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家、《读书》执行主编王焱,空军少将军事学者乔良,国际关系学学者万圣书园总经理刘苏里,激赏推荐!
《地缘大战略: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及其战略选择》是一本独特的书,一部外国人一直在期待、中国人一直在考虑、但在此之前一直没有人写出来的书。这本书第一次完整地分析了中国在世界地图上的地理位置及其意义,也第一次明确地发表了中国的全球发展战略。它是第一份“中国国际白皮书”,也是中国地缘政治研究的第一部书,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家、《读书》杂志执行主编王焱称之为“开启了地缘政治学中国学派的先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地缘大战略(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及其战略选择)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丁力 |
出版社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政治学家、《读书》执行主编王焱,空军少将军事学者乔良,国际关系学学者万圣书园总经理刘苏里,激赏推荐! 《地缘大战略: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及其战略选择》是一本独特的书,一部外国人一直在期待、中国人一直在考虑、但在此之前一直没有人写出来的书。这本书第一次完整地分析了中国在世界地图上的地理位置及其意义,也第一次明确地发表了中国的全球发展战略。它是第一份“中国国际白皮书”,也是中国地缘政治研究的第一部书,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家、《读书》杂志执行主编王焱称之为“开启了地缘政治学中国学派的先声”。 内容推荐 丁力所著《地缘大战略》是一部以中国国家战略为本位的地缘政治学著作。 地缘政治学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说古老,是因为东西方自古就有关于地缘政治的思想与智慧;说年轻,是因为它作为一门科学,创立于民族国家体系奠立、国际风云激荡的19世纪。 这部书内容宏富,视野开阔,见解不群,不仅以一个中国研究者的主体探索地缘政治学这一学科,而且充实和扩张了这一学科的内涵,开启了地缘政治学中国学派的先声。 现代历史的经验表明,国家的健康发展需要有战略,尤其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规模庞大的国家。在现实政治层面,国际社会也一直有呼吁中国尽快拿出国家战略的声音,尤其在中国整体实力快速增长、“中国威胁论”时被西方媒体炒作的当下。因此,这本书的出现可说是恰逢其时。尤为难得的是,它既不是出自政府智囊组织,也不是出自某个学术机构的著名学者、研究专家,而是由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民间布衣之士写出。 目录 自序 一、关于本书的写作背景 二、致谢和免责 引言 百年事业三更梦,万里江山一局棋 一、诗句的出处及对地缘政治学的启示 二、万里江山一局棋 三、百年事业三更梦 四、帝王之梦与百姓之梦 第一章 地缘政治学的历史与观念 人类与国家的动物性 地理对人类文明进化的影响 古典地缘政治学的兴衰 地缘政治学的复兴 a.世界的趋势 b.中国的道路 均势的三种模式 a.均势思想的发展 b.均势的欧陆模式与英国模式 c.均势的美国模式:辐辏 d.古代中国不识均势 清末列强均势下的中国 边缘、中心与势力范围 地缘政治板块和区域一体化 a.区域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b.区域化的必要条件:以东亚为例 第二章 不可分立的四权 权力和权力政治 四权及其相互关系 三权分立与四权合一 霍布斯、汤因比和马汉的比喻 马汉、特纳以及美国的扩张 权力的发展与权力学说的演进 a.从欧亚内陆发展出的陆权 b.从地中海衍生出的海权 c.制空权与战略轰炸 d.对陆地的再重视 e.高边疆与星球大战 f.四权之外的争夺 陆地、海洋与领土的关系 a.清末的陆防与海防 b.陆地扩张与海洋扩张 扩张、占领与打击 核战阴影下的权力争夺 第三章 中国国家的形成 地缘政治始于国内 有关大禹的神话 a.真实的大禹 b.古人评远古神话 c.后世的禅让 d.小结 中国的专制不始于治水 戎狄与华夏 秦国的强大始于伐戎 赵武灵王的战略 范睢的地缘政治观 春秋五霸之国都是边缘国家 魏惠王的无奈 武力是国家形成的基础 第四章 中国的天然边界 何谓“国家”?何谓“中国”? a.国与家 b.“中国”的由来 c.天下与海内 中国的四至 a.北方的威胁:传统的方向 b.南方的险阻:群山和瘟疫 c.东边的限制:海洋和岛链 d.西边的障碍:沙漠和草原 中国地势的三级阶梯 a.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及其边缘 b.第二级阶梯:干旱的内陆 c.第三级阶梯:中部和东部 第五章 欧亚大陆与中国的地缘环境 欧亚大陆:世界最大的棋盘 亚洲之大无与伦比 “一边一国” “中国”:位于中间的国家 台湾问题 中国地图上的坐标系 围棋的启示:金角银边草肚皮 地缘政治博弈与劫材 第六章 日本及冲绳:东边之外 日本的地理和心理位置 挥之不去的上岸情结 易走极端的国家 缺少战略传统的日本 模仿和追随强国 东亚的历史问题 东亚的和解道路 第七章 欧洲和俄国:西与北 欧亚大陆的西边:欧洲或欧盟 a.仍在形成之中的欧洲 b.德国:东山再起 c.英国:日落西山 d.法国:不甘寂寞 e.中东欧:过渡地带或“中国” f.乌克兰:在欧、俄之间 g.波兰:从东转向西 h.中国与欧洲的关系 欧亚大陆的北边:俄国 a.俄国的扩张方式 b.易受围堵的国家 c.俄国的人口问题 d.以军事为先的复兴 e.俄国外交与中俄关系 f.俄国历史对中国的教训 第八章 破碎地带:南边 破碎地带的范围和成因 印度:破碎地带上的破碎国家 a.一块前殖民地 b.古老的文明 c.潜在的海洋大国 d.中印关系 次大陆的其他国家 伊朗:潜在的地区大国 a.帝国的记忆 b.复兴的可能 巴基斯坦:中国全天候的朋友 西亚:石油与宗教 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 非洲:欧亚大陆向南的延伸 第九章 中国的其他周边国家 蒙古:夹在两个大国之间 朝鲜半岛:通往大陆的跳板 东南亚:华人曾经的目的地 南海:东南亚的地中海 越南:狭长的国家 老挝:东南亚的“中国” 泰国:东南亚曾经唯一的独立国家 缅甸:前方还是后方? 菲律宾:在台湾以南 印度尼西亚:未来的海洋大国? 阿富汗:枢纽之国 中亚五国:欧亚大陆的中心 澳大利亚:在东西方之间 第十章 美国与美洲人的美洲 美国 a.美国的地理位置 b.崇尚竞争和暴力的国家 c.美国的地缘环境和扩张路径 d.美国的价值观和利益观 e.美国的战争理由和学术传承 f.美洲之外的美国 g.近20年来的中关关系 加拿大 拉丁美洲的一体化 南美的大国巴西 古巴 试读章节 地理对人类文明进化的影响 动物学家们已经证实,人类的行为可以上溯到猿和猴的时期,或更久远以前。当公猴们为争夺猴王地位而使用计谋和暴力时,国内政治出现了。当猴群之间为争夺食物和地盘而开打时,国际政治显现了雏形,而且已经带有了浓烈的地缘政治色彩。 地理是影响人类进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人类最古老、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文明都起源于北半球。两河流域、尼罗河下游、印度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中华文明的源头不仅仅在黄河流域)都在北纬30度到40度之间的温带。希腊、波斯等古文明也在这个范围之内。它们彼此之间是相通的。两河流域和埃及通过巴勒斯坦连接,犹太人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发展了一神教。在两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之间有波斯,查拉图斯特拉的故乡。因此,从尼罗河到印度河,古老的农业文明在地理上是连续不断的,它们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交流,贸易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很发达了。而且,在北方的南俄、中亚大草原上,那些流动性很大的游牧民也起到了文化交流使者的作用。他们还时常南下侵略,为古文明带去新的血液和新的技术——最显著的是马匹和战车。在古文明中,中国的地理位置最偏僻,与其他文明的距离最远、联系最少,而且人种也不同。因此中华文明的发展最为独特,但出现的时间也较晚,这是在地理上孤立的代价。不过,即使在史前时期,中国仍能够通过北方草原与西方(不是今天意义上的西方)诸文明保持着联系,但紧密程度不能和印度河以西诸文明相比。 今天,人类最发达的文明仍然集中在北半球。欧洲、北美、东亚这三大人口密集区域的纬度大致接近。当然,它们的南北向范围已经大大超过了10个纬度。其中,欧洲的位置更偏北一些,但因为有大西洋暖流和地中海的影响,欧洲的气候比北美和东亚的更宜人。今天的地缘政治角斗的主战场也在欧亚大陆,以北温带的争夺最为激烈。关于古文明的规律有个小例外。美洲有三大古文明:玛雅、阿兹特克、印加。其中玛雅位于热带,印加地处南半球。但南美古文明出现的时间较晚,发达程度也较低,规模也不大,而且在欧洲人到达时已经衰落了。欧洲人凭借他们的马匹和钢铁(刀矛、枪支)在新大陆横冲直撞,印第安人毫无还手之力。美洲的地理环境不适合早期文明的发展。即使在后来,在现代化进程中,南美虽然起步比东亚早百余年,但日本、韩国已经超过了它们,中国的发展势头也很好。这里大概也有地理的因素。 法国政治学家让·博丹(1530—1596)认为,地理环境决定着人民和国家的特性。孟德斯鸠(1689—1755)认为,气候与土壤等环境因素决定了法律、风俗、宗教、勇敢与懦弱。比如,孟德斯鸠有一个结论:“由于中国的气候,人们自然地倾向于奴隶性的服从。”这些观点可以看做是地缘政治学——以及地缘文化学——的早期源头之一。虽然“地理环境决定论”在近代受到批判,美国最好的一些大学甚至取消了地理系。但是,地理对历史影响仍然存在,不会因此有任何改变。相关研究仍非常兴旺,且成果不凡。近年《枪炮、病菌与钢铁》(1997年)和《国富国穷》(1998年)两本书得到许多学者的赞叹。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中,生物学家戴蒙德提出了他的问题: 地理显然对历史产生了某种影响;有待回答的问题是这种影响的程度如何,以及地理是否能够说明历史的广泛模式。 戴蒙德的回答是:地理能够说明历史。“的确存在着适用于历史的广泛模式,而寻找对这些模式的解释不但令人陶醉,也是大有裨益的。”《枪炮、病菌与钢铁》就是他对这些模式的解释。戴蒙德的研究从大约13000年前最近一次冰河期结束时开始。人类历史不仅仅是人类自己的事情。到目前为止,地理环境仍在决定着各民族的命运。——当然,宗教徒可以认为这是上帝(或真主等等)的安排。——欧洲人数百年来的优势是欧洲地理带来的。戴蒙德说:欧洲民族与非洲民族的差异“是由于地理学和生物地理学的偶然因素所致”。只有清楚地认识到地理的影响之后,人类才有可能借助技术改变人类在环境中的被动,和在不利的地理环境中创造更多的知识和财富。 与戴蒙德一样,兰德斯也相信地理的巨大作用。作为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他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自150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国家的贫富与地理有关。兰德斯指出: 像生活一样,大自然是不平等的,有自己的偏好;进一步说,大自然的不平等是难以消除的。从产值和人均收入来看,富国位于温带,特别是北半球的温带;穷国则位于热带和亚热带。 类似这样的观点早已存在,在后殖民时代受到批判,那时把南方的贫穷归咎于白种人的剥削(当然有这个原因,但在长时期内,地理和气候的作用更大)。兰德斯又回到了这个话题,并且为地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提供了充分的证据。当然,国家的富饶或贫穷有许多原因,地理因素只是其中之一。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商业精神、创新精神都在起着重要作用。兰德斯告诫读者,“地理只是其作用的因素之一”。在现代,由于技术的进步,地理和气候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已经被缩小了很多。 现代技术已经缩小了地理造成的差异。移民的流动使得地理对性格、风俗的作用有点模糊起来。取暖、制冷设备的发明,使得寒冷和炎热地带的人们能够像在温带一样有效地工作和思考。发达的医学能够控制住大部分热带传染病。现在是资金,而不是技术,在阻碍那些传染病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在全球贸易时代,热带和寒带的人们也可以得到足够的食品,只要他们有钱。在信息时代,地理和距离已经不再能阻碍技术的传播,对技术的使用也较少受到地理和气候的限制。比如,过去生活在热带丛林里的人们不可能骑马,不能享有驯化马匹给人类带来的巨大进步和军事优势,但他们现在可以开汽车,把砍倒的木料运到市场上去,把自己留在光秃秃的土地上。但是,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远远没有消失。消失的热带雨林正在报复人类。P8-11 序言 一、关于本书的写作背景 我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都与本书内容没有直接关系。有很多年,虽然工作非常繁忙,我却保持了乱读书的习惯,不仅是为了学习,也是一种放松方式,一个业余爱好。2003年,我辞去了工作。在一个炎炎夏日,一觉醒来,独坐无聊,在汗流浃背之余,突发奇想,无事生非地决定写一点东西。结果当然是自讨苦吃,但如同上了贼船,欲罢不能,只好断断续续地坚持下来。在那一天突发奇想拿起笔之时,没有计划,没有预谋,而且到现在,也没有什么组织支持。——没有任何官方给予或认证的头衔或职务,比如助教或科长什么的,所以,按照中国目前的状况,我没有资格自称为学者,我也没有兴趣僭取这样一个头衔。尽管在2003—2009年之间打过几次零工,但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都是全力以赴,是一个无业者,或美其名曰自由职业者。生活清贫,没有得到过任何官方直接给予的福利,没有领过失业救济,更没有领过美元、卢布、英镑,或其他任何种类的外国货币。除了在日常消费中间接缴纳各种税费之外,偶尔打些零工,挣几张中国人民的币,仍须照章纳税。因此,作为一名纳税人,我可以假装对国家的事情有发言权。欺骗自己比欺骗别人容易得多——虽然自己知道真相。 无业状态当然不是因为我懒惰,那只是为了多一小点个人自由而自愿付出的代价。因为有了这点争取来的自由,我能够写出自己的观点,虽然不免忌讳,却完全不用说套话、空话、废话、假话以及一切无用的话。当然,我也有自知之明。一介寒士,“算个屁呀”!探讨“肉食者谋”的地缘战略,肯定有不自量力之嫌。虽然这样提醒自己,但我也知道古人的担忧: 设使食肉者一旦失计于庙堂之上,若臣等之藿食者宁得无肝胆涂地于中原之野与? 现在所说的“为国家肝胆涂地”是一个比喻,类似“鞠躬尽瘁”。这和流民在战乱中真正的肝胆涂地是大不一样的。在以上引文中,言者的意思是,一旦统治者失计,百姓就会流离失所,死无葬身之地。肉食者“失计”是常态,买单者当然是藿食者。况且肉食者要做许多事情,思考许多计谋,比如像深圳市长(以及其他一些市长)那样买官卖官。他们未必有时间为民生“计”。因此,藿食者似乎不得不越俎代庖。幸运的是,国家几十年来已有了些许进步,大概或许好像似乎可能还不至于因为某个“屁民”说了一小点点真话就把他打翻在地,再像千百条蜈蚣一样踏上无数只脚。于是,我斗胆前行了。这本书是我对我的国家(真是我的国家吗?这样说难道不是太贪婪了吗?)所尽的一点匹夫之责——更准确地说,屁夫之责。我时刻卑谦地牢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古训——前面两个字和后面两字都不敢稍有遗忘。 本书引用的资料全部来自本人自费购买的图书、自费上的互联网,以及在街头报摊上购买的报刊。所有费用都是本人合法劳动所得,书中的观点都是自己思考和阅读所得。读者可以看出,本书引用书籍的作者大多是中国古人和西方学者,很少有中国现代的学者。我并没有任何回避引用现代国人的念头,这个结果实在是无可奈何,每每念及,不禁感慨万千。不过,既然生长在中国,我的许多观点肯定是在这个背景的潜移默化中接受的,其中有一些或许受中国现代学者的间接影响。另外,我几乎每天都要上国内的中文网站,在观点上和学识上都从网上文章中获益不浅——这些文章的作者肯定大都是现代中国人。不过,网络论坛上的文章大都是转贴,或几经转贴。读者既不能确定发帖者就是原创者,也很难了解网络作者的真实身份——这却是人们敢于发表真知灼见的最大原因。有时,某条新闻或某篇文章后的简短跟帖使我击节赞叹,或者仰天大笑。我欣赏写者的思考、敏锐、幽默或大胆,又遗憾不能知道他们是谁。所以,无法在此列举给我启发者的姓名,只能对那些隐名埋姓的原创者表示感谢和歉意,对转贴者的劳动表示感谢。 自孔子以降,私人著述在中国蔚然成风。但进入20世纪之后,思想禁锢之严厉前所未有,只是到了近些年才有些松动。对于个人,完全凭借一己之力完成一本书仍然有些艰难。从2003年开始,这本书断断续续地写了近6年,其中真正用来写作的时间加起来大约是3年。其余的时间或为琐事、或为餬口而奔波,有时一年多没有写过一个字——这样的时候有过两次。虽然我经常可以心不在焉地同时做两三件事情,但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却必须专心才可以写出东西,不能过于为第二天的柴米油盐发愁。一旦因事中断写作,往往需要重新酝酿好几天才能够接上原来的思路。因此,处于良好状态的时候不多,整个写作过程的效率很低。 书中许多引文出自出版时间较近的书籍,引用了时间较近的新闻事件,但这不代表我最初写那一段文字的日期也较近,而很可能是我把新的想法、新的资料加进原有的文字中去了。读书如同堆劈柴,也是“后来居上”。另外,拖延并非完全没有好处。好处之一是可以使用许多新的资料,或者早巳有之的、但作者新近才知道的观点和资料。如果知识和见识能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而且减少了一点愚昧,也算在人生岁月无可奈何逝去之时的一个慰藉吧。但无论用多长时间学习,孤陋寡闻都不可避免,有待于大方者指正。 二、致谢和免责 首先感谢我的弟弟。他一直照顾年迈的父母,使我免去许多后顾之忧。我常年漂泊在外,生活无着。如果没有弟弟留在家乡,我真不知道如何能够照应父母。尽管他们一再表示一切都很好,不需要我操心,但我也知道,他们生病的时候从来都瞒着我,就像我瞒着他们一样。 本书的写作过程难免有些艰辛,今天回首甚至觉得有些不堪。不过,幸运的是,虽然有时快一些,有时慢一些,但我从来都不缺少想法,或对想法不能确定。写作一直都比较顺利,从来没有遇到难过的坎。最大的艰辛不在写作本身,而是把想法和论据记下来的时间太久,长时期支付体力和精力的消耗。我本来不是一个有耐性的人,真不知道这么长时间是如何坚持下来的。或许冥冥之中有力量在引导和鼓励我吧。当然,家人和朋友的鼓励、关心和期待,也是我能够完成这本书的一个原因,在此向他们深表谢意。不过,我只与少数几位朋友大略说起过一些粗浅的想法,而且大多是比较早前的事情了。那时候刚开始写这本书,我自己都不知道最后会写成什么样子。朋友对我的关心是出于友谊和信任,不表明他们支持我的观点和立场。可以说,他们中的大多数关心的是我本人(主要是表现不佳的健康和财务状况),而不是我在写的东西。当然,有几位朋友相信我的能力,他们说过我的书一定会很出色。但他们的工作都很忙,没有时间听我多闲谈几句,而我也很少有这样的兴致。我曾经为周围无人切磋而略感遗憾,也曾经为长期独居陋室而稍感孤寂。如果不是因为这两点,本书或许可以写得更好、更快一些。不管怎样,现在终于写完了。我可以长长地松一口气,谋生餬口去也。 感谢杨宁、黄蔚、金鸥、杨锐、王跃华、夏志伟、王子哲、高菁等朋友以及曾经的家人。他(她)们都热情地说过“你如果需要钱,请告诉我”这样的话。名字的顺序以我记忆中他(她)们说这话的时间先后为依据。感谢侯奕萌、潘莉、蒋卫国热心帮助我联系出版事宜。他们还推荐零工给我。有了他们的承诺和实际帮助,我知道在写完最后一个字之前总会有一碗饭吃,因此略微安心了一点。毫无疑问,书中所有内容一概由我本人负完全责任,其他任何人都不承担任何责任(编辑例外,他要承担放过我的错字、漏字、衍字、病句的责任,包括引文)。 我不揣谫陋写了这本书。本来没有奢望能够承担如此重任,现在居然坚持到完工。这本书的内容可能有些庞杂,但与国家发展所需要的条件相比,还是太简单了。据《华严经》,在帝释天宫有一张宝珠结成的网,因陀罗网,网上的每一颗珠子都映现其他所有珠子,也映现珠子中的一切映现。我希望本书的各个部分、章节都是开放系统,不仅彼此映照、呼应,同时也对读者开放。如何理解本书的内容是读者的事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如果能够诱发读者诸君已有的仁智之心,有抛砖引玉之功,本书就算成功了。 几年前,在一个边疆小城的郊外,一个人在飞快地奔跑,同时作扬鞭状,并不停地喊: “得儿,驾!”那是一个有些寒意的凌晨,天刚刚亮,还有薄雾,宽阔的马路上空空荡荡,四周也没有人家。只有这一辆“马车”在驱驰。这个人不是我。一辆汽车从他身边超过,我坐在车里。几年来,我竟不能忘记他跳跃的身姿,高高举起又落下的手臂。我有时想,如果能够像他一样驾车或驱马(我不能确定他的交通工具)奔跑,当是人生一大乐趣。他如此潇洒、自在,实在令我向往不已,又自叹不如。这位“赶车人”或许是通常所说的“精神病”。这是一个猜想。然而,我们的精神状态很可能不比他的更好。我努力地向前挪动,把我的书献给大家。读者诸君看到的这本书就是我的马——或蹇驴。我在奔跑(不是裸奔),不惧向大家献丑。我知道,我比那位“赶车人”还差了很多,不能彻底放松-_-一这是常见的心理病症。 恳请读者诸君不吝指教。遥拜致谢。 书评(媒体评论) 丁力所著《地缘大战略》是一部以中国国家战略为本位的地缘政治学著作。 地缘政治学(geopolitics)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说古老,是因为东西方自古就有关于地缘政治的思想与智慧;说年轻,是因为它作为一门科学,创立于民族国家体系奠立、国际风云激荡的19世纪。 这部书内容宏富,视野开阔,见解不群,不仅以一个中国研究者的主体探索地缘政治学这一学科,而且充实和扩张了这一学科的内涵,开启了地缘政治学中国学派的先声。 当19世纪中华文明面临内忧外患之际,边疆舆地之学曾是当时学术的一大热点,士林涌现出“烹羊炊饼,剧谈西北”的盛况。晚清重臣李鸿章面对列强虎视鹰瞵,对道光年间龚自珍的《西域建行省议》颇为激赏,说:“古今雄伟非常之端,往往创于书生忧患之所得。”丁力此书,也同样是这样一部忧患之书,一部为当下中国在未来国际舞台上开启“雄伟非常之端”的大书。 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今日中国,亟需学术界具备地缘政治学的广阔视野和敏锐识见,因此,希望读书界能够像当年以《汉书》下酒的古人一样,一览此书。 ——王焱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家 《读书》杂志执行主编 专事思考、写作时的作者,是一介布衣,可他展示给我们的,却不止一介布衣的情怀和用心。一个大国,必首先是政治成熟国家,其标志少不了以下两项:一是学在民间,一是有为国为民思考大问题的人在。作者丁力,身体力行,求证的正是这两项标志存在的可能性,以及实现的途径。丁力先生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精彩。 ——刘苏里 学者、北京万圣书园总经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