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纪事本末》是进入《资治通鉴》的大门。
柏杨先生耗十年心血做了《柏杨版白话资治通鉴》巨著之后,在此基础上,又将袁枢《通鉴纪事本末》译为白话,完成了《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的大工程。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将传统纪年转换成公元纪年;在古地名之后夹住今地名,并亲手增绘大量地图;官名称谓也用今人熟悉的名称;证补史事缺漏。柏杨先生去粗取精、廓清迷雾、提纲挈领,富有才情的编撰,崭新的观点和视角,让沉闷凌乱的历史鲜活清爽起来。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是最完整的《资治通鉴》历史故事集,在这里可以更加方便地了解古代中国一千多年的政治运作和权力游戏,是中国历史故事的精华本。
大黑暗来临:唐王朝中兴之日,也是向死亡道上迈进之时
在大黑暗时代形成的初期,社会的堕落和民族的式微,并不等于人才全灭,在这同一个沸腾的社会中,虽然人渣遍地,如朱泚、李适、卢杞、李希烈,但人杰也比平常较多,如陆贽、李泌。事迹斑斑,供我们凭吊扼腕,不能不发出一声叹息:“大丈夫有遇有不遇,有人不遇时,有时不遇人!眼睁睁看着大厦倾倒,却束手无策,难道天下真有所谓的‘劫数’——在劫难逃?”
兵变、兵变、再兵变:九世纪时,军区一个接一个兵变
政府的颟顸剥削,军队的腐败横暴,如果不到极点,绝不会发生民变,更不会发生兵变,尤其是,连续不断发生兵变,等于向人民宣布:这个政府已溃烂得不可救药,人民唯一的希望,只剩下一个:眼前发生的这次兵变,是最后一次。九世纪可称之为“兵变世纪”,兵变像爆米花一样的轻易。
一、安禄山引发二百年全国大混战
七五五年,冬季,十月,范阳战区(总部设范阳[北京市])司令官(节度使)叛变。
安禄山直接控制三个战区(平卢[七四四年三月]、河东[七五一年二月]),夺取政权的阴谋,将近十年,因唐帝(九任玄宗)李隆基,待他恩德太厚,原本打算等李隆基逝世后再采取行动。可是,身为宰相的杨国忠(杨钊),跟安禄山之问,互相怨恨,不断做出刺激安禄山的事,希望他在忍无可忍下作武力反应,使李隆基相信自己的判断。安禄山因此不得不提前发动。
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动员所有的直属武装部队,共十五万人,对外宣称二十万,率军连夜出动。(长达二百三十年之久的全国混战大黑暗时代,于兹爆发。参考《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第十四部)》中《安史之乱》第4章“安禄山之乱”及《第二次宦官时代》第1章“史思明之乱”。)
七五八年,冬季,十二月,平卢战区(总部设营州[辽宁省朝阳市])司令官(节度使)王玄志逝世。李亨派宦官前往慰问安抚将士,并在军中遴选继任人,准备把印信符节交给他。
高句丽(朝鲜半岛)人李怀玉,担任初级将领(裨将),诛杀王玄志的儿子,推荐侯希逸当平卢军(辽宁省朝阳市)基地司令(军使)。侯希逸的娘亲,是李怀玉的姑妈,所以李怀玉拥护他(二人是表兄弟)。唐政府遂任命侯希逸当副司令官(节度副使)。战区司令官(节度使)由军中将领士卒自己遴选拥护,自此开始。
七六二年,冬季,十一月,燕帝史朝义自濮州(山东省鄄城县)北渡黄河。仆固怀恩进攻滑州(河南省滑县),攻克,又在卫州(河南省卫辉市)击败燕军。燕政府睢阳战区(总部设宋州[河南省商丘市])司令官(节度使)田承嗣等,率军四万余人,增援史朝义,再次阻击唐军。朔方战区(总部设灵州)司令官(节度使)仆固怀恩的儿子仆固玚,把燕军击破,长驱直下,抵达昌乐(河南省南乐县)东境。史朝义动员魏州兵团(河北省大名县)亲自迎战,又败退。于是,燕政府邺郡战区(总部设相州[河南省安阳市])司令官(节度使)薛嵩,献出相州(河南省安阳市)、卫州(河南省卫辉市)、沼州(河北省永年县东南旧永年镇)、邢州(河北省邢台市),投降唐政府陈郑泽潞战区(总部设潞州[山西省长治市])司令官(节度使)李抱玉(安抱玉);燕政府恒阳战区(总部设恒州[河北省正定县])司令官(节度使)张忠志(安忠志),献出赵州(河北省赵县)、恒州(河北省正定县)、深州(河北省深州市)、定州(河北省定州市)、易州(河北省易县),投降唐政府河东战区(总部设太原府[山西省太原市])司令官(节度使)辛云京。
十一月二十二日,唐帝(十一任代宗)李豫,命降将张忠志(安忠志)当成德战区(总部设恒州[河北省正定县])司令官(节度使),管辖恒州、赵州(河北省赵县)、深州(河北省深州市)、定州(河北省定州市)、易州(河北省易县)五州。李豫(李俶)命张忠志改名李宝臣。
最初,辛云京(河东[总部太原府]司令官)率军越太行山,穿过井陉(太行八陉之五,河北省鹿泉市西)东进,攻击常山(恒州,河北省正定县)。燕军初级将领王武俊,向守将李宝臣(张忠志)建议说:“河东兵团(总部太原府)全是精锐,离开基地远征,不可以抵抗。而且我们的人少,他们的人多,我们的理曲,他们的理直;如果出战,士卒一定逃散;如果拒守,士卒一定崩溃。请考虑定夺。”李宝臣(张忠志)于是撤除戒备,献出五州投降。后来,唐政府命他当战区司令官(节度使),他认为王武俊的谋略高强,遂擢升王武俊当先锋作战司令(先锋兵马使)。王武俊,本是契丹(辽河上游)人,最初名没诺干。
七六三年,春季,正月,燕帝(二任)史朝义困在莫州(河北省任丘市北鄞州镇),屡战屡败。大将田承嗣向史朝义建议,请他亲自前往幽州(北京市)征调大军,回来救援莫州(河北省任丘市北郑州镇),田承嗣自愿留守;史朝义接受,于是遴选精锐骑兵五千人,出北门突破唐军包围,北上。史朝义一出城门,田承嗣立即献出城池,投降唐政府;而燕政府范阳战区(总部设幽州[北京市])司令官(节度使)李怀仙,已通过唐政府钦差宦官骆奉仙,向唐军接洽投降,史朝义走投无路,只好就在树林中上吊身死(年龄不详)。李怀仙把他的人头呈献唐军。(参考《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第十四部)》中《第二次宦官时代》第1章“史思明之乱”。)
闰正月十九日,李豫(李假)命燕军降将薛嵩当相、卫、邢、沼、贝、磁六州战区(总部设相州[河南省安阳市])司令官(节度使),田承嗣当魏、博、德、沧、瀛五州警备区(总部设魏州[河北省大名县])总司令(都防御使);李怀仙仍在原地当幽州卢龙战区(总部设幽州[北京市])司令官(节度使)。当时,河北(黄河以北)各州全都投降,薛嵩等迎接仆固怀恩,在马前下跪叩头,请求允许他们仍留在军中,给他们一个报效国家、戴罪立功的机会。仆固怀恩也恐惧所有叛乱都平息之后,政府会对他不再重视,所以上疏建议仍把薛嵩、李宝臣(张忠志,成德[总部恒州]司令官)留在原来位置,分别当河北(黄河以北)各战区的军事首长,作为自己的党羽外援。而中央政府也恐惧战争延长,只希望表面平静无事,就心满意足,于是批准仆固怀恩的建议(唐王朝军阀割据、藩镇之祸,]自此开始)。
最初,长安(首都长安西半城)人梁崇义,当羽林军(禁军第一、二军)神箭手,追随来瑱(山南东道[总部襄州]司令官)驻防襄阳(湖北省襄樊市),逐渐升迁到右翼作战司令(右兵马使)。梁崇义力大无穷,能用手把铁钩拉直,再把它卷回原状,性情沉默,不多说话,很得士卒的爱戴。来瑱前往中央朝见皇帝时(参考去年[七六二]八月),把各将领派到战区所辖各州驻防。来填一死,各州将领都奔回襄阳(湖北省襄樊市)。作战参谋长(行军司马)庞充,率士卒二千人,增援河南(河南副元帅李光弼大营,时驻徐州[江苏省徐州市]),抵达汝州(河南省汝州市),听到来填死亡消息,立即回军袭击襄州(湖北省襄樊市);左翼作战司令(左兵马使)李昭率军抵抗;庞充战败,奔往房州.(湖北省房县)。梁崇义从邓州(河南省邓州市)率军回来,跟李昭以及战区副司令官(副使)薛南阳,互相争夺主帅宝座,很久不能决定,最后,大家一致认为:“非梁将军领导不可。”遂推举梁崇义当主帅。梁崇义取得大权后,立刻翻脸,诛杀李昭及薛南阳,并据实奏报皇帝,李豫(李傲)不能讨伐。
三月一日,李豫(李俶)承认既成事实,命梁崇义当襄州(湖北省襄樊市)州长、山南东道战区(总部设襄州[湖北省襄樊市])候补司令官(节度留后)。梁崇义上疏请求改葬来填,给来瑱建立寺庙,来填办公地方和正堂大厅,梁崇义都避不使用,表示尊敬。
夏季,五月二十五日,李豫(李俶)下诏,重划河北(黄河以北)各战区。卢龙战区(总部幽州)管辖六州:幽州(北京市)、莫州(河北省任丘市北郑州镇)、妫州(河北省怀来县)、檀州(北京市密云县)、平州(河北省卢龙县)、蓟州(天津市蓟县)。成德战区(总部恒州)管辖五州:恒州(河北省正定县)、定州(河北省定州市)、赵州(河北省赵县)、深州(河北省深州市)、易州(河北省易县)。相州战区(总部相州)管辖四州:相州(河南省安阳市)、贝州(河北省清河县)、邢州(河北省邢台市)、沼州(河北省永年县东南旧永年镇)。魏博警备区(总部魏州)管辖三州:魏州(河北省大名县)、博州(山东省聊城市)、德州(山东省陵县)。平卢战区(总部青州)管辖四州:沧州(河北省沧州市东南)、棣州(山东省惠民县)、冀州(河北省冀州市)、瀛州(河北省河间市)。泽潞战区(总部潞州)管辖二州一城:怀州(河南省沁阳市)、卫州(河南省卫辉市)、河阳城(河南省孟州市)。
六月十八日,擢升魏博警备区(总部魏州)总司令(都防御使)田承嗣,当魏博战区司令官(节度使)。 田承嗣调查辖区里户口,征调所有年轻力壮的人,全部人伍当兵,只留下老弱儿童在田间耕种。于是数年之间,就拥有武装部队十万人;从这十万人中,田承嗣再遴选健壮勇敢的青年一万人,充当卫士,称之为“牙兵”(牙兵,这个闻名于八世纪后期及九世纪的强悍战斗部队,和最后的悲剧结果[参考九○六年正月],都从这里开始)。
七六四年,春季,正月,魏博战区(总部设魏州[河北省大名县])司令官(节度使)田承嗣,上疏奏报他所管辖的部队称天雄军。李豫(李傲)同意。
P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