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先从中医文化学角度,谈及养生之道。其以历史典故、养生案例、轶事佳话,文人墨客的药诗、药联、药迷、药事,引入中医文化的自然属性。花鸟虫鱼,大千万有,既可入药,也可入诗,可见不仅是医易同源,医儒也是同流的。故自古以来,多称中医为儒医。
作者广征博引,探索揭秘,药学、史学、文学相互交融,使读者体味到中药的奥秘就在于其自然灵性。诗学融于药学,可令读者于怡情悦性之中倍加彰显汤药养生之妙。重点介绍了每味中药的保健功效,推荐一些简方、验方、组方及食疗方案,注有保健提示、用量用法、性味归经,便于读者在养生保健中具体操作。
本书汇集了159种日常生活中常用中药,按滋补抗衰、补血、理气止痛、温里助阳、祛痰止咳、祛风除湿、清热消炎、活血化瘀、平肝息风止痛、镇静安神、收敛固涩、驱虫泻下、止血凉血、解表药和健胃消食药分别罗列了其形态产地、传说故事、保健提示和便方推荐等。另外,还列举了400余种稍作加工可作药膳、100余种禁用于药膳的药物及90余种美容美体常用药物,供读者日常选用。全书图文并茂,雅俗共赏,适合中药界业内人士和酷爱探究中药渊源者阅读。
5.沙参
南北沙参逢原分,临床应用需认真。
人参补阳君补阴,识美志趣苦心文。
怯痰止咳益脾虚,虚热无汗去骨蒸。
教师演员养声带,傅氏妙方治头痛。
【形态采制】
沙参生于林缘灌丛、山坡及路边。沙参因适宜沙地而得名。与人参、玄参、丹参、苦参并列为五参,由于晒干后质轻内空泡,不像人参那样结实,故又叫泡参或泡沙参。吴普(华佗弟子)称其为白参。
近代名医张山雷《本草正义》指出:“沙参古无南北之别,清代名医石顽《逢原》始言有南北二种。”名医张石顽是清代人。其实,最早有“北沙参”之名记载的,当是明代医家倪朱谟的《本草汇言》一书。这一点可在江苏新医学院编的《中药大辞典》中得到证实。
南沙参属桔梗科植物,它包括轮叶沙参、杏叶沙参、阔叶沙参、线齿沙参、糙箩沙参,同属植物的根,古有识美、志趣、苦心、文虎、羊乳、羊婆奶、虎须、铃儿草、文希等雅名。《神农本草经》还有“知母”之名。《别录》称“地黄”。李时珍云:“不知所谓异物同名”。清代黄元御《玉楸药解》云:“山东、辽东者佳,色白,坚脆,迥异产地”。陈仁山《药物生产辨》云:“沙参产山东莱阳,挑选最好者装小箱而来。”泰山参亦南沙参之佳品。
沙参的形态,如轮叶沙参,多年生草本,根圆锥形,表面有环纹或纵纹,淡黄褐色;茎直立,高60~100厘米;单叶,常4片或6片轮生,披针形;8月开蓝、紫色钟形花,顶端集成锥花序;9~10月结蒴果。
北沙参为伞形科植物珊瑚菜的根,产山东、江苏、河北等地。根细长均匀。色白质坚者为佳。
【传说故事】
东汉末年医学家华佗的弟子吴普随华佗行医,一日见一少年的小腹及阴中引痛如绞,汗流满面,疼痛欲绝。华佗令吴普前往医之。吴普取出沙参捣筛为末,米酒送服一小匙而愈。华佗为吴而悦。又一日,一妇人白带甚多,吴普又用沙参为末,令每服二钱,米饮调下而愈。华佗问吴普用药之由,吴普曰:“自带多因七情内伤或下元虚冷所致。”华佗对吴普长进极为欣慰。
清代黄云鹄《粥谱》云:“用沙参、粳米、冰糖煮粥,润肺养胃,热病口渴有效。”
清初傅青主认为,骨蒸有汗宜牡丹皮,骨蒸无汗宜沙参,有汗无汗地骨皮均宜服用。傅云:“用沙参补阴,原不入脑,今用于川芎之中而蔓荆、细辛,直走于巅,则沙参不能下行,不得不同群药入脑中。夫补其脑则风不能存,而脑自愈,头痛亦除矣。”他还强调,此方不能特治头痛,兼洽脑疼,无不神效。
【保健作用】
沙参性微寒,味甘,归肺、胃经,是补养之良药。古人将沙参与人参并列,认为人参补五脏之阳,沙参补五脏之阴。金代张元素云:“肺寒者用人参,肺热者用沙参代之。”
南沙参清肺火、益肺阴兼有热风感冒而肺燥热者,即气虚感邪在表,可用补肺气、止咳化痰;北沙参多用于养阴清肺、生津益胃,有外感者不宜用,滋养肺胃之阴生津,表邪未尽不宜早用。处方中只书“沙参”者均指北沙参,如需用南沙参需要说明。
沙参生津,补肺阴,清肺火,凡肺热燥咳、久咳、咯血都可服用;沙参可养胃阴、生津液,对热病伤阴、胃燥、咽干、口渴者亦佳,但虚寒者忌服。
【便方推荐】 (1)沙参15克,玉竹10克,麦冬10克,天花粉3克,地骨皮6克。水煎当茶饮。对教师、歌唱人员恢复声带疲劳、防治声音嘶哑、护喉效果好。
(2)沙参、百合、莲子、炒白扁豆各10克,怀山药12克,冰糖适量。水煎服。可适合于高温作业、口干、乏力、不思饮食者。
(3)南沙参15克,冰糖适量。养劳嗽痰血。
(4)北沙参、川贝母、麦冬各15克,秋梨汁30克,加冰糖制膏。每13 3次,每服15克。可治阴虚燥咳。
【保健提示】
(1)虚寒证忌服。
(2)反藜芦。
(3)煎服用量10~15克,新鲜者15~30克;入散用量3~6克。
6.鳖
水底夏爱凉,土隐冬眠床。
性残常类撕,雄扁尾较长。
用鳖多食疗,南宋鳖蒸羊。
畸特不能食,食前需提防。
软坚散结好,消瘢痞腰良。
曹氏定黄灵,贫血变健康。
【传说故事】
鳖又名“甲鱼”、“团鱼”、“河伯从事”。《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的鳖甲是一味古老中药。《本草纲目》记载,甲鱼为“守神”或“神守”。据《本草纲目》云:鱼满三千六百,则蛟龙引之而飞,纳鳖守之则免,故鳖名守神。古籍记:“卵自孵化而出,性畏隙光。暴之日光无恙,置隙光之下辄死”,“鳖,蚊虫叮之必死”。这些均是无据之谈。
鳖性贪食,缺饵时相互撕咬。畸形鳖如三足赤腹、赤足、头足不缩、其目凹陷、腹下有王字或卜字、过大,山上(旱鳖)有蛇纹等,均有毒不能食。《庚巳编》载:“太仓民家得三足鳖,命妇烹,食毕入卧,少顷形化为血水,只存发耳。邻人疑是其妇谋害,讼之官。知县黄延鞫问不决,乃另取三足鳖,令妇如前烹法,取死囚食之,入狱亦化为血水,其冤遂决。”《尔雅》云有三足鳖叫“能鳖”,误食杀人。前人在煮鳖时,不能同苋菜同食。不能与猪、兔、鸭同食,不能同芥子同食,不能与薄荷同食,这些乃古人之言,仅作参考。
另云:“鳖纯雌无雄,它与蛇及鼋为配,产卵于夏,产毕就独自渡河,隔水望之。”这均属于无科学依据之言,不足为据。
在名著《红楼梦》中,有用“定黄丹”为一大嫂治病之例。大嫂二十有二,出阁二年,近两个月月经逾期,头晕眼花,少食懒言,泛泛欲吐,心悸心慌,肢冷畏寒,脉细弱,但少阴脉稍盛。用定黄丹,每日2次,每次10丸。定黄丹具体做法:用活鳖一只重二斤,炼蜜二三斤,将甲鱼洗净不去内脏,用绳子缚住放在阴阳瓦上一边焙一边刷蜜,直到焙脆再碾细末,加蜜为丸,梧桐子大,用于气血两虚患贫血病者。
南宋《梦粱录》中的“鳖蒸羊”做法:雄鳖一只,宰杀,去内脏、嘴尖、爪尖,洗净沸水烫去白膜,肚子向上放在碗内,撒上姜片、胡椒、白糖、盐、绍兴酒,四周放上炖至四成熟的羊肉150克,倒人原汁羊汤,上蒸笼至酥烂即可。
【保健功能】
鳖甲性平、味咸,归肝、脾、肾经,入肝脾血分,能滋阴退热。既能治疗虚痨热、骨蒸盗汗、阴液耗损、夜热早凉之症,又能软坚散结,治疗久疟、血吸虫病、黑热病之肝脾大、腹中瘀块,妇女血瘀、闭经。
鳖是中老年及病后体弱者滋补佳品。鳖肉滋阴凉血,每100克含蛋白质15.6克,脂肪10克,糖类1.6克,灰分0.9克,钙107克,磷135克,铁1.4克,维生素B10.62克,维生素B20.37克,烟酸3.7克。
【便方推荐】
(1)活鳖1只,去内脏洗净,泥封火煅后,连壳食用。可用于肝硬化。
(2)常食鳖肉,益阴镇静,用于治疗癫痫。
(3)鳖肉250克,纳人猪肚内,微火炖熟,分3次服。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
(4)鳖血、黄酒、开水各等份,冲散搅匀,乘热饮下,用于治疗肺结核低热。
(5)鳖肉250克,百合30克。一同煮食。用于治疗产后大出血、大便秘结。
(6)活鳖1只去内脏,与枸杞子30克,文火煨熟食之。用于治疗妊娠腰痛。
(7)鳖头烧焦研细末,每次1.5克,每日3次。用于治疗子宫下垂。
P10-13
《百草养生逸闻》一书,首先从中医文化学角度,谈及养生之道。其以历史典故、养生案例、轶事佳话,文人墨客的药诗、药联、药迷、药事,引入中医文化的自然属性。花鸟虫鱼,大千万有,既可入药,也可入诗,可见不仅是医易同源,医儒也是同流的。故自古以来,多称中医为儒医。本书作者广征博引,探索揭秘,药学、史学、文学相互交融,使读者体味到中药的奥秘就在于其自然灵性。诗学融于药学,可令读者于怡情悦性之中倍加彰显汤药养生之妙。倘一已有所得,诉诸亲朋好友,家室亲人,又可升华人类的真挚感情、深厚友谊、纯洁爱情、崇高信仰、高贵精神、良好愿望,令人振奋向上、愉悦爽朗、高雅潇洒、驱愁解郁,达到养性养生目的。这是本书的第一大特色。作者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每味中药的保健功效,推荐一些简方、验方、组方及食疗方案,注有保健提示、用量用法、性味归经,便于读者在养生保健中具体操作。这是本书的第二大特色。
最后,还附有400余种稍作加工可作药膳、100余种禁用于药膳的药物和90余种美容美体常用药物供读者日常选用。
略阅全书内容,深感其集学术性、艺术性、知识性、资料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身,诗文图并茂,雅俗共赏,妙趣横生,拓宽了药物养生的新思路,故乐为推介。
此为序。
海南省中医院院长 林天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