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贵州茶
分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作者 罗庆芳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贵州茶》是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主持编撰的第一本介绍贵州茶文化历史的通俗读物。从深层次看,它是贵州省数十万茶人在漫长的岁月里用心血和智慧孕育出的第一个以文字和图片形式描绘出的“新生儿”。

《贵州茶》的编写,意在弘扬黔茶文化,提高贵州茶的知名度,通过对贵州茶文化历史、贵州茶现状和前景的阐述,全面展示贵州茶的风采。

内容推荐

贵州高原是一片神奇多彩的土地,早在100万年前,这里就已经有茶树生长:经过若干年贵州各族人民的辛勤劳作,贵州名茶大量涌现,并已成为老百姓开门七件事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贵州茶业在发展中不断壮大。目前,贵州人满怀豪情,正向产茶大省逐步前行。

《贵州茶》的编写,意在弘扬黔茶文化,提高贵州茶的知名度,通过对贵州茶文化历史、贵州茶现状和前景的阐述,全面展示贵州茶的风采,用以坚定贯彻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2007]6号文件、做大做强做优贵州茶产业的信心,促进贵州茶快速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贵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营造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悠久厚重的黔茶历史

 一、贵州高原,茶树主要的起源地

 二、古黔濮苗,贵州茶叶的开拓者

 三、唐宋时期的饮茶时尚和黔茶优异品质的确认

 四、明清时期贵州茶大普及,贡茶不断涌现

 五、近现代贵州茶在浙大西迁中迎来发展新机遇

第二篇 贵州茶快速全面的发展阶段

 一、国民经济恢复期贵州茶业复苏(1949~1952年)

 二、“一五”建机构,革新促发展(1953~1957年)

 三、“二五”期间贵州茶时起时落(1958~1962年)

 四、调整时期,贵州茶产销平稳过渡(1963~1965年)

 五、“文革”期间,贵州茶曲折发展(1966~1976年)

 六、新时期,贵州茶在改革中谋求发展(1977~1985年)

1.发展边销茶,促进民族团结

2.国营茶场、厂的组建和发展

3.贵州特色名优茶接连获奖

4.贵州茶叶贸易中心的建立与经营

 七、开放搞活后,贵州茶走向市场,应对挑战(1986~1999年)

1.产供销同步增长的喜人局面

2.抓产品质量提高,增强市场竞争力

(1)积极解决茶树良种供应问题

(2)“蓬心土壤”等研究取得的进展

(3)贵州茶区制茶工艺的改革成果

3.开放搞活后,贵州茶业不断向前发展

4.应对挑战,加强科技推广和名茶开发与评审工作

5.改革开放以来,贵州新创名茶简介

 八、新世纪之初,贵州茶走出低谷,步人发展快车道(2000~2005年)

1 抓机遇,扩大种茶面积,狠抓名优茶生产

2.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按标准建有机茶园

3.做大做强茶叶加工企业,推进茶叶产业化发展

第三篇 前景广阔的贵州绿茶 贵州绿茶崛起已不是神话

 一、贵州省发展茶产业的优势

1 贵州省发展茶产业的自然优势

2.贵州省发展茶产业的人文优势

3.贵州省发展有机茶和富硒茶的独特优势

4.贵州绿茶独特的内在品质优势

5.贵州茶区春茶市场填补空缺的优势

6.在“东茶西移”的大趋势下,贵州茶低成本的竞争优势

 二、贵州省发展茶产业的巨大潜力

1.贵州茶自然资源可开发的潜力相当大

2.贵州茶产业产值有空间容纳大幅提升的潜力

3.贵州省作为优质绿茶的主产区,其市场有很大的潜力

 三、深入调查研究,制定贵州省茶产业发展新战略

1.统一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2.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

3.加快茶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4.强化管理,切实加强领导

 四、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全省茶业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

1.跨越式的规划,引领贵州茶跨越式发展

2.全力打造黔北百万亩茶叶工程

3.湄潭实现产茶大县向强县的跨越

4.都匀市倾力打造“中国毛尖茶都”

5.贵定打造“中国苗岭贡茶之乡”务实真干

6.省乡镇企业局促贵州茶叶加工航母扬帆起航

7.安顺茶叶企业与旅游牵手共谋发展

8.贵阳开展“万人品茗”活动促产销见面

9.凤冈茶业实现历史性跨越

10.2008年上半年又快又好的茶叶生产发展态势

附录

 一、丰富多彩的民族饮茶习俗

 二、贵州茶诗词和其他文化艺术作品辑录

1.古人茶诗词

2.贵州部分民歌、采茶歌选录

3.报刊选用的茶诗、茶联等艺术作品

4.《茶韵》刊用诗词联作品选录

5.“环保与茶文化”诗联获奖作品选录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黄平旧州回龙荼

据黄平县旧州镇西中街82岁的朱大爷说,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他收茶叶搞贸易,从回龙寺茶园每年收的毛尖茶均在百斤以上。一斤毛尖干茶至少有5万芽头才能制成,100斤毛尖干茶至少需要500万芽头。没有大片的茶园,是做不出那么多茶的。可见当年回龙寺僧侣之多,以及香火旺盛情况了。相传,在明朝时期曾经将回龙茶选送为贡茶。虽只是传说,但是,回龙茶品质优异却是人们公认的。因为回龙茶的产地,即旧州万亩大坝东南两侧的秀峰,其天然的生态环境,的确是可以生产好茶的适茶环境。回龙寺一带,海拔在1000米以上,云雾多,日照少,无污染,雨量充沛,又近临河水旁的万亩大坝。春天,正是产茶的黄金季节,此时,万亩大坝上油菜花灿烂开放,鸟语花香伴采茶。况且,这里由砂页岩风化形成的砂质黄壤上生长出的茶树叶质肥厚,内含物特别丰富,使回龙茶品质更上一筹。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论及茶质与土壤关系时说:“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烂石,即风化形成的砂质黄壤。可见,回龙寺的回龙茶品质之优异,决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由当地的小气候生态环境所决定的。

回龙寺茶园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早已消失。只有东去的潕阳河水在回龙寺脚绕了一个大弯后缓缓流淌。据说,当年回龙寺就建在这弯道的山坡上,而附近的茶园也早已变成了产粮地块。坡顶地势平坦,丛林中几户人家。回龙寺则是1955年便被拆毁,茶园是用拖拉机犁掉的。现在变成了油菜地。只有田坎上还保留着三两株茶树,这些茶树也都是从砍断的树桩上生发出来的。枝叶茂盛,芽头柔嫩,树桩多为20公分直径。可以想见当年茶园的繁茂景象。

茶园没了,但是,留在乡民们有关回龙寺贡茶的记忆仍然存放于脑海之中。老人们常常指着回龙寺茶园的旧址,讲述着陈年往事。特别是关于道士在原茶地挂幡超度时,始终挂不了幡,因为这里的茶是曾经献给皇帝喝过的。皇帝饮品过的茶园,诸神都得回避。幡挂不起,自然不能作法。最后道士只得收拾行头,仓皇离去。类似的传说还有不少。这反映了当地百姓对回龙寺贡茶的珍爱。作为后人,美好的东西,不去恢复它,其心何忍,从这个意义上说,恢复历史名茶,又是后人义不容辞的职责。

贞丰坡柳茶

《贵州通志》(1948)载:“黔省各属皆产茶,……铜仁之东山,贞丰之坡柳,仁怀之珠兰均属佳品。”贞丰县坡柳村自古产茶,清咸丰3年所编《兴义府志》云:“茶,产府辖的北乡、屯脚诸处,即毛尖茶是也。”屯脚就是今天贞丰县龙场镇坡柳村。这里早在清朝,就能生产多种别具特色的名茶。一是用木模压制的“沱沱茶”,一是用手捏成毛笔头状的“状元笔茶”,这状元笔茶,因为采制工艺之独特,名气很大。而更多奇趣的是坡柳一带作为贡品的“娘娘茶”。即在布谷鸟没有叫之前,由坡柳村的姑娘采摘,并亲手加工成干茶,在市场上出售后,作为姑娘私房钱的茶。关于娘娘茶,在贞丰还有多种说法。有人说是姑娘出嫁前,事先采制几把茶叶带到婆家的茶。还有的说是从坡柳的“堡堡”上采摘的茶,更有人说是姑娘披着晨光采茶时,不是用手摘茶,而是用嘴摘下来的茶叶,所以特别珍贵。总之,坡柳茶是神秘的茶,也是让人留下美好享受的茶。

不过,可惜的是,娘娘茶也好,沱沱茶也好,状元笔茶也好,其工艺制作早已失传。据书载,坡柳茶的制作工艺独特,造型上独树一帜。坡柳茶是大叶茶,在制作状元笔茶和娘娘茶时,要采摘一芽四叶、长度15厘米的苔茶,杀青后用双手搓揉,揉紧成条,然后抖直茶条,理顺成把,双手边旋转边捏紧,逐渐塑造成毛笔头形状或辫子形状,用白棉纸包扎好,夜烤日晒,百芽一支,十六枝为一束。这种方法费时费力,很难大规模生产,作为礼品茶尚有存在的可能。  安龙御茗

南明永历帝朱由榔于1652年从广西南宁迁贵州安龙后,国破家亡,郁郁寡欢。暮霭低垂,落叶萧萧之时,他常到三清殿禅房与高僧月幢问道谈经。月幢来自江苏,深谙茶道,精于采制。永历帝来临,他都要献上自制的安龙香茶,以茶助谈。永历每次饮茶都觉清香馥郁,透彻肺腑,不亚于在京城时喝的那些贡茶。于是一时兴来,就将这种茶列为宫中饮品。就是这种茶,伴随着他度过在安龙的六年。六年后,李定国护驾迁居昆明。不久,月幢圆寂。安龙香茶的采制工艺也随之失传。好在建国后,安龙人在步人市场经济时代后,以敏锐的眼光,看准了恢复历史名茶安龙香茶的经济意义。新桥茶场建立了,他们荟萃专家,求访民间,经过三年多的探索,更具特色的“安龙御茗”诞生了。它不仅吸取了月幢的制作工艺合理部分,而且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一连试制出御茗系列产品七种:“群舸雪芽”,外形扁平匀直、茸毛披伏;“奎尖”外形芽叶肥壮挺直有峰;“银峰”外形挺秀如枪,色泽绿润;“竹叶青”形如竹叶扁平俊俏;“菊花茶”形如菊花,色似墨绿;“鸳鸯茶”形如春笋色绿显毫;“银珍”形状似针,满披白毫。一个仅有3000多亩的茶场,短期内生产出“安龙御茗”的七个系列产品,而且都别具特色,让人喜欢,真是令人敬佩。P66-69

序言

2006年1月,成立不到半年的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面对国内外茶叶市场激烈竞争的态势和国内东茶西移的大好时机,组织起草了《关于加快贵州茶产业发展》的建议,并通过研究会中的省政协委员,向省政协提交了正式提案。在被列为省政协主席建议督办案之后,中共贵州省委常委召开专题会进行专题研究,并下发了会议纪要。根据省委的要求,省政协领导组织相关部门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全省最大的一次茶产业调研活动,同时派员到外省取经,并写出扎实全面的调研报告。中共贵州省委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在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之后,于2007年3月,以黔党发[2007]6号文件,出台了《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把加快茶产业发展作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工作,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作为落实生态立省战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重大举措来抓,认真分析茶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增强加快茶产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把茶产业培育成贵州省重要的特色优势产业,推动茶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政府6号文件下达后,激发了全省农村种茶积极性,激发了贵州数十万茶业工作者改变茶业现状的决心。为了引导全省茶产业积极稳妥地向前发展。2007年9月,省委领导主持召开了全省茶叶生产专题汇报会;2007年10月,遵义市召开实施百万亩茶业工程推进大会;2008年1月,省委和省政府领导在全省茶产业发展现场会上提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总结经验,做优做强做大我省茶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思想,同时提出“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茶园面积发展到500万亩”的目标。为了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还要求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发展茶产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力争把我省建成中国高品质绿茶的原料基地和加工中心,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重要生产基地,力争使我省成为在规模、品质和品牌上走在全国前列的茶产业大省。

省委、省政府大幅度扩大茶园规模的部署,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凭借贵州省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绿茶综合品质在全国第一的优势和适应西部大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它抓住了盛世饮茶、东茶西移的新机遇。贵州省是国内唯一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兼具的茶区,海拔高度、年均气温、曰照时数、空气湿度、年降雨量、土壤酸碱度等,都特别适宜茶树生长,有利于生产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贵州茶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茶、生态茶、安全茶、健康茶。

随着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变化,东部沿海地区工业的快速发展,茶产业发展潜力和发展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承接“东茶西移”,是我们加快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我们要抓住国际国内绿茶消费增长和国内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资本向内地转移的良好机遇,从贵州的实际出发,从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和更广领域来定位茶产业的发展。贵州茶是特色产业。做优、做强、做大茶产业,是我们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大力发展茶产业,不仅可以极大地促进我省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的发展,带动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升农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而且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茶树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四季常绿,一旦普遍种植,对于保持水土、优化生态环境,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发展茶产业,既符合农民增收的要求,又符合生态建设的需要。实行退耕还茶、林间种茶、荒山造茶等,完全可以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与农民增收致富的最佳结合,把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在真正意义上有机地结合起来。

贵州是茶树的原生地和古老茶区之一,1980年发现的晴隆茶籽化石,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发现的茶籽化石,它标志着贵州茶的历史至少在100万年以上,全省现有各种类型的茶树品种资源600余种,是我国保存茶树品种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历史上,数千年前的古黔濮苗茶俗沿袭至今,早在唐代,产于思州、播州、夷州、费州的贵州优质茶便已扬名天下。务川都濡月兔、贵定云雾茶、思州银钩茶、湄潭眉尖茶、织金平桥茶、金沙清池茶、贞丰坡柳茶、都匀鱼钩茶、大方海马宫茶等,都是历史上曾经形成的一批各具特色的“贡茶”。1915年,都匀鱼钩茶和贵州茅台酒、玉屏箫笛一起,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贵州茶开始走向世界。进入新世纪,不仅贵州有机茶园面积居全国前列,而且形成了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羊艾毛峰等一批知名品牌,在2007年10月的第四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上,凤冈县的“雀舌报春”、“明前翠芽”和湄潭县的“兰馨雀舌”、“湄潭翠芽”获得金奖,占该次评比中12个绿茶金奖的三分之一。

绿茶生产是我国茶叶生产的主流。贵州绿茶在全国占有的位置日益重要。省委、省政府6号文件提出:要认真研究贵州茶叶的悠久历史、品质特征、文化内涵,要在产品定位、品牌塑造、宣传推介和市场拓展上下工夫,着力培育一批全国性的知名品牌,努力提高“黔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名牌的内涵是文化,名牌要形成产业,根本在品质,关键在文化。必须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要把茶产业宣传作为对内对外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树立“黔茶”新形象,充分挖掘茶与历史、文化、名人、健康、饮食等诸多元素的相关性,提升“黔茶”影响力,加快我省茶产业发展,建设茶产业大省,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奋斗的目标。

《贵州茶》的编写,意在弘扬黔茶文化,提高贵州茶的知名度,通过对贵州茶文化历史、贵州茶现状和前景的阐述,全面展示贵州茶的风采,用以坚定贯彻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2007]6号文件、做大做强做优贵州茶产业的信心,促进贵州茶快速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贵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营造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长江后浪推前浪。贵州茶面对“东茶西移”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必将实现跨越式发展,大踏步地走向全国,携手世界。

后记

《贵州茶》是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主持编撰的第一本介绍贵州茶文化历史的通俗读物。从深层次看,它是贵州省数十万茶人在漫长的岁月里用心血和智慧孕育出的第一个以文字和图片形式描绘出的“新生儿”。我们为它的诞生感到十分高兴。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为了发现并发挥茶在人类身心健康事业中的作用,我们的祖先,生长在贵州这片神奇土地上的古黔濮苗先民,是他们在艰辛的环境里,最先发现了茶和利用了茶。并在无数次的实践中,不断地丰富了茶的利用价值。由于现代科学的发达,才使我们得以用科学的方法,洞悉茶叶在更广泛的领域中的作用。早在20世纪,人们就预言:茶叶将成为21世纪人们的健康饮料。刚进入新世纪,就让人们看到它,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为了人类的健康事业,饮茶的人数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每天都在不间断地增加着。这应得着乾隆皇帝的一句话:“君不能一日无茶。”可见茶的魅力古今皆同。

为了编撰好《贵州茶》这本书,我们在大量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学习中,接连不断地被吸引着、感动着。我们真诚地盼望着,尽快地将众多专家学者和勤奋地工作在茶产业第一线的广大茶人研究出的成果和创造出的业绩,毫无保留地编进书中,让它永远激励着我们的后代,记住祖先在开发茶产业中付出的代价,他们的辛苦,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功劳。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感谢的,就是为《贵州茶叶》、《西部开发报(茶周刊)》撰稿的广大作者、记者和编辑们,是他们记下了发生在每一天的有关茶的点点滴滴信息,还有其他报刊和书籍中,有关贵州茶的文章和资料,就是这点点滴滴的信息,一篇篇的文章,一本本的书籍,在一个有关贵州茶的主题下汇聚起来,才合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贵州茶》普及读本。因为汇聚的资料太多,不能一一点名道姓地表示感谢。只在这里,代表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全体同仁,向记者们、作者们、编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希望今后继续努力,为弘扬贵州茶文化,为促进贵州茶产业的发展,一如既往地真诚合作,把贵州茶的宣传,搞得一年比一年更好,更有成效。

本书的出版,完全是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的结果。没有他们的指导和出力,没有他们从战略的高度,引导全省人民为加快贵州茶产业发展而全力以赴地拼搏,就没有贵州茶的跨越式发展速度,自然也就不会有这本书中丰富的内容和书中跳动着的生命之魂。

由于时间的仓促和我们有限的编辑水平,书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都是在所难免的。盼望专家学者和广大茶人批评指正,以利再版时得到纠误。

2008年10月于贵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4: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