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著名作家隐地说:“《爱上咖啡》是我读过所有和咖啡有关书籍中最好的一本。它颇有‘咖啡辞典’的架势,也很像一册‘咖啡百科全书’,举凡咖啡的一切常识、知识,这本书里都找得到。另一方面,它又是一册杰出的散文……”
本书是世界著名餐饮及咖啡大师毛永年、林莹夫妇的成名作,曾在中国台湾大受欢迎,被誉为“品味咖啡与美食的第一本书”,以唯美而富有情趣的文笔介绍了咖啡的传说,咖豆,咖啡研磨、烘焙和包装,以及咖啡的萃取的艺术、世界咖啡风情、咖啡经营的精神和咖啡发展的过去与未来……本书以无形的力量牵住了许多读者的心,带您步入咖啡世界。
世界各地虽然风景各异,民情不同,但咖啡似乎成为一种共通语言,无论到哪里,人们对于咖啡的喜爱似乎都是一致的,咖啡早已超越藩篱越过疆界,以无形的力量系住人们的心。 喝咖啡是一种满足,一种恬静,一种安适。 本书是国际著名餐饮及咖啡大师毛永年、林莹夫妇的成名作,曾在中国台湾大受欢迎,被誉为“品味咖啡与美食的第一本书”,以唯美而富有情趣的文笔介绍了咖啡的传说,咖啡豆、咖啡研磨、烘焙和包装、以及咖啡萃取的艺术、世界咖啡风情、咖啡经营精神等。 阅读本书,走进咖啡世界,与作者同品尝,同享受,用轻松愉快的方式积累咖啡知识。
研磨
咖啡豆,那一颗颗深褐色的小豆子看似普通,却在各个阶段都有不少学问。对于像我这样一个咖啡的烹调饮用者而言,咖啡豆的种植、生产、烘焙等专业知识,我认为有个概略的了解就足够了,生产的事情尽可交给咖啡商们负责,这毕竟是个讲究分工的时代。但咖啡的研磨制作,就是我们使用者的分内之事了,一定要有确切的了解。
研磨咖啡最理想的时间,是在要烹煮之前。因为磨成粉的咖啡容易氧化散失香味,尤其在没有妥善适当的贮存之下,咖啡粉还容易变味,自然无法烹煮出香醇的咖啡。有些人怕麻烦或是不想添购磨豆机,平时在家喝咖啡就买已磨好的现成咖啡粉,这时要特别注意贮存的问题,尤其是气候潮湿的地方,咖啡粉开封后最好不要随意在室温下放置,比较妥当的方式是装在密封的罐子里放入冰箱冷藏,而且不要和大蒜、鱼虾等味道重的食物同置。因为咖啡粉很容易吸味,一不小心就成了怪味咖啡,那么再好品质的咖啡也都糟蹋了。倒是有人把烹煮过的咖啡粉渣放在冰箱当除臭剂,这不失为一个物尽其用的好方法。
研磨豆子的时候,粉末的粗细要视烹煮的方式而定。一般而言,烹煮的时间愈短,研磨的粉末就要愈细;烹煮的时间愈长,研磨的粉末就要愈粗。以实际烹煮的方式来说,Espresso机器制作咖啡所需的时间很短,因此磨粉最细,咖啡粉细得很像面粉一般;用“塞风”方式烹煮咖啡,大约需要一分多钟,咖啡粉属中等粗细的研磨;美式滴滤咖啡制作时间长,因此咖啡粉的研磨是最粗的,一颗颗像沙滩上的沙粒般。研磨粗细适当的咖啡粉末,对想做一杯好咖啡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咖啡粉中水溶性物质的萃取有它理想的时间。如果粉末很细,又烹煮长久,造成过度萃取,则咖啡可能非常浓苦而失去芳香;反之,若是粉末很粗而且又烹煮太快,导致萃取不足,那么咖啡就会淡而无味,因为来不及把粉末中水溶性物质溶解出来。
研磨咖啡的磨豆机有各种不同的厂牌与机型,比较理想的是能够调整磨豆粗细的研磨机。用磨豆机研磨时,不要一次磨太多,够一次使用的粉量就好了,因为磨豆机一次使用愈久,愈容易发热,间接使咖啡豆在研磨的过程中被加热而导致芳香提前释放出来,从而影响烹煮后咖啡的香味。
咖啡豆内含有油脂,因此磨豆机在研磨之后一定要清洗干净,否则油脂积垢,久了会有陈腐味,即使是再高级的豆子,也会被磨成怪味粉末了。磨豆机在每次使用完毕后,一定要用湿巾擦拭刀片机台,并用温热水清洗塑胶顶盖。但是对于美国流行的加味咖啡,添加的香精味道又浓又重,而且会残存很久,在清洗前最好先放两匙白砂糖进去搅打去味一下。当然最好是一台研磨机只研磨同一种豆子,那就没混味的问题了。
烘焙
虽然咖啡的烘焙是咖啡公司的事,但我们能有个概略的了解也不是件坏事。说是烘焙咖啡,但咖啡可不是像烤蛋糕一样放进烤箱烘焙出来的,而是放在一个巨型类似爆米花机一般的烘焙炉里烘炒出来的。
我参观过好几家咖啡生产公司,每一家都有一个至数个巨型烘豆机和散热机在运转,公司里永远弥漫着浓浓的咖啡香,让人忍不住多深呼吸几口。看起来烘焙豆子或说干炒豆子也不是什么难事,有一回我就真的买了些绿色的生咖啡豆回家,预备自已炒炒看。生豆子没什么咖啡味儿,一定要在烘焙之后,原本紧密坚韧的结构才会变得脆碎,也才会有我们熟悉的咖啡味道释出。我先把一个不锈钢平底锅烧热,把豆子放进锅里,再转小火,拿着木匙边炒边搅。结果满头大汗,累酸了手,花了20钟时间,炒出了蹦跳满台面又绿又黑又深褐的豆子,当彩色豆很不错,作为咖啡豆,和买来已烘焙好的咖啡豆一对照,简直不能看。我才知道原来烘焙咖啡豆不是那么简单。 欧美国家咖啡消耗量大,一个人每天喝上三五杯是很正常的事,以意大利为例,全国人口6000万,平均每人每天喝2.8杯咖啡,也就是说每一天在意大利要消耗饮用掉16800万杯的咖啡。这庞大的数字代表一个绝佳市场,更别说还有其他邻近国家的市场需求了,因此咖啡公司能赚钱,也才能够再不断投下巨资扩充厂房,添购机器,更新设备,研究发展,由采购选豆到成品包装、分销全部自动化作业。每一个步骤都有专人负责,每一个细节都早已经设想好了。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每年每月每一批生产出的咖啡豆品质一致。
烘焙咖啡豆最主要的目的,是借由加热使咖啡豆内部结构产生热分解的化学变化。更明确地说,也就是加热使豆子水分蒸发,体积膨胀,使原本存在豆内的氯酸更均匀或被降低,碳水化合物焦化,存在豆内的油脂穿透豆壁夹带着芳香释放出来。烘焙必须要均匀,如果只求快速而不均匀,可能豆子外表色泽漂亮但内部颜色浅,还未开始热分解。烘焙时豆子的深焙、中焙、浅焙是咖啡公司专人决定并予以掌控的;甚至连烘焙结束前让豆子降温也有决窍,不论用洒水法还是吹气法都得讲究,如果没有迅速降温,豆子内部蕴含的热度会使豆子更黑更油腻,味道也随之变苦。
光是咖啡豆的烘焙就可说是处处皆学问,也只有大公司、大投资,以最新的设备才能准确掌握每一个细节,确保产品品质。据说在中国的海南、云南也有人尝试一贯作业,自己栽种咖啡树,生产咖啡豆,自行烘焙,也混合咖啡豆。以我之见,作为一般性的普通咖啡豆倒也不妨,但若想要制作出世界级的、意式口味的综合咖啡豆,没有一流的机器和市场的经济规模,即使某一次的成品品质达到水准,我仍怀疑是否能每次水准如一?我始终认为把专门的事交给专家去做,各行各业分工合作才是上策。
P11-16
咖啡——自然融入生活的艺术
对我们而言,咖啡就如同葡萄酒一样,是我们居住在维也纳期间,才渐渐由完全不懂到喜爱,但又不甚了解,进而深入探讨研究,并爱上它且不能没有它。
维也纳喝咖啡的风气很盛,每天早上、下午休息时间、早餐时以及午晚饭之后,几乎都少不了咖啡的陪伴。咖啡文化是那么自然地深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在不知不觉中,到咖啡馆坐坐、喝杯咖啡,吃点点心就成为人们每天生活中的一部分。那种生活是悠闲的、快乐的、有品味的,最重要的是不昂贵的。
我们在维也纳居住的那段期间,受到熏陶感染,习惯于每天饮用几杯咖啡,泡不同咖啡馆更至今让我们乐此不疲。由于曾经经营过中、西餐厅,也供应贩卖咖啡,使我们不但能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品味咖啡,更能够站在业者的立场上深入了解经营、制作、销售等各方面的细节。尤其幸运的是结识了维也纳,也是全世界最具名气、经验丰富的咖啡大师——哈维卡一家三代,使我们在了解咖啡的路途上,没有浪费太多时间,顺利而愉快地融人维也纳咖啡文化,也把咖啡带人我们每日的生活里。
我们到世界各地考察旅游,发现虽然风景各异、民情不同,但咖啡似乎成为一种共通的语言,无论到哪里,人们对于咖啡的喜爱似乎都是一致的。咖啡早已超越藩篱越过疆界,以无形的力量牵系住人们的心。
十多年来我们到过无数地方,尝试过不同咖啡,对咖啡累积了许多认识,希望借着这本书带领你进人咖啡世界,与我们一同品尝,一同享受,用最轻松愉快的方式汲取我们的经验。
毛永年、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