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梓新在这本《民主是个技术活儿》中躲开了概念上游戏,不再陷进无休止的辩论,而是从具体和技术的层面,剖析英国这个老牌的民主国家,历经七百多年的民主实践(大宪章是1215年颁发),在今天这一刻是如何操作。他趁着在英国留学之便,近距离观察当代英国人的民主,发现这其实是一套细密的技术活,它的价值观融进了具体行动的层面,变成了一种生活的方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民主是个技术活儿(英国民主生活走笔)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
作者 | 李梓新 |
出版社 | 南方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梓新在这本《民主是个技术活儿》中躲开了概念上游戏,不再陷进无休止的辩论,而是从具体和技术的层面,剖析英国这个老牌的民主国家,历经七百多年的民主实践(大宪章是1215年颁发),在今天这一刻是如何操作。他趁着在英国留学之便,近距离观察当代英国人的民主,发现这其实是一套细密的技术活,它的价值观融进了具体行动的层面,变成了一种生活的方式。 内容推荐 《民主是个技术活儿》是一本关于英国选举政治的书。 英国的民主实践,一路走来,累积了不少正面与负面的经验,都是人类的重要遗产,也是中国人所不能忽视的。 要解开中国民主的悬念,英国的经验是一面躲不开的镜子,照出我们可以后来居上的信心。 李梓新在这本《民主是个技术活儿》中从具体和技术的层面,剖析英国这个老牌的民主国家,历经七百多年的民主实践(大宪章是1215年颁发),在今天这一刻是如何操作。 目录 序 自序 威斯敏斯特 女王的权力 下面有请卡梅伦先生出场 上议院:一落千丈的贵族政治 下议院:政府的问责者 议员的发票 政治游说:议员的考验 大选来了 谁可以是议员候选人? 选区风云:如何把英国划成650个豆腐块 英国式竞选 大选花费:人均1英镑 社交媒体和电视传媒角力的大选 决定投票走向的“无形之手” 保守党:老大哥的大起大落 工党:一枚社会主义滚石 自民党:一个小三的成功入阁 弗里尔:一名同性恋者的竞选之路 吴克刚:竞选英国议员的广东人 李泽文:最英国化的华裔候选人 投票日:漫长的一天 悬浮议会:吊住了谁? 寻找最公平的选举制度 未来的对决:英国政坛的60后 卡梅伦的低薪与遇冷的公务员 大社会,小政府? 占住者与社会公屋 公费教育与精英教育 英国医疗:免费午餐还能持续多久 英国的华人生活 跋 试读章节 众人觐见过女王就座之后,女王就要开始宣读年度的政府施政纲领。2010年5月25日,新一届议会开幕之日,当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戴着金丝眼镜,颤巍巍地宣读卡梅伦和克莱格的联合政府施政纲领时,可能她自己都感到沧海桑田。建设宽带网络这样的话语从女王口中说出看起来有时空错乱之感。自1952年登基以来,她已经任命了11位首相。那么多面孔从她面前滑过,唯有女王一脸平静。 像文章的开头谈到的,首相与国王之间的关系,有时是无比微妙的。 首相是平民投票选出来的,但需要女王确认和任命。这虽只是一个形式,但王权借此在英国得到了沿袭和尊崇。今日这样的局面,是英国历史上王权和民主斗争与妥协的结果。 封建君主制带来暴力反抗,在世界各地几成必然,英国也不例外。当奥利弗·克伦威尔在1649年把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之时,王权在英国暂时画上了一个戛然而止的句号。然而过度的激进会使历史出现倒退,克伦威尔的刚性统治只维持了11年,便被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上台的詹姆士二世实行集权统治,还试图恢复天主教为英国国教。这同100多年后,法国大革命中罗伯斯庇尔将路易十六斩首并实施雅各宾专政过后,法国出现的却是独裁君主拿破仑这一幕如出一辙。 信奉新教的托利党和辉格党人,秘密地把詹姆士二世的女婿威廉从荷兰请来,实施了1688年的“光荣革命”,将威廉奉为新国君,即威廉三世。威廉能上位,当然需要和政党们妥协,于是签订了《权利法案》,规定国王不能否决议会颁布的法律,国王也要像臣民一样遵守法律,内政大权全部交给下议院推选出来的首相。不可侵犯的“君权神授”成为历史尘埃,而王室通过让权的妥协,得以保存自身的传统,并将英国整个社会的文化礼仪传承下来。 对于君主立宪制的讨论,学界褒贬不一。有的认为是民主改革不彻底的产物,因为世袭制度在21世纪的今天显得有点不合时宜,而且王室拥有的特权和富裕资财也是批评的目标之一。在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深受爱戴。但尚存的90多位世袭上院议员,一直饱受攻讦。卡梅伦政府甚至可能会改革取消上院的世袭制。 支持君主立宪制的人士则认为这个制度避免了波动不安的暴力革命,国民对数百年来形成的固有文化传统的尊崇,是一种共同价值纽带,这种传承保持了社会的安定。甚至还有学者对中国当年的君主立宪制实验的失败表示惋惜。 对于英国人来说,这是他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天然制度。王室给他们提供不少茶余饭后的谈资,无论是查尔斯王子与卡米拉之问的旷世之恋,还是哈里王子的年少秃头,抑或黛安娜王妃的香消玉殒,小报们都大肆炒作。女王本人更被搬上银幕,描述她和托尼·布莱尔如何共渡时艰。这部名叫《女王》的电影实际上为女王的形象加分不少。 2010年夏天白金汉宫最吸引人的展览,名字叫做“女王的一年”,里面用各种物品和图片展出女王在一年里繁忙的工作:接见外国使节,举办夏季午餐会,到全国各地进行亲民活动,甚至还到站台视察伦敦地铁。有一个橱窗专门展出了她花样百出的礼帽。因为她每次活动戴的礼帽几乎没重样过。 而对于女王来说,一年里最重要的事是在圣诞节时向全国臣民发表《圣诞文告》,这是女王每年唯一一次和民众的直接沟通,由电视进行直播。女王的父亲乔治六世曾在二战时的圣诞节鼓动全国军民团结抗敌。《圣诞文告》这也成为国王与臣民进行情感联系的纽带。2010年底,这段故事被拍成电影《国王的演讲》在全球热映。大概物以稀为贵,《圣诞文告》电视直播通常有超过千万的观众收看,远超过一般的议会辩论。而这代表了英国国民对女王的拥戴和热爱程度。P23-25 序言 如果从谷歌来搜索中文“民主”二字,会立刻找到超过三千万的条目,反映民主的讨论在中文的世界满坑满谷,但怎样将这概念和价值落实到中国人的社会,还是一个巨大的悬念。 我的年轻朋友李梓新就在追寻这个悬念。他躲开了概念上游戏,不再陷进无休止的辩论,而是从具体和技术的层面,剖析英国这个老牌的民主国家,历经七百多年的民主实践(大宪章是1215年颁发),在今天这一刻是如何操作。他趁着在英国留学之便,近距离观察当代英国人的民主,发现这其实是一套细密的技术活,它的价值观融进了具体行动的层面,变成了一种生活的方式。 这也带来重大的启示,民主不仅是谈出来的,也是一点一滴的,从具体的生活上着手。那些七百多年来的民主追求,波澜壮阔,历尽沧桑,不仅是殿堂上的变化,也是江湖上的共鸣,而最后都要落实到生活的细节,在技术上有操作性,才可以持久不衰。 而这一切的先决条件,在于拥有一个法治(Rule of Law)的社会,确保大家都可以遵守这个游戏规则,崇尚法治的精神,而不是只有法律条文的法制(Rule by Law)。无论是公权力还是私权力,在法律的面前都是平等,都可以在法庭上进入诉讼程序。个体之间的关系,都会受到程序正义(Due Process of Law)的制约和保障。 而民主的成功,最後还是要回归到人的本身。这就取决于教育和媒体。每一个公民的知识结构和信息结构,都影响到参与政治过程的品质。没有良好体质的社会,也就不可能有良好气质的政治。一些拷贝英美民主的国家,从印度到菲律宾,都是只有形似而神不似,画虎不成反类犬。关键就是在教育与媒体方面,没办法建立一个强大而成熟的公民社会,也没有法治的保障。民主只是一个标签,没办法阻止贪腐和滥权。绝对的权力,以民主的名义,变成一头怪兽,吞噬社会的正义。 社会的正义离不开资源的分配。这就牵涉到阶级之争。英国既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各种社会主义理论激荡的平台。马克思就是在英国写出他对资本主义批判。而今天种种左翼的思潮和著作,都可以在英国出版,但除了思想上的探索,英国的福利政策,历经工党及左翼政党的冲击,从基础教育到公共医疗,都非常重视,也保障了基层民众和中产阶级的利益,尽量让国民拥有平等的机会,创造多元化的的人才流动的渠道,避免向权贵阶层倾斜。 在英国这样的民主社会,并不能说贪腐就从此绝迹,但它永远有一个机制来制约,有一个媒体的监督,来防止权力的滥用。让那些滥权的官员和机构,都难逃公众的责难。 媒体就像一面照妖镜,照出那些让人痛恨和尴尬的滥权。伦敦的舰队街,也是报业的集中地,其实就就是这面镜子的总部,发挥了第四权的角色,与行政、立法、司法的三权鼎足而立。 从英国的历史看,民主最後的成就,还在于领导人的气质与胸襟。丘吉尔领导英国在二战击败纳粹德国,但丘吉尔本身却在战后的选举中落败,二战时雄霸天下的首相,一九四五年黯然下台,但他却一点也没有失去了对民主的信心,反而是自我调侃说:人民对领袖的无情,就是一个伟大民族的特征。 丘吉尔后来在一九五零年的选举中卷土重来,重登首相宝座,做了五年。他并且以写作二战的战史,赢得了一九五三年诺贝尔文学奖。这都是英国民主发展的佳话,也展示民主所需要的政治文化,要有一种容忍的精神,更要有民主素养的领袖。 但国内民主也往往是海外殖民的源头。丘吉尔的保守党在战后处理印度、马来半岛等地独立的问题时,就难舍帝国主义的价值观,引起了国际进步力量的围剿,也被国内左翼势力所攻击,而最终要让这些殖民地独立,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国,分崩离析。这也显示英美等民主国家的内部民主,却往往是对外霸权的基础,内外有别,也因此造成二战后第三世界的反弹,即使在冷战之后,还是今日国际关系的矛盾根源。 英国的民主实践,一路走来,累积了不少正面与负面的经验,都是人类的重要遗产,也是中国人所不能忽视的。要解开中国民主的悬念,英国的经验是一面躲不开的镜子,照出我们可以后来居上的信心。 (作者是《亚洲周刊》总编辑) 后记 这本小书其实写不完英国绵延近千年的民主进程,也写不完当今英国社会上下纵深。它像是一部意犹未尽的小品,期待读者的接力,也期待我自己将来的继续探究。 而它最终能愿望成真地出版,我有很长的感谢名单要列。 首先要感谢一直陪伴我的家人。在伦敦的一年是一场奇妙的时光之旅。它是一场适时而来的“壮游”,开启的是视野、生命的可能性以及人生中自己或许还未觉察的新方向。这一切是太太和儿子与我一起在异国相互扶持经历而来的。至今还难忘在伦敦长年的低温里,在东芬奇利的Bernard Johnson House宿舍电视房里,于深夜开着破旧的惠普笔记本奋战书稿。从窗外望过去,我们那有着巨大落地窗,正对一片草坪的房间经常还亮着灯。那是太太在等我回家,也是鼓舞我继续写作的灯光。也难忘我写作时常去的马斯维尔社区图书馆,那里虽然空间逼仄却有免费无线网络以及礼貌、清静的环境。还有给我提供了很大帮助的伦敦大学图书馆,那其实是一座校际图书馆(伦敦大学其实是由多个独立的大学院校组成),但它对每个学生都一视同仁,帮助有加。还要感谢陪伴了我一年的照相机,帮我留下了伦敦不少美好瞬间,也在采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部分照片在这本书中得以向读者呈现一个更真实的英国。 随着毕业、迁徙,这本书的后期写作一直在动荡状态中进行,是太太给我不断的鼓励和鞭策,使一个民主政治的门外汉能够坚持写完这本粗浅的入门书,为英国的这一年留下厚重的记忆。 还要感谢我远在家乡潮州的父母。他们一直默默关注我的动态。因为这个需要他们学会了使用电脑上网,看博客、看新闻,和我们视频聊天。父亲虽然一直敲打我在政治研究上要谨慎,但他也在半年前开始看韩寒的博客并大加赞许。我想这就是互联网的力量吧。它的持续发展能让文明和价值观传播得更深入,打破时代和年龄的鸿沟。 作为近几年来在我个人发展上的引路人,香港大学的陈婉莹教授令我获益良多。是她把我带上了这条向国际化靠拢的道路。正是她的决定,让我有到美国亲身采访总统大选的机会,也使我对民主政治的研究产生了初步的兴趣。 我在伦敦大学学院的授业导师David Hudson,Jennifer Hudson,Ben Worthy,Meg Russell向我开启了政治科学学术世界的大门,让我这个来自遥远东方国度的驽钝学生能在年过三十后接触到另外一个新世界。 在此还要特别感谢南方日报出版社副社长谭庭浩先生、编审梁建华先生。我们之前已经在我的第一本著作有过愉快的合作。这本书能够顺利出版,有赖于他们的慧眼和爱护。特别是梁建华先生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校读。 此外要感谢上海《东方早报》国际部魏星主任和杨小舟编辑。本书的部分文章曾以专栏形式发表在他们的版面,读者的反馈使我能够对文章不断进行改进。 最后还要感谢我们在伦敦的邻居吴晓玲和陈劲松夫妇,他们在伦敦生下了一个可爱的男孩。伦敦的日子是美好的,正因为有这样一些朋友相互帮助。 现在,一闭上眼,我经常能嗅到伦敦的味道,那是一种清冽的、规范的,又富有人情味的味道。我也经常梦回东芬奇利那不甚宽阔却充满阳光和美丽小店的High Road上,耳畔响过北线地铁有节奏的铁轨碰击声,灵魂便随即上车,一直通往伦敦最中心的特拉法加广场去,南瞰威斯敏斯特,西望白金汉宫,身躯混迹在从世界’各地而来的人群当中。 2010年11月21日 定稿于上海徐家汇 书评(媒体评论) 我的年轻朋友李梓新就在追寻这个悬念。他躲开了概念上游戏,不再陷进无休止的辩论,而是从具体和技术的层面,剖析英国这个老牌的民主国家,历经七百多年的民主实践(大宪章是1215年颁发),在今天这一刻是如何操作。他趁着在英国留学之便,近距离观察当代英国人的民主,发现这其实是一套细密的技术活,它的价值观融进了具体行动的层面,变成了一种生活的方式。 ——邱立本(《亚洲周刊》总编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