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透胡雪岩这个人,学用胡雪岩那套办法。
一个钱庄伙计,以丢掉饭碗的代价换来权贵相助,开始平步青云。他二十几年纵横商场、江湖,出入朝廷庙堂之上,权倾一时、富可敌国。清廷授予布政使衔,戴红顶、穿黄马褂——历数清朝两百多年的历史,经商获仕、戴红顶而又穿黄马褂的,胡雪岩一人而已。
本书既是传记,又有小说风格,又像研究胡雪岩的专著,读来朗朗上口,不觉枯燥而且发人深省。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综述胡雪岩的一生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和他对后人的影响。第二部分描述胡雪岩成就事业的详细过程,从他当小伙计开始,到他鼎盛时期赏黄马褂、一品红顶子,再到因与曾国藩发生矛盾而遭失败。最后一篇夹叙夹议地把胡雪岩经商成功的原因一一分析。
胡雪岩,一个在晚清历史上响当当的名字。他以钱庄学徒的身份,通过用心的经营,在短短十几年内迅速发迹,成为当时中国最有钱的商人,不仅如此,他还打破了封建社会商人身份“卑贱”的局限,获得慈禧亲授的红顶戴和黄马褂,成为历史上的第一人!然而,富可敌国的胡雪岩,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倾家荡产,62岁就郁郁而终。
一百多年过去了,人们为什么还记得胡雪岩?因为他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思考。胡雪岩的一生,为什么会如此大起大落?他成功的经验是什么,他失败的教训又在哪里?
本书就是以这些疑问为出发点,告诉你:
一个驾驭了时代大趋势的胡雪岩!
一个善于识人、用人、交人的胡雪岩!
一个通天入地的狠角色!
当然,还有对他成为政治的牺牲品的思考!
有关胡雪岩的书此前已经出版过许多版本,大都是小说体裁或者研究专著。这本胡雪岩与其他版本不同,既是传记,又有小说风格,又像研究胡雪岩的专著,读来朗朗上口,不觉枯燥而且发人深省。
王有龄倒还明白胡雪岩是干什么的。只是这钱庄向来都是向着有钱有势的人开的。借钱之先,跑街的都要拐弯抹角,先把你祖宗八辈、左邻右舍问个清楚。至于你家中有何贵重物品,能否置当贷款,即便碍着面子,不便直问,跑街的也自有他的一套办法,套出个八九不离十来。所以这跑街的最爱下酒馆,上茶馆。这种地方,花钱不多,却可以一坐一整天没人赶。聊天的、算命的、下棋的,各色人等都有。人一多嘴就杂。只要用心总可以听到想听的东西。
不过王有龄明白自己现在的处境,客处他乡,无亲无靠,想去告贷几个银子,恐怕也未必会有钱庄信得过他。当铺倒可以去,但是那地方太黑,况且家中值钱的东西也已经当了不少出去。
胡雪岩见了王有龄总是笑嘻嘻地,有意和他套近乎。王有龄却总是淡淡的,懒懒的。开头胡雪岩以为他是摆架子,假清高,就有些不以为然。见面多了,又觉得不像,倒像是有什么难言之隐。有一天胡雪岩又见着了王有龄,就叫道:“王有龄,今天我请客,喝一壶去。”
王有龄道:“不敢当,不敢当。”
胡雪岩道:“这有什么,反正也不是我请客,自有人出钱。喏,这是我刚才三盘棋战来的。”
一再邀请,王有龄就只好跟了去。酒过三巡,胡雪岩道:“王有龄,我心里倒有个疙瘩。我看你也不像个平庸之人,何以天天无所事事,不去做点儿什么?”
王有龄道:“我能做点儿什么?做点儿什么不要点儿本钱?”
胡雪岩一听倒觉着不以为然,心想:“干什么不是一步一步来的,你莫不是想一口就吃个大胖子?”口中却道:“本钱也不在大,有你这一副好身材就可以了。”
王有龄心想:“看来你胡雪岩倒实在。可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么想着,就想把自己的想法讲了。不讲吧,胡雪岩也不会明白。于是他就说:“那倒不一定,有些事还是得花大本钱。”
胡雪岩道:“比如什么样的事呢?”
王有龄道:“比如捐官补缺,本钱不够,凭你有什么好想法也没用。”
胡雪岩笑了:“这个我倒明白。有些捐官的人舍不得花钱,又不能不花钱。一百两银子能办的事,他只支出五十两,结果事也没办成,花出去的钱也收不回来了。”
王有龄也笑了:“看来你还真明白。你一定知道范蠡的一个故事了?”
胡雪岩皱皱眉头,惭愧地说:“我上学不多,谁是范蠡,我倒真还不明白。”
“就是那个称作‘陶朱公’的。”
“嗯,这个我倒还听过。什么故事呢?”
王有龄于是就给他讲了陶朱公和他大儿子的故事。
那范蠡扶助越王勾践灭吴后,就跑去找他的好朋友文种,劝文种和他一起离开越国,前去北方共同重操旧业。
原来文种曾在宛郡作过小县令,慕范蠡美名,三次前往。两人一见,相谈甚欢。文种干脆连县令也不做了。陪着范蠡一同前往吴越楚交界地带,从事边境之间的贸易交换,所获甚丰。后来勾践上台,慧眼识才,就拜了二人为相,共同重振越国实力,平了吴国,解了亡国之恨。
但在范蠡看来,这勾践只可共苦,不可同甘。所以应明智行事,早日逃走。文种不听,范蠡只好一个人逃到齐地,定居于陶,重操旧业,成为倾国首富。人称陶朱公。
故事就发生在陶朱公的儿子身上。 陶朱公有三个儿子。二儿子在楚国杀了人,被捕入狱,要处极刑。楚国的宰相庄生是陶朱公的好友。陶朱公就派三儿子带了千金,前去说情营救。
这时大儿子在家里不干了。他觉得父亲这是瞧不起他。家中出此大事,理当是大儿子出面办理。于是他就去向他娘诉说心中的不快。
他娘也觉着这大儿子说得有道理,就去劝范蠡改变主意。范蠡不允。这大儿子犯了倔,以死相威胁。范蠡就没再说什么,派了大儿子去楚国。
大儿子走后,范蠡长叹了一口气,说道:“吾二子必死无疑矣!”
这等丧气话,怎么能随便说呢?范蠡这么说却自有其道理。
大儿子到了楚国后,见了宰相庄生。那宰相念起范蠡英名和昔日交情,就许诺办理这件事。他对范蠡的大儿子说:“知道了,请你马上离开楚国,你弟随后就可以出狱回家。”
这大儿子听这宰相说得那么轻巧,心里犯嘀咕,心想:“死罪轻易就能免了?要是轻易就能免了,这罪肯定不重。这千金未免花得太过不值。”
有了这层想法,他就另外又买通了一个狱卒,告诉他自己在一个旅店二楼,有什么消息,随时来通知他。
那楚国的宰相庄生让范蠡的大儿子马上离开楚国也有自己的考虑。他不希望让人知道自己收受了重礼。一等范蠡的大儿子离开,他就上朝对楚王道:“臣昨晚观察星象,发觉昴星云集,此乃不祥之兆,还望大王能大赦冲灾。”
楚王对这位重臣言听计从,于是道:“爱卿忧国甚深,既能体察至此。我这就宣布大赦。”
大赦令还没传出,狱卒就跑去告诉了范蠡的大儿子。大儿子一听,心想:“这宰相太不地道,这等重要的事你还能不知道?明摆着是想白白捞我一把嘛。”
这么一想他心中不是滋味,“蹬蹬蹬”又跑回宰相家,对宰相道:“我为救我二弟而来,现在楚王已经大赦了,我这里来给您道个别就回家。”
那庄生是个何等聪明的人,听了这话明白他有想法,就告诉他:“黄金千镒还在那里,你就带回去吧。”
换一个人,明摆着是为办事而带的钱,既已送出,就绝不能收回。那陶朱公的大儿子不然,他来就是为了讨回这千镒黄金,所以也就不客气地拿走了。心里还暗自庆幸呢。
他这么一做,庄生可真不是滋味了,觉得好像被别人耍了似的。就入朝见了楚王,说:“臣前两天讲到星象显凶,大王您说要以行德事免凶。臣退朝后听到处都在盛传,陶朱公的儿子也杀了人囚禁在监,他们家里人带了很多金子,贿赂大王左右。大王实行大赦,人们说不是为了楚国,而是因为陶朱公用了钱。”
P16-18
胡光墉(1823-1885),安徽绩溪人,幼名顺官,字雪岩,徽商的代表人物之一。胡雪岩是中国封建社会商界的一个传奇。他以贫贱的钱庄学徒出身,在短时间内事业崛起,创造了近代中国金融史的一个奇迹。
胡雪岩所处的时代,整个中国的社会和经济一直处于内困(太平天国起义)、外扰(西方列强入侵)的夹击中。胡雪岩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是因为他理解了这个时代的大背景,并不失时机地把握住了平定内乱和抵抗外患中最显赫的几位人物。有了这两大优势,胡雪岩就能开风气、占地利、享天时,逐一己之利。
纵观胡雪岩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重要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倚靠何桂清、王有龄的发展期。年轻时的胡雪岩慷慨任侠,却又目光如炬。为了帮助落魄的王有龄走上仕途,他情愿丢了自己的饭碗,孰料这位仁兄青云直上,反而成就了胡雪岩事业的第一步。胡雪岩以他超人的眼光、过人的胆识和苦心经营,逐步在江、浙、沪地区形成官商一体的利益集团。在经营阜康钱庄、蚕丝和扶助何、王等人的仕途生涯中,胡雪岩积累了宝贵经验,并结交了包括官场、商场、洋场乃至江湖人物在内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为结交左宗棠后的事业巅峰期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个时期是事业高峰期。这个时期的起起伏伏也是与左宗棠的政治命运紧密相连的。咸丰十一年(1861)十一月,太平军攻打杭州。胡雪岩从上海、宁波购运军火、粮米接济清军。左宗棠任浙江巡抚,委托胡雪岩主持全省钱粮、军饷,因此阜康钱庄获利颇丰。当时众多朝廷要员都以阜康为外库,寄存无算。他还协助左宗棠开办企业,主持上海采运局,兼管福州船政局,经手购买外商机器、军火及邀聘外国技术人员,从中获得大量回佣。他还操纵江浙商业,专营丝、茶出口,操纵市场、垄断金融。
在左宗棠收复西北,成就不朽功绩之时,胡雪岩的阜康钱庄支店达二十多处,布及大江南北。资金2000万余两,田地万亩。他进而协助左宗棠“西征”建功,获布政使衔,戴红顶、穿黄马褂——历数清朝两百多年的历史,经商获仕、戴红顶而又穿黄马褂的,惟胡雪岩一人而已。
胡雪岩官场上遇合之奇,固然令人赞叹,他与“江湖人物”的来往更令人拍案惊奇。他结交江南第一大帮“漕帮”的首脑,凭着他过人的见识、敦厚重义的性格与运筹帷幄的才能获得敬重,以致漕帮上下甚至破格称之为“小爷叔”。
然而这样一位纵横商场、江湖,出入朝廷庙堂,权倾一时、富可敌国的人物,却又在短短时间之内事业崩毁、穷困潦倒。红顸商人胡雪岩的下场相当凄凉,“看他起楼,看他楼塌了”,不免令人感慨万分。
胡雪岩的人生事业,因为介入政治集团而起,也因为自己所在集团的不得势而迅速衰落。这也正是封建官商所受到的历史局限所在。
也正因为如此,后人对胡雪岩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胡雪岩所在的年代是封建社会,没有民主集中制,也没有合理的政策保护商人的利益。正因为“当官”的说了算,故此商要和官拉上关系,再加上自己的“智”,才能让生意有保障,并有可能实现赚取利润这一从商的基本原则。胡雪岩和官拉关系,必须给官一些“糖衣炮弹”,阅读此书,应从正面吸取营养,学其精华,去其糟粕。清人顾嗣协曾有诗:“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取短,智高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既然我们是读其长处,又何必苛求呢?
有关胡雪岩的书此前已经出版过许多版本,大都是小说体裁或者研究专著。这本《胡雪岩全传》与其他版本不同,既是传记,又有小说风格,还像研究胡雪岩的专著,读来琅琅上口,不觉枯燥而且发人深省。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综述胡雪岩的一生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以及他对后人的影响。第二部分描述胡雪岩成就事业的详细过程,从他当小伙计开始,到他鼎盛时期受封黄马褂、一品红顶子,再到因左宗棠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发生矛盾而遭遇失败。最后一篇夹叙夹议地把胡雪岩成功的原因一一进行分析。整部书的结构、写法十分新鲜,很有特点。
另有一点提醒读者:书中多处提到“洪杨之乱”和“长毛”。这是清政府统治者的提法,实质就是“太平天国”起义和“太平军”。名称混用,是为了叙述方便,没有别的意思。
方 言
200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