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它以生动传神的笔触,优美凝练的语言,分门别类地记录了汉末、三国、两晋人物的言谈轶事,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庶僧道,特别是士族阶层,广泛反映了魏晋时代两百多年问的政治斗争、学术思想和社会风尚,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对中国文学、思想文化,以及士人精神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世说新语》是一部集历史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身的经典著作。但由于原书中生僻字及与我们时代相隔膜的东西太多,为了能让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我们在原著的基础上,给每篇加了题解,并根据刘孝标注等,为原文作了通俗的注释和翻译。
《世说新语》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有时用的是口语,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诗词中常用的典故。《世说新语》善用比较、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使其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
《世说新语》除了有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来笔记体小说影响尤其之大。《世说新语》一直受到后人的喜爱,今人评其为“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是魏晋名士的群体像。
为了能让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我们在原著的基础上,给每篇加了题解,并根据刘孝标注等,为原文作了通俗的注释和翻译。
【题解】
德行,是“孔门四科”之一,指人的道德品行,乃品评人才优劣的最主要标准。其界限,则为是否符合儒家仁信礼智、忠孝节义的道德规范。从内容上看,它涉及面很广,主要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反映出当时的道德观念,带有明显的魏晋时代特征。
本篇共47则,其中以表现至孝的故事为多。如第14则王祥事后母的故事,第42则王愉被称为“试守孝子”的故事,第45则吴郡陈遗贮锅巴奉母的故事等,这是魏晋时期历代统治者标榜“以孝治天下”的反映。
同时,篇中还强调自身修养的重要性。如第9则荀巨伯宁死不肯弃友的故事,就表现了重义轻生的思想;第1l则管宁无视钱财、权位的故事,则表现了不汲汲于名利的思想;第40则殷仲堪节俭到连掉落的饭粒也要捡起来吃的故事,说明生活要俭朴,不能暴殄天物;而第41则庾伯通知道桓玄的不良意图后也不愠不怒的故事,则说明做人应该心平气和,喜怒不形于色。
在这些主张中,也有一些是反映当时封建王朝的黑暗统治的,如第15则记阮籍“未尝臧否人物”,第16则记嵇康“未尝见其喜愠之色”,就透露出了当时司马氏统治的阴森恐怖。
此外,故事中也有一些同传统礼教不相符的行为,如第23则王澄、胡毋辅之“以任放为达”,第39则王献之以与郗家离婚为过错,就反映了当时士人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
001.陈仲举①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②,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③太守,至,便问徐孺子④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⑤。”陈日:“武王式商容之闾⑥。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注释】①陈仲举:名蕃,字仲举,东汉桓帝末年,任太傅。当时宦官专权,他与大将军窦武谋诛宦官,未成,反被害。②登车揽辔:坐上车子,拿起缰绳。这里指走马上任。③豫章:郡名,在今江西南昌。④徐孺子:名稚,字孺子,东汉豫章南昌人,是当时的名士、隐士。⑤府君:对太守的称呼。廨:官署,衙门。⑥式商容之间:在商容居住的里巷门外立标志来表彰他。式,相当于“表”,表彰。商容是商纣时的大夫,当时被认为是贤人。间,指里巷。
【译文】陈仲举的言谈举止是读书人的准则,是世人的典范。他初次做官,就有刷新政治的志向。出任豫章太守时,一到郡,就打听徐孺子的住处,想先去拜访他。主簿禀报说:“大家的意思是希望府君先进官署。”陈仲举说:“周武王得到天下后,垫席尚未坐暖,就表彰商容。我尊敬贤人,不先进官署,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002.周子居①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②,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
【注释】①周子居:名乘,字子居,东汉时人,不畏强暴,陈仲举曾赞他为“治国之器”。②黄叔度:名宪,字叔度,出身贫寒,有德行,得到时人赞誉。
【译文】周子居常说:“我过一段时间见不到黄叔度,鄙陋贪吝的想法就又滋长起来了!”
003.郭林宗①至汝南,造袁奉高②,车不停轨,鸾不辍轭③;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④。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⑤,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⑥深广,难测量也。”
【注释】①郭林宗:名泰,字林宗,东汉人,博学有德,善处世事和品评人物,为时人所重。②造:造访。袁奉高:名阆,字奉高,和黄叔度同为汝南郡慎阳人,多次辞谢官府任命,也很有名望。曾为汝南郡功曹,后为太尉属官。③“车不”两句:指车子不停留,这里形容下车时间短暂。轨,车轴的两头,这里指车轮。鸾,装饰在车上的车铃,这里指车子。轭,架在牲口脖子上的曲木。④弥曰:终日,整天。信宿:连宿两夜。⑤陂:湖泊。⑥器:气量。
【译文】郭林宗到了汝南郡,去拜访袁奉高,见面时间很短;去拜访黄叔度,却留宿一两天。别人问他原因,他说:“叔度好比万顷湖泊那样,他人无法澄清,也无法搅浊。他的气量深邃宽阔,实在难以测量呀!”
004.李元礼①风格秀整,高自标持②,欲以天下名教③是非为己任。后进之士。有升其堂④者,皆以为登龙门⑤。
【注释】①李元礼:名膺,字元礼,东汉人,曾任司隶校尉。当时朝廷纲纪废弛,他却独持法度,以声名自高。后谋诛宦官未成,被杀。②高自标持:自视甚高,很自负。③名教:指儒家以正名定分为中心的封建礼教。④升其堂:登上他的厅堂,指有机会接受教诲。⑤龙门:在山西省河津县西北,那里水位落差很大,传说龟鱼不能逆水而上,有能游上去的,就会变成龙。
【译文】李元礼品格出众端庄,自视甚高,要把按儒家礼教来品评天下是非作为自己的责任。后辈读书人有能得到他教诲的,都自以为登上了龙门。
005.李元礼尝叹荀淑、钟皓曰①:“荀君清识难尚②,钟君至德可师。”
【注释】①荀淑:字季和,东汉人,曾任朗陵侯相,故又叫荀朗陵。钟皓:字季明,东汉人。两人都以清高有德,名重当时。②尚:超过。
【译文】李元礼曾经赞叹荀淑和钟皓两人说:“荀君识见高明,人们很难超过他;钟君德行盛美,却可以学习。”
006.陈太丘①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②将车,季方持杖后从。长文③尚小,载著车中。既至,荀使叔慈应门④,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⑤。文若⑥亦小,坐著膝前。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⑦。”
【注释】①陈太丘:名寔,字仲弓,东汉名士,曾任太丘县长,所以称陈太丘。②元方:与下文的季方都是陈寰的儿子。元方是长子,名纪,字元方;季方是少子,名谌,字季方。父子三人才德兼备,知名于时。③长文:陈寔的孙子,名群,字长文。④应门:照管门户,指开门迎送宾客等事,这里指迎接。⑤六龙:荀淑有八个儿子,号称八龙。“六龙”是指除第三子叔慈、第六子慈明之外的六子。下食:上菜。⑥文若:即荀淑的孙子荀或。⑦真人:修真得道的人,此指德行最为高洁的人。关于“真人东行”一语,余嘉锡氏以为此盖好事者为之,本无可信之理。
【译文】太丘县县长陈寔去拜访朗陵侯相苟淑,因为家中贫寒俭朴,没有仆役,就让长子元方驾车,少子季方拿着手杖跟随在后。孙子长文年纪还小,就在车上坐着。到了荀家,荀淑让叔慈迎接客人,让慈明斟酒,其余六个儿子上菜。孙子文若也还小,就坐在荀淑膝上。当时的史官奏报朝廷说:“有真人往东去了。”P1-3
《世说新语》又有《世说》、《世说新书》、《新语》等异称,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它以生动传神的笔触,优美凝练的语言,分门别类地记录了汉末、三国、两晋人物的言谈轶事,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庶僧道,特别是士族阶层,广泛反映了魏晋时代两百多年问的政治斗争、学术思想和社会风尚,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对中国文学、思想文化,以及士人精神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关于作者
关于《世说新语》的作者,自《隋书·艺文志》至《四库全书总目》,历代著录所记,均为南朝刘宋临川王刘义庆。刘义庆(公元403-444年),字季伯,彭城人,宋武帝刘裕中弟长沙景王刘道怜的次子,过继给临川烈武王刘道规,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在政八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元嘉二十一年死于建康(今南京)。
据《宋书》本传记载,刘义庆“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艺,才词虽不多,然足为宗室之表”,“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至”。当时有名的文士如袁淑、陆展、何长瑜、鲍照等人都曾受到过他的礼遇。所以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对本书作者提出了异议,认为《世说新语》有可能“成于众手”。此说一出,聚讼多多,至今难有定论。
不过,由于《世说新语》乃“采缉旧文”之作,遍寻当世同类型作品,如东晋裴启《语林》、郭澄之《郭子》,魏晋史书,如《魏书》、《晋阳秋》,以及相关杂著,如《高士传》,所涉材料宏富。所以,刘义庆在编撰《世说新语》一书时,广招文学之士,为他搜罗材料,乃至润色整饰,是大有可能,也是合乎情理的。因此,折中地说,我们可以视此书为刘义庆主编,袁淑等人或有参与的一部著作,而刘义庆的主持之功当是无疑的。
关于本书
《世说新语》原八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篇,每篇收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一千一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但却从各个层面显现出了魏晋士人的精神风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历史、哲学以及审美等方面的某些特征。
汉末至魏晋,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统治阶级内部为争夺权力而互相倾轧,致使社会动荡不安,政局变幻不定,战争频繁。这个混乱的历史背景虽然不是《世说新语》要反映的内容,但却难免要有所涉及。如书中几次提到晋室动迁、王敦谋逆、苏俊作乱等。从这些记载中,我们能够对当时那段历史有所了解。
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统治阶级对士族豪强的打击变得日益严重,消灭异己的想法也日渐强烈,以致形成“名士少有全者”的局面。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魏晋名士一方面要避祸全身,一方面又要填补生活上的空虚,缓解精神上的痛苦,所以不涉及政治而专言玄理的清谈便成了一种风尚。他们清谈的内容,根据《世说新语》和其他资料记载,主要以《周易》、《老子》、《庄子》为本而加以衍畅,探讨一些关于天地万物及人事的问题,诸如“有无”辩、“言意”辩、明教和自然、生无哀乐和才性四本等,都是当时常见的论题。如《文学》第16则记乐广与客论“旨不至”;第62则记殷仲堪与羊孚共谈《齐物论》等,所涉及的就是与《庄子》有关的问题。
与清谈一样,品题人物是《世说新语》所表现的又一项重要内容。魏晋士人品评的内容,包括才能、品性、容止、风度等多个方面。如《夙惠》第2则记何晏“明惠若神”;《赏誉》第100则记殷浩评论王羲之“清鉴贵要”;《容止》第27则记刘惔评论桓温“鬓如反猥皮,眉如紫石棱,自是孙仲谋、司马宣王一流人”;《贤嫒》第30则记济尼评论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这从侧面反映出了魏晋时代的审美风尚。
此外,魏晋士人在生活方式上一反儒家传统,他们蔑视礼法,率性任诞,饮酒成癖,这在《世说新语》中也多有反映。如《任诞》第2则记阮籍于母丧中喝酒吃肉,而神色自若;第6则记刘伶常常脱掉衣服赤身裸体地待在屋里;第12则记人和猪共喝一瓮酒。这其中虽然带有消极颓废的成分,但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则反映了魏晋士人对现实的不满,是很值得理解的。
在表现形式上,《世说新语》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断,但言简意赅,,颇能传达人物的个性特点。如《雅量》篇写祖约和阮孚两人的优劣,只通过祖约料理财物和阮孚为木屐上蜡的两个细节,就显示出一个是吝啬的守财奴,一个只是出于对木屐的癖好。淡淡几笔,人物性格跃然纸上。《忿狷》篇写王述性急,吃鸡蛋时用筷子刺不破壳就发怒,以至用脚踩,还放口中嚼破后吐掉,寥寥数语,把他当时暴怒的情状生动地勾勒了出来。让人读之忍俊不禁。
《世说新语》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
《世说新语》在中国文言小说的发展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书成后约五十年,南朝齐代敬胤即率先为其作注,可惜该注已佚。后有南朝梁代刘孝标为其作注,是现存最早的注本。他的注文以增补史料为主,并纠正了原书中一些讹误,不仅丰富了原书的内容,也为研究者提供了极为可贵的资料。继刘孝标之后,校注和研究《世说新语》者代有其人,著作累世不绝,单是近代,就有余嘉锡的《世说新语笺疏》,周祖谟的《世说新语笺疏》等。此外,《世说新语》早在公元9世纪末即已传人日本,1974年,《世说新语》被全译为法文。1976年,它和刘孝标的大部分注文又被美国的马瑞志教授翻译成了英文。
同时,《世说新语》作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鲁迅语),由于兼具文学性与史学性的双重特征,不但受到历代文人学士们的钟爱,为后来的戏曲、小说提供了素材,而且也为史学家研究魏晋历史提供了很多真实的资料。
总之,《世说新语》是一部集历史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身的经典著作。但由于原书中生僻字及与我们时代相隔膜的东西太多,为了能让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我们在原著的基础上,给每篇加了题解,并根据刘孝标注等,为原文作了通俗的注释和翻译。希望您在掩卷之余,能有所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