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所选为《道德经》传世通行版本。原文共5500余字,包罗了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以及立身处世、治国安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并对其进行了注释、翻译与评析,使有些古奥难懂的内容变得通俗易懂,适合广大读者阅读、鉴赏。
当你读完《道德经》原文、注释、译文和评析后,想必大家对老子的思想会有一个概略的认识,对博大精深的道家理论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古代中华文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本书由老子编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道德经(珍藏版)/国学经典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春秋)老子 |
出版社 | 吉林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道德经》所选为《道德经》传世通行版本。原文共5500余字,包罗了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以及立身处世、治国安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并对其进行了注释、翻译与评析,使有些古奥难懂的内容变得通俗易懂,适合广大读者阅读、鉴赏。 当你读完《道德经》原文、注释、译文和评析后,想必大家对老子的思想会有一个概略的认识,对博大精深的道家理论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古代中华文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本书由老子编著。 内容推荐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当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由老子编著。 目录 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第三章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第四章 挫锐解纷,和光同尘 第五章 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第七章 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第八章 夫唯不争,故无尤之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第十章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 第十一章 有之为利,无之为用 第十二章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第十三章 宠辱不惊,乃真贤士 第十四章 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第十六章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第十七章 犹其贵言,功成事遂 第十八章 国家昏乱,有忠臣也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者,全而归之 第二十三章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第二十七章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第二十八章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 第二十九章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第三十章 善果而已,不以取强 第三十一章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第三十二章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第三十四章 终不为大,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 道之出口,乎其无味 第三十六章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第三十九章 以贱为本,以下为基 第四十章 无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第四十二章 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第四十三章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 第四十四章 知足知止,可以长久 第四十五章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第四十六章 知足之足,常足是也 第四十七章 不见而时,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第四十九章 圣无常心,德善德信 第五十章 出生人死,顺其自然 第五十一章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为天下母 第五十三章 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第五十四章 善建不拔,善抱不脱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第五十八章 祸兮福倚,福兮祸伏 第五十九章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第六十章 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第六十一章 各得其所,大者谦下 第六十二章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第六十三章 终不为大,能成其大 第六十四章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第六十五章 与物反矣,至于大顺 第六十六章 为百谷王,其善下之 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用人之力 第六十九章 抗兵相若,哀兵必胜 第七十章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不知知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何以惧死 第七十五章 民之难治,上之有为 第七十六章 强大处下,杀弱处上 第七十七章 为而不恃,功成不处 第七十八章 弱之胜强,杀之胜刚 第七十九章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至治之极 第八十一章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试读章节 参天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著的将会遭受损害。 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著所以也不遭受损害。 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 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 圣人按照万物的自然属性去帮助它们成长和发展,不会妄加干预。 评析 老子依据他对人生的体验和对万物的洞察,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许多人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老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没有保持事情初始时的那种热情,缺乏韧性。如果能够做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认为,一个人要发挥智能或技能的最佳状态,只有在心理平静的自然状态下才能做到。总之,在最后关头要像一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出现失败的事情了。 在本章的第二个部分中,老子运用三个排比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由此,再看一下荀子《劝学篇》中所写的这几句话:“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见,他们在思想观点上有某些相同或承继关系,或者说,荀子吸取了老子的这一观点。但接下来的结论,荀子与老子不同。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积极进取的主张;而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 雨滴石穿,并非依靠猛劲儿,而是靠持之以恒地滴落;千里之行,并不是一天到达的,而是一步步坚持不停地向前迈动的结果。所以,我们要依靠大道的自然规律,不要强求,只要坚持谨慎,就可以成功。 坚持是成功的关键。 彭端淑在《为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四川边远地区有贫富悬殊的两个和尚,都想到南海朝圣,富和尚几年间一直打算雇船顺江而下直到南海而最终没有去成;穷和尚却凭着一只盛水的瓶和一只讨饭的钵。,步行到达了南海并且胜利返回。 身处顺境的富和尚未到达南海而身处逆境的穷和尚却最终到达,这是为什么?根本原因就是穷和尚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有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定信念。如果不发挥这种主观能动性,没有这种毅力和信念,穷和尚到达不了南海,富和尚更到达不了南海。 即使是真的有些愚,只要坚持,也能成功。 我国明代的张溥,他小时候很“笨”,别人读一会儿就能背下来的东西,他往往要读几十遍才能背下来。但是,他并没有灰心,每拿到一篇文章,先认真抄一遍,校正好,再大声朗读一遍,然后烧掉,接着再抄。这样,一篇文章往往要抄六七遍。后来,他逐渐变得文思敏捷,出口成章,26岁时写下了名扬天下的《五人墓碑记》。 以下的实例相信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故事 建安五年,原是袁术部将的孙策,渡过长江,经营江东地方。经过几年的苦战,终于占据了江东的大片土地。这时,孙策听说曹操与袁绍战于官渡,相持不下,便准备率军渡江北上,乘虚袭击曹操的老巢许昌。 孙策能征善战,当时有“小霸王”之称。他准备率兵攻击许昌的消息传到曹操大营之后,引起了曹军诸将的惊恐,给久战官渡不下的曹操带来了一道难题。 曹操也精于权谋,然而这一次却使他计无所出。他考虑到:如果现在舍去袁绍,来日再兴师征讨,势必要耗费更大的精力,因此不能丢弃眼前这个歼灭袁绍的大好战机。但是,如果继续屯兵官渡,而孙策果真渡江北上,许昌守备空虚,很可能失守。许昌一失,则根基动摇。 曹操进退两难,举棋不定。这一切,都在郭嘉那犀利的视线之中。 郭嘉,字奉孝,是东汉末年曹操身边的著名谋士。他素有济世安民之志,多谋善断。最初,他投奔割据北方的袁绍,但他很快看出袁绍徒有虚名,只是一个优柔寡断、不善于用人而难以成就大业的庸主。于是,便毅然离开当时在军事上还占有很大优势的袁绍,转而投奔曹操。P274-275 序言 中华民族有着举世无双的五千年辉煌历史,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辈先人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束之高阁的文章典籍到古墓荒野的钟鼎陶瓷,从穷乡僻壤中的秦砖汉瓦到古墓荒野里的甲骨龟板,从洞天福地的名胜古迹到烟雨寺庙的悠远钟声,处处都可以见到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这些宝贵文化使得中华民族始终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l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虽然篇幅不长,却论述精辟,思想深邃。其内容重在详尽论述作为宇宙本体、万物之源和运动规律的天道,并将这种天道用以关照人道,指导治国和修身,直面现实社会,内容涉及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等诸多方面。 李耳(约前57l-前471),字伯阳,又称老聃(dan),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安徽涡阳,河南鹿邑互有争论)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后人称其为“老子”。 《道德经》是为老子所著之书。老子之伟大在于《道德经》之伟大,《道德经》之伟大则在于它以短短五千言而让后人以实在说不清有多少万言的文字去诠释它,而且永远地言犹未尽。《道德经》没有西方古典哲学的那种逻辑的严密和语言的思辩;没有同为东方古典哲学的佛学那种有如身临其境的虚幻和浪漫;也不似同为国学经典的儒学那么现实实用和直截了当。它是以一种独特的思维所做的独特的哲学表达,它“大似不肖”。因此,在老子生前和老子死后的相当历史时期内,《道德经》都不如儒学和佛学那么彰显。而至于今,历史距老子已经二千五六百年,《道德经》之学却赫然而显,并且走出了国门,冲出了亚洲,走上了世界。 囿于学识水平。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我们诚恳地请求谅解,并希望读者朋友给出批评与指正,编者在此感激不尽。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