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小小的水母可以返老还童,巨大的格陵兰鲨能活到390岁高龄,生长在北美洲的红杉享寿千年……人类能够像这些动植物一样永葆青春吗?对健康长寿的追求贯穿人类历史。在古代,人们多将长生不老的奢望诉诸方家术士,求仙草、炼仙丹。到现代,科技日渐昌明,人类对自身的认知逐步加深,“科学”的方法层出不穷。不过,这些所谓的“科学”方法,真的科学吗?号称能够消灭自由基的护肤品能不能真的驻颜?长时间禁食可以令人重拾健康吗?基因疗法是不是打开长寿之门的钥匙? 本书以晓畅易懂的语言,结合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将人类如何延年益寿的来龙去脉做一番厘清,使读者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有助于我们在寻求健康生活方式的道路上,练就一双去伪存真的慧眼。 作者简介 温暖,吉林长春人,曾在东亚经贸新闻报社任职,现主要从事工商管理专业英语文章的写作。热爱文学写作,已在起点中文网发表过多篇中、长篇小说。擅长经济类、人物传记、文史和社科类作品的创作。现已出版作品《张爱玲情传》等。 目录 前言 不老泉 第一篇 大自然的奇迹 第一章 长寿纪录 第二章 阳光、棕榈树与长寿 第三章 被高估的基因 第四章 长生不老的缺点 第二篇 科学家的发现 第五章 没能杀死你的东西 第六章 体型很重要吗 第七章 复活节岛的秘密 第八章 终极调节者 第九章 高中生物课的“老生常谈” 第十章 寻求长生的探险之旅 第十一章 清除僵尸细胞 第十二章 拨转生理时钟 第十三章 神奇的“血疗” 第十四章 微生物的斗争 第十五章 遁形眼前 第十六章 善用牙线可延寿 第十七章 免疫复兴 第三篇 几点建议 第十八章 挨饿的乐趣 第十九章 老树新花 第二十章 “货物崇拜”式营养学 第二十一章 三思而“食” 第二十二章 从中世纪修士偏方到现代科学疗法 第二十三章 能测量,就能改善 第二十四章 境由心生 后记 致谢(英译本) 参考文献 序言 对健康长寿的追求贯穿 人类历史。在古代,人们多 将长生不老的奢望诉诸方家 术士,求仙草、炼仙丹。到 现代,科技日渐昌明,人类 对自身的认知逐步加深,“ 科学”的保健方法层出不穷 。不过,这些所谓的“科学” 方法,真的科学吗?丹麦青 年学者尼克拉斯·布伦伯格 这本《青春永驻》,以晓畅 易懂的语言,结合最前沿的 科研成果,将长寿奥秘的来 龙去脉做一番厘清,使读者 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有助 于在保持身体健康方面练就 一双去伪存真的慧眼。 本书分三篇。第一篇讨 论了“长生不老”在理论上是 否可以实现。该篇介绍了不 同生物的衰老模式,及某些 物种创造的长寿纪录。你知 道吗?书名中提到的灯塔水 母,在生存环境恶化时,可 逆生长回水螅形态。这就好 比一个成年人承受不住工作 、生活的压力,返老还童成 幼儿园小朋友,从头再来。 还有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裸 鼹鼠,与亲缘关系相近的其 他鼠类相比,它们的寿命要 长上几倍。这些长寿动物的 “经验”,人类是否可以借鉴 ?即使在人类内部,不同人 群的寿命也是有差异的。比 如日本冲绳、希腊伊卡里亚 岛等“蓝色宝地”,长寿人口 的比例令全球其他地区难望 其项背。一系列案例说明, 延年益寿甚至长生不老,在 生物学上并非天方夜谭。珠 玉在前,人类要做的就是向 长寿生物看齐,研究它们如 何祛病延年并加以借鉴。 本书第二篇介绍了人类 与衰老斗争的历史及近几十 年来的科研成果,挖掘了延 年益寿的科学本质——如何 在分子与细胞的层面根除机 体衰化。其中列举的科学界 在健康方面走过的弯路,尤 其具有启发性。关注健康的 人一定听过一个名词——抗 氧化剂。20世纪50年代, 日本遭受核打击后,科研人 员着手研究辐射对人体的危 害及预防。他们发现,辐射 会导致小鼠的细胞中产生有 害物质“自由基”,而抗氧化 剂可以中和自由基的危害。 后续研究又发现,即使未遭 到辐射,细胞正常代谢过程 中也会产生少量自由基。那 么,额外补充抗氧化剂来中 和这些自由基,岂不更妙? 这一假说随即被广泛应用到 商业产品中。这也造成了当 今从饮品、食品到护肤品, 多标榜其中含有抗氧化剂, 能够消灭自由基,似乎这就 与“本产品抗衰老”画上了等 号。不过,对于复杂的人体 ,补充抗氧化剂真的有抗衰 老效果吗?近年来,科研人 员在分析了23万受试者后得 出结论:额外补充抗氧化剂 会导致更早死亡,也并未降 低罹患老年病的概率。并且 ,补充抗氧化剂非但不能降 低患癌风险,反而会促进某 些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再说最常见的微量元素 补充剂。你补过铁吗?或者 选购复合维生素时,如果其 中某个品牌的成分标明可以 同时补铁,你会觉得这是加 分项吗?很多人的答案恐怕 都是肯定的——营养物质嘛 ,多多益善,过量了无非“ 浪费”一点儿,可以再排泄 出去。不过事实上,在不缺 铁的情况下补充铁等微量元 素,不单对身体没有好处, 还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甚 至折损寿命。在漫长的进化 过程中,人类面临的情况大 多是缺铁,而不是铁过量, 所以人体没有专门排泄铁的 机制,只能通过出血、出汗 、排便等顺带少量排出。缺 铁固然不妥,但铁过量也非 常可怕。在美国艾奥瓦州, 一项针对近4万名女性的研 究显示,服用铁补充剂的人 比不服用的人早死风险更高 。服用复合维生素也有同样 效果,因为复合维生素中通 常含有铁。女性往往比男性 长寿,科学家推测,这与女 性每月随经期失血排出一些 铁有关。还有“放血疗法”, 之所以在历史上风行一时, 很可能是人们观察到了铁排 泄的积极效果。另有研究发 现,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 氏症患者的大脑病灶区通常 富集铁,虽然其中的因果尚 待探究,但其密切的相关性 值得关注。 了解了衰老的科学本质 ,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来抵抗 衰老呢?本书第三篇阐述了 科学保健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关注“果”而非“因”,即 观察身体的反馈,而不是盲 目相信所谓的保健品、健康 饮食计划、健康生活方式。 作者借用了一个有趣的概念 ——货物崇拜,来类比人们 在保持身体健康方面常陷入 舍本逐末的误区。什么是“ 货物崇拜”呢?“二战”期间 ,美国和日本利用太平洋上 的一些岛屿作为空军基地。 对岛上尚过着原始生活的居 民来说,这些军人不啻为天 外来客。岛民们目睹巨大的 货机运来食物、衣服和各种 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奇异 事物,认定这必是神灵的恩 赐。战争结束后,各岛重归 平静,但岛民们仍盼望“神 迹”再次出现。他们用稻草 、椰壳制作耳机、对讲机, 用木材搭建塔台,举着竹枪 在跑道上奔走往复。总之, 岛民们模仿了一切飞机降落 前的“仪式”,相信只要这样 ,神灵就会眷顾他们。后来 ,这些仪式发展成为货物崇 拜教,至今犹存。货物崇拜 听起来可笑,但类似的舍本 逐末的可笑之事,几乎人人 做过。我们模仿健康长寿者 的所作所为:他们吃素,我 们也吃素;他们吃鱼,我们 也吃鱼。但这些生活及饮食 习惯,真的是长寿之源吗? 或者我们 导语 本书试图揭示长寿和健康的惊人本质及其背后的真实科学。本书首先列举不同生物的衰老模式、长寿动物和人类的经验,接着深入分子和细胞层面,讨论程序性衰老理论、自由基衰老理论的孰是孰非,目前已经找到可以激活细胞的自噬系统——亚精胺,可以通过饮食来实现;依靠基因疗法改变端粒的长度,减少罹患癌症的风险;研究标志衰老的生理时钟——表观遗传时钟,进而进行细胞重编程;最后回到宏观层面,讲述微生物组与免疫系统的斗争。最后本书给出了对待健康长寿应具有的科学的认知观和有效行为指导。 本书获得英国水石书店年度科普图书,《星期日泰晤士报》2022年度最佳图书,《自然》《新科学家》杂志等媒体大力推荐。 后记 为寻找健康长寿的秘笈 ,我们已经在本书中周游了 世界——从格陵兰海到复活 节岛,又到非洲大陆裸鼹鼠 的隧道王国。一路上,我们 邂逅了老派冒险家、自我实 验者,当然,还有很多世界 一流的科学家。无论你是谁 、身处何处,我都希望你享 受了这段旅程。 虽然关于衰老的研究目 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正如 本书所展示的,我们已经取 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未来 ,这些成果将像滚雪球一样 ,越滚越大。自古以来,人 类就在追索探寻:衰老因何 发生?更重要的是,应该如 何应对它?甚至在文明建立 之前,人类就开始寻找答案 了。正如本书所阐述的,直 到如今,我们依然热情不减 。 悲观主义者可能会诟病 执着于延年益寿是贪心,不 过,抗击衰老是一场崇高的 战争。世界上有太多东西让 人类分崩离析了,我们历经 挫折才意识到,让大家团结 起来的好方法之一是树立一 个共同的敌人。那么,就以 患为利,让“衰老”来扮演这 个“人类公敌”吧。无论种族 、国籍、性别、收入水平还 是教育程度,在衰老面前, 所有人都绑在一起,人人都 深受其害。这也意味着,取 得抗击衰老的胜利将使所有 人受益。 如果医药科学能够不断 进步,毫无疑问,人类战胜 衰老只是个时间问题。我希 望,在50年后会有人发现这 本书,并因其内容的简单粗 浅而哑然失笑,同时庆幸在 此书出版后的50年中,有那 么多新的科学发现。人类与 衰老的战争究竟要持续50年 、500年,还是5000年,无 人知晓。但总有一天,总有 一代人,可以改变人类生来 就必将面对衰老的现实。我 们总可以奢望自己就是那一 代人,虽然我们或许还没有 那么幸运。 尼克拉斯·布伦伯格 于2022年 书评(媒体评论) 人类的衰老过程毫无新 意。有些物种能够有效地维 持长生不老,有些物种可以 进入休眠状态,还有些物种 会返老还童,而人类却只能 接受岁月的侵蚀,不断衰老 下去。从我们的心智思维到 每个具体的细胞,都将随着 年龄的增长而每况愈下,自 身复原能力也会逐渐变弱。 尼克拉斯·布伦伯格以通俗 易懂的语言,向普通读者介 绍了衰老的科学本质,以及 目前所知的延缓衰老的方法 ,同时机智地揭穿了大量伪 科学观念。全书笔触风趣且 富于吸引力,阅读起来异常 顺畅。 ——罗伯特·萨波尔斯基 博士(Robert Sapolsky), 美国斯坦福大学神经生物学 家 著有《行为:暴力、竞 争、利他,人类行为背后的 生物学》(Behave: The Biology of Humans at Our Best and Worst) 阅读本书是一次令人愉 悦的长寿科学之旅。人类为 什么会衰老?我们能做些什 么?该书清晰易懂且引人入 胜地解释了这些问题。精彩 之作! ——克里斯·韦伯博士 (Kris Verburgh),哲学暨 医学博士,布鲁塞尔自由大 学研究员 长寿远景基金科学部主 管,著有《长寿密码》 (The Longevity Code)若 干实例表明,衰老是可以延 缓、抑制甚至逆转的。从历 史到科学,从自然界到实验 室,本书讨论了“抗衰老”这 一主题的前世今生,以及我 们该往何处去。尼克拉斯以 青年人的充沛精力揽取大量 细节,并将它们串联起来; 又以真正的抗衰老生物学家 的成熟和睿智,去甄别科学 实践,并做出合理预期。 ——尼尔·巴尔齐莱博士 (Nir Barzilai),阿尔伯特· 爱因斯坦医学院抗衰老研究 所创始人 著有《延缓衰老》(Age Later)尼克拉斯·布伦伯格 引领我们体验了一回抗衰老 科学的浅析之旅……他以优 雅清晰的语言,为我们厘清 这门繁华喧闹的科学领域的 脉络,同时解码了沿途常见 的问题及误区。 ——《新科学家》杂志( New Scientist) 抗衰老研究领域素来盛 产夸夸其谈和一厢情愿之人 。本书的审慎理性及令人耳 目一新的清晰叙述,引人入 胜。 ——《星期日泰晤士报》 (The Sunday Times) 本书将使读者惊叹于科 学发现带来的可能性,更惊 叹于大自然的神奇。 ——《自然·老龄化》杂 志(Nature Aging) 精彩页 在格陵兰海冰蓝色的水面下,一团巨大的阴影划过。这位约6米长的“巨人”不紧不慢地游动着,最高时速不超过3千米。 它的拉丁学名叫“Somniosus microcephalus”,小头睡鲨,意即“大脑很小的梦游者”。它的英文名“Greenland shark”比拉丁名稍微体面一点儿,意思是格陵兰睡鲨。正如其拉丁名所暗示的,这种鲨鱼游得不快,头脑也不大精明。尽管如此,你还是能在它的胃里找到海豹、驯鹿,甚至北极熊的残骸。 我们这位神秘的伙伴做事总是不紧不慢,这自有它的道理:它拥有的时间太充裕了。美利坚合众国建国时,它的年纪就已经超过地球上任何人类的寿命;到了“泰坦尼克号”沉没时,它已经281岁高龄了。现在,它已满390岁。研究人员估计,它的寿命还会延续若干年。这并不是说格陵兰睡鲨就没病没灾。它的眼睛会因为荧光寄生虫的感染而慢慢失明。尽管体型巨大,但它与其他不适合食用的鱼一样,终究逃不过一个共同的敌人——冰岛人。格陵兰睡鲨的肉中含有大量有毒物质氧化三甲胺,会导致食用者晕眩,这种现象称为“醉鲨”。不过,勇敢的冰岛人还是找到了办法料理它。 格陵兰睡鲨是那种在榜单中高居榜首的典型动物,这也是本书关注它的原因。格陵兰睡鲨凭借其惊人的寿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长寿的脊椎动物。脊椎动物,顾名思义,是有脊柱的动物。在这点上来说,格陵兰睡鲨是我们人类的远亲。虽然它看起来和我们不太像,但从身体结构上说,这种亲缘关系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和它一样都拥有一颗心脏、一个肝脏、一套肠道系统、两个肾脏和一个大脑。 当然,在进化树上,格陵兰睡鲨与人类之间还隔着不小的距离。人类是哺乳动物,也就是说,在某些方面,我们与并非哺乳动物的格陵兰睡鲨有着根本性的差异。生物学研究中有一条基本的经验原则:在进化树上距离人类越近的动物,越能帮助我们通过研究它来发现人类自己。比如,与研究昆虫相比,研究鱼类对认识人类更有帮助;但如果与鸟类和爬行类动物相比,鱼就要排到后面了,更不用提与人类亲缘关系更近的其他哺乳动物相比了。 有趣的是,与格陵兰睡鲨栖息在同一片家园的另一种动物弓头鲸,也在长寿榜上占着一席之地。弓头鲸与人类的亲缘关系就近多了。如果你去格陵兰附近的海域游览,也许会有幸看到这种身长约18米的庞然大物。虽然弓头鲸在外表上也与人类毫无相似之处,但从内部结构看,相比于格陵兰睡鲨,弓头鲸与人类就接近得多了。它有巨大的大脑(不单从绝对的数值上讲,即使从比例来看,相对其身型,弓头鲸的大脑也是非常大的),心脏也有四个腔,还有肺等其他与我们人类共同的特征。 人类曾经猎杀这些庞大的动物,用它们的脂肪做灯油。幸运的是,它们现在受到了保护。只有阿拉斯加的伊努皮亚特人等原住民才获准沿袭传统的猎鲸活动,以维持基本生计。有时,在猎到鲸鱼之后,伊努皮亚特人会向当地政府上缴旧的鱼叉尖。这些鱼叉尖是从鲸的脂肪中找到的,是19世纪某次不成功的狩猎留在鲸鱼身上的遗迹。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这些鱼叉尖帮助证实了弓头鲸的寿命可以超过200年。这是哺乳动物寿命的最长纪录。 在进化树上距离人类更远的区域,一些物种的寿命更加令人叹为观止。树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它们来讲,并不存在衰老一说,至少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衰老。人类的死亡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树木正相反,它们只会变得更加高大、强壮、坚韧。也就是说,树木的死亡风险是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的,至少在它们长得太高而被大风刮倒之前是这样的,但此类的死亡事故显然与衰老没有相关性。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