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图说世界海洋文明/图说世界文化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曲金良
出版社 吉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按照世界海洋文明的不同区域、不同类型,进行选点扫描的。注重梳理介绍其各自的区域特点、发展路径、相互关系、人物故事、影响结果、地域风情等。既有走马观花,也有重点剖视,既有现象解读,也有功过评说,目的是使读者对世界海洋文明的整体面貌既有一个大体的客观了解,又有一个基本的价值把握。

内容推荐

人类自从诞生那天起,就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人类社会的繁衍和发展过程中,世界各民族、各社群对海洋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也就有了不同的海洋文明。

这种文明既领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又得益于海洋文化。

目录

前言

001.地球是个大“水球”

002.全球海陆大变迁

003.人类文明的“前世今生”

004.世界海洋文明的多样性

005.史前“东亚三海文明”

006.史前古太平洋文明

007.史前古地中海文明

008.史前大西洋文明

009.欧洲海洋文明的摇篮

010.“上帝创造的航海民族”

011.北冰洋北极圈风情

012.爱琴海文明的崛起

013.欧洲中世纪的“海盗时代”

014.南北欧诸岛风情

015.西欧海洋文明的崛起

016.达·伽马“绕过好望角”

017.南北非诸岛风情

018.麦哲伦“环绕地球航行”

019.大洋洲诸岛风情

020.“坚船利炮”打出的“日不落帝国”

021.“日不落帝国”的“日落”

022.墨西哥湾加勒比海文明

023.哥伦布“误入新大陆”

024.南美中美北美诸岛风情

025.欧美海域的港口大都市

026.孟加拉湾与印度海洋文明

027.从佛经故事看古印度的航海商人

028.印度半岛科摩林角上的三海守护神

029.东南亚南亚诸岛风情

030.阿拉伯海地中海与伊斯兰文明

031.东西方航路上的阿拉伯商人

032.从“岛屿民族”到“海洋国家”的日本

033.东亚东北亚诸岛风情

034.东亚海域的港口大都市

035.东亚“地中海”与“东中国海文明圈”

036.东南亚“地中海”与“南中国海文明圈”

037.从“东夷”、“百越”到“海王之国”

038.“四海海神”与“蓬莱仙岛”

039.秦皇汉武巡海与东方大国的海洋经略

040.徐福东渡的千古佳话

041.中华民族的航海发明

042.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043.从法显归航看“海上丝绸之路”

044.中华民族的海上“保护神”

045.郑和下西洋的千古绝唱

046.“郑和船队发现美洲”的新说与证据

047.马汉的“海权论”与美国的海上称霸

048.欧美海域世界大港的昨日霸业

049.东亚海域世界大港的今日称雄

试读章节

前面所述人类文明所依托的自然环境包括海平面的演变乃至“变革”,是现代科学认知的结果。那么,历史上的人类一代又一代亲身经历了这样的演变乃至“变革”,他们是怎样认识这样的历史过程的呢?这样的演变乃至“变革”过程,在人类的历史记忆里留下了什么样的烙印呢?历史上的人们自然没有这么“科学”,他们给出的解释是“人文”的,是合乎他们的历史认知体系的。

似乎就是由于人类对这样的一次又一次演变乃至“变革”难以抹灭的记忆,人类普遍地形成了关于“天下洪水”、“今世文明”和人类来历的“世界观”和“认识论”,那就是“洪水兄妹婚神话”。

“洪水兄妹婚神话”在世界上的众多民族那里曾广为流传,并至今广有影响。世界神话学界对此一直广为重视,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的是,这一神话实际上与地球的“沧海桑田之变”即海陆变迁及其对人类心理的深层影响,有着不可分割的因缘。

所谓洪水兄妹婚神话,亦称宇宙毁灭与人类再生神话,讲述的是在我们现在的人类文明历史以前,世界上就已经有过人类文明,但被一次天下大洪水给全部淹没了,世界上只剩下了兄妹俩,二人为了使人类再得以繁衍,求得神的允许而得以结婚,从此才有了今天的人类。这一神话在我国汉族地区和周边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在日本,在东南亚,在印度,在欧美等等,都有广泛的传承播布,并且在很多地区、很多民族那里保存得较为完整。如在我国瑶族、苗族、仫佬、毛南等少数民族中,大多都有类似保存较为完整的故事,而汉族中则已成为残片。在汉族中,关于洪水部分的内容成为共工神话:《左传·昭工十七年》谓“共工氏以水纪,故以水师而得名。”《管子·揆度》谓“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天下。”《孟子·滕文公下》谓“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淮南子·本经训》谓“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淮南子·天文训》谓“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关于兄妹婚部分的内容,则成为伏羲女娲神话:《独异志》谓“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谴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关于后者,神话学者称之为洪水情节的遗失,而共工神话可视之为其遗失部分得到了独立演变的产物。

在一些少数民族的神话那里,还有“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内容之前的相关内容,解说的是为什么会如此。大意说,在“天下未有人民”、只剩下女娲兄妹之前,“天下”是人口繁衍,繁荣一片的,但因为人类开始堕落,并对天不敬,于是天神要惩罚世人,毁灭人类。只不过人世间有一对兄妹,纯真善良,还未被堕落恶风熏染,天神要留下他们兄妹俩,于是化作一位老人,教他俩种下一颗葫芦,叮嘱他们如果天下洪水暴发,他俩可在葫芦瓢里躲过一劫。后来洪水果然来了,世上的人们都被淹没,只有这兄妹二人存活了下来。这兄妹二人,在许多少数民族的神话里叫做伏羲和女娲,闻一多先生曾作《伏羲考》,根据汉文本记载指出这伏羲与女娲实际上原是一人,女娲是伏羲音转,在少数民族神话中作为伏羲之妹,不过是女伏羲而已。兄妹是不能结婚的,而这一对兄妹要承担繁衍人类、恢复人类文明的使命,就必须结婚,这就是一般神话故事中往往有的难题。而难题之破解,就是祷告于天,以做成常理看似万万不能做成之事为“咒”,作为天神应允其结婚的“神判”。上引《独异志》中记载的是兄妹二人分别燃起两堆烟火,其“咒”就是“两烟相合方能结婚”,按照常理,两堆烟火各自升起,是无论如何不会合起来的,但两烟却偏偏合了起来。在一些少数民族的神话里,类似的“咒”与“神判”是兄妹二人从两个山头分别向山下滚石头或者磨盘,两石合,就为天神允婚。日本的神话中是兄名伊呀那岐命,妹名伊呀那美命,兄妹二入围绕某个柱子兄跑妹追,常理是妹跑得慢,无奈如何追不上,但天神做法令其追上,于是二人就婚。

汉族也有类似洪水与人类再生的其他神话传说,以水淹某某城为多,其中说天神为保佑某一对兄妹或某一家人,也多是化作一老者教他们种葫芦,并要他们时时观察某城门口的一对石狮子,石狮子两眼变红时就是洪水到来时。当这对兄妹或一家人果然发现石狮子两眼变红时,好心告诉众人,但众人不信,都被洪水淹没,唯独这对兄妹或一家人乘葫芦得救。

同样类似的内容也见于《圣经》的“诺亚方舟”。上帝要惩罚作恶的人类,但要留下先知诺亚及其一家,于是叮嘱他造成方舟,大洪水到来之时得救,从而人类得以再生。

从洪水兄妹婚神话和洪水人类再生神话,我们可得到的信息很多。这一神话为何在世界各民族中传承如此普遍、具有着“永久的魅力”(马克思论神话语)?

事实应该是,在人类的远古历史上,由于地壳和海平面的变化,陆海几经变迁,在人类较为集中聚居的许多地区,都曾发生过巨大的桑田沧海之变,使得大多数人类群落遭到了洪水淹没;毁灭性灾难之后,那些原本文化发达的人类群落区域所剩无几,他们只得近亲繁殖,由此繁衍开来,形成了后世的人类文化范式。在洪水兄妹婚神话和洪水人类再生神话中,一是葫芦,即人们想象中最早的船:一是洪水,即海平面上升乃至大风暴、大海啸灾害;一是兄妹,反映了以家庭、家族为基本社会单位、亲缘关系和感情纽带。扩而言之为亲族,扩而言之为社团,扩而言之为民族,扩而言之为国家;一是人类再生,既反映了人类对于善恶的理解和劝诫,又反映了在现今的人类早期文明之前,人类还曾有过较为发达的“前文明”——而这些都是因为海洋的缘故。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汉族也好,少数民族也好,人们对“家”、“家国”、“国家”、“大家庭”、“家天下”具有着特殊的情感;在我们的语言里,对本非一家的人而互以同一家庭、同一家族或同一亲族成员相称谓,“哥哥”、“姐姐”、“叔叔”、“阿姨”满天下,男女相爱者多以“哥哥”、“妹妹”相称谓……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对此,历史文化学者多从农耕文化上给予揭示,殊不知就其发生源和文化心理机理上来说,在民间,就已经与海陆沧桑的记忆和文化积淀密切结合在一起了。

P19-21

序言

人类自从诞生那天起,就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繁衍和文明发展,世界上的各个民族、各个社群对海洋抑或对陆地有了各自不同的自觉或非自觉的选择,也就有了不同的海洋文明和内陆文明。

海洋文明,就是人类在海洋环境条件下所创造的文明形态,即利用和适应海洋资源与空间条件的生存与发展方式,包括精神的、制度的、物质的、生活的等各个层面。这也就是说,只要人们生活在海洋资源与海洋空间条件下,形成了某种相对系统的文明生活方式,那么这种文明就是海洋文明。

这里我们必须强调,作为一种“文明”,是以人类社会的一个个区域、民族、国家或社群为“单元”载体的。它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它是区域的,而不是人类“全体”的;它是一个“社会单元”的集体行为,而不是某一个人的独立行动;这个“社会单元”是以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构成的,历史地看来,这个“社会单元”往往是一个部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是一个较大国家的较大区域。海洋文明作为人类社会在海洋环境条件下所创造的文明形态,它的最基本的环境要素就是海洋。因此,属于海洋文明的部落、民族、国家或较大国家的较大区域,其坐落空间都是沿海和海中岛屿;其生存和发展空间都是他们力所能及所能沟通的海域和陆域腹地。

同时,我们还应该强调,人类各个社会集团选择海洋文明抑或内陆文明为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方式,有些情况下是被迫的,有些情况下是自觉的。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其他海洋文明和内陆文明互有交叉、流动,乃至“换防”或日“换血”,而同时又是互动互融的。这也就是说,人类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的海洋文明和内陆文明之间的“区别”,历史地看来,是相对的、流动的,而不是绝对的、固定的,因此,我们对世界海洋文明的考察和认识,应该用全局的眼光、历史的眼光、动态的眼光,只有这样才符合实际。

由此可知,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抽象的海洋文明,没有“标准”的海洋文明,没有唯一的海洋文明。没有孤立的海洋文明,没有一成不变的海洋文明。

正是因为人类历史上各个民族、国家等社会集团对海洋文明抑或内陆文明的自觉的抑或被迫的动态选择,世界海洋文明的历史舞台上才“演出”了一幕幕有悲有喜的“大戏”:正是因为世界海洋文明不是抽象的而是一个个具体、动态、鲜活、生动的,因而才使得这个世界上的多种海洋文明类型、多种海洋文明文明形态如此丰富多彩,千姿百态。

对于世界海洋文明这一部“大戏”如此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历史与现状的全面系统观照,在古今中外图书市场上还从来没有过。我们的这本图书,仅仅是一个开始,仅仅是一个初步的梳理和粗浅的介绍,目的是提供给人们一个对世界海洋文明的基本的“常识”——当今的世界是一个海洋发展的时代,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海洋意识觉醒、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经济腾飞、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技发展、海洋权益维护、海洋和平建设、海洋空间拓展、海洋行政管理等等,都需要对世界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与当代呈现状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成为国民的“常识”。

本书就是按照世界海洋文明的不同区域、不同类型,进行选点扫描的。注重梳理介绍其各自的区域特点、发展路径、相互关系、人物故事、影响结果、地域风情等。既有走马观花,也有重点剖视,既有现象解读,也有功过评说,目的是使读者对世界海洋文明的整体面貌既有一个大体的客观了解,又有一个基本的价值把握。

由于还只是一个开始,还只是一个尝试,对“全球性”各类型海洋文明的整体观照,对全局性大量资料的搜集整理,对全面性各类知识点的选择和描述,对各区域类型历史脉络、人物故事的史实把握与价值评说,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十分艰难、费力的过程。好在也正由于这只是一个开始,只是一个尝试,挂一漏万、错讹未当之处肯定不少,因学力未达,尚可自谅,有待读者方家的批评指正。

感谢姜秉国博士、邱世霞、张敏、王栋、张磊、杨柳、李志民、郑蔚等研究生的参与协助。

作者

2009年8月10日

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5: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