

 半市场不会是个好市场

C篇 急涨长跌:亲历上世纪末海南房地产神话破灭

 历尽劫波,出水才见两腿泥

 中国最大的市场化改革实验室之一

 海南的先天条件与发展机会

 闭关锁国与开门揖盗

 风险最大化,急功近利下的试验品

 谁是最后成功的“搬运工”

D篇 趋利避害:启动全民逃离泡沫大行动

 反省增长方式:怎样节约不糜费

 昂贵的以物为本VS俭约的以人为本

 国计怎样贴近民生

 超英赶美,难道要弃小康求大同吗

 一张可选择的菜单

 既要增长也要均富

 越是失常,越需要回到常识

 还原真相,修复信息缺损

 通胀扩张与通缩衰退:钟摆式均衡

《金融大博弈(金融战略下的中国与西方未来)》

第一章 华尔街覆灭的开始/1

 华尔街的“密室政治”/3

 保尔森和福尔德的恩怨/5

 英国人隔岸观火/9

 雷曼兄弟的绝唱/13

第二章 美林卖身求存/16

 病急求救美国银行/17

 美林被迫卖身求存/20

 “贪婪者”最后的归宿/24

第三章 AIG的幻灭/28

 AIG祸起CDS/29

 破产决定让盖特纳大惊失色/32

 保尔森痛下杀手/37

第四章 中国抄底华尔街?/41

 中美合作应对“两房”危机/44

 大摩向中投抛出绣球/46

 保尔森请布什向中国求助/49

 高西庆拂袖而去/51

第五章 巴菲特出手/55

 让雷曼兄弟破产的留言/56

 巴菲特说“不”/59

 巴菲特的慈善观/63

 拔刀助高盛/67

第六章 世界离下一场金融危机还有多远/72

 格老埋下房市泡沫隐患/74

 “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房市危机/77

 2美元贱卖贝尔斯登/79

 泡沫都会以眼泪结束?/83

第七章 华盛顿惊心动魄的一周/88

 9月28日星期日夜半突破/89

 9月29日星期一“黑色星期一”/93

 9月30日 星期二 各方挞伐/95

 10月1日星期三风正一帆悬/97

 10月2日星期四黎明前的恐慌/98

 10月3日星期五喜悦中忐忑/100

第八章 风尘底特律/102

 奥巴马终于痛下狠手/103

 通用的警钟为谁敲响/105

 “汽车之城”的历史幻影/108

 “犯罪之都”/110

 中国汽车闯荡底特律/113

 汽车+赌场,底特律的重生/118

第九章 暗战人民币汇率(上)/121

 美国微妙的地点选择/121

 王岐山突出奇招/124

 美整个财经班底出动释疑/126

 盖特纳前倨后恭/128

 美放弃“抱怨式外交”/133

 对话中的文化交融玄机/137

 隐藏的保护主义弯刀/139

第十章 暗战人民币汇率(下)/146

 美国知名学者打前阵/147

 美各集团各有算计/149

 中美展开多点交锋/154

 美国不得不以退为进/157

 人民币汇率仍将是“筹码”/160

第十一章 奥巴马“新政”/162

 “大衰退”时代的奥巴马“新政”/164

 学习中国好榜样/167

 “绿色新政”是系统工程/170

 全面重塑华尔街/172

 华盛顿和华尔街的博弈/175

 高盛“欺诈门”成改革突破口/179

第十二章 危机中最大的赢家/184

 与新兴经济体的恩恩怨怨/185

 IMF对金融危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189

 “中国智慧”被延揽进入IMF高层/191

 IMF:金融世界未来的联合国?/192

 卡恩努力修补和中国的关系/194

第十三章 林毅夫叫停抄底华尔街/198

 不辱使命的责任感/202

 给世行带来林氏变化/207

 贡献中国发展经验/209

 浓烈不灭的家国情怀/212

 化不开的乡愁/213

第十四章 G2:陷阱还是现实/216

 世界在大变局的前夜/217

 G2:可做,但不可说破/220

 迈向G2需突破三大难关/224

 国际金融危机大事记/227

后记:我的记者生涯/241

参考书目/246

《军史商鉴(毛泽东军事谋略与企业管理)》

前言

纲领篇 纲领指引组织前进的方向

 第一章 “枪杆子里出政权” 企业为什么存在

  一、宗旨决定命运

  二、大使命成就大事业

  三、利润之上的追求

  四、具体描绘希望

 第二章 红军人人开口做宣传 企业竞争就是品牌竞争

  一、建立品牌根据地

  二、红军到哪里,战歌唱到哪里

  三、品牌保卫战

战略篇 战略实现组织目标和使命

 第一章 为何是持久战? 企业要有长远战略规划

  一、生存下去

  二、建设外围组织

三、企业经营不是赌博

 第二章 大战略就是“统一战线” 建立市场联盟

  一、虚拟经营

  二、市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

  三、与对手合作

策略篇 执行战略的路径选择

 第一章 有什么枪,打什么仗 步步为赢才能持续发展

  一、敌进我退,不打价格战

  二、防守反击

  三、确定重点市场

  四、插位

 第二章 得民心者得天下 让企业赢得好口碑

  一、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心

  二、顾客才是公司老板

  三、用情感包装商品

领导篇 领袖是组织的灵魂

 第一章 成为精神导师 领导力来自影响力

  一、能人经济

  二、敢于亮剑

  三、大胜靠德

四、权威来自民主

  五、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第二章 有效领导就是率先垂范 做领头羊而不是牧羊人

  一、以身作则,身先士卒

  二、变领导为引导

干部篇 干部是决定性的因素

 第一章 战斗力在于将领 可以不识字,但不能不识人

  一、干部决定一切

  二、人才是企业的根本

  三、从内部提拔干部

 第二章 军队是所大学校 让企业成为人才基地

  一、自己培训人才

  二、学习型组织

 第三章 人才是战略资源 熔铸企业管理层

  一、合理授权

  二、高效管理

  三、打造执行力

队伍篇 团队管理让组织的细胞动起来

 第一章 纪律保证战斗力 制定团队制度

  一、以制度为行动指南

  二、铁的纪律

  三、一切行动听指挥

 第二章 团结就是胜利 团队人性化管理

  一、协作精神

  二、企业是一个家庭

  三、与员工分享利益

 第三章 “枪杆子”的忠诚度关乎成败利钝 保持核心团队的稳定性

  一、“四个火枪手”与“十八罗汉”

  二、打造员工的忠诚度

  三、设立党委

  四、削平“山头主义”

  五、员工不是赚钱机器

信息篇 信息是宝贵的资源

 第一章 不打没把握之仗 信息决定生存

  一、随时随地吸收信息

  二、信息争夺,先下手为强

 第二章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信息就是商机

  一、市场调查决定“发言权”

  二、建立情报搜集系统

  三、信息保证路线正确

 第三章 扩建信息渠道 充分听取不同声音

  一、重视来自一线的信息

  二、建设性对抗

创新篇 组织生存的保证

 第一章 因敌变化,不打阵地战 创新是组织生存的通行证

  一、不创新,即死亡

  二、创新不是标新立异

  三、成为自动成长的生命体

 第二章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把创新作为企业制度

  一、不创新就要挨打

  二、创新就是核心竞争力

  三、常变常新,出奇制胜

危机篇 危机中孕育着转机

 第一章 戒骄戒躁,保持警惕 企业管理要有忧患意识

  一、潜伏的危机

  二、末日管理

 第二章 “我们不怕困难” 化危机为契机

  一、沉着应对

  二、危机中抓住商机

试读章节

《谁都逃不掉的中国经济大泡沫》

孩子爱吹泡泡,不仅缘于泡泡的迷人幻彩,还缘于泡泡是一口气制造的奇迹,足以令稚嫩的孩子暗爽。暗爽什么?暗爽自己变得神通广大。成人吹泡泡则是舞台作秀,泡泡大到能把一群人笼罩其中。这表演你一定看过,也一定叹服。叹服什么?叹服表演者气壮如牛,也叹服泡泡居然大到能包裹住一群人而暂不破裂。譬如当下,我们虽已告别了高速增长下泡沫与投机风潮迭起的几年,但仍被包裹在易破的泡沫里,远未能终结泡沫。泡沫成了难以降解的经济垃圾,充当了财富的伴娘。由于太过靓丽,泡沫常被误认成经济“奇迹”本身。

所谓经济学,不过是人类学着怎么更经济地生活。经济理性是人的自利最大化的算计理性,怎样更经济地生活需要人的盘算。但人有千算,天只一算:天上不会掉下馅饼给你。所以,人有千算,其实也只有一算,只能盘算两个字——成本。不讲成本,怎样更经济就是空话,任何盘算也都无效。你不赞同这么解释经济学。说经济学是盘算获益最大化的,我不认同。我不认同的理由是:获益最大化是人的生物学本能,毋须盘算,需要盘算的是怎样获益。就如趋利避害只是人的动机,动机诉诸行动才有结果。因此,只盘算获利最大化有白吃午餐之嫌,只盘算成本才是追求“过程增值或结果有效”(马歇尔语)。假设成本过高,比如透支过多带来了长期负债,比如投资膨胀带来了资产泡沫,比如货币过剩带来了通货膨胀等,收益就不会最大化。

由此可见,只盘算牟利不构成学问,盘算低成本/高收益才使经济学成为学问。因而,当政治家讲历史成就的时候,经济学家讲的是这些成就的成本。当官员追求增长业绩的时候,经济学家盘算的是这些业绩的成本。当企业家寻求新的投资时,经济学家审核的是企业的财务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当任何人要“不惜一切代价”干某件事时,经济学家顾惜的是作为成本的“一切代价”。你看,在只盘算降低成本的经济学家眼里,他们看问题永远刻薄,永远坚守谁都别吃免费午餐的吝啬原则!所以,你能想到的,往往是错的,你能学到的,都是表面的(郎咸平语)。你认为汽车是厂家制造出来的,造汽车的丰田章男却说汽车是道路创造出来的。你认为利润是商家经营出来的.大商家沃尔玛却说利润是为消费者省钱省出来的。你学着巴菲特去买绩优股,却不会像他那样细细盘算该企业的所有财务报表,像他那样首先确保不亏本,或像他在奥马哈仍住着旧房、开着旧车(我家人曾亲眼所见)。总之,在只讲成本的经济学词汇里,似乎永远不会有“奇迹”二字。

其实不然,经济学也讲奇迹。亚当·斯密当年亲身观察到的经济活动,就令他叹服。他看到1名未经训练的工匠辛劳1天,最多只能制造出l枚扣针;因为这个虽然简单的小物件儿,也需要加热、拔丝、拉直、截断、磨尖、磨平、装头、抛光。而在10名熟练工匠分工协作的手工工场里,每天能生产出48000枚。也就是说,每人每天制造了4800枚扣针!效率提高,成本自然降低,就能创造出扣针越卖越便宜的奇迹。要说经济有奇迹。技术进步降低了成本是奇迹,货品越卖越便宜更是奇迹。这就像当年汽车还是奢侈品时,要卖到2000多美元1台,可福特先生靠流水线把T型车卖成了850美元。10年竞争下来,T型车只卖299美元。汽车变得大众化,也是技术与管理降低了成本的奇迹。你会说绝对价格的降低不是常态,也对。但你不得不承认,激烈竞争导致相对价格的不断降低,的确是经济良性增长的特征。通常你会认为。企业存在的唯一理由是赢利;而经济学却认为,企业存在的唯一理由和动力,就是降低交易成本;甚至经济制度变革的唯一理由和动力,也是降低交易成本。你要追求获益最大,先得设法把成本压至最低。你不剔除成本,只要个毛利润的含水数据,而那些进入国内的跨国公司可不,它们不要掺水的收益。它们趋利避害地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要的可是净利润。P3-5

序言

我所亲历的金融危机

这是一场不见血的战争,是一次让无数人倾家荡产乃至流离失所的国际大变局!

金融大风暴,经济大衰退。在过去的三年中,世界经历?70年来从未有之经济金融大震荡。昔日呼风唤雨的华尔街,在生死边缘苦苦挣扎;有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则在金融海啸中灰飞烟灭。

如同两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和伯南克未能准确预测到危机来临一样,当时又有多少人具有这样的慧眼呢?我记得,在2006年抵华盛顿之初,和许多华人朋友见面时,他们还都为未能早几年买房、多买几套房感到后悔,因为房价涨幅太大,买房的利润太高。这种感慨,同样伴随着随后几年中国房市的走势。

他们其实不必后悔,因为再过几个月,房价将如水银泻地般下坠。2006年开始的房市泡沫破裂的结果,是席卷全美的次贷危机,然后危机又进一步蔓延到欧洲、亚洲、非洲,乃至世界每一个角落。

我住所周围的许多新房开发商都无奈成为了房东。到2008年,这些资不抵债的房东随即也将华尔街拉下了水。当年3月,在恐慌性的气氛中,华尔街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资金流出现枯竭。为避免市场崩盘,在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极力撮合下,贝尔斯登以每股2美元的“跳楼价”将自己卖给了摩根大通银行。

这场“枪口下的婚姻”只是危机的第一波,随之的7月11日,美国印地麦克(IndyMac)银行因不堪巨额亏损和挤兑而宣布倒闭。9月7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两大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出现巨额亏损,被美国政府紧急国有化。

一波波的金融风暴随即汇合成一场席卷华尔街乃至世界的金融海啸。接下来的两个星期中,雷曼兄弟破产,美林被迫卖身求存,高盛和摩根士坦利变身为商业银行突围,AIG则不得不靠国有化苟延残喘。随后,危机冲击到底特律,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这美国汽车“三巨头”风光不再,通用和克莱斯勒被迫寻求破产保护……

一场前所未有的博弈也由此拉开序幕。这其中,有巨无霸企业间的勾心斗角、落井下石。根据事后的调查,在雷曼兄弟最危急关头,一些债权人担心损失扩大,勒令雷曼提?更多担保。其中,作为雷曼“结算银行”的摩根大通在2008年9月11日,要求雷曼必须交割50亿美元,这种趁火打劫无疑加快了雷曼的最后灭亡。

为挽救雷曼兄弟,在美国财长保尔森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主持下,华尔街大佬曾齐聚一堂,这场被美国政府官员称为“全世界最大的一个牌局”的 “密室政治”,却因为大佬们各打算盘,最终无果而终。对于雷曼老总福尔德打到家中的求救电话,美国银行首席执行官刘易斯甚至拒绝通话。

保尔森拒绝救助雷曼,但随后却花更多资金救助了陷入困境的AIG。此中的缘由,固然有保尔森对局势判断的出错,但何尝不是他与福尔德个人恩怨的结果。据说,在2008年春的一次私人晚宴上,对于保尔森希望福尔德出售雷曼的决定,福尔德勃然大怒,他对保尔森说:“我在雷曼这个位置上比你在高盛的位置上待的时间久得多,你教我如何做事?我会按照我的速度行事。”

昔日桀骜不驯的雷曼兄弟最终被抛弃了,在我看来,这并非就是美国政府缺乏救助的资金,更非华尔街已没有了自救的能力,更多是一场“生存还是死亡”的货币战争的必然结果。用美国金融专栏作家纽马克(Evan Newmark)的话说,“华尔街上的秃鹫们会瓜分雷曼兄弟尚带余温的尸体,然后等着更多的不幸者重蹈覆辙。”

大博弈其实也不仅仅只局限在危机始作俑者的华尔街,还表现在各个国家企业乃至政府间的合纵连横。英国巴克莱银行本有心救雷曼兄弟于水火之中,但此举却遭到英国政府断然拒绝。尽管保尔森曾力劝英国人施以援手,但英国财政大臣达临却认为,美国政府此举实是“祸水外引”,雷曼不良资产庞大而且复杂,巴克莱有可能引火烧身,而巴克莱出问题,整个英国金融体系也难以幸免。

对于英国人的隔岸观火,保尔森恼怒异常却又无可奈何。他愤怒地对华尔街大佬们说:“我们被英国人涮了(Screw)。”

但美国人就没有涮其他人吗?为免摩根士坦利步雷曼兄弟后尘,美方曾积极推动中国中投予以注资,保尔森更请时任美国总统的布什出面说情,?自己则同中国副总理王岐山频繁沟通。但当中美就此交易达成原则一致时,摩根士坦利却与日本三菱日联银行暗通款曲,背着中方达成了协议,这导致在华尔街谈判的中投总经理高西庆拂袖而去。用大摩官员的话说,对于大摩的背信弃义,恼怒的中国人走时,甚至“都没有说一声再见”。

经济的变局同时转化为政治的博弈。危机让布什政府彻底失去了民心,年轻的奥巴马顺势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他随即开始“新政”,开始全面重塑美国经济基础:发展绿色经济、推进医疗改革、促进出口战略,加强对华尔街的金融监管,等等。在近乎脱胎换骨地打造“岩上之屋”的重组中,美国经济正在发生重大而深远的转变。

更大的转变则是国际格局的变化,危机中新兴经济体整体性崛起,中国重要性日益凸显,“新布雷顿森林体系”呼之欲出,G20替代G8成为世界主要磋商平台。作为两大主要经济体的中国和美国间的博弈,也自然更加白热化和戏剧性。围绕着人民币汇率这一议题,中美官员在过去几年你来我往,唇枪舌剑。表面“同舟共济”的一团和气,无法掩盖的是背后的刀光剑影。尤其是美国的对华保护主义弯刀,依然寒光凛然。

博弈还在继续,中国面临考验。因为每一个回合的胜负,关系到?是数以亿计财富的得失,关系到的是中国和平发展或崛起的走向,也最终关系到中国每一个人的民生福祉。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没有永远的胜者,却总有不断的败者。

作为一个值得警惕的举动,在人民币汇率议题上,美国正试图拉拢欧盟、日本以及其他一些新兴经济体国家,以所谓人民币低估也损害他们的利益为由,组成一个“联盟”,一起对中国施压,而二十国集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贸易组织,正成为美国合纵连横的主要平台。

作为一个利益广泛的大国,中国的对外博弈点远不止一个人民币。中国的对手也远不止一个美国。当然?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有的只是永恒的利益。在一个问题上针锋相对吵得不欢而散的对手,却可能在另一个议题上成为亲密无间患难与共的朋友。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如果说在过去两年多的金融危机中,中国交出了一份颇让世界惊叹的答卷;那么在未来“后危机时代”的博弈中,中国并不必然就是胜者,更激烈甚至惨烈的较量和斗争,尚未到来,我们且拭目以待!

刘洪

2010年7月于华盛顿

后记

我的记者生涯

我从未想到,我在华盛顿的记者生涯,是如此的忙碌、疲惫和充满挑战。

我是2006年6月赴美常驻的,从北京转机芝加哥然后再飞华盛顿,在深?夜色中到达了地处弗吉尼亚州阿灵顿郡的新华社华盛顿分社——三条马路交汇处的一个小院,车流密集,格外嘈杂,让我在华盛顿的第一晚基本上成了不眠之夜。

在来华盛顿之前,我曾先后在阿富汗、巴基斯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采访或常驻,相比于前几个地方的血雨腥风,我对美国其实没有太多的激情,一个发达国家的首都,能有多少撩动人心灵的刺激新闻?

我只是觉得,这将是我记者生涯的一个转折,与以前所谓的“战地记者”告别,终于可捡起大学学习的经济学知识,成为一名财经记者。

但我没想到的是,就在这个岗位,我目睹了?许多战争影响更深远的重大事件的发生。时至今日,我们仍处于这一重大事件的阴影中,那就是肇始于美国、继而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

风起于青萍之末。很巧合的,2006年我赴华盛顿常驻时,正是这场危机爆发的初期——美国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了5年的繁荣之后,开始进入痛苦的泡沫破裂过程中。

2008年9月,雷曼兄弟在苦苦挣扎后无奈破产,金融海啸全面爆发,华尔街彻底沦陷,整个世界都笼罩在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以及随后的“大衰退”中。在很多个交易日,纽约股市都有如过山车,要么是让人心惊胆颤的暴跌,要么是突如其来?报复性反弹,但更多的是暴跌,地板之下还有地下室、地下室之下还有十八层地狱的暴跌。

惨烈、无奈,同时也让人刺激。谎言破产,包票也不再。我记得,在2008年3月,时任美国总统的布什还在华尔街的一次演讲中安抚投资者说,一切都在保尔森和伯南克的掌控中。但最终谁也未能掌控,保尔森很多次必须寻求上帝的安慰来缓解心灵的焦虑,伯南克在北卡的故居则因后来的房主无力还贷,而最终被没收拍卖。

可以说,过去的四年是高潮迭起、风云变幻的四年。在这四年中,世界最大的新闻就是与金融危机有关的财经新闻,新闻最多的地方就是危机肇源地的美国。作为常驻在华盛顿的新华社记者,我则陷入了新的噩梦当中。

基于中国的国情以及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的地位,外界对新华社的工作总有许多的夸张、揣测、神化,乃至妖魔化。其实,新华社记者的工作并不神秘,却往往比他们的国内外同行更为辛苦,尤其是新华社的驻外记者们。

以我在华盛顿为例,我首要任务是消息报道,美联储的重大决策,布什的重要声明,保尔森的干预措施,国会法案的通过,等等等等,不管何时何地,只要事件一经发生,我们都必须及时予以报道。先是英文快讯,然后是中文快讯,随后是一连串的滚动报道。按照新华社的报道体例,在重大事件发生后,可以先向编辑部发出特快讯,然后五分钟内必须发出快讯,30分钟内必须发出相关的后续滚动消息。这种必须抢抓每一条消息的使命感,促使你每时每刻都处在亢奋的工作状态,没有节假日。

写完消息,只是完成了相关报道的一半。随后,作为惯例,还必须对重大事件进行深度解读、评点,比如美联储为什么降息,布什政府为什么要救市,市场反应会如何,未来走势将有哪些看点,等等等等,我都需要马上撰写出自己的观察、判断和分析,这也是中英文双份。

但这还只是新华社众多工作的一部分,作为国内最大的媒体集团,新华社旗下有众多的报刊杂志:《参考消息》《瞭望周刊》《瞭望东方周刊》《环球》《半月谈》《经济参考报》《中国证券报》,等等等等,他们需要我们前方记者撰写各种体裁的特别报道。此外,还有新华社各个渠道的内参报道,以及作为新华社转型新业务的视频报道。

作为安插在“帝国主义心脏”的华盛顿分社,自然是新华社海外记者力量最雄厚的一个。在北京的新华社总社和华盛顿分社有卫星专线联系,我们之间的电话不走国际长途,而是直接属于内部电话网络。在新闻迭发的时候,几乎每隔几分钟,就有编辑部的同仁打电话来传达总编室的最新提醒、指示和要求;各个编辑部、编辑组的约稿电报更是满天飞,常常我一大早到办公室,看到堆满报纸的办公桌上,就摆了三四份甚至五六份的电报。

我常常安慰自己,正如每枚硬币都会有正反两面,我在感受疲累的同时,何尝就没有一点收获?作为一名记者,能够全程报道一系列影响人类命运的重大事件,何尝又不是人生的幸运呢?

我常常觉得自己还是很幸运的。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剑指“基地”组织和塔利班,阿富汗战争爆发。我自告奋勇去了阿富汗前线,成为新华社、也是国内媒体中最早抵达喀布尔的记者。在兵荒马乱中签署“生死合同”,在爆炸声中于巴格拉姆空军基地着陆,在地雷静卧的走廊里阴差阳错地幸运跨步而过,这种生死经历岂是每一位记者都会有的!

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冲突最激烈的时候,我常驻耶路撒冷,我曾很多次听到自杀式爆炸就在附近响起,当我赶到现场时,眼前总是一地的血腥和散落四周的残骸。在?常驻的两年中,以色列大开杀戒,哈马斯领导人亚辛和兰提西相继被暗杀。我租住的小公寓就在沙龙官邸的旁边,我曾有机会与这位当代最具传奇经历的铁血将军互动;我还曾被阿拉法特邀请共进午餐,这是他最后一次在公开场合露面,这又是每一位记者都能有的经历吗?

然后,就是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在这四年的辛苦中,我又何尝没有一点点的得意。借助着新华社这个平台,我采访了保尔森、盖特纳、巴菲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卡恩、世行行长等许多风云人物,还有许多到美访问的中国高官,王岐山、谢旭人、陈德铭、周小川,等等。我应邀给《瞭?东方周刊》《中国证券报》和《经济参考报》撰写专栏。在这四年中,我数十次的报道被新华社总编室评为表扬稿,好稿之多、之频密,在新华社驻外记者中也是较少见的。

但我也深深地知道,新闻都是易碎品。正有鉴于此,在十余年的记者生涯中,我在进行新闻报道的同时,时常也从碎片的新闻中跳出来,撰写一些更为沉淀的作品。从阿富汗战场归来后,我撰写了《穿越战火的眼睛》,后来又整理了当时的日记,出版了日记体例的《战地36天》。从耶路撒冷回来后,我又撰写了《和沙龙做邻居》一书。时常在夜深人静时,我信手翻阅其中的部分章节,往?历历,如在眼前;无限感慨,涌上心头。这些,或许也是对我经历的风险和苦累的一种回馈吧。

在报道金融危机的时候,许多朋友和同行也劝我说,你再写本这方面的书吧,你有别人没有的优势,因为你直接报道了这次危机中每一次重大决策的过程,你和许多决策者和当事人都有过密切的接触和沟通。因此,你撰写的书籍,无疑也会有许多别人所不了解的细节。更何况,你是一名中国记者,你的观察将带有中国的眼光,而这将是许多作品所不可能有的优势。

谢谢他们的鼓励和鞭策,我知道自己的浅陋。我没有天花乱坠的口才,也没有妙笔生花的文?,但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真正好的诗句,其实并不需要华丽的言辞,内容总是更为感人。我也知道,我有的是许多人不具有的重大事件的亲身经历。经历是一种财富,将它转化为文字,就会成为许多人的财富。而从整个世界的角度看,此轮国际金融危机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更远远大于阿富汗战争和巴以冲突,在未来的若干年,甚至几十年,我们将更真切地看出危机给世界、也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危机尚未完全过去,眼下欧洲愈演愈烈的债务危机,就可视为此轮金融危机的继续和深化。当我们在为经济快速复苏而沾沾自喜时?新的可能的“二次探底”阴霾又笼罩世界。当我们自认为看清形势的时候,形势却往往以我们无法想象的路径发展。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在2010年的春天,我把不多的休息时间挪出来,在我日常报道新闻的基础上,写下了这本书。前面七章主要讲金融危机中华盛顿和华尔街的斗争,后七章主要讲中美博弈以及世界格局的变化。

作为一名中国记者,我更注重从中国的角度来观察这次危机,看危机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中国与其他国家在危机中的合作与博弈。我试图通过描述一些决策者在危机中的行事方式,勾勒出一幅金融海啸时各方?冲樽俎的全图景。

本书的照片绝大部分都是我自己拍的,一个业余的摄影者,只是给自己留下一段经历的纪念。

感谢所有的编辑人员。他们的努力成果,总是超出我的预期。我还要感谢许许多多的师长、朋友和同事,他们对我的照顾和激励,总让我时时感念。我更要谢谢我的家人,他们对我的理解、宽容和爱勉,总让我感到汗颜,难以报答!

能成为一段重要历史的报道者和记录者,并获知旁人所无法知晓的一些内幕详情,也总是我一个记者的幸运。

但我也深知,我的知识总是有限的。有些内幕,可能我们永远都无法知晓;有些问,可能需要在时间充分沉淀后方会显露。但我把我知道的一部分写出来,与大家共飨,也欢迎方家或知情者批评指正。作为一名记者,我只是忠实地记录事件的过程。我总是在路上!

刘洪

2010年8月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4: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