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主编的《细说大宋大全集(超值白金版)》是一部“白话历史”的扛鼎之作,写作手法颠覆了传统史书的死板和索然无味;这是细说活说宋史的经典读本,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同时,这也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历史书,能唤起更多的人对历史的兴趣。书中运用的“细说”理念,既没有正史的艰深枯燥,又不似野史的信口开河,而是以通俗生动的文笔叙述严肃的历史故事,通过编写体例、图片和艺术设计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从文献资料、考古发现、民间传说、学术论证等多种角度,全面详细地剖析历史事件、解读历史人物、研读历史智慧,力争给读者提供有关宋代历史最权威、最丰富、最全面的信息。
宋朝是中国继唐末五代之后出现的朝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分为“北宋”(960~1127)与“南宋”(1127~1279)两个历史时期,合称两宋。这是一个自由但也任性、开阔但也禁锢、舒适但也离乱的朝代盛与衰在此交融,高雅与低俗在这里磕碰,尘世的欲想与来世的幻想在这里纠结。它经济富庶,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在中国历史上占有辉煌的地位,然而军事上它却频频败于比它落后得多的外族政权。汴河繁华、临安遗恨背后牵连着的是后人无限的想象和无尽的遗憾。
李鹏主编的《细说大宋大全集(超值白金版)》分为北宋和南宋两篇,讲述了自宋太祖统一全国至元灭南宋期间长达320年的历史,涉及两宋、西夏、辽、金等政权的重要历史和人物。涵盖了两宋版图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官制、军事、农业、商业、文化、宗教、思想等各个领域的内容。以“细说”的形式,叙述了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澶渊之盟、靖康之变等重大事件,以及宋太祖、辽太祖、金太祖、宋仁宗、宋高宗、岳飞、文天祥等重要人物,对民间传说中的杨家将、包拯、狸猫换太子等也进行了历史的阐述,极富知识性与可读性。全书以宏大浩荡的气魄,充满激情的笔墨,刻画了一大批个性鲜明、呼之欲出的历史人物,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回味中国历史,品味千年文化;纵观风云变幻,感受时世变迁。《细说大宋大全集(超值白金版)》力图通过对宋朝320年间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回顾反思,帮助读者探寻中华民族兴与衰的因由与契机,感受当年的雄浑质朴、清丽温婉。一书在手,遍阅两宋王朝恢弘壮丽的历史;一卷在手,尽览大宋王朝320年的盛世传奇。
赵匡胤代周时,柴宗训才七岁,他身下的三个皇弟都还小,有的尚在襁褓之中。赵匡胤既得皇位,没有像其他君主那样,将前朝皇子斩尽杀绝,而是宽容大度地保全了他们的性命,并特许承袭封爵。这一方面是赵匡胤未忘世宗之恩,更重要的是为了帝位的巩固。
赵匡胤对后周宗室的宽容和保护在后周官僚中产生很大影响。他们认为,后周宗室既得保全,他们这些前朝旧臣也不会遭到厄运。他们希望得到信任和录用,并心甘情愿地为新王朝效犬马之劳。
身着黄袍的赵匡胤确实没有令后周旧臣失望。刚一即位,他便首先考虑到后周旧臣的去留问题。这位知人善任的大宋皇帝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一反历来开国君主的作为,采取了非常大度的怀柔之策:原有官员全部录用,还给重臣权相加了官。
最大的恩泽首先降于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人。三人在后周皆为平章事之职,位列宰辅。范质是司空平章事,王溥是礼部尚书平章事,魏仁浦是刑部尚书平章事,三人都供职枢密院事务。他们都是后周政权的核心人物,都效忠周主,赵匡胤为六师拥戴兵变还京后,他们虽被迫接受了这一事实,但未真正归心,仍与新王朝貌合神离。
但赵匡胤没有对这三位前朝老臣采取敌视态度,而是让他们官居原位,并加赐新职:范质加兼门下省长官侍中,王溥加兼三公之一司空,魏仁浦加兼尚书省长官右仆射。但是,他们都被罢免参知枢密院事。枢密院总理全国军务,与中书门下共掌文武大权,号称东、西二府,三人皆罢参知枢密院事表明宋太祖虽对他们原职录用,也仍加以小心的限制。
虽然如此,三位前朝老臣还是心满意足的。如果不是遇上宋太祖这样的宽厚仁义的君主,他们早已是阶下之囚了,身首异处、诛灭三族也难说,哪里还敢奢望今日之高官继作、富贵安享?特别是范质,当初听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曾与王溥执手愤然叹息,深悔不该仓促遣将,让赵匡胤率兵出征,竟将王溥的手掐出血来。他被迫就范之后,并非口服心服,明眼人一看就明白,然而,就算他这样的人也受到宽大重用,怎不使他感恩戴德?
对张永德的安置是赵匡胤怀柔之策的得意之笔。张永德在赵匡胤代周以后有些不安。他是赵匡胤的前任都检点,即便自己不因被取代而耿耿于怀,也难免会被无端怀疑。想到这些,张永德心情复杂地等待着赵匡胤的处置。
张永德的担心是多余的。赵匡胤既然能让范质等官居原职,岂会冷落了这位曾经玉成他好事的人?这天,赵匡胤将张永德召至后苑,设宴款待,而且还像当皇帝以前那样,尊称他为驸马,不直呼其名。这样,张永德心中悬着的石头落了地。接着,张永德加官侍中,授武胜军节度使。
后周的其他文武百官,只要不是顽固与新王朝为敌的,也原职录用。这样,几乎是后周朝廷的原班人马又成了大宋新王朝的官员。鹄立于赵匡胤的文武排班之中。他们感恩戴德,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恐惧和担心已经涣然冰释,他们脱去了旧朝服,换上了新朝服,喜气洋洋地上朝议事,无忧无虑地享受荣华富贵,先前效命后周的往事也渐渐淡忘,他们只知道自己是大宋王朝的臣子,他们拥戴的是大宋王朝的皇帝。
赵匡胤非常得意。因为妥善安置了这一批后周旧官,便成功地化解了新朝廷与旧臣子的矛盾,平息了两股势力激烈的对抗,有效地巩固了新政权。
赵匡胤不弃后周旧臣,更重元勋故旧。他论功封赏,分别授予不同的官职。
赵普、刘熙古、吕馀庆、沈伦等五人首批被提升官职,刘熙古由节度判官提升为左谏议大夫;吕馀庆由观察判官提升为给事中,端明殿学士;沈伦由摄观察判官提升为户部郎中;赵普则由掌书记提升为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进入了权力极大的枢密院。
禁军在兵变中起了主要作用,宋太祖即位后即“优赏”禁军军士。对于立下汗马功劳的各位武将,都予以越级提拔。石守信由殿前都指挥使升为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高怀德由马步军都指挥使提升为殿前副都点检;张令铎由步军都指挥使提升为马步军都虞侯;王审琦由殿前都虞侯升为殿前都指挥使;张光翰由虎捷左厢都指挥使升为马军都指挥使,赵彦徽由虎捷右厢都指挥使升为步军都指挥使。不但晋升这些将军,还特意规定他们的“官爵阶勋并从超等”。当时外地还有两支禁军,一支由韩令坤统率,一支由慕容延钊率领。赵匡胤“受禅”后,便迅速派人向他们通报了情况,许以高官厚禄,以取得他们的合作和认可。这样,韩令坤成为侍卫司最高统帅——马步军都指挥使,慕容延钊则成为殿前司统帅——殿前都点检。
为了取得民众的支持,赵匡胤下令废除以前每年开浚河渠需民工自备粮食的规定,改由政府发放粮食。又命令在京城大规模搜捕兵变时趁火打劫的“阊巷奸民”,全部斩杀,并由政府出面赔偿受害人的损失。对于知识分子的怀周情绪,赵匡胤也表现出了非常宽容的态度。
翰林学士李昉就是一个例子。李昉,字明远,深州饶阳人,后汉乾士,是周世宗亲自发现的人才。
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周世宗命李谷率军征战淮南,当时,李昉是记室,也就是代为起草奏章的秘书。周世宗在阅处李谷军中呈送的奏章时,发现每篇都写得有章有法,光彩照人,由此思贤若渴。后来在相国寺翻看《文英院集》,才知道李唠的诗写得也不错,称赞不已,立即晋升他为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显德四年,周世宗亲征淮南,又把李昉安排在身边。很快又将他提升为屯田员外郎、翰林学士。
“士为知己者死”,周世宗对李日方有知遇之恩,李昉对周世宗和后周的感情都很深,对赵宋新政权怀有敌意也是可以理解的。据说,赵匡胤统领禁军时,“人望已归太祖,而畴不附,王师人京,日方又独不朝”,颇有些知识分子的骨气和傲气。
然而,宋代后周后,赵匡胤没有治他的罪,让他在朝中任职。
翰林学士王著,在后周朝深为周世宗所赏识,也是周世宗“每呼学士而不名”的人物。
王著对篡周自立的新王朝不抱好感是必然的,因而赵匡胤举行宴会时,他便乘醉喧哗。赵匡胤皱皱眉头,没有表示出不快,还很客气地让人将他搀扶离席。但王著不但不要人扶,反而移近屏风,掩袂痛哭不已。次日,御史台上奏,称王著的所作所为是“逼宫门大恸,思念世宗”,请求给予严厉处分。赵宽厚地一笑,对御史台官员说:“此人不过一酒徒,在柴荣幕府,我就了解这一点。何况一书生哭世宗,又有什么值得担心的呢?”于是不闻不问。
这种宽容对于争取知识分子的合作确实起到了作用。前面提到的李昉,在新旧政权交接之际,以“不附”、“不朝”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宋朝以后却依然干得很卖力,曾多次出任权知贡举,为皇帝选拔天下英才,虽没有多大政绩,却因“小心循谨”,得以在太宗朝出任宰相。官位显赫,舒舒服服地活到七十二岁。P15-16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为将中国历史说清,历代历史学家用毕身精力著书立说,为后世留下大量历史典籍。但是,多数史书体例庞大、晦涩艰深,吓退许多读者;也有一些历史通俗读物,虽然读起来轻松愉快,但亦史亦说的方式,却不能起到正史的作用。鉴于此,编者在参考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编辑了这套既是严谨的正史,又可以轻松阅读的“细说中国历史”丛书,包括“细说大汉”、“细说大唐”、“细说大宋”、“细说大明”、“细说大清”5部。
宋朝是中国继唐末五代之后出现的朝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分为“北宋”(960~1127)与“南宋”(1127~1279)两个历史时期,合称两宋。这是一个自由但也任性、开阔但也禁锢、舒适但也离乱的朝代。盛与衰在此交融,高雅与低俗在这里磕碰,尘世的欲望与来世的幻想在这里纠结。它经济富庶,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在中国历史上占有辉煌的地位,然而军事上它却频频败于比它落后得多的外族政权。汴河繁华、临安遗恨背后牵连着的是后人无限的想象和无尽的遗憾。
宋史里有令人流连的繁华。当年的汴京城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勾栏瓦肆里的说唱艺术,青楼女子倚门回首的娇媚,集市上的叫卖声、吆喝声、说笑声此起彼伏,连绵成一幅清明上河图。
宋史里有垂范千古的名臣。寇准、包拯、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的故事,连同历史的记忆与想象一起被保存下来,尘封在历史的祠堂,活跃在21世纪的银幕。琴操、严蕊、李师师们香艳的往事,在民间传说、文学作品的推波助澜下,气韵悠扬,令人流连。
宋史里有征战沙场的英雄。杨家将与杨门女将,岳飞的怒发冲冠,辛弃疾的金戈铁马,陆游的王师北定,文天祥的丹心汗青。连年的征战造就了时代的英雄,杀敌报国、驰骋疆场,为一朝安逸撑起了和平的天空。
宋朝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从宋之后,方有中国。“中国”一词,从宋代起,才开始指一个国家。从更广阔的层面上看,使世界走向近代的主要科学发明大多产生在宋代,因而也可以说世界近代化源于宋代。
《细说大宋大全集》分为北宋和南宋两篇,讲述了自宋太祖统一全国至元灭南宋期间长达320年的历史,涉及两宋、西夏、辽、金等政权的重要历史和人物。涵盖了两宋版图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官制、军事、农业、商业、文化、宗教、思想等各个领域的内容。以“细说”的形式,叙述了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澶渊之盟、靖康之变等重大事件,以及宋太祖、辽太祖、金太祖、宋仁宗、宋高宗、岳飞、文天祥等重要人物,并对民间传说中的杨家将、包拯、狸猫换太子等进行了历史的阐述,极富知识性与可读性。全书以宏大浩荡的气魄,充满激情的笔墨,刻画了一大批个性鲜明、呼之欲出的历史人物,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记录了两宋的兴亡沧桑,再现了那个辉煌王朝的勃兴与衰落。
为了帮助读者更方便、更轻松、更快捷地了解宋朝的历史,本书在编排过程中尽量避免枯燥繁冗的叙述方式,而是运用全新的“细说”理念,以通俗生动的文笔叙述严肃的历史故事,通过编写体例和艺术设计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从文献资料、考古发现、民间传说、学术论证等多种角度,全面详细地剖析历史事件、解读历史人物、研读历史智慧,力争给读者提供有关汉代历史最权威、最丰富、最全面的信息,让读者以看演义的轻松心情,获得真正的历史知识。同时,书中还选配了包含多种文化元素的精美图片,与文字相辅相成,使读者身临其境,更直观、更真实、更立体地感受中国历史的丰富和精彩。
回味中国历史,品味千年文化;纵观风云变幻,感受时世变迁。本书力图通过对宋朝320年间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回顾反思,帮助读者探寻中华民族兴与衰的因由与契机,感受当年的雄浑质朴、清丽温婉。一书在手,遍阅两宋王朝恢弘壮丽的历史;一卷在手,尽览大宋王朝320年的盛世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