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欧洲离我们有多远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艳华//陈炎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从古希腊、罗马的文明曙光,到文艺复兴的艺术奇迹;从启蒙主义的百科全书,到巴士底狱的隆隆炮火;从波及世界的两次大战,到欧盟国家的历史性整合……欧洲给人类带来了多少次重大的文化冲击?闭上眼睛,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希腊废墟中的帕台农神庙、罗马圣城中的斗兽场、雨果小说中的圣母院、路易十四建造的凡尔赛宫、以及拿破仑时代的凯旋门……当然,还有那美丽的地中海,蓝色的多瑙河,终年积雪的阿尔卑斯山……

那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地方,也是一个近在咫尺的所在。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在维也纳大学任客座教授三年期间所写的文化随笔,其内容涉及到资源、人口、环境、道德、治安、政府、党派、制度、疆界、外交、种族、宗教、语言、民族、城市、教育、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作者一方面以人文学者的敏锐洞察力,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下审视欧洲社会的各种现象,并对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思考与阐释;另一方面,又借助优美的语言与诗性的叙述方式,超越了文化、民族、语言与生活方式的隔膜与对立,将自己对欧洲文化的亲身体验呈现出来,既给人们以思想上的启迪,又为读者提供了阅读上的快感,加上200余幅自拍的欧洲照片,对于读者了解欧洲文化、社会与生活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目录

引子:埋在心底的问号

上篇

 一、必要的理论准备

1.梁启超的“欧游心影”

2.辜鸿鸣的“中国精神”

3.梁漱溟的“三种路径”

4.陈序经的“全盘西化”

 二、遇到的实际问题

1.签证的烦恼

2.移民的问题

3.幸福的生活

4.生活的指数

5.生存的质量

 三、真切的生活感受

1.“穿”在欧洲

2.“吃”在欧洲

3.“住”在欧洲

4.“行”在欧洲

5.“玩”在欧洲

6.“乐”在欧洲

 四、奇异的风俗习惯

1.猫道、狗道与人道

2.卖淫、吸毒与人权

3.医院、公园与厕所

下篇

 一、资源:喝不尽的老陈汤

 二、人口:鼠疫柱引发的联想

 三、环境:作为艺术品的垃圾处理厂

 四、道德:人人都像雷锋一样

 五、治安:南欧与北欧的差距

 六、政府:市政厅顶上的小人

 七、党派:“左”与“右”

 八、制度:似曾相识的东德

 九、疆界:供人跨越的土地

 十、外交:战争与和平

 十一、种族:杂交优势

 十二、宗教:几种不同的信仰

 十三、语言:思维的工具与情感的桥梁

 十四、民族:傲慢与偏见

 十五、城市:并非梦中的巴黎

后记

试读章节

1.梁启超的“欧游心影”

1918年12月,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巴黎和会即将召开之际,著名学者兼政治活动家梁启超到北京拜谒了刚刚就任大总统的徐世昌,并与各国住京公使商洽了有关事宜,收集经费十万元,然后带着张君劢、徐振飞、蒋百里、刘子楷、丁文江等人,开始了长达一年的欧洲之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此次欧游的门的有二:“第一件是想自己求一点学问,而且看看这空前绝后的历史剧怎样收场,拓一拓眼界。第二件也因为正在作正义人道的外交梦,以为这次和会,真是要把全世界不合理的国际关系根本改造,立个永久和平的基础。想拿私人资格将我们的冤苫,向世界舆论申诉申诉,也算尽一二分国民责任。”(《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三)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他勘察了欧洲战场,旁听了英国议会,在“万国报界俱乐部”邀请他出席的宴会上发表了激情洋溢的爱国演说,同时也不失时机地拜会了包括威尔逊和柏格森在内的社会名流。正像他在给梁启勋的信中所说的那样:“数月以来,晤种种性质差别之人,闻种种派别错综之论,睹种种利害冲突之事,炫以范象通神之图画雕刻,摩以回肠荡气之诗歌音乐,环以恢诡葱郁之社会状态,饫以雄伟矫变之天然风景。”这一切的一切,使其在开阔眼界的同时也磨砺了批判的锋芒。当然了,一年的时间不可能使梁启超对欧洲的历史和文化有更多的理解和认识,个人的努力也无法改变巴黎和会有关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的两个目的都达到了,又都没有完全达到。但无论如何,一部著名的《欧游心影录》便随之而诞生了。

用今天的标准来看,这本旅行札记无论是在材料的选择上,在观点的陈述上,还是在语占的表达上,都显得有些粗疏甚至随意了。然而无论如何,它毕竟出自一位思想家兼学术大师的手笔,因而自有其高屋建瓴之处。在此之后,随着赴欧旅行的国人越来越多,有关欧洲的书籍也层出不穷。但那些后来的文字一般均出自两种人的手笔:或者是走马观花的作家,虽笔下牛花、洋洋洒洒,却常因生活经验不足而浅尝辄止;或者是旅居欧洲的常客,虽有会心之喜、切肤之痛,却常因文采学识不足而言不尽意;即或是二者兼备者如季羡林,其《留德十年》虽明白晓畅、婉转动人,但终因局限于一一己的人生体验而未能上升到文化反思的高度。与这一切不同的是,梁启超的出发点有着思想家的气度:“拿西洋的文明来扩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补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来成一种文明。”这种“中西文化化合”的主张尽管空泛而又粗疏,但毕竟比当时那些故步自封的“国粹派”和妄自菲薄的“西化派”显得公允。更何况,以梁氏学界领袖的地位和其亲赴欧洲的经验,《欧游心影录》便自然而然地引起了一场小小的轰动,并进而诱发了一场大大的论争。

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场小小的轰动和大大的论争是以“国内小气候”和“国际大气候”为背景的。所谓“国内小气候”,是指鸦片战争以来欧洲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依据黄远庸《新旧思想之冲突》中的分析来看,这种影响是分器物、制度、思想三个层向而步步推进的。面对器物层面的影响,同人掀起了“洋务运动”;面对制度层面的影响,同人掀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面对思想层面的影响,国人即将掀起的是“新文化运动”……而按照汤因比“挑战与应战”的理论模式,这种“影响”和“运动”的相互关系是一种典型的“挑战”与“应战”的发展模式,亦即中国文化在欧洲文化的挑战下通过更新而获得生存的可能途径。在这里,挑战者属于强势文化,应战者属于弱势文化,无论我们是否情愿,都不得不按照人家的规则将这场游戏进行下去。于是,思想界从“华夷之别”到“中体西用”,再到“全盘西化”之说的发展趋势,便成为最好的蜕明……可以这样推测,如果没有“国际大气候”的变化,这种“国内小气候”的发展趋势是不会有大的改观的。  所谓“国际大气候”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打破了资本主义的梦想和科学技术的神话。在此之前,经过“工业革命”后的西方人上普遍认为,科技进步不仅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可以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精神财富。可是,一场历时4年零3个月的世界大战,不仅使33个国家的15亿人口卷入无谓的厮杀,而且用最为现代化的方式夺去了3000余万人的健康或生命。而这场人类浩劫的发源地,恰恰是科学技术最为发达的“文明”所在——欧洲。这一切,不得不使那些心高气傲的“西方中心主义”者垂头丧气起来。

因此,与当时国内那些一味推崇“德先生”、“赛先生”,并试图“全盘西化”的青年才俊不同,作为老牌政治活动家的梁启超在欧洲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不能不带有冷静、怀疑、甚至批判的格调。一方而,他为西方民主政治公开竞争、坦诚辩论的场面所倾倒;另一方面,他又为巴黎和会瓜分战果、不辨是非的功利主义原则所震惊。一方面,他对于“欧洲百年来物质上精神上的变化,都是由‘个性发展’而求,现在还日日往这条道路上去做”的努力抱有信心;另一方面,他又对“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如今倒叫起科学破产来”的事实发出慨叹……

从某种意义上讲,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就像是一面镜子,一面虽残缺不全但却真实可靠的镜子。透过这面镜子,中国人不再仅仅从西方人的介绍中认识欧洲,而开始利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这片美丽而又丑陋的土地了。

从气象学的角度来看,单纯的冷空气和单纯的热气流都不会导致降雨,而当两种不同的气流碰到一起的时候,一场暴风骤雨便在所难免了。如果说,由梁启超《欧游心影录》所引发的话题还只是一场小小的轰动,像暴雨前的雷电一样;那么,由张君劢和丁文江所发起的争沦则是一场大大的论战,如滂沱大雨一直下到今天。就在前不久,我还看到学术期刊上登载有关这一论战的评论文章,可见其历时之久、影响之大了。

也许读者没有忘记,这张、丁二位不是别人,正是当年与梁任公共赴欧洲的两位追随者。有趣的是,他们回国之后不为别的,恰恰为欧洲之行所引发出来的科、玄对立问题而分道扬镳了。1923年2月14日,张君劢应邀来到清华大学,为那些向往欧美或即将出国的莘莘学子发表演讲。令人意外的是,这位刚刚从阿尔卑斯山上下来的学者非但没有渲染欧洲文化的高明之处,反而断言:“自孔孟以至宋元明之理学家,侧重内心生活之修养,其结果为精神文明。三百年来之欧洲,侧重人力支配自然界,故其结果为物质文明。”其结论是:“人生观问题之解决,决非科学所能为力。”(《人生观》)此后不久,丁文江杠《努力周刊》上撰写批评文章《玄学与科学——评张君劢的“人生观”》,由此拉开了“科玄论战”的序幕。

玄学派认为,科学的发展只能解决形而下的生计问题,它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解决人生观等形而上的价值问题;科学派认为,科学不仅是一种方法论,而且能建立一种世界观,包括礼教道德在内的人生价值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可以用科学的方法予以解释。玄学派认为,科学主义的泛滥,不仅不能给欧洲人带来真正的幸福,而且会给整个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因而需要用中国的玄学智慧未弥补欧洲文化的不足;科学派认为,中国的落后,正苦于科学精神的不足,我们至今尚未享受科学的恩惠,更谈不上科学的“灾难”。玄学派认为,只强调科学的力量而无视玄学的意义,将会使人沦为智能高超的动物;学科派认为,只鼓吹玄学的高明而无视科学的准则,将会使人变成妄自尊大的文化玩偶。

这场著名的“科玄论战”参与者甚多、影响面共广,它不仅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隐含着中国人在与欧洲文化的碰撞中何去何从的历史性抉择。

P3-6

序言

在西语中,Europe最初并不是指一块陆地,而是一个女人的名字。据希腊神话记载,大约在当今的黎巴嫩所处的中东地带,有一个叫做腓尼基的王国。国王的女儿美丽动人,名字就叫欧罗巴。借助那不勒斯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庞贝占城的壁画,我们今天还可以窥见这位女子面部高贵的容颜和胸部动人的曲线,难怪天神宙斯会为之而寝食不安呢。我们知道,在希腊神话中,宙斯并不是一个严于律己的宇宙主宰,为了女色他一向是不择手段的。于是他使出浑身解数,把自己变成一头公牛而将欧罗巴劫持到了克里特岛。在那片荒芜却富有浪漫气息的土地上,欧罗巴为宙斯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国王米诺斯。在那以前,中东地区的文明已经相当发达,而希腊半岛却处在尚未开发的荒蛮阶段。或许是由于爱情的种子激发了文明的灵感,米诺斯王朝渐渐兴盛起来,日后竟发展成了在人类文明史上举足轻重的欧洲。——这便是“欧罗巴”的由来:一个美丽动人的名字。

在文学家看来,这段人神之恋的故事充满了想象和浪漫的气息,是希腊神话的经典片段;在史学家看来,这段故事不仅美丽神奇,或许还隐藏着中东的殖民部落向西方迂徙的史实依据;在哲学家看来,神话传说自然不能当作史料看待,可它确实表达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当然,从解释学的角度来看,同一文本完全可以依据读者“期待视野”的不同而做出不尽相同、甚至完全不同的理解和闸释。就连我们这些既非文学家、亦非史学家、更非哲学家的普通读者也可以不断地阐释了去。

于是,便有了本书的话题。

欧洲离我们有多远?我问的当然不只是地理上的距离,还有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乃至思想情感上的距离。自鸦片战争以来,对于我们来说,欧洲似乎留下了一个复杂、费解、而又不忍释怀的情结:它既是文明的源泉,也是罪恶的渊薮;既是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发祥地,也是海盗、列强、殖民者的大本营;既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故乡,也是希特勒、墨索里尼的战场。

当今的学术界盛行比较研究,无论文学领域、哲学领域,还是整个思想文化领域,都有所谓中日比较、中印比较等等做不完的题目。当然,数量最多的还是中西比较。除了欧洲之外,中国人所说的西方自然也包括北美。然而,尽管当今世界的霸主地位已由欧洲转移到了美国,但是从文明演进的角度上讲,美利坚的新枝嫩芽无非是从欧罗巴的参天大树上滋生出来的。在埃及、印度、巴比伦的古代文明衰落之后,真正能够与华夏文化相提并论且具有强势地位的文明尺度只有一个,那就是以欧洲为血脉的西方文化。

从古希腊、罗马的文明曙光,到文艺复兴的艺术奇迹;从启蒙主义的百科全书,到巴士底狱的隆隆炮火;从波及世界的两次大战,到欧盟国家的历史性整合……欧洲给人类带来了多少次重大的文化冲击?闭上眼睛,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希腊废墟中的帕台农神庙、罗马圣城中的斗兽场、雨果小说中的圣母院、路易十四建造的凡尔赛宫、以及拿破仑时代的凯旋门……当然,还有那美丽的地中海,蓝色的多瑙河,终年积雪的阿尔卑斯山……早在我们踏上这片土地之前,在书本上、在图片中、在睡梦里早已不知将其温习多少遍了。

那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地方,也是一个近在咫尺的所在。

1998年秋季,当我受中国教育部的委派,到德语国家最古老的大学去担任客座教授的时候,这一在心底徘徊了许久的问题,便连同那张“申根签证”一起,实实在在地摆在了面前。凭着这张签证,我不仅在奥地利的首都生活、工作了三个学年,而且同前来探亲的丈夫和儿子一起周游了意大利、法兰西、德意志、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西班牙等国家的二十几个城市。后来,我又和朋友们一起游历了瑞士、捷克、匈牙利、希腊和土耳其。可是,直到今天,我还在不断地追问自己:欧洲究竟离我们有多远?

时间已近傍晚,买好了回国的返程机票,我本应搭乘地铁或电车旧到亚当街的寓所去收拾行李,可不知不觉地却在流光溢彩的维也纳街头流连起来。这是十分熟悉而又永远陌生的街景:古老的建筑、庄严的雕塑、亮丽的橱窗,一个街头艺人正在聚精会神地演奏着小提琴,一对老年情侣怀抱着一簇鲜花在漫步……这是一个伸手可触而又永远也不属于我的世界,它究竟离我们有多远?

有时候,我觉得它很远很远有时候,又觉得它很近很近;有时候,我觉得它虽然很远,但却越来越近;有时候,又觉得它虽然很近,但却越来越远……

后记

从刚一执笔开始,我便决意将它写成一本相当芜杂的书。它有点儿像日记、像随笔、像书摘,也有点儿像专著、像论文、像调查报告。它有的部分松散、随意,甚至拼贴了一些供人喷饭的趣闻、笑料,很有些信马由缰的味道;而另一些部分则持重、严谨,甚至运用了不少枯燥的数据、引文,很有点坐而论道的劲头。这样的写作倒不是为了迎合什么“后现代”的文体观念,而是由于三来的欧洲印象太纷繁、太复杂、太凌乱了。一方面,我试图保存这些感受的鲜活和灵动,不想用理论的术语将其抽干;一方面,我又不满足于停留在感觉经验的描摹上,而试图对这些经验加以提升和锤炼。这种太大的贪心难免会造成顾此失彼的局而,于是一种不伦不类的“多元文体”便不期然地出现了。或许读者不要把它看成是作者的无能,而要把它看成是本书的特点,于是诸君也可以一会儿躺着看、一会儿坐着看、一会儿站着看了。

需要指出的是,那些过于枯燥而富有学理的部分往往不是出自我的文笔,而是我丈大在帮我修改的过程中加进去的。说实话,我应该感谢这位合作者,他虽然只在欧洲生活了几个月,却以其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弥补了我的不足。为了修改这部书稿,他又乐此不疲地翻阅了不少资料。这样,他便可以沿着我的经验感受而生发开去,将具体的生活经验纳入跨文化的视野中加以反思。于是,他的加入,不仅使这本原本单薄的书变得厚重,而且使这本原本芜杂的书显得更为多样化了。

除了我丈夫之外,还应该感谢刘士林先生,如果不是因为他为出版社热心推荐的话,这本书也不知何年何月能够呈现在读者面前。此外,我还要感谢我的同事时伯荣、李国强、宋全成三位先生,是他们热心提供的照片弥补了我自家摄影的不足,为这部图文并茂的小书增添了光彩。

对于那些去过欧洲或与欧洲打过交道的人来说,本书或许可以唤醒某种切身的感受或美好的回忆,甚至希望帮助他们在那些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用而不知的生活细节处发现某种曾被遮蔽的“意义”;对于耶些尚术去过欧洲但却对其感兴趣的人来说,本书或许能够为其打丌一些眼界、开拓一些思路、引发一些思考,并希望帮助他们在认识欧洲、了解欧洲的过程中打破文化的隔阂、缩短文明的差距。我相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必然趋势,这两类读者都会越来越多起来。

张艳华

2009年7月1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0: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