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个别的心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生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小说以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末的上海为背景,主人公是怀抱理想的高校文学青年,为了爱情来到上海,遇到良师益友找到工作并进入文坛。然而身处剧烈变动的时代,商业价值逐渐凌驾于古典人文情怀之上,面对生活的压力,主人公不免在试图适应世俗社会和希望保持理想之间左冲右突,然而终究在怅惘中告别青春,告别爱人和友人,一个人重新出发……

作者以富于节奏感的文字和村上春树式的叙述风格,留下对一座城市、一个时代和一群人物的印象记。

内容推荐

在我的记忆中,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上海始终弥漫着灰蒙蒙的雾气和尘埃,天空暗淡,街道狭窄……

但这里有我的同学,也有我的朋友,他们的精神和内心的生活却并不晦暗。

一转眼,十几年,乃至二十几年都过去了。上海这座城市扰如被施了魔法,焕然一新得让人简直以为变成了另一座城市。

在这个过程中,以住的那群朋友已经星散。即使我们因为种种理由不得不见面,只有谈论和我们的内心没有关系的东西,我们才能重新像过去那样兴高采烈。

而今天,这段岁月已离我远圭。我忽然就决定写写我的故事,或者说我们这一代的故事……

目录

1 加州旅馆

2 上海知识分子

3 三生石

4 梦露与七年之痒

5 色情人生

6 半园居

7 胖姑娘

8 桃花源

9 正经事

10 镜子,镜子

11 空城记

12 废话和真话

13 日常生活

14 冰淇淋,梦,插座

15 遥控器,尼采,同性恋的科学

16 消失的美国

17 暧昧的情感

18 结结巴巴的主持人

19 出版家

20 双响炮

21 做爱,新闻自由与自由自在的鸽子

22 很多个自己

23 另一个世界

24 小布丁的西塔琴

25 不知所终的旅程

26 旧相识

27 伤往事

28 别样的人生

29 约会

30 乌鸦宾馆

31 上下铺

32 摩尔时代

33 读康德的女孩

34 奇怪的逻辑

35 看不见的眼睛

36 不同的困惑

37 青蛙王子

38 夜未央

39 双胞胎女孩和孪生兄弟

40 清醒和梦幻

41 深不可测的房间

42 阴谋与爱情

43 无名的内疚

44 瘦女孩

45 标志性的蓝雨衣

46 新约会

47 关于历史,理解和疼痛

48 一面

49 情况如此

50 呼唤

51 缘分

52 不系之舟

53 看得懂的和看不懂的康德

54 同志

55 现象和本质

56 消失的谜

57 一件礼物

58 沉默的告别

59 旁观者

60 在机场

61 青岛

62 变幻不定的生活

63 艰难的判断

64 崂山

65 归来

66 不言中

67 微澜

68 千禧年

69 上海旅馆

后记

试读章节

2

上海知识分子

时间只不过过了十年,可如今谈起立三来,已经没几个人知道他了。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乃至九十年代初的几年,他可是文学界乃至思想文化界的风云人物,真可以说红得发紫。尽管他在年龄上属于所谓的知青一代,比我足足大了十几岁,但是他却不是以写那些控诉文革的灾难或者诉说自己的无悔的青春的小说成名的,他对他的同龄人和比他更老的上一代人写的这类东西嗤之以鼻。

他是著名的先锋作家,也是著名的批评家。他的每一篇小说出来,都会有一大帮人模仿。坦率地讲,我也曾偷偷模仿过他的一篇小说。他出言机警,尖锐,深刻,所以每一篇批评文章问世,都会引来很多争议。但他我行我素,不为所动,始终坚持自己的片面的深刻性。这无形中更增加了他的声誉。也让他在我们这样的文学青年中的影响独具一格。我们还年轻,基本上都是一些在校的中文系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处于这个年龄的人喜欢有点叛逆精神的东西,也喜欢标新立异,而我们大都正做着作家梦,立三的特立独行正对我们的胃口。

他谈论乔伊斯,博尔赫斯,卡夫卡,卡尔维诺,谈论T.S.艾略特,里尔克,谈论尼采,海德格尔,萨特,当然还有弗洛伊德,他谈论这些人时就像是在谈论自己的朋友,文章的标题无一例外都是上述人名再加上一个第一人称我,如《我和博尔赫斯》,《卡夫卡和我》,或者把我这个第一人称直接替换为自己的名字,如《于立三和博尔赫斯》,《卡夫卡和于立三》。如果不看作者的名字,读者可能还以为这是第三者写的研究文章,那时候正流行比较文学,一些中文没学好,外文也不灵的家伙就像反映抗日战争的黑白电影里的那些翻译官一样,在鬼子和我们这些中国老百姓间胡编乱造一些东西,所以,有这个想法也是合情合理的。

我觉得,他就像是我的文学导师,事实上就是,我看他的这些谈论作家的文章,再通过他的介绍去寻找和借阅他所提到的这些作家的东西,我感到自己踏人了另外一个真正的文学世界,这个和当时还很陈腐的大学教科书上所介绍的那个总是交织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斗争的文学世界完全不同的世界。

他还谈论电影,谈《罗生门》,谈《去年在马利安巴》,还谈音乐,当然不是格调低下的港台流行歌曲,他谈约翰·列依,谈鲍勃·迪伦,也谈《冰凉的小手》,《今夜无人入睡》,还谈凡高,高更,毕加索,达利,马蒂斯,当然,还有我们当时还理解不了的垃圾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

总之,他就像一本百科全书,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而这种丰富,这种趣味,正符合我的口味。也许,我的口味就是他培养出来的。他是一个上海的知识分子,既不像北京的知识分子那么空疏,浮华,漏洞百出,也不像南京的知识分子那么沉潜,迂腐和保守,他轻盈,幽默,俏皮,辛辣,常常在谈笑中锋芒毕露,闪现出思想的火花,让人折服,让人击节。一句话,他既不像一些北京的知识分子那样脱离生活,目空一切,也不像南京的知识分子那样远离生活,有时甚至对生活视而不见,他是现实的,同时也是超越的,他与生活若即若离,既亲密接触,又保持距离,就像鲁迅那些略显刻薄的杂文所显现出来的特质,紧扣生活,又超越生活。这就是上海知识分子的特点,当然,鲁迅对此是嗤之以鼻的,他是不屑于做海派的,更不以为自己是上海知识分子,但这是另外一回事。他就是我心目中的上海知识分子的典型。而立三,我觉得,正代表了这种风格。当然,这也只是我私下的想法,立三推崇的是欧美的现代派,倡导的是先锋文学,怎么可能会和鲁迅搭界呢?

“鲁迅?鲁迅是我们民族和国家的耻辱。他的那种阴郁,尖刻,愤世嫉俗都是不正常的,病态的。”

立三身穿一件银灰色的绸缎睡衣,一手轻轻握着一只高脚的酒杯,其温柔的指法就像是在抚摸女性的乳房,另一只拿着万宝路的手则如美国西部的牛仔挥舞着自己的马鞭一般,上下抖动,同时,他用自己那略微有些沙哑的嗓音侃侃而谈。他语速纡缓,说话常常使用重音,抑扬顿挫,犹如话剧舞台上的演员在朗诵台词。这迷人的嗓音,还有他手提高脚杯的姿态,甚至还有他的发型,尤其是体型,都让我想起了马龙·白兰度所扮演的那个威严的教父。他在我面前晃动着他胖大的身躯,每走一步,铺在地板上的席子就会被他穿着灰色棉袜子的脚踩下去那么一小块。

“但这不怪他,实际上,鲁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这几百年来的屈辱所凝结成的一个冤魂,我们要想以一种健康的心态生活,必须把他,把这个耻辱从我们心头去掉。他自己也曾说过,也希望我们忘记他,去走自己的路。”

讲到激动处,他停顿了一下,下意识地用夹着香烟的那只手把一绺垂到额头的头发向后掳了一下,似乎,随着这个动作,鲁迅已经被他从身边清除出去。

“可是,在今天的中国,又怎能忘记他呢?这岂不是我们的耻辱?”

他忽然若有所思,轻轻晃动着酒杯,看着里面淡黄色的威士忌酒在杯中荡漾,旋转,在沉默中,酒香开始在他的这间狭小的房间里伴随着浓烈的万宝路的烟味四处弥漫。

我也像他一样,一手紧张地夹着一根他给我的万宝路,一手小心翼翼地端着酒杯,盘腿坐在他对面的一个印有米老鼠头像的棉垫上,用崇拜的眼神看着他在我面前走来走去,慷慨激昂,妙语连珠,不时发出咯咯咯的笑声。

刚见到立三时的那种激动的心情已慢慢平复下来。在我的身后,是一个低矮的书架,上面摆了一台电视机,电视机上直接放了一台录像机,上面堆满了磁带和书,而且,其中不仅有一些英文的原版书,竟然还有一本翻的卷了边的《法语》教程。这更让我对立三刮目相看。因为当时我也正在学法语,用的就是这本教材。我也喜欢法国,当然不是美女,香水和大餐,我喜欢的是法国的作家和文学,还有像天堂一般的各种各样的沙龙。

P6-9

后记

在我的记忆中,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上海始终弥漫着灰蒙蒙的雾气和尘埃,天空暗淡,街道狭窄,临街陈旧的建筑表面,到处都是积水留下的一道道肮脏的痕迹,而今天光芒四射的外滩还只是一溜低矮的防汛墙,趴在据说被无数恋人磨光的墙头,可以看见对岸的浦东高耸的码头吊车和高大的长方形的堆栈,浓烈的异味从漂浮着杂物的黄埔江上不待风而起,江面上,不时有生锈的轮船鸣着汽笛驶过。

但这里有我的同学,也有我的朋友,他们的精神和内心的生活却并不晦暗,我们谈论文学,哲学,绘画,电影,甚至,还谈论我们彼此都不甚了了的西方的高雅音乐,如保罗·莫里埃乐队等,当然,谈的最多的还是那些来自欧美的所谓的摇滚乐,后来才知道,那大多是美国的民谣。

一转眼,十几年,乃至二十几年都过去了。上海这座城市犹如被施了魔法,焕然一新得让人简直以为变成了另一座城市。霓虹灯在南京路外滩重新点亮,沉重的欧式楼房的石头墙面被轻盈却不透明的玻璃所替换,街道也越来越宽,甚至高高架在了半空,昔日外滩对岸的沉寂的浦东则已耸立起具有新奇外形的东方明珠。

在这个过程中,以往的那群朋友已经星散,即使我们因为种种理由不得不见面,可想着的也只是怎么能够迅速地离开,除非我们开始谈论股票,房产,总之,只有谈论和我们的内心没有关系的东西,我们才能重新像过去那样兴高采烈。甚至,我们都不再像以往那样谈论女人,因为女人总是和我们的内心世界相联系。现在我们要谈的和愿意谈的,或者是还能谈的,已只剩下外面的世界。

从1994年夏天起,我从南大毕业后,就一直在交大工作,但我的家却住在五角场。每周,我都会从上海的东北角乘公交车到徐家汇,换乘学校的班车,再到位于闵行的交大二部教书育人。在公交车上,我从来不看书,我只是看着窗外的街景像水一般地流过,什么声音都没有,我觉得自己就像是默片时代的人物,不说话,只是看,只是跟着车子往前走,渐渐地,感觉到就像有一只无形的手,握着一把彩色的刷子,把周围的环境一点一点由黑白刷成了五彩缤纷的颜色。

在长乐路,我曾看见路边有个很小的店铺,是那种孤零零的位于大楼底层的很不起眼的小店,名字叫“古往今来”,似乎是卖衣服的,但我在车上,从来没有看见里面有一个人。我喜欢这个名字,但却说不清为何喜欢。在淮海路,似乎是襄阳路附近,我曾看见有家名叫“海上星”的咖啡店,也不大,但好像总有很多人坐在棕色的落地窗后面,高谈阔论。后来,可能是拆迁,它又搬到了复兴路附近,里面的人仿佛一下少了很多,只有落地窗还保持着棕色,没有变化。这两家店,我都想去,很想去,可一直到现在,我都从来没去过,哪怕一次也没有。

不过,也许我并不是真的想去。

很多年前的一天,我的好友郜元宝突然批评我,说我的写作总是写别人的生活,从不写自己的故事,甚至,作为我的多年老友,我连他的生活也不肯写。那一天的情景我已无从回忆,但从那一刻起,我忽然就决定写写我的故事,或者说我们这一代的故事,当然,其中也有元宝的故事。此后,我陆续写了《十年灯》《倾诉》和这本《个别的心》,我想把它们合成一部关于我们这一代人所经历过的“八十年代”的三部曲,因为其中的故事都与上海有关,所以,我内心里希望这个三部曲有个名字,那就是“海上星”,因为,我总觉得,自己在这三部小说里,所叙述的都是我们在这个时代“古往今来”的情感,它们都代表我曾经生活过的一段岁月。

而今天,这段岁月已离我远去,包括那两家小店,或许,它们依然存在,但对我来说,它们已经消失。前年,也就是2007年的秋天,我调到位于五角场附近的同济大学工作,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乘坐那么漫长的公交车,再经历过那些地方,看到这两个名为“古往今来”和“海上星”的小店。

2009年6月3日于同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9:2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