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公益·你我同行》、《弘扬公益,法援人心——公益法律服务的路与道》、《用心品味公益法律服务的“酸、甜、苦、辣”》、《在这里走出第一步》、《经历·思考·成长》……这本由陈建明担任主编编写的《志愿者(法律援助在路上)》是“公益法律服务志愿者项目”的成果之一,书中呈现给读者的是真实社会的实例,是公益法律服务的光荣和困难。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志愿者(法律援助在路上) |
分类 | 人文社科-法律-中国法律 |
作者 | 陈建民 |
出版社 | 中国法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志愿公益·你我同行》、《弘扬公益,法援人心——公益法律服务的路与道》、《用心品味公益法律服务的“酸、甜、苦、辣”》、《在这里走出第一步》、《经历·思考·成长》……这本由陈建明担任主编编写的《志愿者(法律援助在路上)》是“公益法律服务志愿者项目”的成果之一,书中呈现给读者的是真实社会的实例,是公益法律服务的光荣和困难。 内容推荐 《远航》、《起承转合,志愿服务周年记》、《公益法律服务“三感”》、《一株蒲公英的印记》、《心动,行动》、《我的公益之路》、《我的幸福就是这样简单》、《贺兰岿然·长河不息——在公益法律服务的旅途中行进》……这本由陈建明担任主编编写的《志愿者(法律援助在路上)》收录的故事承载了忘愿者们的感动、感恩、责任和爱心,希望能够感动和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公益法律服务事业,关注公益法律服务人才的培养。 在《志愿者(法律援助在路上)》中,有令人欣喜的成功案例,也有对案件失利的分析和思考;所以,这本书呈现给读者的是真实社会的实例,是公益法律服务的光荣和困难。 目录 公益法律服务人才的培养任重道远 期待公益法律服务在中国得到更快的发展(代序1) 期待公益法律服务律师队伍的成长和壮大(代序2) 方向 那机构·那些人·那些事 一名青年志愿者的心路历程 这一年,我在四川广安做公益——日志摘录及自我简评 我和我的公益服务故事 我的青春在公益路上绽放 远航 起承转合,志愿服务周年记 公益法律服务“三感” 一株蒲公英的印记 心动,行动 我的公益之路 我的幸福就是这样简单 贺兰岿然·长河不息——在公益法律服务的旅途中行进 志愿公益·你我同行 弘扬公益,法援人心——公益法律服务的路与道 用心品味公益法律服务的“酸、甜、苦、辣” 在这里走出第一步 经历·思考·成长 一路走来 公益法律服务路上的分享 职业生涯从选择公益法律服务开始 感悟 探索·思考·前进 感受公益法律服务的幸福 公益法律服务促我成长 社会需要你 公益路上薪火相传 感动和骄傲——编后记 试读章节 实习期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对另外两位当事人的接待,其中一位是打电话进行咨询,来话者是一位华侨,咨询的事情是关于非必要共同诉讼在法院提起诉讼时可否在同一案件中提起的事宜。当时的情况下,依照法律规定当事人可以共同提起的诉讼,现实中很多地方法院却常常要求当事人分案提起诉讼。因此,我就将法律的规定和现实中法院的司法实践的做法都跟当事人解释了,并且建议当事人如果想尽快的解决纠纷,还是按照法院的要求提交两份诉状,分别提起诉讼。怎料,在我向当事人做了这个解释后,对方勃然大怒,大声斥责我不坚持正义云云,絮絮叨叨的责备了我将近半个小时,直到我语气坚定的告诉他,他完全可以按照法律的规定在一份诉状中提起他意欲提起的诉讼,他方才语气缓和下来。那时的我刚刚接触法律援助,甚至是刚刚接触校园以外的现实,在这一次咨询后,虽未恼火,但内心还是被触动的。直到后来我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当事人,也越发广泛、深人地接触类似的案例,对中国的环境与体制有了一些认识的时候,我才觉得,那一通电话中当事人对我的斥责是可以理解的。为了走捷径,人们很容易妥协,而后去习惯一些并不正常的惯例。但这并不利于社会长期健康的发展。对于明显违法法律规定和制度的事情,人们,尤其是法律人应当时刻警醒。于是,本来是来接受帮助的当事人,他们的抱怨和诉说乃至斥责的咨询电话或者来访,成为日后我行进途中的一声声警钟。 而另外一位当事人却很是特别。他的母亲在一次抢救中因为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死亡,当时病发时他曾拨打当地医院的急救电话,医院的医生在接到急救电话后来到了他的家中对他的母亲进行了施救,给他母亲注射了一定剂量的急救药物。当时,这位当事人对医生的抢救行为表示理解也并无异议,但事后他却开始心生怀疑,怀疑医院当时的急救行为是否适当,他母亲的病逝是否与医院的抢救行为有一定关系,是否属于医疗事故。面对这样一个当事人的充满期待的咨询,只具有文科知识背景而缺乏相关医学知识的我,顿感有很大的困难。感谢伟大的信息时代和互联网络,让我可以轻易的找到这些知识并迅速的学习。我在查阅了相关的知识、并且对照着他给我的他母亲生病及抢救时医院的用药清单后,初步判断医院的抢救行为应当是正当合理的。当然这仅仅是依据当事人提供的相关证据所作的分析。为更加准确地解答这个当事人提出的问题和产生的疑虑,在没有其他证据可以证明医院存在过失行为的情况下,我将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以及所依据的事实又去请教了一些医生朋友,他们的判断也与我基本相同趋同。但是,当我将这一结果告诉当事人时,他却表现出非常失望与愤怒心情。记得在在回答这位当事人的咨询意见后的某天中午,我正在休息,这位当事人打来电话将我大骂一通并表达了他对我的失望,我当时也感到非常失望。但当天在晚饭后,当事人却再度打来电话,向我表示道歉,并说,他理解我已经尽力了,他感谢我为他所做的一切。接到当事人这个电话后,那一天于我而言,真的是幸福的一天,这种幸福的感觉来自于自己付出所得到的被认可。 至于我如何成为cccLE公益法律服务志愿者的一员及其后的经历就必须先铺陈引领我走上这条道路的法学院的诊所教育。在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律诊所课程中,一个个看似并无关联的个案,这些别人办理的案件似乎有些琐碎,但事后证明,法律诊所的经历印烙在我这个刚刚结束法学课程的法学院学生身上时,就产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法学院的诊所教育课程,特别是我所接触的所有案例,虽然在当时并不是形成诉讼的实际案件,绝大多数的案例都是当事人已经多年的纠纷,几乎已经不具有通过现实法律途径解决的可能性,唯有少数的幸运的学生能够遇到可以形成诉讼走上法庭的案件,这些同学是令人羡慕的。但是绝大多数的学生如我一般,都只能接待那些无望采用法律手段解决的咨询,但我们对围墙外现实世界的热情与希望却也在此间经受着洗礼,或更加温暖的开放或就此凋零甚或选择逃避与远离。 那时的我们还是一个个尚未长成的法学院学生,参加法律诊所的主要目的是做些实际的工作来提高自己的能力。我们可能并不能对所遇到的不幸的人们提供真正有效的帮助,但在法律诊所的经历对于我这样的法学院学生却有非比寻常的意义。我曾经看过一部很棒的电影,片名是《自由作家的日记》(或叫《街头日记》),内容是关于一个伟大的老师如何通过她的耐心与关爱让一群被种族歧视与冲突暴力迫害的学生们健康成长的故事。其中讲到一段故事:老师布置大家一项作业——阅读一本书:《安妮日记》,一本讲述二战时期纳粹德国残害犹太人的书,这本书闻名世界,是二战期间纳粹消灭犹太人的最佳见证,日记中展现了惊人的勇气与毅力。书的作者是二战时期的一名犹太少女,她惨遭纳粹德国迫害,在逃亡途中受到一位被荷兰人收养的澳洲女子密普·吉斯的帮助,她为了保护安妮·弗兰克免遭纳粹的迫害而将她藏在自己家中,但是安妮最后被纳粹发现,并带往集中营,而密普·吉斯本人也险些遇害。老师将密普·吉斯本人请来学校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在提问环节,面对同学们的崇拜,她说了这样一段话:“我做了我该做的,因为那是正确的事,就那么简单。你知道,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但即使是一个普通秘书或家庭主妇或青少年,都能以自己的方式,给一间小黑屋点上一线亮光。”这部电影和法律诊所的经历使我懂得,我是一个普通的法学院的学生,但毕业后却可以选择以自己的方式为社会做一点贡献的工作。 在成为公益法律服务志愿者项目的一名志愿者之后,我一直感恩于当初所受的法律诊所教育。也许在法律诊所课程期间,你并不能从中一定学到了精良的诉讼技巧;也许你并不能真深入地接触可诉讼的案例以积累实务经验,但至少这门课程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今日之中国社会的现实百态与他们对法律的需求,也正是法律诊所引领我走向了公益法律服务之路。我没有什么庄严的承诺,但我知道.,法律诊所的经历在我的心中埋下了一颗成为公益法律服务志愿者的种子。 2009年的夏天,喜忧参半的毕业季。每个毕业生都仓惶收罗起自己尚未来得及晾晒的校园梦想,曾经许下的豪言壮语也在走出校园后的一次次职场面试中,被呼啸着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冲刷的面目全非而不得不一次次重新修订职场目标,直到更加地贴近社会的现实需求。 毕业晚会的前两周,看到学院张贴的一张通知’-是一份招聘公益法律服务志愿者的公告。年级辅导员们也推荐即将毕业的我们去应聘。但在跳进面试与招聘会的人山人海中现实感受过之后,大家都早已知道了今季水的深浅与凉热。商业律师事务所开出的应聘条件与已经在其中就业的师兄师姐们对于律师之辛酸的描述早已经在大家脑中勾勒出了一幅不怎么美好的画面,更何况这个志愿者前面还冠上了“公益”两字,在一般人眼中那就意味着“苦上加苦”。我们全班共40多个同学,毕业之后除我之外没有一人选择成为律师,除考研的学生,几乎全部涌向公务员队伍与事业单位,这种情况在各校的法学院也是普遍的。 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只是我一直坚定的认为自己并不太适合成为一名公务员。于是,在看到这份招聘公益法律服务志愿者的公告时,我有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感觉,那一刻我内心的声音是:“这就是我在寻找的,这就是我想要的”。招聘公告写的不是很细节化,但是很详细的描述了这份工作的性质和对应聘者的预期。在反复阅读了招聘公告上的要求之后,我做了一些准备工作,然后递交了申请。 毕业晚会当晚,与晚会同一时间,项目负责老师到学校召开了项目宣讲会。毕业季的尾声,毕业生们已经有些涣散了。因此,当晚到现场的人不是非常多,我为自己争取了提问的机会并当场提交了申请,也清楚了自己面对这份招聘时的不足之处。不久之后,就被通知去参加面试了。 如果说,在此之前我还一直对这份工作心存疑虑的话,在面试结束之后,我对这份工作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更确定的想法。面试的形式是我非常喜欢的,不是蜻蜓点水式的草草而过,而是有一众出色的面试官和认真设计的题目,以及给每个人充分的自我表达的机会。无论最后结果如何,我知道自己在这场面试中的表现一定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因为我拥有最佳的状态,我很享受这一场面试,它是令人愉悦的交流。在这里,我见到了国内从事公益法律服务律师中的翘楚,虽然当时的我并不知道他们已取得的成就,甚至不知道他们是谁,但他们的魅力还是深深的感染了我,令我在面试中能够自然而真诚的表达我对那些问题的思考。 感谢面试老师们最终选择我,给我机会使我成为这个项目中的一员,这是我人生非常重要的一次转折——方向的选择。人的一生也许会在兜兜转转之后又回到最初的理想,但也有可能因为某一次的错失就错过一生,因而紧要处的那几步对人生的影响深远。 2009年的秋天,我获得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面试之后一段时间,我即被通知通过了遴选。当天下午,我就接到了一个电话,问我愿不愿意来我现在服务的机构工作,我当时并没有太多的思考就答应了。坦率的说,我在接到电话时,脑中所接收到的信息就是“环境”两字以及可以回到离学校近一些的地方工作。对于这个打电话给我的人,除了知道他是我母校教授环境法的教授,听过他的一场讲座之外,也并没有更多的了解。对所服务的机构甚至“公益律师”这项工作本身都没有太多的认识,但我对“环境保护”对于今日之中国意味着什么还是有一些粗浅的认识的,因而我未犹豫就来到了我现在服务的机构——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P2-5 序言 2000年开设的中国诊所法律教育课程以让学生在变革的社会中学习法律,在办理免费的具有法律援助性质的案件中培养学生的公益法律服务意识和责任感为教学目标。诊所课程的开设在选修诊所教育课程的法学院校的学生中引起较大的反响,也吸引了一批学生在毕业后致力于公益法律服务的工作。 2008年,在诊所法律教育已经进入第九年之时,在中国法学会的支持下,诊所教育专业委员会(CCCLE)正式立项,调查和研究如何使法学院的公益法律服务教育在社会现实中得到延续,如何使法学院的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延续公益服务的热情,把这些学生送入公益法律服务机构中继续从事法律援助与公益法律服务工作,并为这些学生搭建一个从事公益法律服务的平台的问题。2009年4月,《公益法律服务志愿者项目》得到了中国法学会的正式批准,2009年9月,第一批志愿者加入项目,开始从事在各个法律援助机构的工作。 从事公益法律服务工作是光荣而艰巨的,志愿者面对的社会相对校园而言并不是完美的,但正是这样,中国需要法律援助制度、需要有人关注和献身公益法律服务,因此公益法律服务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不仅学校有教育的责任,而且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作为教师,我们始终关注着这些年轻的志愿者们,诊所教育专业委员会作为项目的主持方指派了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对志愿者进行指导并作为他们坚强的后盾,与志愿者一起共同关注公益法律服务中的社会问题。志愿者就职的公益法律服务机构中,有大量优秀的公益法律服务律师,从他们身上,志愿者学到了有益的律师执业知识和经验,学到他们具有的社会责任感、感受他们长期从事公益法律服务工作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一年多来,我们看到了项目中的志愿者的成长,也看到了项目的成果,这本即将出版的书就是项目的成果之一。这本书中的故事承载了忘愿者们的感动、感恩、责任和爱心,也希望能够感动和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公益法律服务事业,关注公益法律服务人才的培养。 后记 作为这本书的组稿、编辑和统稿者,我并没有像在看完我的研究生论文时一样如释重负,也没有像看学生论文那样在文中清楚地注明修改的标记、理由以及引导,因为在阅读和编辑完全书的稿件后,我似乎已经不在乎作者们在文章中的错别字、语言逻辑的不通、文章结构和标题的不恰当等不足,对于这本特殊的书而言,这些其实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这本书的稿件全部来自在法律援助机构工作的青年志愿者们和年轻的律师们。这些文章的表达各种各样,语言也并不处于同样的层次和水准,但是这些文章的共同点在于:它们真切地表现了这些志愿者和年轻律师对公益法律服务的真实感受、激情、理想以及对社会的爱、感恩和责任。这些文章真的真的感动了我,我为这些年轻的作者们感到骄傲,我希望这本书也能感动它的每一位读者。 和书中所有的志愿者一样,我也清晰地记得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诊所教育专业委员会主持的“公益法律服务志愿者项目”的开始以及到现在的每个重要的环节和活动:从项目志愿者的招聘、选拔、面试开始,我就与大多数志愿者认识;我也记得到他们所服务的机构进行访问,听到机构的律师前辈对他们的赞许和坦陈他们的不足;我当然记得在项目中的培训前后,我可以定期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在培训会中我又可以真切地感受在他们之间以及他们与指导教师和律师之间的积极互动中碰撞闪现的思想火花。 一年多以来,这些志愿者从青涩逐渐变得成熟;从幼稚逐渐变得老练和从容;从单纯的“愤青”逐渐变成理智的思考者;从一味的抱怨社会的不公正逐渐变成以自己的行动努力去纠正这些不公正;这一切的变化真的让我和所有的项目指导老师为他们感到骄傲。而这些志愿者们在这变化过程中经历的艰辛、委屈、坚定和不放弃也一次次感动了我。读完这些文章,我的心与这些志愿者们一起欢喜、一起流泪、一起悲伤、一起坚定。 我记得曾经与这些志愿者们多次谈到:你们也许不是同辈中学习成绩最好的优秀学生,你们可能还不是被社会公认的“大律师”,但你们的优势在于你们有参与公益法律服务的热情和勇气,有对社会弱势人群的关爱和关注之心,这种优势一定会化作你们的力量;我也记得我曾经与这些志愿者多次谈到,人的一生中有些旅程你们会忘掉,有些旅程却会铭记一辈子,你们选择的做公益法律服务工作的两年,我相信就是值得你们一辈子记忆的人生旅程。现在,我从这些文章中看到了这些讨论的印记,看到了这些志愿者们的成长,看到了他们为自己人生中这一次选择的骄傲和自豪。 当我在结束这篇编辑后记时,我和所有的志愿者一样,心中充满了感谢。感谢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中国法律诊所教育专业委员会主持和全力支持这个项目,感谢接受志愿者们工作的各法律援助机构以及从事法律援助的前辈律师,没有你们对这些志愿者的指导,他们不会这样快成长;感谢福特基金会和公益法研究所支持和帮助了这个项目并多次参加我们的研讨活动;感谢本项目中来自各校的指导教师:他们是武汉大学的李傲老师、中国政法大学的马宏俊老师、中国农业大学的于华江老师、北方民族大学的王银梅老师、北京理工大学的郑晓静老师以及黑龙江政法干部管理学院的石贤平老师,有了你们的积极参与,才使志愿者能够延续学校的教育模式,随时与你们交流并更快地成长;感谢全体志愿者,是你们让我们感受到公益法律服务的魅力和力量,感受你们成长的快乐和烦恼,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个项目的真正意义;感谢CCCLE秘书处原办公室主任屈小春女士,虽然她已经离开了cccLE的秘书处,但她始终将这本书的组稿作为自己的工作,给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也要感谢秘书处的其他同志,对项目管理所付出的努力。作为项目组织者的代表,我也希望这些志愿者的努力会产生社会反响,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法律援助和公益法律服务事业并加入到公益法律服务的队伍中,作出法律人应有的贡献。 陈建民 写于2010年11月12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