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回流的缓波(精)/名家忆往系列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叶廷芳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目录
个人印记的精神图景
——关于散文的絮聒之三 汪兆骞
第一辑 童年在田园
开门见山
家庭
求学
凉亭遇灾星
日寇的铁蹄
童年的摇篮
皮球踢飞
刀沉河底
好奇的诱惑
秋天的盛装
乌皮
逃家上学记
最是难忘家乡情
第二辑 青春有摇篮
青春的摇篮
——衢州中学
怀念我的两位老师
年少问戏剧
湖光塔影下的青春岁月
——纪念北大母校百岁华诞
感谢电影
我接受了他“偷”来的“天火”
贝多芬:从低吟到咆哮
——贝多芬故居感怀
温馨忘年交
——忆赵萝蕤先生
第三辑 精神寓家园
圆明园吊古
与古都的初次亲密接触
莱茵河上的女妖
两座古堡共孵一个“蛋”
——里尔克《杜伊诺哀歌》诞生记
“强国梦”的缩影
水灵的海德堡
涅卡河,深沉而浪漫
缪斯的宠城
布莱希特乡间别墅即景
第四辑 天高任我飞
我与北京人艺
艺术殉情人
——吴冠中重描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
——痛悼杨宪益先生
性情何其芳 .
赵林克悌教授的巾帼风骨
追寻包豪斯的足迹
赛珍珠的中国情结
达沃斯之魔
卡夫卡的中国“签证”
惊喜与自勉
在穆施克家过圣诞
春鸟的“敖包相会”
武夷篝火
我的“光明”缘
精彩页
开门见山
我生长在钱塘江上游的浙西山区。村子周围是田畴和丘陵,向北约五里之遥便是连绵的高山。我出生的家屋坐落在村西北角的尖角上。那是一座厅堂东侧的“翼屋”。它的左右两道门均朝西,抬头50米外便是一座小山,我们叫“后头山”,覆盖着浓浓密密的原始森林,所以又叫“柴蓬”。它颇像一张沙发,其前部是一大片深约300米、宽约500米、高20米的平丘,俗称“大坪坦”,也是古木参天。它的“树王”是一棵十几围的千年古樟,正好对着我的家门。它的巨大的树冠有三分之一笼罩在我家的菜园上空。家人把它视为“神树”,逢年过节都要到它跟前烧香膜拜。长大后我则把它视为我家天赐的“盆景”。大坪坦的“靠背”则是一座高百十来米、宽700来米的冈峦,它是全村的绿色富藏和屏障。
走出家门往右看,越过一片田垄和几道丘陵,则是巍巍高山。而正对着我们的那座叫“笔架山”,比北京香山“鬼见愁”至少高出一半,它的三个峰巅排列有序,中间那个略高而微微向后仰靠,构成略带弧形的“笔架”造型。它是我们村子的天然“屏风”。
我生长的村子是个拥有300余户人家的大村落,主要由“前叶”“后叶”两个自然村构成。“前”“后”之间是一条宽约六七米的小溪。我的家属于后叶(又称“下叶”)。后叶的整个叶氏家族有个共同的祠堂。同时,这个家族又分四个“房族”,每个房族又有一座跟祠堂形式相仿的公共建筑叫“大厅”。我的家屋所依附的厅堂叫“里仓厅”,它坐南朝北,其正面恰好朝向笔架山。
里仓厅是一座三进两天井的宗族公共建筑。第一进及其与第二进之间的天井,据爷爷说,已于一百多年前被“长毛”(即太平天国起义军)烧毁了,现成了一块晒谷场和一口约20米见方的锅形水池,成了鹅呀鸭呀捕食、嬉戏或训练它们子女游泳的场所。而幸存的一进和二进仍被附近同房族的邻里们逢年过节进行祭祖或举行“白喜事”的活动。
这座公共建筑原来东西两侧都有长长的“翼屋”依附,不知什么原因,西侧的翼屋靠里的那一半已经没有了,变成我们家的一块菜地;东侧的翼屋则一直由我们家三代人居住着。门前的柴蓬是我童年的摇篮,也是全村的绿色富藏,更是飞禽的天堂。每天早晨我们家的大门一开,只见千百只飞鸟满怀希望叽里呱啦欢唱着从浓荫里不断奔腾而出,飞向辽阔天空。傍晚,它们又纷纷欢天喜地地一个个钻进浓荫之中,交配的交配,嬉戏的嬉戏,安然享受着温馨的暖巢。只有那矫健的雄鹰,仿佛刚刚才起床,一个个扑啦啦冲出树丛,像箭似的直插长空,然后张开宽大的翅膀,在暮色苍茫中进行表演性翱翔。所以长大后每当我听到民族器乐曲《百凤朝阳》就感到格外亲切,它一再让我回想起儿时群鸟们早晚献演的这两台特别节目。这些特殊演员不愧是人类的良友啊!在我的精神人格和人文情怀的塑造过程中,肯定有它们的参与和贡献。
参与这种塑造的自然还有北边的群山。它们由近而远、由低到高组成一道道屏障。最近那道叫“长山头”,斜着横在我家门前,相距不到一里地。它高约30米,宽不足100米,长长的像条蛇向村子爬来,在离村子约200米处停住了。说来也巧,村后也有一座山,形状像龟,所以叫龟山,也向村子爬来。农民是很有经验的,他们常发现龟蛇老在一起,就认为它们有缘,一起交配。于是传说就产生了:村前村后这一对“情侣”,尽管有偌大的村子把它们隔开,它们仍不死心,夜间偷偷绕过村子约会,并且互相交配。想不到这则不无审美价值的传说,竟然有人当作真事看待,认为这岂不亵渎村子的尊严和声誉!于是决定在蛇背的“三寸”处把它砍断;在龟山的龟头上盖一座寺庙,让这两个不老实的家伙再也休想偷情!现在人们在蛇山的脖颈处看到的是一道约50米宽的巨大“伤口”,即使用现代运输工具没有几千卡车也运不走那些土石方,说明当年人们信念之深,决心之大!如今不知多少个世代过去了,那伤口两侧仍寸草不生,远处看去很像血淋淋的伤口。自从我知道了这个故事,宁愿绕道走也不愿从那里经过!并且常想:如果我知道是哪位祖先干了这件残忍而缺德的事,我一定要冲进祠堂把他的牌位砸个稀巴烂!
最后是笔架山。就像那棵古樟,她也是与我早晚必晤的慈祥老人……
P3-5
导语
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往事俯仰百变,人生如梦,“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那雪泥上留下的爪痕,便是人生行旅的印迹。这套名家“忆往”散文丛书,所选皆是作家记住或想起保留在脑子里过往事物印象的文学书写。
作家在回忆人生往事时,举凡小事大道,说的都是自己对过往的所思所悟,其间自有人生的哲学睿智、思想境界和灵魂风骨。他们在山河人群和过往的历史中寻找自己,确证自己的命运过程,从中可看出行于江湖的慷慨悲凉、缠绵悱恻的种种气象。他们是带着哲学思辨意味的作家学者的气质,赋予个人印记以精神脉络的,忆往便构成共和国历史生活图画的一部分。
本册为作家叶廷芳的分册。内容包括他对童年、青春、精神世界和自我成长的各种回忆和感悟。
序言
个人印记的精神图景
——关于散文的絮聒之三
汪兆骞
记得壬辰年之春,曾应中国文史出版社之邀,为该社
主编过一套“当代著名作家美文书系”散文丛书。所选皆
与我熟稔的著名作家之散文名篇,每人一卷。经年老友多
过花甲之年,正是“老去诗篇浑漫与”,其为文已到随心
所欲之化境,锦心绣口,文采昭昭,自出杼机,成一家风
骨。文合为时而著,本人性,状风物,衔华而佩实。我在
总序中说:“这些大家的散文,是血肉之躯与多彩现实撞
击出的火光;是人性与天理对晤出的大欢喜、哀凉与哲思
;是直面人生。于世俗烟火中,发现芸芸众生灵魂绽放出
人性光辉的花朵;是针砭世事,体察生活沉重,发出的诘
问。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篇篇似兰斯馨,如松之盛
,赠君以言,重于金玉,乐于琴瑟,暖于棉帛。”
该丛书面世之后,反响不俗,其中莫言、陈忠实两卷
尚获重要文学奖项,可惜仅出版六卷,便草草收场。问题
不少,但其主要原因,是我已准备十多年的七卷本“关于
民国大师们的集体传记”《民国清流》系列的撰写,到了
不能再拖的地步,实在无力分心旁骛,只能抽身。
忽忽六年过去,早已在眉梢眼角爬上恁多暮气的我,
已成白头老翁,所幸七卷本《民国清流》,在晨钟暮鼓、
花开花落中,陆续顺利出版,且另一长卷《文学即人学:
诺贝尔文学奖群星闪耀时》,也即付梓。此时中国文史出
版社再次请我主编“名家忆往系列丛书”,鉴于壬辰年所
主编丛书,虎头蛇尾,一直心怀愧歉,便欣然从命。于是
再邀文坛名家老友,奉献散文佳作。幸哉,老友鼎力相助
,纷纷响应。惜哉,一贯为散文发展热情捧薪添火,“纵
横正有凌云笔”的贤亮、忠实二君,已不幸驾鹤西行。“
西忆故人不可见”,只能“江风吹梦到长安”了。
本人一生以职业编辑之身羁旅文学,在敬畏、精诚、
庄严、隐忍中,为人作嫁衣裳,便有了与诸多作家和他们
的文字相知对晤的机缘。哲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
文者披文以入情”。徜徉于作家们“笼天地干形内,挫万
物于笔端”的文字里,读出他们灵魂中的人文关怀、文化
担当和审美个性。如芙蓉出水,似错彩镂金,辨而不华,
质而不俚,风调高雅,格力遒劲,文里寄托着他们太多的
人生思考,太浓的文化乡愁。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体裁格局中,散文承载着民族
文化和民族心理的丰厚蕴涵,但综观当下散文创作,呈现
一种浮躁焦虑状态,缺乏耐心解构,“过于正确与急切的
叙事”抒情,其面目无论多么喧嚣与璀璨,都不过是“现
实的赝品”,致使一端根植在现实大地、一端舒展于精神
天空的散文艺术,弥漫着文化废墟和精神荒原的气息。
编这套名家“忆往”散文丛书,所选皆是作家记住或
想起保留在脑子里过往事物印象的文学书写。人生天地间
,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往事俯仰百变,人生如梦,“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那雪泥上留下的爪
痕,便是人生行旅的印迹。作家在回忆人生往事时,举凡
小事大道,说的都是自己对过往的所思所悟,其间自有人
生的哲学睿智、思想境界和灵魂风骨。他们在山河人群和
过往的历史中寻找自己,确证自己的命运过程,从中可看
出行于江湖的慷慨悲凉、缠绵悱恻的种种气象。他们是带
着哲学思辨意味的作家学者的气质,赋予个人印记以精神
脉络的,忆往便构成共和国历史生活图画的一部分。
文者,言乎志者也,散文之道,理性与感性、世俗与
审美、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的穿梭徘徊,胡适先生云:“
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说真话,说新话,说惊世骇俗之
话,说“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禅机妙语。另又想
起壬戌年岁尾,去津门拜望孙犁先生,寒暄之后,知先生
刚为我就职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要出版的《孙犁散文集》写
完序,即向先生请教散文之道。先生笑而不语,遂将其序
示我。其序简约,语言平实,只谈了三点“作文和做人的
道理”。年代虽久远,先生关于好散文的标准,仍铭记于
心,便是:要质胜于文,质就是内容和思想;要有真情,
要写真相;文字要自然,若反之,则为虚伪矫饰。先生之
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灵丹一粒,合要隽永。如何
写好散文,胡适、孙犁两位大师以三言两语警策之言,已
说得明明白白。但让人不解的是,总是有些论者,把散文
创作说得神乎其神,看似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
一层。诸如异想天开,鼓吹什么体裁层面上移形换位的跨
界写作便可商榷。
编此丛书,无意匡正散文创作的现状,只想向读者推
荐货真价实的好散文。于是从他们的作品中,揽片羽于吉
光,拾童蒙之香草,挑出“天籁自鸣天趣足,好文不过近
人情”的既有人间烟火气,又“有真情”“写真相”的“
尽美矣,又尽善也”(《论语·八佾》)的美文,编辑整合
,以飨读者。
诗书不多,才疏学浅,序中难免有谬误之论,方家哂
之可也。对中国文史出版社和诸作家为构建书香社会捧薪
添柴的精神,深表敬意。
戊戌年初秋于北京抱独斋
内容推荐
本书选取叶廷芳的回忆性质的文章,如青春往事追忆、童年岁月回眸,重要经历回顾、自我成长的记录等,强调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对历史、文化的探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5: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