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在对全世界文学有着深远影响的俄国文学中,他的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也最高。《复活》对沙皇专制制度和贵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做了无情的批判,暴露了俄国国家机器反人民的本质,揭露了俄国官办教会的欺骗性,否定了整个俄国的反动统治,这也是《复活》的基本思想。它以深刻的描写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空前的成就使它登上了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并成为不朽的世界名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复活(青少版最新版)/中外文学经典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
出版社 | 新疆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在对全世界文学有着深远影响的俄国文学中,他的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也最高。《复活》对沙皇专制制度和贵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做了无情的批判,暴露了俄国国家机器反人民的本质,揭露了俄国官办教会的欺骗性,否定了整个俄国的反动统治,这也是《复活》的基本思想。它以深刻的描写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空前的成就使它登上了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并成为不朽的世界名著。 内容推荐 《复活》是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后期的一部作品。它对俄国社会的揭露和批判达到了空前激烈的程度,并以主要的篇幅揭露法庭、监狱和政府机关的黑暗以及官吏的昏庸残暴和法律的反动。列宁在评价托尔斯泰时说得很中肯:托尔斯泰“在晚期的作品里,对现代一切国家制度、教会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作了激烈的批判”,达到“撕下了一切假面具”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是“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作品”的“天才的艺术家”;另一方面,他是狂热地鼓吹“不用暴力抵抗邪恶”等教义的“托尔斯泰主义者”,“即是一个颓唐的、歇斯底里的可怜虫”。 目录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第二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第三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试读章节 “哐啷”一声,值班的看守开了铁锁,打开牢门,一股比走廊里更难闻的恶臭立即从牢里冲了出来。“玛丝洛娃,过堂去!”看守吆喝道。 “喂,玛丝洛娃,快点儿,别磨磨蹭蹭的!”看守长对着牢门喝道。 一会儿工夫,一个年轻女人大踏步走出牢房,她的脸色好像储存在地窖里的土豆的新芽一样苍白,而她的眼睛,在苍白无光的脸庞的衬托下,反而显得格外乌黑发亮,虽然有点浮肿,但十分灵活。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只眼睛稍微有点斜视。她站在那里,似乎是故意地挺直了身体,这使得她本来丰满的胸部高高地隆起。 她就是玛丝洛娃。 走廊里弥漫着令人作呕的污浊气味,充满伤寒菌以及粪便、煤焦油和霉烂物品的臭味令人窒息。而院子里的空气新鲜爽快,那是从田野上吹来的,走到院子里的玛丝洛娃不禁闭上了眼睛,使劲做着深呼吸,享受着这自由舒畅的空气。她被两个士兵押着走出了围墙,来到石子铺成的大街上。 街上的马车夫、小店老板、厨娘、工人、官吏纷纷站住,好奇地打量着女犯。玛丝洛娃脸红了,但却悄悄地斜睨着那些向她注视的人。这里的空气比监狱院子里的更加清爽些,带有春天的气息。她好久没有在石子路上走路了,这会儿又穿着笨重的囚鞋,这让她的脚感到疼痛。她瞧瞧自己的双脚,竭力走得轻一点。在经过一家面粉店的时候,她的脚差点儿碰到店前的一只灰鸽子。那只鸽子拍拍翅膀飞起来,从她耳边飞过,给她送来一阵清风,她微微一笑,然而接着又不禁长叹了一声。 女犯玛丝洛娃的经历很平常。玛丝洛娃是一个未婚女仆的女儿,这个女仆跟着饲养牲口的母亲住在乡下两个地主的老小姐家里。这个未婚的女人每年都生孩子,像乡下常有的情况那样,孩子受过洗礼,后来母亲却不喂养这本来不想生养的、没有用处而且妨碍工作的孩子,于是孩子就很快饿死了。 五个孩子就这样死去了。他们都受过洗礼,后来不喂养,随之死去。第六个孩子是和一个过路的茨冈人私通生养的,是个女婴,她的命运本来也是和前五个同样的,可是,恰好两个老小姐中的一个来到牲口棚,责骂饲养牲口的家奴不该把奶油做得带牛腥味。恰好正碰着产妇带着漂亮健康的娃娃在牲口棚里躺着。老小姐责骂奶油做得不好,责骂不该让生孩子的女人到牲口棚来,正想离开时,却回头看见了那个孩子,就动了怜悯之心,产生了做孩子教母的想法。她给这个小女孩受了洗,十分可怜这个小女孩,便拿钱和牛奶给那母亲,于是小女孩活了下来。两位老小姐便叫她“救活的娃娃”。 小孩三岁时,她的母亲生病去世了。饲养牲口的外祖母嫌外孙女拖累自己,于是两个老小姐把小女孩带回自己家里抚养。黑眼睛的小姑娘生得非常活泼而且讨人喜爱,两个老小姐也从中得到不少乐趣。 老小姐是姐妹俩:妹妹较和善,叫索菲娅·伊万诺夫娜,就是她给小姑娘受的礼;姐姐则比较严厉,叫玛丽娅·伊万诺夫娜。索菲娅·伊万诺夫娜打扮小姑娘,教她读书,想把她培养成养女。玛丽娅·伊万诺夫娜却说,应当培养成女佣人,好侍女,因而她很严厉,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乱骂甚至殴打小姑娘。因此,在这两种情况的影响之下,小姑娘长大成人后,便成了半个使女半个养女。这样她就有了一个中性名字,既不是卡齐卡,也不是卡坚卡,而叫卡秋莎。她学会了做针线,收拾房间,用白粉擦拭圣像,烧肉,磨咖啡,煮咖啡,洗衣服,有时陪两位老小姐坐坐,为她们朗读。 有人给她提亲,但是她谁也不愿嫁,她认为,她跟那些向她求亲的劳动人民一起生活会很艰苦,她已经习惯了地主家的舒服日子。 她这样生活着一直到十六岁。她刚过十六岁的时候,这两位老小姐的大学生侄子,一位很有钱的公爵来到她们家里,卡秋莎就爱上了他,但并未对他表白,甚至自己也不承认这一点。后来,又过了两年,这个侄子在参战的征途中顺路看望姑姑,在她们家里住了四天,临行前夕勾引奸污了卡秋莎,第二天塞给她一张一百卢布的票子便离开了。他走后五个月,她才知道,自己怀孕了。 从那时起她看见什么都心烦,她只是想,如何才能摆脱等待她的那种耻辱,她不情愿地服侍着两位老小姐,每天只是应付差事。她自己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她竟会莫名其妙地突然发起脾气来。她对老小姐说过很多粗鲁话,后来自己也后悔了,要求结账辞工。 两个老小姐对她越来越不满意,就辞退了她。她从她们家里出来,到一个警察分局局长家当使女,然而她只在那里待了三个月,因为警察分局局长、一个五十岁的老头时常纠缠她,有一次,他逼得特别紧,她发火了,骂他“傻瓜”和“老鬼”,并猛推他的胸部,把他推倒在地。她因粗暴被辞退了。这时她不能再找工作,因为她很快就要生产了。她搬到一个农村的寡妇家住,这个女人是接生婆,还兼做酒生意。分娩很顺利。可是那接生婆在乡下给有病的产妇接生,把产褥热传染给了卡秋莎,因此生下的男孩被送进了育婴堂,据送孩子的老太婆说,孩子刚送到就死了。 卡秋莎刚住进接生婆家的时候,一共有一百二十七卢布:二十七卢布是挣的工钱,一百卢布是诱奸她的人送的。当她离开时,只剩下六卢布。她不会节省,除了自己花,谁来要钱她就给谁。接生婆收她生活费用(吃饭,喝茶),两个月收取四十卢布,送走孩子花去二十五卢布,四十卢布又让接生婆借去买牛了,二十卢布也是这么花光了——买了衣服和小礼品,所以当卡秋莎恢复健康时,她已经没钱了,不得不找份工作做。她去林务官家里找到了活儿干。可是她的命运好像跟她过不去似的,林务官是结过婚的,简直和那个警察分局局长一样,从头一天开始他就纠缠卡秋莎。卡秋莎讨厌他,千方百计躲着他,可是他比她经验丰富,也更有心计,重要的是,他是主人,可以随意支配她,逼她就范,抓到机会便占有了她。林务官的妻子知道了,有一次,碰到丈夫和卡秋莎单独在一起,便跑过来打她。卡秋莎也不饶人,她们就厮打起来,结果她被赶出了家门,也没有付给工钱。最后卡秋莎来到城里,在姨母家落了脚。姨母的丈夫是装订工人,以前生活宽裕,如今把现有的雇主都丢掉了,经常酗酒,凡是能弄到手的东西都换酒喝了。 姨母开一间小洗衣坊,依靠这营生养活孩子,供养不可救药的丈夫。姨母提出来让玛丝洛娃给她当洗衣工。可是看到姨母家的洗衣女工所过的那种艰苦生活,玛丝洛娃犹豫了,随后到事务所去找女仆的活儿干。她在一位太太带两个中学生儿子的家里找到了工作。她来到这一家,过了一个星期,那大点儿的,长着唇髭的儿子、六年级中学生却丢掉学习,又缠着玛丝洛娃不让她安宁。母亲把这所有的过错都算在玛丝洛娃头上,又把她辞退了。 新的工作没有找到,玛丝洛娃又到佣工事务所,在这里她遇到一位在裸露的胖胳臂上戴花镯子,手上戴宝石戒指的太太。这位太太了解了前来找活干的玛丝洛娃的境况之后,把自己的住址给了她,约她到自己家里去。玛丝洛娃便去找了她。那位太太亲热地接待她,请她吃馅饼,喝甜葡萄酒,还派自己的女仆到什么地方去送一张便条。傍晚,来了一位留着花白长发和灰胡子的高个子男人,这个老头儿马上紧靠玛丝洛娃坐下,他眼里闪着光,和她开起玩笑来。女主人把作家叫到另一个房间,玛丝洛娃听见女主人说:“是个雏儿,从乡下来的。”后来,女主人叫过玛丝洛娃来说,他是位作家,很有钱,如果能讨他欢心,他会不惜一切。她讨到了他的欢心,作家给了她二十五卢布,并要求要经常跟她见面。这钱很快花掉了,用于支付姨母家的花销和购买新衣服、帽子和纱带。过了些天,作家又一次派人叫她去。她去了。他又给她二十五卢布,并提出跟她搬到一处单独的房子里住。 P1-5 序言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2009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商务印书馆和国家图书馆,与编辑和读者们亲切地交流读书学习的体会,温总理的《仰望星空》中的诗句,给读书的意味再次作出精彩而深刻的诠释。对读书虔诚,对知识的尊崇,对学问的敬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个时常仰望星空的民族,才是能发展、有希望的民族。 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和没有作为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强调全民读书、终身学习越来越成为许多国家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悠悠历史长河中,读书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标记,成为人类文明的“亮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华民族从来就是热爱学习、勤奋读书的民族,它是我们民族精神动力不竭的源泉。在2l世纪,中华民族的腾飞必将以知识凝聚力量,而读书是我们知识的重要来源,是当代中国发展进程中的巨大动力和社会风尚。 所以,阅读中外经典文学名著会激发青少年对未来世界的无限想象,对人类艺术的不懈追求,对人生信念的牢固树立。为了有效地推动青少年的读书活动,不断提高青少年的认知水平,一批专家学者经过长时间的遴选,选编了一系列古今中外最具时代性、最具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不朽文学作品,奉献给系统读书的读者,力求为你们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阅读体系。 在这套系列中外名著中,匪疑所思的冒险与神奇在此展开: 我们乘着鹦鹉螺号潜游海底两万里;随着小人儿尼尔斯去骑鹅飞行;跟着格列佛前往奇异国度;鲁滨逊也在不安分地记述着自己的孤岛旅程…… 这里有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紧箍咒的孙悟空;有足智多谋、名扬四海的诸葛亮;有豪气干云的梁山泊一百零八好汉;有宝玉、黛玉之间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有许许多多神魔鬼怪的大碰撞,还有令全人类心向往之的英雄传奇…… 可以听安徒生、格林给我们讲童话;伊索、克雷洛夫为我们说寓言;可以看到小王子忧伤的眼睛;可以领略高尔基的精彩人生;更可以倾听孔孟、老庄的讲经说道;冉阿让的重生与奉献;涅赫留朵夫的复活;简·爱对幸福的渴望与寻找…… 在这套中外文学名著经典从书中,有的作品篇幅较长,有些是用文言文写成,青少年在阅读时难度很大,专家学者考虑到这个问题,对原著进行了必要的浓缩和经典的编写,保留主线,浓缩精华,展现精彩,化难为易,确保了经典故事的原始生动感,扫清了青少年的阅读障碍。 最后,愿这套丛书能带领青少年朋友插上文学的翅膀,遨游这广阔的文学天空。 编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