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清华百年风雨实录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志伟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百年清华兴衰荣辱岁月的历史回放,学人治学精神道德操守的一次自检!凝视大量远去的背影,在字里行间回忆他们的音容笑貌!

当知识分子面对利益诱惑、弄虚作假、学术交易时,追忆大师的风采能否让他们心生共鸣,担当起历史责任?

李志伟所著的《清华百年风雨实录》以丰富翔实的资料,客观冷静的笔触,引领读者走进清华,聆听大师们的治学之道,成长历程!

内容推荐

《清华百年风雨实录》: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大师极度稀缺,随着张岱年、季羡林、钱学森等人的相继辞世,大师已成绝响。这些曾是清华学子的大师,他们的学术造诣、人品操守和爱国热忱影响着千百万莘莘学子,弥久不衰。

翻开清华厚重的履历,我们感叹它与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从庚子赔款清华学堂初创,到军阀割据,革命大潮风起云涌;从八年抗战,师生颠沛流离,创办西南联大,到国共内战,新中国成立;从“反右”“四清”文革”等一系列政治运动,到改革开放,陷入尴尬门,清华经历了百年的新旧交替和血火洗礼,是中国艰难前行的见证。

李志伟所著的《清华百年风雨实录》以丰富翔实的资料,客观冷静的笔触,引领读者走进清华,聆听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冯友兰等大师的治学之道;感受叶企孙、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梁思成、黄万里等科学家的良知;重温朱镕基、胡锦涛、习近平等治国兴邦栋梁之材的成长历程!

目录

序:翻开这些书稿——王满

楔子:庚子赔款,刺烙在一个民族脸颊上的印记(1900—1910)

卷宗一:两难诞生路(1911—1921)

 1.周自齐出任清华首任“掌门”

 2.唐国安,不愿走进“神龛”

 3.周诒春,乱世中给力清华远行

 4.闻一多三赶校长风波

卷宗二:清华“大学路”(1922—1925)

 1.曹云祥撕开“一米阳光”

 2.“四大台柱”擎起清华“国学门”

 3.1925年,清华来了一批“传道”的人

卷宗三:迷茫年代的“脚印”(1926—1927)

 4.韦杰三的最后“呼唤”

 5.朱湘的命运

 6.朱自清”的一段迷茫岁月

 7.王国维的“不归路”

卷宗四:引路者的颂歌(1928—1932)

 1.罗家伦执掌清华

 2.冯友兰的“蹉跎”岁月

 3.翁文灏“主政”的日子

 4.清华“父亲”梅贻琦撑起一片天

卷宗五:在国难岁月里(1933—1937)

 1.冯友兰与母亲挥泪别离

 2.张申府发动“12·9”

 3.梅贻琦的湘滇路

 4.叶企孙制造抗战系列“产品”

卷宗六:“铁皮屋”下(1938—1939)

 1.一段刻骨铭心的寄篱日子

 2.梅贻琦“招兵”

 3.联大的“1939”

卷宗七:“匹夫”速记(1940—1944)

 1.“狂人”刘文典

 2.梁思成与林徽因颠沛流离的生活

 3.钱学森与孙立人参战

 4.胡适当诤友

卷宗八:复校前的悲剧(1945—1946)

 1.“短命”的欢乐

 2.张子高接收清华园

 3.“1·21”:是谁导演“同室操戈”血案

 4.一段不发该生的“阵痛”

卷宗九:清华学人行动(1946—1948)

 1.梅汝璈对侵略者的审判

 2.朱自清饿死不吃“嗟来之食”

 3.大师们的最后抉择

卷宗十:新政权旗帜下(1949—1955)

 1.新生在“1949”

 2.梁思成为古城墙奔走呼号

 3.冯友兰在清华“洗澡”

 4.一段“输血”的日子

 5.“红色父亲”蒋南翔主政清华

 6.华罗庚与钱学森的“海归”路

卷宗十一:屋檐下的阳谋(1956—1957)

 1.与清华“无关”的岁月

 2.清华的“1957”

 4.蒋南翔“收网”

 5.党内“起义分子”袁永熙

卷宗十二:激情岁月(1958—1964)

 1.毛泽东“调兵”

 2.施嘉炀与张任联袂送来“一碗水”

 3.邓稼先饿着肚子上战场

 4.吕应中和他的神秘“200号”工程

 5.蒋南祥在“拐点”面前

 6.“四清”,为何“不清”清华

卷宗十三:在一个人的“跑马场”里(1965—1966)

 1.一个剧本与一名学子的“殇”

 2.蒋南翔的“骨头”

 3.刘冰在受辱的日子里

 4.红卫兵肆虐的季节

卷宗十四:血写的履历(1966—1967)

 1.一名学部委员的“血书”

 2.蒯大富的“疯狂行动”

 3.“两派”争霸清华

 4.太阳滴血

卷宗十五:囹圄“岁月”(1968—1972)

 1.在迟群制造“觳觫”的日子里

 2.嗜血的“鲤鱼洲”

 3.绵阳分校的无奈

 4.1970,谁与迟群“争峰”

 5.倪维斗拔“虎须”

 6.较量在“冬季”

卷宗十六:最后的乌云蔽日(1973—1975)

 1.“昙花”旭日下

 2.“迟谢”合演的“活剧”

 3.刘冰等人联名上书

卷宗十七:第二次再生(1976—1979)

 1.“人祸天灾”的“1976年”

 2.刘达的新时代

 3.久违的“甘霖”

 4.春天的颂歌

 5.清华的“1979”

卷宗十八:科学大时代(1980—1990)

 1.凌瑞骥,清华第一吃“螃蟹”的人

 2.蒋南翔的最后岁月

 3.高景德的“天下”

 4.“清华”的“863”

 5.清华建筑师的丰碑

 6.科研之树结硕果

卷宗十九:新时期清华(1991—2002)

 1.李志坚的呼唤

 2.张光斗与黄万里的“决斗”

 3.王大中执掌清华

 4.清华的绿色路

卷宗二十:清华新征途(2003— )

 1.在“SARS”面前……

 2.陈丹青炒了谁的“鱿鱼”

 3.清华要上九天揽月

 4.是谁让清华陷入“尴尬门”

 5.清华距哈佛有多远

 6.陈来,要给力清华

附件一:清华大学历任校长及党委书记

附件二:本书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2.唐国安,不愿走进“神龛”

1912年,对于刚刚诞生的中华民国和清华学堂而言,不是什么好的年份。

那年2月15日,袁世凯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的出任,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的开始。与此同时,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并试图组织政党内阁,以对袁的权力加以制衡。

袁世凯闻讯,即策动北洋军警干涉政治,逼迫国民党人退出内阁,裁减南方各省的革命军队。同时又拉拢以梁启超为首的清末立宪派,资助他们组成进步党,以此来与国民党对抗。在外交方面,他得到英国政府的有力支持,从五国银行团获得2500万英镑借款。

同时,袁世凯还任命了周自齐等一批亲信出任封疆大吏,巩固自己的地方势力。3月25日,袁世凯任命周自齐为山东都督。周自齐任职山东时,整个山东政局及社会情况呈现出复杂混乱的局面。他治理匪盗,弹压济南巡防营哗变,发展工商运输业和发行山东银行券,颁发剪除发辫办法,这些行动为山东带来了政治上的新局面。同时,也为袁世凯复辟帝制作了大量准备。

在周自齐离开清华后不久,袁世凯任命会办范源濂为教育次长(不久即继蔡元培之后为总长)。

此时的清华学堂,一时没有了领头人。4月7日,袁世凯任命驻美使馆参赞颜惠庆为清华学堂代理监督。袁世凯想试探美国人,但美国政府却不接受袁世凯的此项任命。

5月1日,停顿了半年之久的清华学堂重新开学,返校的学生仅有360人。

此时,中美双方一直为清华的“掌门”僵持着。尽管清华学堂的“掌门”与其他军国大事相比,“轻如鸿毛”,但长期悬而不决也是不行的。它不仅影响中华民国的形象,而且直接影响中美关系,同时也将影响到庚款能否及时退还。这一点至关重要。选谁入驻清华,袁世凯迟迟拿不定主意。后来,他的儿子袁克定建议:清华的事情还是由他们自己解决吧;尽管唐国安属南方派系,但我们一时还找不到既让我们满意又让美国人接受的合适人选,与其僵持不决,不如顺水推舟,给清华一个人情,至于美国是否同意,那是美国人的事情。

于是,袁世凯便命袁克定亲往清华,转达他对唐国安的倚重和尊敬。袁克定来到了清华,对唐国安说,家父历来赞赏先生的学识和为人,希望先生出任清华“掌门”,为民主、为共和培养才俊。

经过袁克定的劝说,唐国安答应出任清华学堂监督。但唐国安向袁克定提出一项要求,那就是学堂的事情政府不要过多干预。袁克定答应了唐国安的要求。

6月,北京政府外交部遵命将游美学务处撤销,将其所有职权划归清华学堂;同时任命唐国安为清华学堂监督,周诒舂为教务长。袁世凯的这两项举措得到了美国政府的认可。

唐国安上任后,勤勉校政。为了消灭帝制时代留给清华的遗迹,他就任之后,按照教育部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将清华学堂改为清华学校,把监督改为“校长”,由他出任第一任清华学校校长。他修订校章,明确清华早期“进德修业、自强不息”的教育方针,改革学制,把曾由“四四制(即中等科、高等科各为4年)”改成的“五三制(中等科5年、高等科3年)”再改回“四四制”,进而加大高等科力度,充实教学内容,并实行文理分班。他改革招生办法,扩展校园,解决经费拖欠问题。

此前,清华学堂服侍着清政府外务部与美国公使馆这两个婆婆。清华监督一面要对外务部负责,而另一面还要察言观色,看美国公使馆的脸色行事,还要经常将学务报告亲自送呈美国公使核阅,不然,美国公使感到稍不称心,就会向美国国务院“密诉”,甚而“查办”。

当时的教务长胡敦复就是因与美籍教员瓦尔德有分歧而被迫辞职。胡敦复主张学生多读理工课程,而瓦尔德则力主多念英文、美国文学和美国史地,教务长与教员意见不合,上诉到外务部,没等解决,美国公使便出面干预,胡敦复只能离职而去。

当时清华的教育方法,完全按照美籍教员的意见行事。课内课外宣扬的都是美国的“文明”生活方式,一些教员还充当传教士,组织基督教青年会,在校内大搞“圣经班”、“主日礼拜”,在学生中大量发展基督徒。还有一些美籍教员,依仗美国公使馆的权势,对学校的行政和学生的政治活动横加干涉。当时清华的学制、课程、教材等,几乎全部是搬用美国学校的设置。后来,英国哲学家罗索在参观清华后说:“清华学校恰像一个由美国移植来的大学校。”员、中国西文教员和美国教员三部分。初期,美国教员约占全体教员一半以上,他们在校内享有较高的待遇,月薪比西学部的中国教员高出一倍左右,而国学部的教员收入则比其低许多。

美国教员大多是由游美学务处委托北美基督教青年协会在美国代为招聘的,其中大多数是中学教员和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有的水平很差,如英文教员史密斯,文化素养和教学水平都很差,被当时的学生讥为“老饭桶”,但由于他与美国公使馆关系密切,尽管不受学生欢迎,唐国安也迫于美国人的压力不敢辞他。史密斯在清华一待就是13年。据钱端升教授回忆,当时的中国教员认为美国教员“在清华则养尊处优,禄食供应远出本国教员之上。不仅如此,美国教员除自动辞退外,校中惮于美使馆之挑剔,不敢有所黜斥”。

清华学堂为了招徕美国优秀人才,专门盖了一批设备十分讲究的西式住宅,这些住宅自成一区,被当时清华人称为“美国地”(即今“北院”)。史密斯就住在那里。他一家四口,雇四个佣人,占九间房,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与住在工字厅(今学校办公区)小房间的西学部中国教员,以及住在陈旧狭小的“古月堂”的国学部老国文教员的生活条件形成了鲜明对照。

同在一个学校任教,待遇却如此悬殊,自然引起中国教员的不满,尤其是那些得到美国学位的回校任教的清华留美生,对中美教员之间的待遇悬殊甚为不悦。这些刚刚从美国归来的血气方刚的青年教师希望得到平等待遇。经过努力,他们也挤进了北院“美国地”。同样,他们也拒绝向学校交纳房租、煤火费等费用,以此显示自己和美国教员的平等。他们得到了外在的平等,而在教育等问题上,则始终没有丝毫发言权。

唐国安年富力强,却在清华的事业蒸蒸日上之时,因操劳过度于1913年8月22日心脏病发作去世了。唐国安临终前力荐周诒春出任清华校长,而周诒春却远在美国访问。清华再度陷入没有“掌门”的窘状。

8月23日,也就是唐国安去世的第二天,赵国材在呈外交部文(《校长唐病故请派员接办》中说:“本校校长唐国安于本月二十二日午后四时病故,所有校长职务,暂由国材管理,敬祈。均部派员接办,以重职守……”

外交部收到他的呈文后,即给了他回复,令言:内开周诒春充清华校长,未到差以前,派赵国材暂行代理……

P16-18

序言

翻开这些书稿——王满

3月2日(农历正月二十三).是他的60岁生日。他收到了大批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的祝福。他细心地将这些贺信、贺电分类整理,然后装订成册,塞进自己拥挤不堪的书架里。他常常会情不自禁地抽出页码最多的那个册子,逐页逐句地反复阅读,读着读着竟会激动地掉下眼泪。

这个册子里的贺电和贺信发自世界著名的大学。有的感谢他对学校的历史进行了全面、客观、准确的梳理,有的表彰他对学校教育理念提升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有的赞颂他对新时期大学教育改革提出的诸多建议,有的期盼他写出更好的大学校史,更多的是兼而有之的话语……

尽管语种不一,但每封贺词中都彰显着各自的校训——这也是他最为感念的。

哈佛大学:让真理与你为友.

剑桥大学: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

麻省理工大学: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

普林斯顿大学: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

澳大利亚国家大学:重要的是弄清事物的本质。

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

他出生于中国河南中部农村一个普通的农家,自幼勤奋好学却学缘不济,务过农,当过兵,从过政,编过报,办过刊,每一样都干得很出色。18岁,他在别入选择高校接受高等教育时,选择入伍到部队。因此他对大学,尤其是著名大学心驰神往。他30岁时经老师、著名文艺批评家朱向前教授推荐,步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33岁时,到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深造,但遗憾的是,因外语没有及格而成为他们班中为数不多的没有拿到硕士学位的学员之一。为此,他对于接触到的大学的一切异常敏感。日积月累,他竟然搜集了难以计数的相关资料。一天,他读到哈佛大学一条著名的理论:“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倘若每天利用这两个小时的时间来阅读、思考和写作,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正在发生改变。坚持数年以后,成功会向你招手。”

他接触清华,源于他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读书时,他的老师、著名作家、时任文学系主任黄献国教授的一次推荐。当时黄献国教授对他说,《中国教育报》安排采访清华副校长倪维斗教授,你去吧。他去了。他在时任清华科技处处长侯世昌教授陪同下去采访倪校长,但倪校长却对他说,你要写,就写我们清华吧。  于是,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泡在了清华和北大校园里,在图书馆、档案室查阅历史文献和档案;在清华园和燕园,他采访名家与大师。他把一次专访延伸成了一本书,又从这本书延伸到一个系统工程。他规划:先从著名大学写起——中国五所,国外五所。他行动:从45岁开始,把自己的业余时问全部献给这项事业……

天道酬勤。2008年5月,他的第一本大学校史——《北大百年》,洋洋洒洒几十万字出版了;又过了两年,同样几十万字的第二本大学校史《清华百年风雨实录》,又后劲十足地面世了……各方的好评增强了他的信心,他把兴奋点瞄向了南开、复旦、中山等国内名校,也盯上了哈佛、牛津、剑桥等国外著名大学……

翻开这些书稿,名校璀璨的历史让人流连忘返。在英语国家中,最古老的大学是牛津大学。他在书中介绍说:在公元12世纪之前,英国是没有大学的,人们都是到法国和其他国家求学。1167年,英格兰国王和法兰西国王发生激烈争吵,英王一气之下,把寄读于巴黎大学的国民全部召回。另一说法是,法王一气之下,把英国学生驱逐出国。不管怎样,英国留学生回国后聚集牛津地区,继续从事学业和研究。牛津大学由此诞生。

又如剑桥大学。这所成立于1209年的名校,据称最早由一批为躲避殴斗的学者建立的。起因是牛津一位学生练习射箭,误伤了镇上一位妇女,引发了一场骚乱。愤怒的牛津市民抓住两个无辜的老师严刑拷打,从而引发冲突。被市民追杀的牛津人四处逃窜,其中12名师生流落距首都不到100公里的剑桥镇,被当地主教收留,促成了又一所名校的诞生。

长久以来,牛津和剑桥经常被联系在一起,就像中国的北大和清华一样。在英文中还有一个专有的词:牛桥——Oxbridge。两所学校的建筑格式非常相似,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竞争很为人们关注。近一百多年来,两校每年都要举办划艇赛,牛津赢71次,剑桥赢77次。一般的看法是牛津的人文科学更强一些,剑桥在工程技术方面更有优势。在英国每年都有大学排名,两校通常交替为第一名、第二名。有人对牛津和剑桥作了分析:牛津会问:“What do youthink?”剑桥会问:“What do you know?”以此,说明前者更注重思想,后者更注重科技;继而为其各自的成就找出原因:牛津大学出了29名首相,剑桥大学出了61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翻开这些书稿,他为人们讲述了许多关于书和人的故事。1638年,一批英国殖民者乘船漂洋过海,到北美昆尼皮亚克海湾定居,并将此发展成为繁荣的港湾。一位名叫约翰·达文波特的牧师认为,教育可以让欧洲文明在美国生根,便动议在此建立大学,但他的愿望屡受挫折,直到下个世纪来临,也即1 701年,当地法院同意约翰后代的请求,成立一所名叫耶鲁的教会学校。没有经费,牧师们凑出40本书作为建校的资本。第二年学校有了第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叫雅各布·海明威。在海明威之后,他的校友中出了很多名人。在政界,有五位美国总统出自耶鲁,他们是塔夫脱、福特、乔治·布什、克林顿、乔治·W·布什;在商界,担任美国企业领导者的耶鲁入,数量也是远远超过其他大学毕业生,如可口可乐董事长伊苏埃塔、《TIME》创始人鲁斯、联邦快递创始人史密斯、IBM公司董事长艾克斯等;在教育界,耶鲁校友成为不少著名大学的创始人或首任校长,如普林斯顿大学、康泰尔大学、霍普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在演艺界,耶鲁也是星光闪耀,其中广为中国观众熟悉的是因主演《苏菲的选择》和《克莱默夫妇》而两度夺得奥斯卡奖的梅丽尔,还有《X档案》中的男主角大卫。

在耶鲁大学的著名校友中,最让人动情的是1773年的学生、被美国人称为民族英雄的内森·黑尔。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爱国青年黑尔深入英军阵地搜集情报,被捕后被处以绞刑。就义前,黑尔的豪言壮语世代永传:“我惟一的遗憾就是没有第二次生命献给伟大的祖国。”

翻开这些书稿,人们还可以追寻到许多中国名人的足迹。国内的名校自不必说。一百多年来,大批来自东方古老国度的学子们游学于世界各地,成为这些著名学府的著名校友。“先有哈佛,后有美利坚”的哈佛大学,走出了林语堂、竺可桢、梁实秋、梁思成等,他们奠定了中国近现代人文和自然学科;有“世界上最著名的桥”之称的剑桥大学,走出了华罗庚、张文裕、王选、蔡翘、陈立、伍连德等著名科学家,还有萧乾、叶君健、徐志摩等著名文学家。

对于这些著名学府,学子们充满了浓重的情结。剑桥,也称康桥(Cambridge音译),1 920年,徐志摩求学于此,并成为其一生的重要转折点。诗人自述说,在24岁之前,自己对诗的兴味远不如对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唤醒了久蛰心中的诗的天命。他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吟成了一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

翻开这些书稿,人们可以窥见作者浓郁的文人情怀。他曾说,在所有大学校训中,他最喜欢柏林洪堡大学的那句引自马克思的论断:“哲学家们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他曾说,在哈佛大学的经典语录中,他最钟爱这一段:“你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现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你预知不了明天,但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他曾说,自己从小喜欢诗,非常崇拜诗人,而徐志摩堪称最爱。除了诗,他还很欣赏诗人的那句人生感悟:“一个人的世界,很安静,安静得可以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和心跳声。冷了,给自己加件外套;饿了,给自己买个面包;病了,给自己一份坚强;失败了,给自己一个目标;跌倒了,在伤痛中爬起并给自己一个宽容的微笑……”

写到这里,应该介绍一下本文主人公的真实姓名了。他叫李志伟,是我及同事们引以为荣的同事。李志伟即将出版第二本名校著作,邀我写序。无资无格,难以交差,偶有臆想,遂成此文。虽像梦呓,确属他亲口告知人生目标所诱引。故不畏荒谬,一是借此记下星点所得,二是表示朋友间的祝愿。

最后,需要补正的是,本篇序文开始处漏掉了年份,即2020年。其情节是我想象的。

2010年12月1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0: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