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鲁迅杂文选/经典阅读丛书
分类
作者 本社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鲁迅先生的杂文具有透辟的思想洞察力、锐利的文化批判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通过不拘一格的形式,以及寓热情于冷峻之中的文笔,抨击了时政、鞭挞了习俗、揭示了生活的哲理。将诗和政论结合在一起的风格,后来被人们称之为“鲁迅风”。鲁迅杂文开创了现代杂文的新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杂文作者。本书收入了鲁迅写于不同年代、风格各异的代表性杂文数十篇。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为中学生课外阅读所编的鲁迅杂文选本。

本书编选的标准是:因为主要是给中学生作为课外阅读所用,所以背景比较复杂的论辩性文章就尽量少选;篇幅太长的文章,尽管十分精彩(如《门外文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等),也只能割爱;有些名篇(如《记念刘和珍君》等)已为课本所取,在此也不再重复选人。在上述前提下,挑选的文章尽可能全面地反映鲁迅各个时期的风格和他对于各种问题的观点。在文章的编排次序上,我们基本根据写作的时间来排列,并标明年代,一则是让读者具有年代概念,便于理解文章;一则是编年式的选本排列法,有其长处,可以由此窥见作者的思想和艺术发展轨迹,当年瞿秋白为鲁迅编选杂文选集也是采取编年方式。

目录

一九一八

随感录二十五

随感录三十五

随感录三十八

一九一九

随感录四十一

随感录五十九“圣武”

随感录六十六生命的路

一九二三

娜拉走后怎样

一九二四

未有天才之前

一九二五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看镜有感

咬文嚼字(一至二)

忽然想到(一至四)

论辩的魂灵

战士和苍蝇

夏三虫

忽然想到(五至六)

灯下漫笔

杂感

导师

长城

补白

论“他妈的!”

论睁了眼看

十四年的“读经”

这个与那个

一九二六

一点比喻

送灶日漫笔

谈皇帝

中山先生逝世后一周年

无花的蔷薇之二

一九二七

无声的中国

老调子已经唱完

黄花节的杂感

略论中国人的脸

革命时代的文学

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

读书杂谈

小杂感

一九二八

铲共大观

一九二九

流氓的变迁

一九三○

非革命的急进革命论者

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一九三一

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

答北斗杂志社问

一九三二

《三闲集》序言

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

《自选集》自序

一九三三

听说梦

电的利弊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现代史

中国人的生命圈

文章与题目

《守常全集》题记

夜颂

经验

谚语

二丑艺术

偶成

“抄靶子”

“吃白相饭”

华德焚书异同论

上海的儿童

“揩油”

小品文的危机

由聋而哑

喝茶

外国也有

谣言世家

关于妇女解放

作文秘诀

捣鬼心传

上海所感

一九三四

女人未必多说谎

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

读几本书

论秦理斋夫人事

拿来主义

难行和不信

算账

买《小学大全》记

看书琐记

从孩子的照相说起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说“面子”

运命

随便翻翻

拿破仑与隋拿

一九三五

书的还魂和赶造

漫谈“漫画”

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什么是“讽刺”?

论人言可畏

从帮忙到扯淡

名人和名言

一九三六

我的第一个师父

半夏小集

篇目解题

译名注释

试读章节

未有天才之前——一九二四年一月十七日在北京

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讲

我自己觉得我的讲话不能使诸君有益或者有趣,因为我实在不知道什么事,但推托拖延得太长久了,所以终于不能不到这里来说几句。

我看现在许多人对于文艺界的要求的呼声之中,要求天才的产生也可以算是很盛大的了,这显然可以反证两件事:一是中国现在没有一个天才,二是大家对于现在的艺术的厌薄。天才究竟有没有?也许有着罢,然而我们和别人都没有见。倘使据了见闻,就可以说没有;不但天才,还有使天才得以生长的民众。

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有一回拿破仑过Alps山,说,“我比Alps山还要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兵;倘没有兵,那只有被山那面的敌人捉住或者赶回,他的举动,言语,都离了英雄的界线,要归入疯子一类了。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花木非有土不可,正同拿破仑非有好兵不可一样。

然而现在社会上的论调和趋势,一面固然要求天才,一面却要他灭亡,连预备的土也想扫尽。举出几样来说:

其一就是“整理国故”。自从新思潮来到中国以后,其实何尝有力,而一群老头子,还有少年,却已丧魂失魄的来讲国故了,他们说,“中国自有许多好东西,都不整理保存,倒去求新,正如放弃祖宗遗产一样不肖。”抬出祖宗来说法,那自然是极威严的,然而我总不信在旧马褂未曾洗净叠好之前,便不能做一件新马褂。就现状而言,做事本来还随各人的自便,老先生要整理国故,当然不妨去埋在南窗下读死书,至于青年,却自有他们的活学问和新艺术,各干各事,也还没有大妨害的,但若拿了这面旗子来号召,那就是要中国永远与世界隔绝了。倘以为大家非此不可,那更是荒谬绝伦!我们和古董商人谈天,他自然总称赞他的古董如何好,然而他决不痛骂画家,农夫,工匠等类,说是忘记了祖宗:他实在比许多国学家聪明得远。

其一是“崇拜创作”。从表面上看来,似乎这和要求天才的步调很相合,其实不然。那精神中,很含有排斥外来思想,异域情调的分子,所以也就是可以使中国和世界潮流隔绝的。许多人对于托尔斯泰,都介涅夫,陀思妥夫斯奇的名字,已经厌听了,然而他们的著作,有什么译到中国来?眼光囚在一国里,听谈彼得和约翰就生厌,定须张三李四才行,于是创作家出来了,从实说,好的也离不了刺取点外国作品的技术和神情,文笔或者漂亮,思想往往赶不上翻译品,甚者还要加上些传统思想,使他适合于中国人的老脾气,而读者却已为他所牢笼了,于是眼界便渐渐的狭小,几乎要缩进旧圈套里去。作者和读者互相为因果,排斥异流,抬上国粹,那里会有天才产生?即使产生了,也是活不下去的。

这样的风气的民众是灰尘,不是泥土,在他这里长不出好花和乔木来!

还有一样是恶意的批评。大家的要求批评家的出现,也由来已久了,到目下就出了许多批评家。可惜他们之中很有不少是不平家,不像批评家,作品才到面前,便恨恨地磨墨,立刻写出很高明的结论道,“唉,幼稚得很。中国要天才!”到后来,连并非批评家也这样叫喊了,他是听来的。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的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因为幼稚,当头加以戕贼,也可以萎死的。我亲见几个作者,都被他们骂得寒噤了。那些作者大约自然不是天才,然而我的希望是便是常人也留着。  恶意的批评家在嫩苗的地上驰马,那当然是十分快意的事;然而遭殃的是嫩苗——平常的苗和天才的苗。幼稚对于老成,有如孩子对于老人,决没有什么耻辱;作品也一样,起初幼稚,不算耻辱的。因为倘不遭了戕贼,他就会生长,成熟,老成;独有老衰和腐败,倒是无药可救的事!我以为幼稚的人,或者老大的人,如有幼稚的心,就说幼稚的话,只为自己要说而说,说出之后,至多到印出之后,自己的事就完了,对于无论打着什么旗子的批评,都可以置之不理的!

就是在座的诸君,料来也十之九愿有天才的产生罢,然而情形是这样,不但产生天才难,单是有培养天才的泥土也难。我想,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

做土要扩大了精神,就是收纳新潮,脱离旧套,能够容纳,了解那将来产生的天才;又要不怕做小事业,就是能创作的自然是创作,否则翻译,介绍,欣赏,读,看,消闲都可以。以文艺来消闲,说来似乎有些可笑,但究竟较胜于戕贼他。

泥土和天才比,当然是不足齿数的,然而不是坚苦卓绝者,也怕不容易做;不过事在人为,比空等天赋的天才有把握。这一点,是泥土的伟大的地方,也是反有大希望的地方。而且也有报酬,譬如好花从泥土里出来,看的人固然欣然的赏鉴,泥土也可以欣然的赏鉴,正不必花卉自身,这才心旷神怡的——假如当作泥土也有灵魂的说。

P22-24

序言

这是一部为中学生课外阅读所编的鲁迅杂文选本。

鲁迅本人对于文学选本,既肯定它的长处,“往往能比所选各家的全集或选家自己的文集更流行,更有作用”,又认为它是经过选者过滤的东西,“被选者缩小了眼界”,选者“有时还加以批评,提醒了他之以为然,而默杀了他之以为不然处”。因此,从理解鲁迅本人的全体来说,应该是读他的全集,而不是通过选本。然而,对于中学生或者非专业的鲁迅研究者来说,先通过选本来接触一点鲁迅,也未尝不可。于是我们就编了这样一个选本,选的标准是:因为主要是给中学生作为课外阅读所用,所以背景比较复杂的论辩性文章就尽量少选;篇幅太长的文章,尽管十分精彩(如《门外文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等),也只能割爱;有些名篇(如《记念刘和珍君》等)已为课本所取,在此也不再重复选人。在上述前提下,挑选的文章尽可能全面地反映鲁迅各个时期的风格和他对于各种问题的观点。在文章的编排次序上,我们基本根据写作的时间来排列,并标明年代,一则是让读者具有年代概念,便于理解文章;一则是编年式的选本排列法,有其长处,可以由此窥见作者的思想和艺术发展轨迹,当年瞿秋白为鲁迅编选杂文选集也是采取编年方式。

鲁迅的文章用典丰富,在语言和写作艺术上,都有许多地方值得仔细体会,鲁迅自己也说过,他的文章,缺乏阅历的人是不大容易看懂的,而且,鲁迅写作还受到险恶环境的限制,使他的许多观点不便直说,只能采取各种隐喻、借古讽今的手法来表示,因此,为之作注释似乎是不可少的。但是,如果真的要加以注释,太简略解决不了问题,有的简注几乎是在抄《辞海》和百科全书;太详细,首先篇幅就会变得太大,并有注释者太多的解读在里面,不一定利于读者自己理解。而且,我们认为,作为学生课外读物,至少应该有一点难度,让学生自己通过查找和思考来解决问题。因此,我们经过再三考虑权衡,决定不一一为文章作注,仅编写了两个附录,一个是“篇目解题”,介绍各篇文章发表的时间、所编入的杂文集,以及鲁迅本人对该文的一些论述;一个是“译名注释”,对文章中的外国人名略作注释,因为这些名称查找起来比较困难。上述工作并非十全十美,我们期待读者的批评和指正。

上海书店出版社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2: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