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抚平多少事!斯人已逝,故事长存。过世多年的父亲,有很多故事,也有不少秘密。父亲好口才,在世时,也喜欢讲故事。有一个故事,他却一直不肯讲。
《神禹行动——不肯讲的故事》是一本真实动人的小说,也是一个关于神禹的故事。什么是神禹,可不是传说中的大禹神话故事,这是一个密谋策反的代号,打开本书,且看作者黄腊丁娓娓描述那段峥嵘的革命岁月。
《神禹行动——不肯讲的故事》由黄腊丁所著。
《神禹行动——不肯讲的故事》内容简介:
1934年,日本人已攻占东北三年。一个高大的年轻人,一袭蓝布长衫,搭一条围巾,坐在长途汽车的前排。这就是主人公,这是密谋策反的前奏。
越来越多的情报显示,日本军队任何的时候都可能南下打进华北。倒陈江这事,是中央入主四川,迁都重庆的第一步。这事每拖一天,危机就增大一分。策反陈江部属这件事,情报局已做了很久的工作,而且牺牲了两位同志,但成效可疑。
主人公在危难时刻临危受命,执行“神禹行动”,抗日的第一步,能否顺利踏出,就在主人公了,全书文风真切,故事扣人心弦,真实感人。
那高个子一直跟着他们。
出了会场后,黄光元就注意到,那人一直跟着他们。
黄光元并不害怕。
在光天化日之下,这个人,不会对三个穿军装的人动手的。
上海是黄光元熟悉的城市。在这里,他觉得安全。
电车来了。黄光元与朋友们上车,走到后排坐下。
那个人快快从街角跑来上车,在前排坐下。
电车开始走动。
“你还好吗?”一个朋友担心地问。
“没有问题。”黄光元说。
“那家伙怎么说出那样的话?”另一个朋友说。
“我完全不了解。”黄光元说。
“这麻烦了。”
麻烦已经来了,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而已。黄光元想。
现在最重要的事,就是得赶快离开这两个朋友,免得连累他们。黄光元再想。
“我不跟你们下车了。”他说。
“你要去哪里?”两人一齐问。
“我得把这事好好想一想。”
“小心为上!”一个说。
太晚了。黄光元想,看着前排那个帽檐压得低低的人。
“倒是有一点你们可以帮忙。”黄说。
“你说。”两人一起说。
“借点钱给我。”
“我身上有五十多块大洋。”一个说。
“我身上只有十几块钱。”另一个说。
“统统借给我。事过后,我会还你们。”黄说。
“哪里用得着还。事完后,你请我们喝酒就行了。”一个说。
“我一定会还你们的。”
车到站,两位朋友要下车了。
“事急时,不要忘记,你有我们这两个朋友。”一个说。
黄光元感谢地点点头。
他们与那个人,那个帽檐压得低低的人,擦身而过,下车了。
黄光元再看看那个人。
这高个子有点手脚无措的样子,黄光元想,而且,刚刚快跑上车时,他被地上砖头绊了一下,差一点摔一大跤。
这人是个新手。
他腰上鼓起,是带了枪的。
看他那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样子,可能是上海街头小混混出身。
好多情报局的人,都是上海小混混出身。
不用急,黄光元想,等一会儿,我想个办法把他甩掉就行了,这车里人不少,他不敢在这里行动的,也许我和他就在这车里耗下去,给我一点时间,好好想想这事。
黄光元移到车窗边坐下。
黄光元,四川灌县人,面如冠玉,身材高大,宽肩窄臀,猿臂蜂腰。
看着窗外,他回想刚才,在“黄埔同学会”中的情形。
这时,北伐军已占领上海,所以,上海有很多黄埔军校出身的军官。
大家把他们看成中国的新希望,他们也志得意满。
战争已停止了,这些军官也闲下来,常常一大伙、一大伙地出去喝酒吃饭。
每月召集的“黄埔同学会”,更变成同学们谈天、喝茶、交换消息的地方。
今天这同学会,更是重要,因为,今天,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来到会场讲话。
蒋介石在台上讲话已完。
同学们开始举手提问题。
“黄光元在报上发表文章,侮辱校长,应该枪毙!”一位同学举手说。
轰的一声,犹如晴天霹雳!
黄光元脑中一片空白。
对那句话,蒋介石未置可否。
我要完蛋了!黄光元想,打算站起来辩解。
坐在旁边的两位朋友按住他,不让他站起来。
“你要是站起,马上就会被抓起来。”一个说。
“不要作笨事!”另一个朋友说,“现在,在这里,怎么说得清楚呢?!”
“我被冤枉!”黄光元喃喃地说。
他们坐在那里,一直等到会议完了,才随着人潮,步行出外。
那个说我该枪毙的人,我认识,黄光元看着窗外来往的汽车,想,他是我同期同学,是“死忠”的那种人,但是,他不是胡乱造谣的人。
不过,我没有在报上发表骂老头子的文章呀!
这中间,一定有误会!
电车快到顶站了,车上的人渐渐少起来。
这不行,人太少,他也许就会行动了,黄光元想,站起身来,走过那个帽檐低压的人的身边,下车了。
那人也下车,远远跟着,同时,东张西望。
他在找同伴!黄光元一惊,有点后悔离开他的两个朋友了。
到十字街口,黄光元走过大街。
电车来了,黄光元跳上去,找到后排靠窗的位子,坐下。
那人上来,还是在前排坐下。
车上人很多。
我和他再耗一阵子,黄光元想。
电车往回头走。
为什么那个“死忠”的同学说我在报上侮辱老头子呢?黄光元还是想不通。
黄光元是个“大嘴老鸦”,喜欢谈论时政,批评达官贵人,尤其喜欢批评蒋介石。
但是,再笨的人,也不会把那些私下批评的话,写成文章,登在报上呀!
到底是怎么回事?
突然,他想通了!P1-4
岁月抚平多少事!斯人已逝,故事长存。过世多年的父亲,有很多故事,也有不少秘密。父亲好口才,在世时,也喜欢讲故事。有一个故事,他却一直不肯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