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游观美国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作者 吴瑞卿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游观美国》分“历史文化”、“自然风物”、“社会生活”三辑,从三个角度进入到对美国前世今生的观察中,从印第安人到早期华工,从医疗诉讼到警察出更,美食品酒,滑雪赏花……吴瑞卿以包容的心态游观美国,以“享受和而不同”的理念面对多元文化,并希望读者轻松阅读之余,“对美国文化有所玩味,更有兴趣和胸怀,放眼世界”。

内容推荐

《游观美国》一书,是作者吴瑞卿旅美二十余年的记录,它“不是研究文化的大块文章,而是个人在美国生活和游历的所见所思”。《游观美国》作者“是一个对任何人、物和事都好奇的人”,“而史学训练”又使她“习惯寻根究底”。从印第安人到早年华工,从医疗诉讼到警察出更,甚至美食饮酒、滑雪赏花,观察的背后,无不倒映出作者热情的身影,与跳动的生命。作者以包容的心态游观美国,以“享受和而不同”的理念面对多元文化,并希望读者轻松阅读之余,“对美国文化有所玩味,更有兴趣和胸怀,放眼世界”。

目录

序一:游走中美文化之间的Sonia安德森法官

序二:不一样的游记沈鉴治

历史文化

 从红番族到“国中之国”——印第安部族保护区

 贵气名气圣菲市——美国最后的桃花源?

 “癌症走廊”浴火重生——一个文化旅游个案

 百年中西文化的游魂——从容闳周寿臣到“海归”

 五色国旗存海外——加州小镇缘系中国心

 历史佳肴美酒——说不尽汉福德唐人巷

 美国国家博物馆——一个私生子的神话故事

 方召磨书画人生——香港女画家增添旧金山色彩

 动感情理相交融——美国法官访华小记

自然风物

 浣熊建窝屋檐下——大自然中谁犯了谁?

 采鲍捕蟹无穷乐——渔猎慎莫惹官非

 醉翁之意不尽在酒——葡萄美酒丰俭随意

 从凄美到壮美——盛放于华盛顿的日本樱花

 层林尽染赏枫变——新英格兰追逐秋色

 大洋边上多姿彩——中加州的黄金海岸

 轻衣沐浴阳光下——加州滑雪别不同

社会生活

 港美医疗的体会——向香港医护人员致敬

 医疗讼诉多医术靠边站——冤枉病一场

 缉毒生涯瞬息生死——随警出更恍似电影

 另类劳改公社狄兰司街一一个传奇女子创造的神话

 究竟谁作King Maker——美国总统怎样选出来

 百花齐放乱中有序——美国总统选举

 非法居民千二万——动摇了美国文化根基?

 美国自由的挫折——恐怖主义还是保守政治?

后记

试读章节

从红番族到[国中之国]——印第安部族保护区

儿时我常替父亲到商店买烟,他抽的是美国“红人牌”,是那年代颇流行的牌子,烟包上印了一个皮肤红褐、戴上战羽的“红番”。然后是在西部牛仔片中的“红番”,都是用原始武器偷袭白人的野蛮土人。直到移居美国后,我才第一次见到真正的“红番”。当然,这时候我已读过美国历史,懂得应该称他们为美洲土著或者印第安人,不能再叫“红番”了。

一九九二年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五百周年,美国各地包括我居住的旧金山都有庆祝活动。哥伦布发现美洲是人类航海史的里程碑,也是墨西哥、美国和加拿大的立国渊源,庆祝似乎理所当然。就在那年夏天,我陪同访问客人到了俄克拉何马州,发现街上有些人臂缠黑纱,相问之下,原来是印第安人和同情印第安人的美国人在哀悼、抗议哥伦布给他们带来国土沦亡的灾难,还有几百年的战争和屠杀。

国中之国

印第安人在美国被列为少数族裔(Minority),但地位与其他少数族裔有所不同。因为是土著,他们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但权限只在印第安保护区(Indian Reservations)。不熟悉的外国人有时以为印第安人是被圈限在保护区内生活,这是误会。事实恰恰相反,印第安人可以到任何地方居住和工作,因为他们都是美国公民,反而非印第安族的美国人或游客,若非得到部族的允许,不得进入保护区。

一九九三年在俄克拉何马州,我们在一位印第安族义工的安排下,与五个印第安部族的代表做了一天的研讨交流。我们参观了塔尔萨市附近的吉布森堡,那是十八世纪印第安人和白人战争的重要关口。白人为了防止印第安人袭击,筑起城堡守卫。吉布森堡后来又成为美国南北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最后我们探访了塔尔萨市一个印第安家庭,并共进晚餐。

虽然经过几百年的惨烈屠杀、战争和同化,印第安部族到如今仍坚持每一个部族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是美国的“国中之国”(Nation in the Nation)。美国人和印第安人和平共存只是近百年的事,经过数百年惨痛教训后,美国政府和印第安部族达成共识:联邦政府在名义上承认印第安部族自治,所以“国中之国”是有名分的。

联邦与部族在一八七四年签订条约,自此建立印第安保护区,名义上部族在保护区内可称为“国”,并享有详细列明的自治权,包括行政、立法和司法权。为何说名分上?因为印第安“国”的法律不能抵触联邦宪法、联邦法、州宪法和州法[印第安部族当时坚持签的是国与国之间的条约(Treaty),而非协议(Agreement)]。

在美国的土地上现在大约有六百个这样的“国中之国”,主要分布在俄克拉何马州(位于美国中部,Oklahoma来自印第安语,意思为红种人,是美国最大的印第安原住民保护区)和亚利桑那、新墨西哥、犹他和科罗拉多四州交会的“四角”地区;其他各州也有,包括笔者所居住的中加州,只是人口比较少。

融入主流同化白人?

那次交流,俄克拉何马州内五个印第安部族都派出族中领袖级人物,分别为中国的客人介绍本“国”的政制组织和文化历史。除了脸孔还明显是印第安族外,这几位国家政要的语言和衣装举止,都与一般美国人无异,并且,他们都是大城市的医生、律师、教授等,是在主流社会的专业人士;但在各自的部落里,他们若非议员,就是族长顾问。分手前,每一部族代表还郑重地给中国客人致送礼物:“这是我们国家首领送给中国的纪念品,愿两国永远是朋友!”

P2-5

序言

不一样的游记

认识吴瑞卿博士已经多年,后来她来美国结婚了,于是又认识了她的另一半。大概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吧,我们虽然大家住在加州湾区,却不大有机会见面,主要原因是她行踪飘忽,家中电话经常无人接听;有时忽然收到她的电邮,却原来只是告诉我又要出门了。她这样风尘仆仆,多数是因公出差,但却因而有了衍生产品,那就是一篇又一篇的游记。

我自己也喜欢旅游,游记也写了不少,所以深知写游记不是流水账般的记录所见所闻那么简单,因为这样写法缺乏文采,未必能登大雅。瑞卿这本书是她在《信报月刊》的专栏结集,题名为《吴瑞卿美国文化游观》,点出了她游览时是眼观景色、心蓄文思,而由于她见微知著的洞察力和富有感情的笔触,读来自然别有一番隽永。

别的不说,我也算对美国并不陌生,但是却每读到一篇她写美国各地的游记时,总有“我也去过这个地方,怎么没有注意到她写的那些”的感觉。举例来说,我十多年前也去过位于旧金山和洛杉矶之间的汉福德,在那家法国餐馆吃过晚饭,还到那位老板家中参观他的藏品(包括许多古琴),并且也写了一篇游记;但是看到了瑞卿写的那两篇文章,便觉得我的是浮光掠影,而她的则是工笔画。为什么?这不仅是因为她和饭店主人夫妇有私谊,而是因为她对那个地方以及对当年来此艰辛工作的华人经历有投入感,所以写来自然不同了。

不止汉福德这一个地方,她笔下的加州黄金海岸景色、新英格兰红叶、华盛顿樱花、圣菲风光等,我也曾领略过,但我当年所注意的不外加州的经济发展、新英格兰的常青藤学府、华盛顿的“水门事件”和圣菲的歌剧演出,所以当我读瑞卿的文章时,好像到了一些新的地方。这使我想起有一次我和内子随瑞卿到湾区附近游览,听她对当地掌故和特产娓娓道来,令人既惊且羡。所以我想,即使对美国十分熟悉的人,读到这个集子中的文章,都会有新的发现而爱不释手的。

至于其他文章,像谈浣熊、医疗、选举、移民、海归等等,这些题材我自己也写过不少,然而我读来仍觉得有新鲜感。个中原因是文笔亲切、可读性高。更何况这些文章不受时空限制,随时翻阅,的确是消闲和益智的上品!

沈鉴治

二〇〇八年夏于加利福尼亚州

后记

这本书最后定稿的时候,金融海啸下的美国正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总统奥巴马刚好上任百日。美国在急剧转变,也在积极求变。我认真地重新阅读书稿,思量是否有些内容会因近几个月美国的“变”而流于过时呢?读毕,心放下来,而且发觉多了另一番体会。

美国是一个非常务实,又没有历史和传统包袱的国家,只要不违反法律和基础原则,改革或改变可以快得很。三年前你认识的物事甚至制度,今天可能完全变了。更不同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美国的联邦制非常独特,五十个州各自有独立的制度和法律,各行其是,五花八门。在一州生活了一辈子的人,未必知道另一个州的运作是怎样的。可是,另一方面美国强调宪法,政治基于制衡,有些坚持的原则和理念是恒常不变的。其他国家很容易改的事,比如枪支管制,美国改了一百多年都改不成。

美国的文化现象在于常变,文化基础却在于万变不离其宗,所以经历二百多年,变而不乱。美国现在正面临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严峻挑战,也正在创造和迎接大变局,究竟怎样变才能渡过难关,这回的变会否动摇美国的文化根基,我的确有所忧虑,但这是未来的事。过去二十年的生活和工作经验告诉我,这个国家充满矛盾,又充满协调力和活力,观察和体味美国文化是非常有趣的事。

本书并不是研究文化的大块文章,而是个人在美国生活和游历的所见所思。正如安德森法官所说,我是一个对任何人、物和事都好奇的人,而史学训练使我习惯寻根究底,为了写作我必须净化和组织思维。我爱旅行,又幸运地得到美国国务院的约聘翻译工作,有机会接触各种不同的美国人,每次出差都像修读一个密集课程。工作带我跑遍大城小州,甚至包括一些普通美国人没有机会到的地方,例如去过不少印第安部族保护区,“入”过全国各级监狱,跟过缉毒队出更,近距离看过太空穿梭机发射升空,深入过墨西哥州三千英尺地底的岩盐洞……这些经历丰富了我的生命,也使我的写作自然地多了一些文化元素。

本书主要是我在《信报月刊》“文化游观”专栏美国主题的文章结集,感谢总编辑文灼非,没有他的邀稿,我不会动心写这系列文章。感谢三联书店的编辑和好友,特别是李安,他们让这书出版。感谢安德森法官和沈鉴治兄为本书写序。感谢对我关爱鼓励有加及坦诚给我写作意见的挚友美庆和钟基。

衷心地说,这系列文章我是非常用心写的,自我要求之一是要能够让读者读得轻轻松松。希望您读完本书之后,对美国文化有所玩味,更有兴趣和胸怀,放眼世界。

吴瑞卿

二〇〇九年四月

于美国加州康可特市

书评(媒体评论)

吴瑞卿在中美两种文化当中游走自如,对所有人都充满兴趣。她视每一项工作都是一个学习、认识新朋友和了解文化的机会。……她关怀中国,关怀美国,关怀世界。

——安德森法官

瑞卿这本书点出了她游览时是眼观景色、心审文思,而由于她见微知著的洞察力和富有感情的笔触,读来自然别有一番隽永……听她对当地掌故和特产娓娓道来,令人既惊且羡。所以我想,即使对美国十分熟悉的人,读到这个集子中的文章,都会有新的发现而爱不释手的。

——沈鉴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0:2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