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为报亲恩 效法范公
由于母亲的培养教育,我的小学中学都非常顺利,成绩也非常好。小学毕业,是以广州市黄埔区第一名的成绩考上重点中学——华南师大附中;中学成绩也很优秀,顺利考上了全国著名的高校中山大学,读国际贸易经济专业;上了大学以后,母亲就鼓励我要出国留学,要学好本事,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且母亲对我讲:“我要做博士的妈妈。”
因为母亲的这个志向,所以大学期间一直在做准备。1995年,二十二岁,大学一毕业就很顺利地到美国留学,攻读硕士,接下来就是读博士。临行前,想到在孩童时代念的《游子吟》,这回真的自己要做游子了,就安慰母亲说:“妈妈,您好好地保重,等我七年。”当时,母亲已经跟父亲离异,我跟母亲相依为命,我走后,母亲就是一个人生活。但是为了成就儿子的未来,母亲愿意甘受寂寞。茂森也体会到母亲的用心良苦,所以跟母亲保证说:“您等我七年!”因为七年的时间可以把硕士和博士完成。在美国,一般来说,读一个硕士要两到三年,读一个博士要四到五年,正常情况下,七年可以把硕士和博士都拿下来。
在美国留学期间,因为时时刻刻都想到要报母亲的恩,实现母亲的志愿,所以读书也很用功,成绩都很优秀,一般都是全班第一名,在学校也拿到奖学金。没有奖学金就很难支付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奖学金对我帮助很大。我记得每个月奖学金能拿到八百美金,对一个留学生来讲,这算是不错了,可以把学习和生活维持得很好。记得当时为了省钱,生活也很勤俭。母亲曾教导我要学习范仲淹,范仲淹是“断齑划粥”,生活很简单,在书院里面读书,一天就煮一锅粥,冻成块,再切点咸菜沫,叫齑,撒在粥上,把粥分割成几块,每餐吃一块,这就是断齑划粥。我把八百块钱奖学金也来“断齑划粥”,分成三份:两百美金给母亲寄回家;一百美金寄给我父亲,虽然他又成立了自己的家庭,但是我对他依然是孝敬;另外剩下的五百块钱再继续分,除了自己的生活费、学费,能够每个礼拜给母亲打一次长途电话,有时候要打一个多小时,长途电话费是我支付最多的开支。再省些钱,每年可以回家探望父母,作为路费、买机票。
所以当时就租最便宜的房子,冬天房子里冷,不开暖气,夏天热,也不开空调。为什么?舍不得,为了省钱。我留学的行李有限,只带了一条毛毯,棉被在美国的价格比中国高,也不舍得去买。冬天冷的时候,毛毯不够盖,就把所有的衣服都压上,甚至把书本都压上来。那时好多中国留学生一起住,我记得刚刚去的时候,有一位学长毕业了,他的高压锅用了好多年,已经不高压了,锅顶的重锤子都不见了,准备扔掉。我就跟他讲:“别丢掉,你就送给我吧。”我就拿着这个不高压的高压锅,做菜、做饭、煮汤,什么都用它,一用就是四年。
(五)持戒有定 学业早成
同学们看我这么省,又看到我有两件事情不省:一个是打电话,一个就是每年必定回家探亲,不省路费。他们都跟我半开玩笑的说:“你要是把这些钱都省下来,就能买部汽车了,买部二手车是没问题的。”我没有买汽车,上学骑着一辆小的自行车,风雨无阻,但是心里很踏实。在留学期间,心里就只存着一个目标:赶紧完成学业,然后孝敬父母,奉养父母。为了专心学习,我给自己定了七条戒律,所谓“七不”:第一不看电影电视,第二不逛商场,第三不留长头发,第四不穿奇装异服,第五不乱花钱,第六不乱交朋友玩乐,第七不谈恋爱。
生活看起来很枯燥,但是在这枯燥的环境里,反而人的进取心更强,因为志向非常坚定,所以学习很顺利,成绩也很优秀,结果四年就把硕士和博士的课程全部完成了。原来跟母亲承诺是七年,四年就完成了。当时我们学校的一些老师,包括我的博士生导师都很赞叹:“在我们学校,这么快速完成硕士、博士学业的,你还是头一位。” (六)事业有成 孝为本源
因为成绩很优秀,做的研究、出的成果也很显著,因此在导师的有力推荐下,很快就找到了工作。博士毕业一般是在大学教书,当时定在德州大学一个分校做助理教授。博士还没毕业,工作就已经确定了,这让很多留学生非常羡慕。博士毕业前,我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母亲接到美国来,特别请她参加我的博士毕业典礼。
那是1999年,茂森是二十六岁。穿着博士服,手捧着毕业证书,和母亲合影,当时母亲非常高兴。母亲希望我做一个博士,做一个教授,我也在很好的落实。我们母子一起在美国三年多,生活真的是很愉快,我的工资比较高,在美国也算是中上水平的收入,能够很好的养母亲之身。
二十六岁的茂森走上了美国大学的讲台,台下有很多学生年纪都比我大,自己也觉得很不可思议!为什么有这样的成绩?思前想后,不是自己聪明过人,不是资质很好,童年时代念一首诗,一个多月还不会背。真的,有今天的一点点成绩,如果说有积过德,可能是心里总装着父母,孝心确实可以帮助我们成功。所以德的本是孝,古人说得好,“水有源,木有本”,“父母者,人之本源也”。水有源头,树木有根本,如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很快就会枯竭,很快就灭亡了。我们的本是什么?父母!尽孝才能够使自己的事业成功。孝心是事业最好的动力。所以事亲、事君,事君是什么?自己的事业,要为人类做贡献,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世界有用的人。P14-16
钟茂森教授融儒释道三家之教,综历代帝王、大儒之述,又援引古今中外之孝行案例,融合自己几十年力行孝道之体悟,汇集成《孝经》研习报告。
研习《孝经》 体解圣境
洋洋几十万字的文稿,读来晓畅通达,理事圆融,于宇宙人生之真相中,深入浅出,领略圣人先哲慈悲之余,有缘读者定有先祖与我同在之慨!
此前,笔者曾有缘浅解《孝经》,因德能浅陋,深感艰涩,圣贤之宏深义理未能释之一二。而今钟教授深解意趣,以金融教授身份,示现孝亲尊师、悲天悯人、志在圣贤的情怀,不负师长与大众的殷殷期待,慧开智显、解法如如,其风范让人油然而生钦敬,我们惭愧后学,惟有感念祖恩,以恭敬、惜缘之心学习本研习报告。
一个多月以来,徜徉于报告文稿,半之以听看本报告之影音视频,深觉受益终生,乃至此后生生世世……一个故事、一封书信,读、听多次,每一次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泪湿几度不可自已!其间滋味,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于此不可说之真实利益,惟愿信受而行之。
诚然,本报告意非在请诸位同仁、同修,个个治经乃成教授,诸上善人但得略体圣贤义理,而对父母加意奉侍,对事业多尽忠诚,则身名俱存,亦“一事可称,行成名立”,仅此一点心即为圣贤存心,所谓“不限高卑”,“孝无终始”,“我欲仁,斯仁至矣”。
若学人读此报告,初得趣味,会觉天朗地清,即欲探得其妙,愿当深修细研。若诸位读者有缘,因《孝经》研习报告而发慧、开智入道,力行孝道,则不负师长、教授一番苦心矣;有志于传统文化教学之志士仁人,深入学习《孝经》研习,将悟后起修,修德证道,学儒作儒,学佛作佛,与圣贤同心同德,是谓学贵有志!
若教授讲之谆谆,而我辈不能珍重学之,则枉费母慈子孝一番表演,师长之恩,圣贤教诲,祖宗之德,皆枉费矣,诚愿同仁众等,当自专心、端心,如教授一样,发殷重心,诚敬心,修学研习《孝经》。
当今案例 感人至深
钟教授还亲自为本研习报告撰写了纲要,条理清晰,各位学人一看即知全书脉络。
值得—提的是,教授给现代故事精心配了插图,与文字相辅相成,定会带给读者更深的心灵触动。
九旬老人白芳礼,一生蹬三轮捐资助教35万元,而自己生活清苦到最低限度。老人家表演不老、不病、不死,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视频中教授讲的泪湿哽咽,而我们看到图片,只是一眼,老人衣着简陋、身体瘦弱,吃力蹬着三轮擦汗的景象,就让笔者泪湿双颊,再不忍卒视。心中默念着:这是我们博爱无私的长辈,正是千千万万这样的长辈,用坚毅的脚步踏出了朴实无华的一生,也引领晚辈们踏上了一条坚实的幸福之路。望着这样的身影,“感恩”二字已是那样的苍白无力,老人的行谊启发了大众的报国心,感通了更多的人契入一体的大孝之心,进而成为导引后学奉行大爱之心的永恒。
2009年汶川地震时,温总理不顾个人安危,代表党和政府,第一时间亲临现场,指挥救灾,他安抚民众的图片,曾不止一次出现在网络、电视中。而今于教授之《(孝经)研习报告》中几度再见,又有入情入理与经典相应的开解,实是触动尤甚。那一段上下同心、众志成城、同胞一体的日子,仿佛昨日重现。灾难无情人有情,总理忍泪的哀戚之容,与身边依赖的眼神,又浮现在脑际,正如《孝经》所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报告中几处文图相得益彰,其妙异曲同工,愿有缘之人早得法味。 深研经教 义理清晰
后学者常因修学日浅,或力行不够,导致对许多经文、义理,无法诠释,亦或解之乏味,《(孝经)研习报告》之学习,定无此等遗憾。
(一)解析精妙 多学善导
德是相,道是本体,原本深奥之义理,报告中钟教授几个形象譬喻即开化彰显。
用磁铁之性喻道;以水波喻德,波若不兴,水在何处?又将五伦解成是儒家伦理化的“道”,八德是人格化的“道”,“孝”是“本性本善”,行孝即是“本性”,即是有“道”,辅之以精彩案例及解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法儒释道三家,把“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之“道”,开显得通俗浅易,使人豁然明朗。
教授善学、善导,教导同修当下契入圣贤境界。谁是曾子?他是我们的代表,当下受益的就是自己,契入境界,直下承当。当讲到天子、诸侯、大夫时,教授循循善诱:我非天子、诸侯、大夫,是不是这些孝行、孝道跟我没有关系?仅仅是国家领导人、干部、公务员的事情吗?教授再三提醒同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现在是“和谐社会,匹夫有责;法界和平,我之责任”,教授非天子、诸侯、大夫,然而勤学精进,德教同样加于百姓;我非教授,也可以吗?所谓“为仁由己”,“天下归仁”。
钟教授于报告中,更善于启发读者思维。由五伦、五孝,联想到五脏、五行;二十四孝,联想到二十四节气;人伦八德与易之八卦的关系等等。引发我们深体博大精深之中华文化。
(二)孝无终始 人初一体
讲习中解释“人之初”,不是指刚生下来,而是指没有生之前,人的本来面目;和谐同样不是人创造的,而是人类本来如此。许多开解不仅细致、深入,更使人耳目一新。
“一体”、“终始”的解析,尤其令大众受益。父精母血,十月怀胎,母子一体,生命来之,慧命具之,生我之时,我是谁?父母给了我们身体,父母的父母,祖辈的父母,追溯到祖祖辈辈的父母,泪下;生命的脉脉相承,繁衍生息五千年,人身得之何其不易,此世乃至过去世,有多少与我血脉相连者?再追溯至炎黄,然炎黄亦有父母,“过去无始”。未生我时,我是谁?深而思之,我们的后代子孙,子孙之后代子孙,及至那无终的未来际又能说哪一个不是血脉相连?此界他方,世界原是一体,“未来无终”。那往生之后,我又是谁……
思之感慨,似乎理解了一点血脉相连,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地球一村,法界我心……原本一切都是无有终始,生即是灭,灭即是生,如六祖云:“何期自性,本无生灭。”
“孝无终始”之终始,之前读之、用之,未能深解,而教授从时间、空间、地位不同,从身心到性灵,解至不生不灭之道,实在透辟尽致,使人恍然有悟。
孝无终始,“过去无始,未来无终”。古人要孝,今人也要孝;中国人、外国人都要孝;无论何时何地,心里总存着父母;即使与世长辞,也“事死者,如事生”;将此无始无终之孝心,推广至社会达到“事诸父,如事父”,将孝心扩展至忠诚于祖国人民,天下法界为公,便是圣贤行持。
古来二十四孝,感动了我们几千年;当今孝子事迹,感动到全国,许多人的孝心被引发出来。这种互相感动即是同体,即是孝道,孝的本体就是道。
身体受之于父母,跟父母是一体。既然一体,父母需要,贡献身体亦是本分,古有割股疗亲,今有割肾救母。 炎黄子孙个个一体,爱自己的身体,犹如爱父母、长辈、亲友、天下人的身体,没有他人只有一个自己,仁是大同世界,像爱自己一样爱他人——同体。
所以,地震国难,救助同胞,左手援右手,是在圆满一体的孝道。
因为一体,一念不善,消减天下人的福报,一念善,一定增加天下人的福报,而我们自己也是天下人之一。要做好人做君子,一切“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回归自性,回归“人之初”,回归本来面目。
教授谆谆宣讲圣人境界:宇宙万物,我心变现,“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一日克己复礼,一日天下归仁。
行孝报恩的心永恒不变,即可保持“人之初”;圆满孝道,亦能回归本性本善,与道合一,孝,无始无终。
另外,报告中有关“天经”、“地义”、“不敢”、“感应”、“以鬼享之”、“毁不灭性”等等道德名相之词句的解析,多是儒释道三家之综合提炼,可圈可点处,俯拾皆是,常常叹为精妙,这里不再一一列举,有缘人开卷自得法益。
学习本研习报告,时时发愿加意修德,守心护念,实为护我赤子之本善之心耳,圣贤即我心,我心即圣贤,请圣贤住世,圣贤在何处?不在天边,在清潭对面。
今之《孝经》研习,有一种超越文字的东西一直在回旋,得无幸乎?常泣下慨之,良深良久,人之味乎?法理之味乎?抑或法性滋味之一二乎?
诚愿读者,有缘同仁,早日受益,于善法妙理中体解圣道,发无上心,为众生做不请之友。
(三)实学活用 如法教化
钟教授曾经多次在儒释道的国际会议上,发表演讲、论文,主题大都与和谐相关。
尤其是2007年,西安国际道德经论坛主题是“和谐世界,以道相通”,教授受邀演讲并发表论文《和谐之道,以孝贯通》。论文从《道德经》开解,分析了道和德,以及孝顺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最后皆归到孝。因为“和谐世界,以道相通”,那和谐之道,就“以孝贯通”。可见三家皆是以孝为大,以孝贯通,以此,教授对儒释道三家经典之研习日臻圆通,也略见一斑。
联系当前国内国际种植养殖的形势,钟教授和许多海内外志士仁人一样,号召素食,且很有感触地希望全国共同推动有机饮食和素食,保证国民的健康,由对身体发肤不敢毁伤的小孝,扩展到对国民身体的爱护、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大孝,经典推演到生活,实实在在,活活泼泼。
把素食上升到国民素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我们想到几年前教授希望国家把清明祭祖作为一项法定的节假日,以便人民慎终追远,传承孝道,今成事实。相信有机素食一愿,必与圣贤仁爱相应,所谓“人有善愿,天必从之”。
钟教授研习经典,是实学、活学,从几千年前的圣君明王,到当代、当今多位领导人的案例采集,都非常契机契理;呼吁媒体道德,号召有机素食,倡导建老人院,皆是一体之心;图文并茂,翔实的当代孝子模范资料,感人至深;将八荣八耻、地震、奥运等各类时事,自然融进报告中,拉近了读者与圣贤经典的距离。
钟教授解释现代之“君”,乃人民公仆,为国家、为人民服务,并联系“八荣八耻”前两条讲到事君,没有丝毫牵强,法理自如。
至于“忠君”,当今有封建、禁锢人民之说,甚而因此封杀圣贤教育,都是自己修学不够圆通,曲解圣贤,乃至化神奇为腐朽,令志士仁人引之为憾,圣哲先祖也会在天上垂泪。 钟教授2009年参加了青岛、唐山两届全国企业家论坛,演讲的主题是“金融危机里的省思与出路”,谈到危机根源于社会缺乏道德,没有同体感,只有自私自利,出路归结为伦理道德教育,尤其全社会应提倡一体,推演孝道,听众共鸣,掌声经久不息。
一位女企业家,爱好国学,近年来学习的费用超过了50万,2009年7月在唐山听了钟教授的分享,很感触,用儒家《大学》,还能把金融危机解释得这么透彻!唐山市委一位领导,在青岛听了钟教授的课程,觉得很精彩,他回去后在网上查了钟教授的资料,然后感叹说:像这样能够把金融危机内在原因分析得这么透彻的海内外知名学者,能够到我们家乡来讲课,真是我们无上的荣幸。而教授之演讲,进退得当,令人赞叹,足见对所学之运用圆融。
(四)千经万论 孝为行门
学习艺能的目标是为了明德、悟道,不能着相,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孝经》总汇六艺,综述德、仁、义,为至圣先师之行门,受历朝历代之帝尊儒崇,是整个儒家学问之根,乃千经万论之本源。
几千年前,至圣先师,恐后人不能深解经义,学文而不力行,著《云经》道德仁义之辞章,又慈悲述作《孝经》一十八章,旨在教诫后人解行相应,知行合一。至于假借曾子请益,因学生之修学难以叩问如此深奥义理,更见至圣先师对行门之重视。
儒家近百余年来,少出大师,亦少经世致用者,何哉?学儒未能作儒,而今人多不知圣贤为何意,不肯、不知如何做圣贤矣,此境为仁者之忧!
近年来,国家领导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都在国内外会议、报告中号召回归传统,复兴中华文化,两位领导人激发了教授的深入思考。经典本来就是圣贤人的生活实践,“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就要从儒、释、道三家传统圣哲的教诲中,从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中汲取智慧、经验、方法、效果。
钟教授为人演说,无处不是道场。笔者参加唐山企业家论坛时,看到教授对长辈们非常尊重,一顿早餐功夫,让所有请教的长辈们都得到了满意的答复。上了年纪的人参加会议,主办方常常会觉得年龄大,甚至还有这方面的限制,老者也觉得给大家添了麻烦,钟教授当时给予安慰:老人家能来,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没有思维,造作,脱口而出。一位年长的董事长听了非常感动,回去后和亲人、同学、朋友,多次谈起,说因为自己感觉到了真诚。
钟教授自幼敬老爱老,如今学圣希贤,以同体大孝、至孝之心,表达了真诚的心境,因此会让老人家念念不忘,津津称道。
回顾钟教授的成长历程,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到留学美国攻读硕士教授,乃至成为美国大学教授、澳洲终身教授,实在是得力于多年的母教。任何的境界下,总能知止于“孝”,以身力行示范孝道!小孝事亲;大孝为民;至孝以德济世,成就圣贤,普利众生,利益千秋万代。慈母支持儿子走上大孝,奔向至孝!教授承继母志,又蒙恩师之教化,以师志为己志,以“孝”为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在圣贤路上,蔗谨谦卑,孜孜不倦,言多请教,行多省思,如今多止在摄影棚内,实是“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自助而天助,亦所谓“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四十个小时的报告中,教授每一章节都向诸位仁者真诚请教,,时时体现的是向学向道、治学严谨的风范,也是处处在落实孝道。
伦学道德,莫大乎《孝经》,莫大乎光大孝德者。研习《孝经》,是为众人信服。今之圣贤行谊,圆满孝德者,教授为范,亦属当之无愧。可谓此人演说此法,斯人研习斯经!
修德有功 性德方显
教授自幼非聪明睿智,今之学问修为,缘自慈母教化,点点滴滴,孝德功成,方得性德显露。
(一)点滴孝慈 一生回味
当时,钟教授美国留学别后一年,回家省亲,母亲为儿归来,特意剪发,为让大洋彼岸的儿子看到一个好的形象,更会安心学业;儿子为省理发费,辗转回乡,长发憔悴,示母以旅途劳顿、不佳形象。这件生活小事,教授多次讲到,谓自己对母亲爱敬不够,每每颇为惭愧。教授修学之善观己心,讲学之至诚无隐,责己之隐微深切,对母爱之细微体察,令人深为动容。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得力”。父母做了多少,我们却不能与父母同心同体,常常报之以“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亲恩浩荡,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伟大,恰是这“润物无声”的细节。父母是我们一生读之不尽的经典,他们不经意的言语、行为,往往能让儿女领悟到一些人生真谛。我们粗糙的心是那么肤浅,如何变得细腻深邃,愿常常提起教授与母亲的生活应对,并以之为范,让我们在天伦中,在生活的细节中,发现与捕捉生活中至性的美。教育无处不在,尤其自然的言语、行为的教化,往往更加感人至深,让人一生回味、受益,由此,我们对教授之母充满敬意。
(二)源头活水 此母此子
每到逢年过节,老人生日,即举行家庭聚会,晚辈给老人红包,跪拜,第三代孩子要写词读诗,表演节目。这样的家庭生活氛围,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当然亦为教授提供了一方精神的沃土,孝亲之树自幼扎根。
而今打开家庭文化箱,母亲用心收集的文稿信件,仿佛都在述说着历历往事,家庭的变迁,母亲育子的艰辛。儿子与母亲相依相携走过的几十年,都记录成了文字,每一份文字,都是一份生命的积淀,在这时时的心灵温暖中,教授的生命之源化作了汩汩的智慧之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这样的家道下,教授勤学努力,自幼所得第一亦不知几多矣。到了海外,更是以“七不”戒定自己,清净求学,《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德者,得也”。海外十几年,也都在给中国人争光:美国献血,使中国青年的爱心之血流在美国同胞的血液里;在美国与中国留学生八次座谈分享孝道,使同学感念亲恩;留美学习期间达到资深教授的水平;被严格的知名教授誉为几十年来最优秀的学生;七年硕博学业四年完成,成为所在学院第一人;第一个月工资捐助给美国大学作基金;在澳洲成为学术论文最多、破格提升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凡此种种,皆是一个“孝”字了得,所谓“无念尔祖,聿修厥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教授照了祖先、慈母、恩师、亲人、朋友、乃至中国人的汗青。
鲜花掌声赞叹来了,我们第一个想起谁?是男、女朋友?还是父母?即将教授毕业,二十六岁就要走向美国大学讲堂的赤子,第一个想到是含辛茹苦几十年,眷眷念着儿子的远方慈母,真是此母此子!
(三)家学有道 志在圣贤
教授深情地分享母亲给姥姥的书信,以及母子之间多年来的书稿信件,让我们感受着几代人的温情。文字背后的人性之美承载着家道之沿袭,那一段段人生记忆,都是一次次生命的启迪。书稿几乎记录了教授走过的每一个人生的重要阶段,那真情掩不住的段段佳话,让人称叹慈母分享给大众的美好人生风景,诚愿此情此景与贤母懿德,乃至几代风范,随教授一生志在圣贤之行谊而流芳千古。
教授之母自幼亦得益于家道传承。孝悌的家风,不仅支撑慈母走过了文化大革命,也支持着教授把孝心、敬心献给父母、师长。定心、守戒,完成了学业、事业,如今正继续着圣贤之道业。
晚辈是望着父母、师长的背影成长的,父母、师长的修为到哪里,就会把孩子、学生带到哪里。试想,能够高瞻远瞩,为19岁儿子规划人生到55岁,慈母的精神之园也一定是碧树参天,而这种坚毅的生命力量,也早已深植于教授心田。慈母智慧,将教授导归恩师座下,支持教授志在圣贤,放下名位,重做学生,使得教授多蒙恩师加意教诲、提携,实乃同修同仁众等之幸。我们感恩钟氏家族,感恩钟妈妈,感恩孝亲、尊师,老实受教的钟教授!
教授以“孝”的生命体验,已经为我们证得,“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孝为先;更证得“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人生如果有捷径,唯行孝为至德要道。
行孝圆满时,性德方得显露。“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大舜如此,教授、众生亦然。父母者,人之本源也,吾辈学业、事业、道业之源动力也;道德仁义之实学、行门,孝也;《孝经》,恒常孝行者,圣学之根也。
所以,当今之世,亟待仁人志士,首先效法圣贤、效法钟教授,学而时习圣贤之根,方能传承命脉,为往圣继绝学;然后修身立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弘扬圣贤之教,为万世开太平。
本研习报告,是钟教授修学体悟,是持戒精严、回归灵性的成果,更是母慈子孝,由小孝至大孝,奔向至孝的人生记录。
愿众同仁早入宝山,以“孝”德为本,从我做起,学而时习,体圣贤之心,慰父母之志,解恩师之意,悟自性之理,与先师圣哲同心同德,以“十方法界,舍我其谁”之义,真正利益我们当下的生活,共同光大伦理道德教育,重辉圣贤至孝风范,则必是家和人乐,崇德兴仁,皆修礼让,各得其所,社会和睦,世界和谐。
在此,对成就本书的一切人、事、物,至诚感恩。本书难免有疏漏、不足之处,诚望志士仁人多多参与指教,感恩不尽。
——编者敬记
2010年4月
《孝经》研习报告,是钟茂森教授多年来学习、力行孝道,融汇儒释道三家之圣解,而做的修学心得汇报。
本书是一份孝亲尊师的心得报告,其缘起是慈母志愿、恩师慈命。
古德云:“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钟教授的母亲非常注重孝道,特别从小培养他学习、领悟《孝经》,而当1984年教授还是十一龄童的时候,就能够在春节家庭文化聚会中,宣读自己对《孝经》十章“事亲五致”的学习体会,稚嫩的文字中,不仅有对经典的悟处,更可贵的是体现了家道的承传。
教授在传统家道中,耳濡目染,自幼顺承母教,于当今之世,示范孝行,光辉孝道。四年前慈母即志愿,希望儿子放弃终身教授工作,跟随恩师学习,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把《孝经》讲解一遍。
钟教授自十九岁起,与母亲追随恩师,近年来投身圣教,更得恩师的悉心教导与栽培,学习并报告儒释道经典心得体会多部。“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光大伦理道德教育,自当始于孝道。今承蒙恩师慈命,教授将力行孝道之心得,学习《孝经》之体会和盘托出,向各位朋友汇报和分享。
因此,《孝经》研习报告,是教授成就母志与报答师恩的一项责任和使命,所谓继人之志,述人之事。
自古儒释道三家皆为圣贤教育,雍正皇帝曰:“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本次报告,教授将三家之义理和研究方法均融合运用。
佛经体例研析,两千年来祖祖相传,在中国可谓登峰造极。报告之始,教授尝试用佛教最简便的天台宗之五重玄义法,分析了《孝经》概要,使大家未学经文,即对全经义理宗旨,了然于心。
本报告依从五重玄义,即按照释名、辨体、明宗、论用、判教五个方面作研习。释名就是逐字解释名题;辨体就是辨明本经的体性和基本的原理,判为“以道为体”;明宗就是明了本经所指出的修学方法;判教,就是判定教学课程地位,判定为圣学之根。
接着,教授以严谨之治学风范,综述了历代帝王对《孝经》的尊崇,以及历代大儒对《孝经》所作的注、疏、述义、序文。述及唐朝玄宗皇帝,去烦取精,博采众儒义理之允当者,亲自注解《孝经》即《玄宗御注》;宋儒邢呙为《玄宗御注》又做注解,称《正义》。后世推唐玄宗及邢呙对《孝经》的注疏为最权威,所以教授也是在繁多冗杂的参考资料中,选定《注疏》作为研习参考,并佐以东汉郑玄、南梁皇侃、隋朝刘炫等大儒之相关论述,为我们选取精要、易解之章句,解析《孝经》,带我们深入宝典之一十八章。
首章是全经主旨,开宗明义,阐明事亲、事君、立身之孝道三层次;继之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章五等事亲,其中教授综历代所述,特别开解,事相虽为五等,其心为一;三才之中,人性为贵,贵在事亲严父,孝德圣治,四海祭服,民法则之,明王圣君之德教乃成于天下,是以三才、孝治、圣治三章;事亲五致,上不骄,下不乱,居众不争,三千刑律,不孝为大,不可要君非圣,是以事亲、五刑二章;敬寡悦众,尊亲隆众,要道、至德、扬名三章;谏诤之义,君臣父子当存,朋友亦当奉行,孝德至矣,天地昭察,鬼神效验,事君顺美匡正,上下相亲,中心不忘,其感应自通于天地入神,此谏诤、感应、事君又三章;本经第十八章,孝子丧亲,死事哀戚,毁不伤生灭性,礼而节之、葬之、祭之,圣人之教,生民爱敬尽本,死生义备,亨亲终矣。
本经篇幅简短,计1799字。然字字珠玑,旨趣深远,义理宏深,而圣德无出其右,明王以其治则天下和平。如当代一位大德所言、以孝治身、治家、治国、平天下,则“宇清,国安,家和,人乐”,孝道是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法宝。 本报告依据历代大儒所论,对《孝经》作者,予以确切肯定,即孔老夫子亲自述作。弟子曾参至孝,至圣先师假借其为当机之人,请益引文,为后世子孙陈述了《孝经》。
孔老夫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教授亦不敢加纤毫己意,完全法古人之言,又以今言解之,报告中对经典之活学活用处,堪称精妙。
报告运用儒释道三家经典,详细开解了本善、本性,归结孝即为道;妙用比喻解释深晦名相;对“人之初”的“初”,“孝无终始”之“终始”等等,都有精当论述。
当代民主社会之“君与臣”,教授解释为“国与民”,引申为服务祖国人民是大孝;经典的分析中能联系国家领导人的讲话、行持,政治经济、乃至国灾民难;古今中外之大孝、至孝案例,信手拈来,并与大儒之作,相辅相成;又每每能与多年来自己力行孝道之实践,自然融合,处处体现“解行相应”。
凡此种种,是深解经典义趣之故,更是教授多年修养孝德之功,而致性德彰显!其间,教授有多封与母亲的书信分享给读者,使慈母之懿德,教授之孝行,略得呈现。
《孝经》之宗趣,乃诸学总汇,六艺之根,更为孔老夫子示范后世之行门。钟教授之恩师亦常常教诲弟子,千经万纶,重在落实,学儒就是学孔子,学孟子,学作圣贤,所谓“读书志在圣贤”。
英雄所见大略相同,所谓千古同慨,亦为《孝经》研习报告之因缘所在!
钟教授在报告中,讲了几个重点“社会和谐,我之责任”;从“孝”落实;教育的本质是身教;上行“孝”,而下效之,则社会和谐“垂拱而治”。
因此,整部《孝经》,昭示的完全是孝道与和谐的关系。
让我们以殷重的心,来学习圣贤之根——《孝经》,以诚敬的心,体会教授悲智双运,感恩钟教授带给我们的修学心得——《(孝经)研习报告》。
——编者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