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红泥炉(上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孙丽萍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位历史文化学者孙丽萍的心路历程,百篇游记和散文,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轻松阅读,多元思考,一份安静的享受,一种沁人心脾的快乐。

《红泥炉》以轻松优美的文笔,让读者跟随作者进入一个个或是异域风情的国度或是远离世事纷争令人陶醉的山野花香的大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亦有对人生、历史的深邃得思考,给人以启迪回味。

内容推荐

《红泥炉》是作者孙丽萍小品文辑录的小册子。

《红泥炉》分上下两册。上册以游记、随笔为主,以轻松明快的文笔,描写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及对生活的热爱和人生感悟。带给人以愉快的阅读享受。下册以严肃的文笔,对山西的人文历史、未来发展做了细致的分析、论述,以睿智的、深刻的思考带给读者以深思及人生的启迪。

目录

红泥炉(上)

走近非洲

 走近非洲(2007)

约堡机场印象

圆圆的农田

上帝赐给地球的礼物二开普敦

桌山云雾

非洲之树

在康斯坦丁酒庄品酒

约翰内斯堡的罢工

争取自由的道路

托马斯·温迪讲述的故事——非洲的两性关系与艾滋病

特别飞行

观“象”别记(上)

观“象”别记(下)

感受内罗毕

肯尼亚的木雕

一步之间跨越赤道

好望角保护区

西北行

 西北行(2008)

兰州一过客

左公杨柳三千里

“山西钞娃”享誉西北

生命之旅犹如蒲公英飞舞

西夏碑与青铜奔马

大佛寺的帝王情节与山西商人在张掖

嘉峪关,美哉!壮哉!

撩开敦煌的神秘面纱

阳关、玉门情系晋魂

开发大西北,建设大西北

 莽河一日(1998)

 善陀仙台游记(1999)

 哦,香格里拉(1999)

 花之君子(2002)

 女人与香水(1995)

 蜗牛与女人(1995)

 女人四十岁(2000)

 也说“女红”(2000)

 美丑一念间(1999)

 你走了,你永在(2003)

 母亲妙语(2002)

 各领风骚(1997)

 人与快乐(2004)

——北美街头舞的魅力

 阿甘的启示(1995)

 纤夫之歌(1996)

 沉默的修鞋匠(1997)

 三人行(2000)

 探访者(2002)

 黑虎来了(1996)

 男女之倾斜?(2006)

 关于优秀男人的思考(1998)

 从“不愿堕落……”说起(2000)

 “嗨,马马虎虎!”(1999)

 以车代步得失谈(1997)

 “国骂”何日休?(1996)

 漫谈“中性”(1996)

 说“和”(1998)

 十年一梦(1996)

 我读小说(1997)

 读诗,作诗?(2001)

 私塾弟子(2010)

 松花糕小记(2(100)

 闲话零食(1996)

 闲谈差异(2002)

 小保姆·针线活·洋博士(2002)

 冰箱·楼房·微波炉(2004)

 夕阳·黄昏·城墙(2004)

 城市·生命·水(2004)

——北美考察点滴随想

红泥炉(下)

家园

 远去的背影(1997)

 念乔家商经(2006)

 满园春色入常家(2002)

 民居经典王家院(2006)

 高屋峻宇话晋商(2002)

 名臣老宅相映红(2002)

 晋商与中国的建筑、戏曲(2005)

 晋商精神与全球一体化(2006)

书事

 薄老为《山西抗战口述史》题签(2008)

附:致薄老的一封信(2005)

 《山西抗战口述史》:一部全民抗战的集体记忆(2005)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2003)

——说给《百年山西》丛书的读者

 《瀛环(寰)志略》书名考(2008)

 一份特别的礼物(2008)

——永难磨灭的鲜红色记忆

 对话:名声响亮是一把双刃剑(2009)

 《口述大寨史》:记录一个中国乡村的60年变迁(2008)

 平静地读书,亲切地做人(1998)

——朱琦与《东张西望》

 睿智达观,书生本色(2000)

——朱琦与新作《十年一笑》

 圆了一个大大的梦(2006)

人·才

 高明者应该“取才于时”(2004)

 “人才链”的积极效应(2004)

 “楚材晋用”的启示(2004)

 追随人才(2004)

——微软成功的启示

 用笔与用人(1998)

 叶公小传(1997)

 德政为本的历史传承与借鉴(2001)

君·臣

 康熙皇帝与清朝捐官制度(1998)

 康熙皇帝与清官于成龙(1995)

 康熙皇帝评说名相吴琠(2000)

 孙嘉淦的《三习一弊疏》(2001)

 清代的两大名奏折(2000)

——《三习一弊疏》与《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

 陈廷敬说廉政(1998)

 从“洪杨内讧”说起(2000)

城市·文化

 孔子之礼制与中国酒文化(2009)

 立足本土开掘地方文化产业(2008)

——太原日报记者雷鸣对话本书作者

 华夏文明看山西三晋文脉聚并州(2007)

 近代建筑遗产与太原特色文化名城建设(2007)

 民国建筑群:太原的一张城市名片(2009)

 太原文化休闲业怎样可持续发展(2009)

 文化,助推宜居城市建设(2008)

——太原日报记者杨晓霖采访本书作者

 太原,亟须进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行列(2008)

 历史在文化开放中前行(2010)

后记

试读章节

走近非洲

2007年5月底6月初,我随团出访非洲的南非和肯尼亚,进行了为期10天的文化考察。考察期间,从一个学者的视角出发,对非洲大陆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进行了一些记录,也谈了个人的体会感受,9—10月间,在《山西晚报》的副刊栏目连载。

约堡机场印象

从香港到南非约翰内斯堡的飞行即将结束。这是一次13小时行程在13000公里左右的飞行。5月29日的晚上23:30,乘坐SA287次航班,到约堡是当地30日早晨的6:45,北京时间为5月30日中午12:45。南非与北京时差6个小时。熟睡了几个小时,当我睁开眼睛时,机舱里通红。舱外一轮红日磅礴升起,霞光万丈,新的一天开始了!还没有来得及尽兴欣赏,空客340便开始了降落的过程。十来分钟后飞机平稳着陆。我们踏上了南非的领地,初升的太阳用最饱满的热情拥抱着远隔万里来非洲南端体验异域文化的我们一行十人。

非洲是民族历史非常复杂的大陆,有56个国家和地区,民族文化和民族习性对今天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还比较陌生。正如农业时代的商品贸易以路程越远、获利空间越大为基本的法则一样,今天工业时代的文化交流对我们来说也是时间越久远、路程越遥远的文化,产生的吸引力也就会越大。

在约堡机场需停留两个多小时,等待飞往开普敦的班机。在机场没有多少事情可做,就决定先在机场兑换南非的零花钱,按1美元兑换6.4兰特的当地汇率折算。换汇窗口只有一两个换汇的游人,等待成了我们在机场里唯一可以做的事情。窗口里的换汇工作进行得十分缓慢,也让我们初次领略南非黑人雇员的慢节奏。每个人拿出了300美元,由日后称为白特的领队姑娘集中进行此项繁琐的事务,就是这样,这项工作也花去了至少半个小时。

等待换钱的时候,我只能在周围随意走动走动。这时就发现,约堡的候机大厅比较空阔,陈设也非常简单,粗粗望去,就像是一座钢筋水泥浇筑的大工厂。约堡机场候机厅里,基本上保持了建筑的本来面目,没有多少装潢,钢架、水泥都显露外头,同行的一位后来被我们戏称“兰特”(南非货币单位)的同志,说这样的施工设计标准非常符合安全防火的要求。想想不无道理。任何事物任何时候都会存在两个方面,表面上看起来机场的候机厅简陋了一些,却消除了许多潜在的安全隐患,也节省了人力、财力、物力,从安全、环保、节能的角度出发,约堡机场无疑是世界上首都机场中最符合这些要求的机场之一。利弊得失如何衡量,完全在于人的取舍标准。转乘飞机前,还遇到了不甚开心的事情,那就是过安检关。我们中的一半人行李箱被开包检查,检查很认真,也很麻烦。一位黑人女工作人员让我打开行李箱,问我有没有带食物,带了多少美金,甚至将携带的区区几千美元出示给她看一下。心里虽说不大满意,却也知道他们是在例行公事。所有受检人员,我看全都是小心翼翼陪着这个过程,生怕有什么节外生枝的事情,或者刚刚出行就有什么损失。这些安检员的效率的确很低。检查还算顺利,也没有太多刁难。检查结束时,怀特将团里准备的2008北京奥运吉祥物福娃精美钥匙链,送给了两三位黑人安检员,他们的脸上露出热情善意的笑容。

圆圆的农田

乘坐南非航空公司的sA323次航班由约翰内斯堡飞往开普敦,空中飞行40分钟。我坐在靠窗的一边,望出机舱,看到比大地色泽浅一些的接近金黄色的色块,都不很大,估计这些都是南非金矿矿渣的堆积物。南非黄金与钻石齐名,后来的参观也证实了这个猜测。让我感到困惑不解的是地表那些大大小小呈圆形的农田,黄绿交替中的等分图,有的一个大圈里是同一种色彩,有的两等分,有的三等分、四等分。问问同行的“特首”,他也搞不明白。特首是我们给团长起的外号,在十多天的访问旅行中,我们每人都得到一个貌似老外的名字,冠以某某“特”来命名,煞是有趣。想了好一阵子,还是没有搞明白。于是我用笨拙的英语向空姐求教。也许是我表达的不大清楚,也许是空姐压根没太留意每天滑过的地面,她也是一脸的茫然,一头的雾水。

飞机即将降落的时候,漂亮空姐过来礼貌地告诉我说,地表上圆圆的图案是当地的农田——FARME,我似懂非懂地表示大概明白了一些。可是农田为什么是圆形而不是像我们司空见惯的方形、矩形或者是三角形呢?左思右想没有答案。同行的十来个人,没有一个人能说得上来。在我四十七年的生涯当中,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个样子的农田!

当我们再次回到约翰内斯堡时,一位姓陈的华人导游帮我解开了此次出行的第一个谜底。非洲大陆总体上比较缺水,但是却有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尼罗河全长6671公里,穿行在东非和北非广漠的大地上,灌溉了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等十来个国家的农田。南非的圆形农田是一种由节水装置灌溉形成的田间分隔,农场主或耕田的农民以一个节水水管为圆心,浇灌时以圆心为半径进行灌溉,于是就划出了一个又一个圆圆的农田块。而在这些个大大小小圆圈里,可以分类种植,农作物不同,所以形成了色块,非常抢眼,非常整齐,有时候好几块圆形的耕地铺排在一起,从高空俯瞰地面,黄色、绿色组成的一个个圆圆的农田,非常有趣。走遍我国东西南北,也没有见过这样的农田。

P3-6

序言

张平

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需要文学艺术的繁荣和发展相伴随。好的作品是骨子里渗出来的,血液里流淌出来的,潜意识里冒出来的。我曾经说过,“感动不了自己的人和事,我根本无法落笔”,一部好书能够让人民群众广泛认可,绝非那么容易。一个有良知的作家,一个有正义感的公民,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只能是责任,只能是为人民大众而写,为自己的心灵和良知写作。

最初认识孙丽萍同志,缘于她多年前出版的一本著作,最近以《山西老宅院》为名再版,为她感到高兴。那个时候,在省政协每年的会议上,我列席社科界的讨论发言,当时她是省政协的委员,我们经常见面和交流。这位多年从事研究的学者,思想敏锐,谈吐从容,具有一种人文学者的气质和风度。她曾经跟我说起过一些创作的想法,我鼓励她一定要写,一定要多写。我知道,她是省内有一定名气的专家学者,对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做过不少事情,特别是近年来主编出版了关于山西八年抗战、关于大寨村六十年变迁的原创口述历史著作,在全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为孙丽萍的新作《红泥炉》写序,在我来说并不轻松,我这里只是谈点个人的看法与感受。

创作是表达思想和创造力的选择。创作非易事,但也并非高不可及。较之于作者从前几十万字、上百万字的学术著作,《红泥炉》是作者小品文辑录的小册子,文章写得轻松灵动,好看好读。既反映作者的才情学识,反映时代变革的节奏,反映社会发展的轨迹,也饱含着作者关于文化问题的诸多思考和认识。可以看出,在现代社会的喧闹与快速发展中,作者力求从文字间寻找心灵深处的宁静与平和,寻求生命中的感动和尚高,或许也是在质朴的文字间寻找一种自我完善的方法。对一个处于各种诱惑和欲念中的当代人来说,这并不容易。从“走近非洲”这一组随笔游记,可以看到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皮肤的不同人种在文化上、观念上的巨大差异,又可以从中体验异质文化与人类的激情扩张延伸、文化创造力的多重联系;“西北行”是作者从兰州到敦煌的考察途中,发现并组合一些新的文化元素,特别是从山西人与西北地区发展的多重联系中找到一些很有新意的提法,我想,这应该得益于作者长年累月从事学术研究并在田野考察中捕捉到的瞬间美丽与真情实感。知识女性的散文、随笔,除了文笔流畅、描述细腻之外,偶尔间的诙谐幽默还充斥着思辨哲理和一些时尚的气息。从本书的家园、书事、人才、城市文化等几个部分,能够看得出这位人文学者在思想上与学术研究上始终保持了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变革的热情。文化挖掘自然也是创作源泉的一部分,学者的小品文有不同于作家小品文的地方,特别是对事情刨根问底有时候能带来一些很有意思的想法。对于孙丽萍的作品《红泥炉》,相信是见仁见智,但读过之后一定会有所触动,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人的显能和潜能,常常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人生的光明源于四个基本条件的存在,即生命的乐趣,友谊的情感,爱美与欣赏艺术的能力,爱纯粹的学问与知识,这是颇有道理的。人的快乐与文明程度关系很大,人的发展与教育的关系也很大。这些年来,我们培养人才的路子有些窄,大学教育的科目划分过于细,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不利于通才与大师的出现。在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快速运转的时代,需要更多的学者和作家付出更多的人文关怀,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用优秀的作品提升人的道德水准,丰富人的内心世界。广大作家和从事社科研究的学者,更应该立足现实,贴近百姓,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好机遇期,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作品,给社会留下记忆,给人类留下财富。借此机会,我也祝愿更多的作家、专家学者在追求真理、追求学术与文化艺术繁荣的道路上,收获更饱满更美丽的果实。

孙丽萍的《红泥炉》是一部叙事方式和叙事角度独特精到的好书,希望有更多人能读到这本好书。

2010年12月25日

后记

2010年即将结束的时候,我的这本集子也完成了最后的修订。《红泥炉》收录了我的百余篇小文章,其中一少部分未曾发表,像《西北行》一组游记、《历史在文化开放中前行》的学术短文等等。两年前,太原日报的主任记者雷咏棠女士建议我将它们辑录一起,现在看来,真得感谢她的这个好主意,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和整理修订这些文章,有的甚至题目也有改动,以便于分专题编排。事实上,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也是对自己十多年来心路历程的一次回顾整理,其中的收获和快乐不言自明。

我要特别感谢山西省副省长、人民作家张平主席百忙之中为这本集子作序,这无疑是对我的最大支持和鼓励。《红泥炉》一书出版,融入了众多人的智慧和友情。感谢北岳文艺出版社社长王灵善编审、责任编辑也是本书的装帧设计者王艺卿女士、“传是楼”主葛丽芳女士。还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始终赋予我关爱、鼓励和支持,使我不论顺境还是逆境都保持着一种平常心态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另外,书中图片除了个别作品,大部分是我自己拍摄的。本书出版之际,对曾经给予我支持帮助的领导、同事和朋友们,一并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当今社会里,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快速发展中大大提速,辛卯年转眼之间就会到来,在国家兴盛祥瑞、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向广大读者朋友捧上赤诚之作。书中不妥与谬误之处,恳请读者朋友们不,吝赐教和批评指正。

2010年12月26日

书评(媒体评论)

好的作品是骨子里渗透出来的,血液里流淌出来的,潜意识里冒出来的……孙丽萍的《红泥炉》是一部叙事方式和叙事角度独特精到的好书,希望有更多人能读到这本好书。

——张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9: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