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颗清亮的大星--胡适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胡仰曦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胡适是一个褪了争的诗人、一个落了伍的外交家、一个最卓越的政论家,一个永不停止的真理追求者,是一颗清亮的大星。胡适是“饭”,对于饥饿者来说吃饭是最急切的事情,但口味各异。

本书从社会、文化、历史、政治,以及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等多重视角,通过细密的观察,着意描绘出一个真实、鲜活的胡适,向读者呈示其起伏跌宕的一生及生动丰富的气质个性。

内容推荐

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的天幕上,有一颗“清亮的大星”。——他就是胡适。

他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是北京大学教授,是《新青年》撰稿人和编辑,是旧时代的掘墓人、新文化的先驱者。后来,又担任过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大使、行政院最高政治顾问、北大校长、台北“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在一个风云激荡、天翻地覆的大时代,扮演了各种举足轻重的角色。

本书从社会、文化、历史、政治,以及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等多重视角,通过细密的观察,着意描绘出一个真实、鲜活的胡适,向读者呈示其起伏跌宕的一生及生动丰富的气质个性。

目录

自序: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第一章 父亲与母亲的传说

第二章 “糜先生”的上庄九年

第三章 上海滩上的“愤青”才子

第四章 “国人导师”的精神预备期

第五章 旧中国的新青年

第六章 内忧外患中的现代孔子

第七章 一尾“老鸦”的哑啼

第八章 光与火的洗礼

第九章 奔赴国难的书生大使

第十章 “小卒”沉底的飘零岁月

第十一章 “大星”的陨落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诗经·鲁颂·驷》有句:“有骓有马丕”,又有“有驿有骐”。《诗经·大雅·生民》有句:“诞降嘉种,维柜维秠,维糜维芑。”糜儿知道,二哥的名字是洪骓,三哥的名字是洪坯,自己的名字是洪骍;糜儿还知道,二哥又名嗣柜,三哥又名嗣秠,自己又名嗣糜。糜儿不知道,如果他再有一个弟弟,那么一定会名洪骐,又名嗣芑,因为,那个时候,糜儿还没有读过《诗经》。

刚刚回到家乡的糜儿,虽按虚龄号称五岁,却比同龄儿童显得更为文弱体赢,甚至还不能独自跨过一个七八寸高的门槛。站在自家的八字门内,他羞怯又好奇地看着外面这个陌生的世界,谛听着来来往往的人们说着与自己父母一样的绩溪乡音,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女孩子们在天井旁把柿核劈作两半,掷在地上看阴阳来比赛,叫作“苏子”。另有一种“码子”,俗称“收码”,起先用花岗石磨光的小石子或石卵子,后来改用小布头包一撮米。男孩子们则忙着“掷铜钱”、“打鳖”,糜儿跌跌撞撞地跑过去想要加入他们,却被一把拉人由母亲、大姐、外祖母和小姨等女人所组成的保护性包围圈内,不许他与其他顽童“瞎野”。

二哥回家的那天,母亲正在家中老屋的前堂,坐在房门口的椅子上。忽听得父亲的死讯,身子往后一仰,连椅子一齐倒在房门槛上。东边房门口坐的珍伯母也放声大哭起来。一时,屋里满是悲声。只见二哥红着眼睛,将几张纸郑重地交到母亲手上。母亲望望纸,又望望糜儿,一脸凄惨情状。糜儿则呆立在院中,只觉得天地都翻覆了。

自那一日之后,实龄三周岁零几个月的糜儿便被抱上一只高凳,在四叔介如先生的学堂里读书了。凳子太高,以致于糜儿坐上了便爬不下来,还要别人帮着抱他下来。即便如此,糜儿却不算“破蒙”的学生,他已认得近一千个字了。那还是在台湾的时候,父亲就在方块红笺上亲手写楷字教他认,母亲在旁充当助教。糜儿认的是生字,母亲便借此温习她的熟字,父亲太忙时,她就是代理老师。如今,这些红纸方字与二哥带回的那几张纸成为了母亲的至宝,每天天刚亮时,母亲就把糜儿喊醒,叫他披衣坐起,开始一套制度化的程式——早课反省。母亲看他清醒了,才一一指出昨天他说错了什么话,做错了什么事,要他反省认错。糜儿照例认错,表示不再重犯类似的错误或过失。于是母亲便拿出红纸方字与那几张纸勉励糜儿用功读书,奋求上进。有时她还会加进许多对父亲品性学问种种长处的回忆,要求糜儿继承父志、开拓父业,做一个像他父亲那样品行无亏、于世有用的人。她反复说的几句话是:“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即丢脸)。”这样的早课持续了几年之后,糜儿才渐渐明白二哥交给母亲的那几张纸实是父亲的遗嘱,遗嘱上说:“糜儿天资颇聪明,应该令他读书,教他努力读书上进。”

早课之后,糜儿马上起床穿衣,赶上早学,这时往往天刚大明。学堂“来新书屋”的锁匙放在禹臣先生(四叔介如选了颍州府阜阳县训导之后,家塾移交给族兄禹臣)的家里,糜儿照例先到学堂门口张望一下,便径直跑去先生家打门,先生家里有人将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他接了锁匙跑回去开学堂门,第一个坐下来念生书。等到先生来了,糜儿背出生书,才回家去吃早饭。吃了早饭再去学堂上课,下午也有课,晚上还要念夜书。糜儿读的第一部书是父亲自己编写并亲笔抄写的一部四言韵文《学为人诗》,说的是做人的道理。开头几句为:“为人之道,在率其性;子臣弟友,循理之正;谨乎庸言,勉乎庸行;以学为人,以期作圣……”第二部书也是父亲编写的四言韵文《原学》,略述哲理。第三部书叫作《律诗六钞》,似是姚鼐的选本。糜儿虽不曾读《三字经》,却因听惯了别的小孩子高声诵读,也能背出一部分;尤其是那五七言的《神童诗》,如“人心曲曲弯弯水,世事重重叠叠山”之类,许是喜欢重字双声的缘故,常常挂在嘴上念着玩。私塾九年,糜儿先后读了《孝经》、《幼学琼林》、《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书经》、《易经》、《礼记》、《纲鉴易知录》、《御批通鉴辑览》以及《资治通鉴》。

糜儿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守瓒叔家的嗣昭宁可睡在麦田或稻田里挨饿,情愿被捉回来挨一顿毒打,遭大家的笑骂,也不肯念书。他也不明白为什么其他学生的蒙馆学金只要两块银元,而母亲第一年就送六块,以后逐年递增,最后一年竟“打破纪录”加到了十二块。直到有一天,一个同样读过《四书》的同学拿着家信来问他:“糜,这信上第一句‘父亲大人膝下’是什么意思?”糜儿这才明白自己是一个受到特别待遇的人。母亲大概是受了父亲的嘱托,要求先生为自己“讲书”,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含义。而在上海受了时代新思想影响的二哥与三哥既不要糜儿“开笔”学作八股文,更不要糜儿学作策论经义,他们也只要先生给糜儿讲书,教糜儿读书。因此,虽然糜儿念的几本书中有很多是乡里先生讲不明白的,但每天总能遇着几句可懂的话。P015-017

序言

自序: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十年前,季羡林先生写下了著名的《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刚刚迈入大学校门的我,曾有幸聆听季先生一课。当年读着季先生“焉知五十载,躬亲扫陵墓”的文字,恍惚间感受到长者“世事两茫茫”的汹涌感慨。

十年后,季先生驾鹤仙游。而我,也站在了胡适之先生的墓前。

我自知不是一个合格的胡适传记的作者。胡适的名字于我而言,很大程度上源自父辈与师辈的牵引。数年前,当生于上海、长在北京的我,第一次踏足“籍贯”安徽绩溪上庄村时,我又一次感受到了那种“恍惚”。顺着脚下曲曲弯弯青石板路,经过道旁叠叠重重歇山粉墙,只见故人旧居内:楼阁明堂,春兰秋菊镂雕栩栩;老屋耳厢,镜盒绣帏幽香细细;字幅联对,境界幽远,笔墨淡隐,斯文犹在。一切都是初见的景致,一切却又似是曾见的梦幻。跟着父亲,找寻他儿时的祖屋,见昔日巍峨的祠堂已毁,物已不是人亦非,竟然也有禾黍离离莫名心酸。握着堂伯父胡毓凯的双手,惊异于他的面貌与故人的相似,初次会面,竟然也会亲切感油生。宗族血脉的遗传基因,却是如此神奇……

2009年5月17日,我站在了台北南港故人的墓前。那日的行程还算顺坦,从高雄台南一路向北奔驰,虽正赶上一个不平静的名日“呛马日”的周末,但台北南港旧庄却是一如往昔的幽静平和。一路上热情向我们介绍这介绍那的出租车司机听说了我们的目的地,竟自沉默了。他说到了这个去处,其他生意也不拉了,他就停在门口休息,等我们出来。我们走进园内,折上半山腰,回头望去,只见“中央研究院”东南门外,绿荫连绵间一辆小小而孤单的出租车,忍不住微笑了。

墓园很干净,碑上只有落叶,用手轻轻抚去,竞没有尘土。脚下以白色鹅卵石铺面,四周是素白正方形廊檐,两棵长青松柏伫立墓碑两旁。石阶整洁,盘旋而上,陵墓气象雄伟而森严,墓后石墙上嵌有“智德兼隆”四个大字,两边书有那两句著名的对联:“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我站在那里,正如当年的季先生,蓦抬头,仿佛也见到了胡适那一种蕴含着特别历史内容的智慧的笑容。

胡适离开我们已经四十七年了,正如父辈所说,作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送葬者与新时代的最初一位先知,胡适注定要被新旧两个时代的人误解与曲解。他是典型的灵魂孤独者,与他生活着的那个世界存在着深峻的隔膜。他活着的年代,可谓“天下谁人不识君?”但真正“识”了的,又有几人?最终,他唯有怀着深深的失望离开人世。

如果说胡适思想有如将夜空划开一道光亮的彗星,转瞬即逝,那么,它实际上应该是属于下一个时代的光芒,它的超前出现则是它所处时代的侥幸。如今,时光荏苒,已然处于“下一个时代”的我们,站立到了胡适先生的墓前,我们是否真的懂得了胡适,理解了胡适,认识了胡适?胡适留下的精神遗产应该如何承继?

伫立片刻,一只通体蓝色的鸟儿忽从树丛之中信步踱来,红嘴长羽,是一只台湾蓝鹊儿。它的仪态端庄娴雅,引得人不禁跟上前去。墓园占地是小的,却显出山林的曲折与深邃。顺着石级,探步向前。正惊诧于树木之参天繁茂,耳畔忽然响起碎石子路踩踏的脚步声,转过头来,是一对面容和蔼的老年夫妇,他们一身休闲的服装,看样子是午后来散步的。就像旅途中遇到的很多台湾人一样,他们随意而友好地向陌生的我们点点头,不问来路,不问去处,只是微笑着走了过去。而我,仿佛得到启示般回望来路,心中的怅然顿时一扫而空:小山丘上苍翠环绕,仿佛一个温煦、绿色的怀抱,自然静谧地守护着胡适一家四口。清风徐来,碧树婆娑,山脚下矗立的石屏上赫然刻着“胡适公园”的字样。是的,对于当地的居民来说,这里首先是一座“公园”,而后才是“墓园”。清晨、午后或傍晚,人们三三两两,走走停停。既可以登高远眺,又不妨亭间小憩。有着树香、鸟语、人声与阳光的陪伴,孤独者胡适又并不孤独。

回去的路上,那位出租车司机突发感慨,说起上世纪80年代到杭州的时候,曾被满城的桂花香迷醉了。一回到台北,他便急急在自家院中种了很多株桂花树。“结果呢?”我们问。他摇了摇头,伤感地说:“再也没有杭州的香气……”我们都沉默了。车子驶过一所小学校,牌子上写着“胡适国民小学”,一时间我仿佛产生了幻觉:阳光洒在周末空无一人的校园里,钟声突然敲响了,到处跑满了嬉笑欢乐的儿童。即使在今天的台湾,故人的名姓也已经很少有人提起了。但我想,至少这所小学校的孩子们一定还会记得。

回到北京,开始思忖,写完了这些文字,我还要做些什么?想到的答案是去一个地方,寻找一个人。万安公墓近在咫尺,小素斐的墓前应该盛开美丽的雏菊了。除了小小的雏菊,我或许还会为她念诵一首小小的诗,一首她父亲写的诗,当然并不是写给她的:

热极了!

更没有一点风!

那又轻又细的马缨花须.

动也不动一动!

好容易一颗大星出来,

我们知道夜凉将到了:——

仍旧是热,仍旧没有风,

只是我们心里不烦躁了。

2009年9月27日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9: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